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娟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進行規(guī)劃指導,“減負提質”成為落實“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而要將“減負提質”由目標變?yōu)楝F(xiàn)實,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課堂效能。目前,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同時,在“雙減”政策下,一些教師束手束腳,對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陷入了矛盾——內(nèi)容安排多了學生有學習壓力,安排少了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上述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圍繞課程的“減負提質”進行深入研究。
基于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背景,選擇情境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通常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提煉重難點知識并設計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但是,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沒有把握住核心問題,導致學生的探究無法圍繞重難點知識展開,這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鑒于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秉承“減負提質”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內(nèi)容,提煉核心問題,優(yōu)化課堂情境,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重難點知識的探究中,保證課堂教學效果[1]。
以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這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明確如何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分析與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即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核心問題:(1)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2)如何利用已知的運算公式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核心問題的指導下,教師可通過談話導入教學情境,并穿插問題:為了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美化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某社區(qū)準備修建兩個大花壇(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你覺得這兩個花壇哪一個花壇大一些?為什么?學生能夠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判斷花壇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但是在比較面積時遇到了問題。一些學生雖然能夠猜測出來,但判斷的依據(jù)含糊不清,主要是依靠視覺體驗做出判斷。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再一次向學生進行提問:要想了解哪一個花壇更大,需要對花壇的面積進行確定,同學們已經(jīng)學過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么如何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情境,并循序漸進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從而瞄準“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個難點,能夠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進一步探究。
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提供學具,并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例如,教師為學生提供方格板,并說明方格板上每個小格子代表l平方米,然后要求學生數(shù)一數(shù)這個平行四邊形上有幾個小方格,以此計算其面積。通過數(shù)方格、拼接方格的方法,學生得出了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時,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時刻拿著一個方格板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想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定還有更加便捷的方法,根據(jù)之前數(shù)方格、拼接方格的過程,我們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哪一種圖形來計算?如何計算?學生再一次進行操作,動手進行剪、拼、移,并觀察圖形前后的變化,進而發(fā)現(xiàn)圖形的面積沒有變,利用轉化的方式能夠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面積大小相同的長方形。在計算過程中,長方形的長即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即平行四邊形的高,以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圍繞核心問題“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經(jīng)歷知識生成的過程,突破教學重難點。
最后,教師應針對如何利用已知的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講解。教師可設計例題,具體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運用,讓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到公式中涉及的“長”和“寬”這兩個關鍵因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所設計的例題依然具有情境的特點,即能夠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從而鍛煉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從整個課堂教學案例來看,教師圍繞核心問題設計情境,圍繞重點知識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可以避免學生分心,確保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明確學習的方向,減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新知的心理壓力,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良好的課堂互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減輕在學習時所面對的心理壓力,并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及主動性。但是,通過對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互動情況的分析來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僵化,互動交流不到位,從而影響了課堂效果。例如,教師占據(jù)課堂的主導地位,以命令、要求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以講解灌輸?shù)姆绞较驅W生傳遞知識,這讓學生尤其是數(shù)學“學困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愿意與教師交流,甚至產(chǎn)生消極抵觸的心理,無法提高教學效率。又如,一些教師樂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但是對合作學習的過程缺乏有效指導。學生在亂哄哄的合作中無法把握學習任務的要求,難以展現(xiàn)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讓合作學習變得徒有形式而缺乏實效[2]。
針對這些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根據(jù)“雙減”政策的要求,對課堂的“減負提質”進行深入研究,優(yōu)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實踐。
第一,教師應重構師生關系,與學生展開平等互動。在現(xiàn)代教育中,教師應深刻理解“學生主體”的含義,并從人格層面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交流。高年級小學生雖然認知能力有限,但是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儲備,也具有表現(xiàn)自己的強烈愿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動腦思考,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讓學生成為質疑者、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例如,在“數(shù)學廣角——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圍繞學生主體發(fā)展需要出示題目:在校園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接下來,教師為學生預留時間分析題意,并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自主理解“間隔”“間隔數(shù)”“棵數(shù)”等關鍵詞的含義,并大膽猜測。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適當糾正,肯定學生思考的成果,并激勵他們繼續(xù)探究、驗證,建立數(shù)學模型。在數(shù)學建模中,學生經(jīng)歷了動手畫圖、填表、比較分析等一系列過程,教師依然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學習,最終使學生完成對植樹問題的探究,并總結規(guī)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自身的身份是輔助教學者,與學生之間始終處于平等的狀態(tài),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合作教學,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效果。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既可以通過集體的氛圍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也可以讓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啟發(fā),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诖耍凇半p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優(yōu)化課堂組織方式,以實現(xiàn)減負提質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共同討論、探究。首先,教師為各組分發(fā)一個長方體的商品包裝盒,并讓學生觀察、思考這個包裝盒是由哪幾個面組成。所謂的表面積指的是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各組在包裝盒上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各個面,并探究每個面的形狀以及它們的邊長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指導各小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計算包裝盒的表面積。在小組內(nèi),學生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的方法,嘗試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可鼓勵學生拓寬思路,集思廣益,看哪一組想出的方法多。最后,教師鼓勵各組進行交流匯報。各組派出代表匯報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教師則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合作教學指導,學生能夠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在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中構建知識體系,保證課堂學習的效果。
課堂練習是構建課堂結構的重要部分,教師通過簡潔有效的練習能夠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內(nèi)化知識,也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減輕學生課后復習的負擔,做到“堂堂清”[3]?;诖?,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堂練習。
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一定要確保課堂設計整體的科學性及合理性,符合我國教育教學標準,根據(jù)《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并且明確把握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課堂設計時也需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及認知能力等,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能夠得到提高,使學生能夠從多維度、多角度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例如,在“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這一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類比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幫助學生鞏固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設計題目,引導學生對比同分母和異分母分數(shù)的計算過程,加深學生對運算定律的理解,并鍛煉學生簡算能力;設計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題目,引導學生拓展思考。
課堂練習應該幫助每個學生完成新知鞏固的任務。因此,習題的設計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并體現(xiàn)出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教師根據(jù)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三種類型設計習題的難易層次?;A題要緊扣課本內(nèi)容,讓數(shù)學基礎較差的學困生能夠通過練習,理解、運用知識;提高題則安排具有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照顧大多數(shù)學生,讓學生突破重難點,鞏固知識;拓展題則安排開放性題目,讓有能力的學生自主選擇。
課堂練習在于典型和精練,而不在于數(shù)量。根據(jù)“減負提質”的要求,教師在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上應對練習內(nèi)容進行精簡,選擇具有典型特點的習題,引導學生綜合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學“百分數(shù)”相關知識后,教師圍繞“打折”的問題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練習:(1)一個原價10 元的鉛筆盒,打七折后價格是多少?(2)小李買了一個智能手機,原價2600 元,店鋪打折后只花了九折的錢,請問智能手機比原價便宜了多少錢?(3)某服裝店搞促銷活動,原價200 元的襯衫打八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幾件,商家再次打七折出售,最后的幾件襯衫售價多少元?這幾道練習題圍繞“打折”的問題循序漸進,學生分析、解答這些問題,不僅能夠鞏固所學,還能為解決類似的問題提供參考。
課堂時間有限,為兼顧講解與練習,保證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對練習的時間進行合理控制。一般來講,教師要預留10~15 分鐘的課堂練習時間,并控制練習的數(shù)量,讓學生在練習中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交流,讓每道題都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同時,教師也應該提醒學生珍惜有限的課堂練習時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完成練習任務。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設計有著較大的改進空間。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通過組織合作學習活動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優(yōu)化課堂練習,可以減輕學生課后學習的負擔。這些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積累,可以為教師改進教學策略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當然,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構建中,要想切實做到“減負提質”,依然任重而道遠,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不懈,不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