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毅
主題閱讀主要是指教師根據(jù)某一種主題確定合適的閱讀文本,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幫助學生從文本中了解閱讀書籍文章的教學方法。
在閱讀的時候,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識字問題。雖然有些文章標注了生字詞,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不認識的字詞。為了讓他們閱讀順暢,教師需要先對學生不認識的字詞進行梳理總結,然后再細致地為學生解讀,幫助他們形象地了解字詞。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根據(jù)字詞進行拓展以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一來,學生了解的東西越多,需要消化吸收的時間也就越多。這是目前閱讀教學的一個普遍問題。實踐中,教師也會對學生展開具體的拓展,如根據(jù)一篇文章找到字詞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拓展一些最基礎的認知,雖然這是最基礎的鋪設過程,但由于占整節(jié)課的時間比較多也會壓縮教師對句子的講解,影響學生對整體感悟的體會時間。這無疑會打消學生學習的欲望,由于時間越拖越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慢慢消失殆盡,反而不利于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對后期學習極為不利。
文本的閱讀重點在于對文章語句的理解。在閱讀課堂上,教師一般會選擇重點語句進行講解。講解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部分的語句講解不透徹,以至于學生對于語句的理解也并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如可能有時候學生對語句的感悟共情很快,可以立即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有些時候對于句子理解并不理想,感悟的過程比較漫長。
因此,教師在句子講解中一定要講得透徹,要通過講解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課堂中要很好地把握住講解程度,最好能夠讓學生透徹理解,在有限時間內(nèi)高效完成學習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方面都可以得到相應提升。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是不一樣的,這與他們自身的具體學習情況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一個班級中的所有學生,所提供的針對性指導機會比較少,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照顧到。一般來說,只能安排一些問答環(huán)節(jié),并借此來了解學生對語句對文章的了解情況。而沒有被提問到的學生,教師則無法完全了解他們的想法。受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壓力的影響,教師這種有針對性的指導只能靠學生機械問答來了解,針對性指導機會的不足又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必要改造,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多的得到教師針對性指導,充分發(fā)揮課堂整體的優(yōu)勢去釋放他們的個性,進而實現(xiàn)以個體帶動整體,讓大家的智慧都充分發(fā)揮出來,提升閱讀水平[1]。
評價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問題。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的評價存在一個局限,即評價過程太過于形式化,評價內(nèi)容過于復雜,整體的感覺實用性、針對性不強。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能從評價中學到什么內(nèi)容、收獲了什么方法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逐步改進,盡可能完善評價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而讓評價環(huán)節(jié)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主題式閱讀教學最大特征在于主題,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根據(jù)實際教學內(nèi)容整合出合適的閱讀資源,并從其中提煉出合適的主題。因此,教師在閱讀主題選擇上一定要精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確把握不同時期閱讀素材的重點,也才可以通過閱讀充分挖掘出這些整合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以及他們的相似之處,進而給予學生更細致、更形象的學習體驗。
語文教師在平時備課過程中,需要對教材深入了解。備課過程中,要找到不同教材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并將其串聯(lián)起來,以穿針引線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共同進入探討,指導學生科學有效閱讀文本,進而積累閱讀經(jīng)驗,提高閱讀能力。當前閱讀教材編排較為人性化,在設計方面非常重視內(nèi)容的重合度,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有一個簡短明確的主題,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資源從單元的主題來入手設計閱讀教學。
課內(nèi)閱讀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從課本內(nèi)的資源入手,去拓展一些閱讀內(nèi)容,再從這些所拓展的內(nèi)容中找到聯(lián)系,如寫作風格或者文學體裁并把握相互間的共同之處。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對比講解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學習感受,使小學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獲得收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設計課堂閱讀主題,準確把握主題式閱讀的教學目標,以便更好地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比如:課內(nèi)《燕子》《翠鳥》這兩篇文章,分別被分配在小學語文不同單元。這兩篇文章都是屬于散文,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都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描繪自然界的動物來感受其靈動,將大家的關注點吸引至自然界,進而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并從心底迸發(fā)出要保護自然的思想。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教學內(nèi)容放置在一起,并確定合適的主題,以主題開啟新學習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要求學生進行討論辯論,以此來了解學生的想法,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設定一定的閱讀情境,而良好的閱讀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此外,設定閱讀情境又可以迅速幫助學生進入情境,以便完成最基礎的文章通讀。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思想的感悟上也會有很明顯的提升和改善,對于部分語句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對具體閱讀方法也運用得更加熟練[2]。
在閱讀情境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了解不同修辭手法去感悟其中文章中蘊含的濃郁的情感與深沉的思想,以此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主題式閱讀開始之前,教師先要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語句,進而實現(xiàn)對文章表達方式與思想情感的深刻感悟。而在正式開課之后,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展現(xiàn)科技的智慧與魅力,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語文閱讀課堂,以此為他們營造有趣的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并以此大大提升學生對教材文章主題與內(nèi)容的直觀感受。
比如在講到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雪梅》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大多學生所見過的梅花種類有限,對于梅花的想象力不足。這種情況下開展教學會影響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與情節(jié)的理解與感悟。因此,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梅花和與梅花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對梅花有一個基本的具象的認識。在學生初步了解梅花的形狀、顏色等特征后,再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播放與梅花有關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聆聽音樂伴奏的過程中朗讀文章,以此增加課堂趣味,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和內(nèi)容。隨著進度的加快,學生進入閱讀情境的程度也就會越來越深,最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課文內(nèi)容作簡短的總結引導,進而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明確準確的認知和理解。當然,在教學后期,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其他與雪梅有關的文學作品或者主題音樂,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
總而言之,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體悟和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任務,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