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龍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 河北 豐寧 068350)
壩上地區(qū)土地面積大、地勢平坦,利于馬鈴薯規(guī)?;?、機械化種植。該地區(qū)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無環(huán)境污染,利于控制病蟲害,是河北省重要的蔬菜生產(chǎn)基地。
選擇疏松、通透性好的輕質(zhì)壤土或沙土地種植。前茬作物以玉米、小麥、莜麥、谷子等最好,不能與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等作物輪作。盡量不選豆茬,因豆茬的根瘤具有和馬鈴薯共生發(fā)病的鐮刀菌,造成植株發(fā)育緩慢,根部受害,營養(yǎng)輸導受阻,甚至死亡。嚴禁選用在前茬施用過綠黃隆、豆黃隆、普施特等長殘效藥劑地塊。
馬鈴薯以地下塊莖為收獲產(chǎn)品,適合沙壤土種植。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fā)育和薯塊膨大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耕層愈深,增產(chǎn)效果愈顯著。耕地深度以30~35 cm為宜,耕后耙耱。馬鈴薯屬于淺根系作物,根系生長弱,須根穿透力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長發(fā)育。
馬鈴薯對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氮、磷、鉀的比例為5∶2∶11。有條件的可多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營養(yǎng),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結(jié)構(gòu)。一般畝底施農(nóng)家肥3 000 kg、復合肥100 kg、過磷酸鈣50 kg。追肥施硫酸鉀40 kg、尿素10 kg,在馬鈴薯4~5葉期施入。
4.1 催芽切芽。全部采用優(yōu)質(zhì)脫毒種薯進行生產(chǎn),種薯在播前20 d出庫,出庫后進行嚴格的挑選。挑選的種薯放在具有散射光條件、溫度12℃~15℃的較大空房內(nèi)催芽,當芽長1~1.5 cm,芽短而粗,節(jié)間短縮,色深發(fā)紫,基部有根點時,進行切塊播種。
4.2 科學切塊。使用的刀具用75%酒精浸蘸消毒,每個切塊人員備2~3把切刀,一薯一消毒。切塊時種薯縱向切開,再橫向切,芽塊重量控制在30~40 g/塊。
4.3 藥劑拌種。切塊后通常用70%甲基托布津100 g+72%的克露100 g+72%農(nóng)用鏈霉素7 g+2.5 kg滑石粉,拌100 kg種薯塊。拌種后放在通風處1~2 d,待創(chuàng)傷愈合即可播種。
整好地后起壟,上壟寬70 cm,下壟寬90 cm,壟高25 cm左右。10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6℃~8℃時播種,一般在4月末5月初。播深為地面以下8~10 cm,2次中耕后芽塊應距壟上土表15~20 cm。稀植時不低于3 500株/畝,密植時不超過4 000株/畝。播種季節(jié)地溫較低或氣候干燥時,宜采用地膜覆蓋。
播后2周左右把播種起的壟臺拖去5 cm,起到保墑、提溫、滅草的作用。拖地應掌握好最佳時機,過早易造成凍害,過晚易拖掉幼芽,不易滅草,最好在芽長1~3 cm時進行。田間50%出苗(苗高5 cm左右)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5 cm;苗高15~20 cm時進行第2次中耕,再培土5 cm,進一步加大壟臺、滅草。第2次中耕不能過晚,以免過分傷根。馬鈴薯地上植株開始封壟后檢查馬鈴薯根系,此時匍匐莖開始膨大形成薯塊,采用滴灌技術(shù),通過低壓管道與毛管系統(tǒng),將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yǎng)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輸送到馬鈴薯根部附近的土層中,保證土壤濕度穩(wěn)定在70%左右。
7.1 物理防治。對于各類害蟲可以布置黃板和太陽能殺蟲燈誘捕誘殺,黃板密度為40塊/畝,殺蟲燈30畝/盞。
7.2 化學防治
7.2.1 防治蟲害。利用350~750 g/hm2的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鱗翅目幼蟲;利用0.3%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潛葉蠅、薊馬;利用0.38%苦參堿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蟲。防治地下害蟲:地下害蟲主要包括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播種時施1%敵百蟲粉30~45 kg/hm2加細土150 kg摻勻,順壟撒于溝內(nèi)。防治蚜蟲:用20%速滅殺丁、70%的吡蟲啉粉劑或2.5%功夫乳油150~225 ml/hm2,加水750 kg田間噴霧,每隔10 d噴1次。
7.2.2 防治病害。防治晚疫病,發(fā)病前5 d左右,用70%代森錳鋅或80%大生等保護劑(可濕性粉劑)1.5 kg/hm2加水600 kg左右葉面噴施。發(fā)病期選用72%克露或64%殺毒礬等可濕性粉劑1.5 kg/hm2加水750 kg稀釋,每隔7 d交替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