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穎(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語文教師)
“心之所向,九死不悔”是定力,如張桂梅40 余年如一日扎根在邊疆教育一線;“千磨萬煉,功成于此”是定力,如羽生結弦無數次在冰面摔倒與站起;“志存高遠,心無旁騖”也是定力,如宋濂坦對貧寒,苦讀有樂;“淡泊名利,堅守如一”更是定力,如韋東奕揮一揮衣袖,作別喧囂的名利,在數學研究的天地遨游……
當代青年的定力從何而來?我想,需要志有定向、心有定力,在變與定、順與逆中磨煉自我、砥礪前行。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快的時代。
信息社會瞬息萬變,不少人想得到更多更快的即時滿足:賺快錢、掙流量、立馬變現(xiàn)……適度的欲望是前進的助力,無邊界的享樂卻會使人意志消亡。時代的風吹得“快、變、急”,不少青年在風中迷茫。想在常態(tài)焦慮中有一份定力,青年要審視自我,找到自己的“定向”。
定向,即志向,也就是目標和方向,是價值取向、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期許的結合。有了它,我們才能知所求、明所止。B 站用2021 年五四青年節(jié)宣傳短片替青年大喊:“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還應加上一條——“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看似簡單,卻能厘清繁雜的思緒。
可貴的青年時代,我們有無盡創(chuàng)造的偉力、勇敢拼搏的熱情。我們不妨加上一點冷靜的思考,常常真誠地叩問自己的心。
人生沒有確定性,在命運作弄之時、世事變故之際,定力能讓你有“苦中得樂”的本領。
定力是處變不驚,把握自己的意志力。而它的提升,恰恰來自變動,且必是陷低谷、迎逆風。
朱光潛說:“朝著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庇袝r,享樂是向下的,意味著能力削弱與意志動搖;有時,吃苦是向上的,為的是做“順逆之間行穩(wěn)致遠”的人。只有克服主觀惰性,直面客觀困境,方能一點點磨煉出“定力”——耐得住寂寞、拒得了紛擾、做得成實事、改得了定局。
逆境磨礪者,如邊放牛邊讀《新華字典》的莫言,扼住命運咽喉的江夢南,與傷病斗爭的蘇炳添。而你我呢?不妨在現(xiàn)有舒適區(qū)邊緣上進行小小嘗試,做些“自討苦吃”的事情,如堅持每天15分鐘的紙質閱讀、10 分鐘的鍛煉,與親友共看一部電影,或者是堅持一天沒有手機的自習,一個月地鐵或步行的上下學挑戰(zhàn)……于是,每一次的“小苦頭”鍛煉了心志,每一次舒適區(qū)的刷新都帶來了自我的更新。
加繆說:“我不期待人生能一帆風順,但我希望困難來臨時,我可以是它的對手?!边@句話對成長一直適用。
一個有定力的人,既應有矢志不渝的堅定原則,也應有隨機應變的通達平衡。
有時,定力被誤解為執(zhí)著,固化成“一條道走到黑”的呆板。所以,提升定力還需我們時不時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外界的質疑,哪些可以作為自我調整時的參考?哪些可以當成過耳的風聲?目標可以發(fā)生轉換,但初心不應改。譬如魯迅棄醫(yī)從文,但從未改變的,是他不懼黑暗、執(zhí)著救國的追求。
變,迎接變故、積極調整;定,篤行不怠、不改初心。在變與定的循環(huán)與平衡里,我們逐漸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