文_曉 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識準了、用好了,黨和國家的事業(yè)才會有可靠的干部和人才基礎”。識人是一門學問,閱人無數,不如閱人有術。古人云:“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但如何識得“茂草”“俊士”,就要有專門的方法。對此,戰(zhàn)國時期的李悝總結出“識人五法”,《呂氏春秋》提出“識人六法”,諸葛亮有“觀人七法”。然而,“人物難知”是“為官三難”之首,司馬光也感慨:“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敝袊伯a黨是執(zhí)政黨,用人權是最重要的執(zhí)政權,是事關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履行黨的執(zhí)政使命的大事。領導干部如果不能知人之短、知人之長、知人長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選人用人上只要堅持公道正派,其他都會變得簡單起來”。如果公道正派上出了問題,再好的制度也難以落實,再好的干部也可能選不出來,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
識人貴在正心,用人以公方得賢才。心正則事正,心公則道公?!靶刂姓齽t眸子瞭焉”,把心放正了,自然耳聰目明,不被自己的利害、好惡所左右,能夠客觀地看人看事,自覺摒棄成見、偏見,慧眼識英才;出于公心,就會實事求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剛直無私,做到“一碗水端平”。對領導干部來說,識人用人權是“公器”,識人決不允許摻私情、夾私貨、搞名堂;用人絕不能以權謀私、營私舞弊、排斥異己。對于人才,無論與自己關系遠近親疏,只要事業(yè)需要,就要大膽舉薦和啟用;若不是人才,不管誰舉薦的,也要斷然黜退。事實反復證明,任人唯賢,就會群英薈萃,人才輩出,事業(yè)興旺;任人唯親,拉山頭,搞小圈子、小團體,必然正氣不彰,人心不齊,事業(yè)不振。識人用人必須正心以公,放開視野,唯賢是舉,克服一切私心雜念,排除一切干擾阻力,把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及時發(fā)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促成群賢畢至的健康選人用人生態(tài),推動事業(yè)更好前進。
要有寬廣的胸懷和容才的雅量。器局小,就不能容才聚才;見識俗,就不能知人善任。常言道:“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弊鳛轭I導,最怕的就是心胸狹窄和眼光短淺。“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心中能裝下多少人,才能領導多少人。只有胸懷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長、容人之功,更能容人之短、略人之過,才能廣泛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結果。見識庸俗之人,往往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思想見解,看人看事若只見其表不見其里,知之不深,不足以任人,更談不上善任。
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國家大事,惟賞罰與用人。晉代傅玄說:“治國有二柄,一曰賞,二曰罰?!辟p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賞罰的功效能不能有效發(fā)揮,關鍵看能不能做到信賞必罰。如果賞罰隨意、輕率施行,做不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就易挫傷人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影響事業(yè)發(fā)展。賞優(yōu)罰劣是干部管理的有效手段,選人用人則是干部管理的前提與基礎。前提不穩(wěn),一事無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賞罰要慎行,用人更需慎重。用人不當、導向扭曲,不僅難以形成正向激勵,甚至會貽誤發(fā)展良機、誤國害民。
《墨子·尚賢上》云:“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笨v觀歷史上的治世,離不開對官吏的嚴格管理和人才的精心選拔。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出現用人不當、用人失誤。
干部要才配其位,更要德配其位?!暗虏环Q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秧必大。”有德無才,難以擔當重任;有才無德,終究要敗壞黨的事業(yè);德才兼?zhèn)?,方能行穩(wěn)致遠?!安耪?,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是第一位的,決定著才的方向和作用。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政治品質、道德品行不行的人,才干越強干壞事的能量就越大。選人用人,既看干部的才,更重干部的德,以德為先決條件,突出德的優(yōu)先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德領才、以德潤才、以德馭才,對德有問題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
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選人用人效果最基本的是要看最終能否把事做好,能否勝任崗位。干好工作、完成任務是對領導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選用的人連任務都完成不了,那就會嚴重影響工作推進和事業(yè)發(fā)展。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識者竭其謀。黃石公在《素書》中云:“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舉措》中云:“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選人用人要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把事業(yè)需要、崗位需求、群眾的認可與干部德才、健康成長、潛質發(fā)揮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干部選任的人崗相適度、供需精準度。
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澳苄兄呶幢啬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绷暯娇倳浿赋?,“看上去不太會說話,但茶壺煮餃子心里有數,干得很好,這樣的人應該是我們喜歡的。當然,做功好,同時唱功也好,那就是錦上添花了”。人們常說,行勝于言。“言”是手段、是方法、是認知,“行”是實踐、是結果、是效果,“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校其實,觀行必考其跡。看干部不僅要聽他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更要看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成什么,看他是否按照說的來做,做的是否達到說的效果,確保全面識人、精準識人、科學識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鄧小平曾說:“人才,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yǎng)出來,對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使用。”用人不疑是領導干部可貴的品質,也是能否發(fā)揮人才全部潛能的關鍵。用人不疑可以與“得人”相提并論,只有“委之以誠者”,才能“人亦輸其誠”;只有“以國士待人者”,才能“人亦以國士自處”。即使曠世奇才,如果任而不信、時加掣肘,使其超常作用不能得到發(fā)揮,實際上就等于沒有得到人才。但“不疑”只是用人的一面,是有前提講條件的,這個前提就是要先考實考準,只有確定為優(yōu)秀可信的,才能大膽使用、放手使用;對在思想品質上有疑點的人,在能力上不能勝任的人,靠不住、沒把握、不托底、不放心的一律不能用。
顯績潛績都要看,潛質潛能更重要。當干部就得有政績,沒有政績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政績分顯績和潛績,“顯績”立竿見影,看得見、摸得著;“潛績”見效慢,費時費力、易被忽略,卻往往最有價值??匆粋€干部,看其顯績和現狀比較容易,潛績和潛質潛能通常更不易被發(fā)現,這恰恰也反映著干部有沒有培養(yǎng)前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干部將來能否成大事、能否擔當更大的責任和崗位。如果只盯著干部的顯績和現狀看,卻忽視了干部的潛績和潛質潛能,就很容易導致干部天賦被埋沒。既要看現實情況,又要查歷史資料,既要考察現實能力,又要研究干部發(fā)展?jié)摿?,方可準確分析評價干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chuàng)造活力競相迸發(fā)、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堅持量才而用,使干部干起事來得心應手,讓有才能的人竭盡全力發(fā)揮自己的力量,讓有見識的人竭盡所能貢獻自己的謀略,方能百事俱舉。
依崗選人、以事擇人?!叭瞬鸥饔兴耍玫闷湟耍瑒t才著,用非其宜,則才晦。”寶珠如果被放錯了位置,也會黯然失色;好干部被壓錯了擔子,也會泯然如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崗位,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fā),以事擇人,不能簡單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以事擇人者治,以人擇事者亂”。如果人事不相宜、能力與崗位不相稱,不僅影響干部成長,還會貽誤事業(yè)。對好干部的使用應根據其專業(yè)特長、工作經歷、興趣愛好等情況,因事用人、因崗擇人、因能授職,讓好干部在最適當的崗位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用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不要求全責備,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人才之性,各有長短。司馬光曾總結說,“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優(yōu)于德而強于才,或長于此而短于彼”。有高峰必有深谷,有所長必有所短。實際上,人的長處和短處、優(yōu)點和缺點,不僅是共生的,而且是普遍的,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對人才不可求全責備,而應避其短、用其長,則人人皆可為才、人人皆為可用。若緊盯著他人的短處不放,甚至想方設法減少他人的短處,不僅于事無補,甚至會影響事業(yè)發(fā)展。挽弓挽強,用人之長。堅持用“兩點論”任用干部,就是要堅持用辯證眼光看待人才、對待人才,既看長處又看短處,以事擇人、揚長避短,隨才器使、用其所長,優(yōu)化要素組合,臻于最優(yōu)配置,如此,人才便會越聚越多,事業(yè)便會愈加發(fā)達興旺。
路遙知馬力,烈火見真金。俗話說:重擔壓快步。一個人只有多經事、多干事,才能檢驗自己的成色,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從而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同樣,檢驗一個干部,也要在事中看、事中察,以事見人作出準確評價?!奥凡浑U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人之德。”領導干部在難事大事要事上能不能扛得住、頂得上、打得贏,既是事業(yè)心、責任感和黨性修養(yǎng)的“試金石”,也是衡量素質高低、稱職與否的重要標尺。要到基層一線去,到困難大、事情多、矛盾集中的地方去考察識別干部,幫助干部經歷千錘百煉,經歷各種“世事”,練就出高強本領,鍛造成烈火真金,從而擔當大任。
尊重干部成長規(guī)律?!笆曛嫞鐦淠?;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領導干部應當尊重干部成長規(guī)律,保持耐心和遠見,堅定不移支持,持之以恒培養(yǎng),干部最終才會迅速成長。當然,對干部的關心和培養(yǎng)不等于就要系牢“安全帶”、放進“保險箱”。若是幫帶指導多、放權撒手少,“扶上馬”始終不肯“放韁繩”,這就把好事做過了頭,讓干部騎上馬馳騁可能會摔跤。但只要不違反規(guī)章制度,就應充分信任,全力支持他們揚鞭策馬、馳騁摔打。同時,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引導他們在探索創(chuàng)新、破障闖關中砥礪前行,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擔當作為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