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全面發(fā)展是現(xiàn)在社會對學生的重要要求之一。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剛剛起步,自身的各方面基礎不夠牢固,在學習和自身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還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多行為都沒有自主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策劃,不僅讓學生在知識上能夠得到提升,而且也讓學生可以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進行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時,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對學生的模型思想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通過學生之間的帶動作用促進學生的提升,使學生可以對模型思維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教師要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在舉一反三的聯(lián)系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上限,使學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重視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找到共鳴。
學生在進行數(shù)學理論知識學習的時候,往往對知識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對于數(shù)學模型的認識還不夠到位,需要建立起辯證的思維,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概括。在數(shù)學知識學習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還處于比較平面的文字階段,沒有將文字轉化為圖像的意識。這不僅是因為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得到鍛煉,而且還有學生自身沒有這個意識原因,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形成抽象概括的習慣。抽象概括能力不僅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學生自身思維靈活的體現(xiàn),感知、猜想、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才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1]。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模型思想培養(yǎng),將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圖像,以圖像的形式促進整體的學習,建立起學生內心的良好思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物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分辨,從而對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在面對學生學習還不夠清晰的情況下,教師也需要讓學生之間相互帶動,通過學生之間的聯(lián)動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從而有效地對知識進行認識,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提升。
例如,在學習三視圖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小正方體的數(shù)量把控還不到位,就是因為學生沒有從多個角度對這個物體中存在多少的小方塊進行分析。學生需要充分動用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分析,如其中最多可能有幾個小正方形,最少有幾個小正方形。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先進行嘗試,讓他們對小正方體的數(shù)量進行計算,為其他的學生做好榜樣的作用,再讓其他的學生模仿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嘗試。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之間能夠形成相關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在對三視圖進行學習的時候就可以更好地運用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對物體的數(shù)量進行更好地把握。
在學生們建立起數(shù)學模型時,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辨別抽象思維的能力,而且還要有準確直觀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建立精確的自覺思考的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并建立體系完備的知識框架,進而實現(xiàn)在建立直覺思維能力時,不需要過多思考,潛意識上就能獨立解決問題[2]。所謂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就是一種選擇的行為,在多次的嘗試中選擇最為正確和可靠的存在,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與直覺有著直接的關系。也可以說一個人的直覺能力與他所能創(chuàng)造的成就大小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中,對于這種直覺思維的培育還不夠重視,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對數(shù)學的本質產生不同程度的誤解,從而喪失對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認識到直覺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更多的可能進行思考,并且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內容。培養(yǎng)這種直覺能力可以引導促進學生們自覺意識或者是探索創(chuàng)新的意識,提高他們對整體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來展示3D 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對這兩個圖形進行觀察。教師先把電腦上的形狀先關閉,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這兩個圖形的繪制,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其后,再讓學生對這兩個物體的面積進行計算。很快就會有學生說,這些面積都是通過長乘寬就可以得到相關的鏈接。教師可以讓學生再進行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正方形的長乘寬可以用什么形式來更好地表現(xiàn)。學生就會開始分析,由于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因此可以將一條邊的平方表示它的面積。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3]。在學生回答的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回憶。通過回憶,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需要先掌握題目中的信息,再對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推理的方式進行答案的找尋。因此,解題對學生的推理能力有著十分強的依賴。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應該對學生的推理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通過學習圖表來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整理和理解。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做題當中更加嚴謹,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具有條理性,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根據(jù)自己所學的知識,一步一步對問題進行拆解和解決。這樣的能力,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不會感覺數(shù)學學習就是一堆數(shù)字,而是非常鮮活的構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誘導的方式,促進學生思考和認知,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思維方向。教師再在教學中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不斷強化對學生的能力提升,同時也讓學生可以在推理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感覺。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需要潛移默化,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需要循序漸進,逐漸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對一些題目進行合理的推理和提問,使學生能夠進行合理的思考。學生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就可以更好地去鍛煉自身的推理能力。當學生在練習過程當中有了一定的眉目以后,教師可以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讓學生對類似的題目進行相關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生的上限,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在學生對問題進行推理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加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可以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根據(jù)自己所學習的知識來保證自己的推理質量。在學生推理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評價,并且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調整,讓推理思路可以更加清晰。
教師在教育學生好好使用數(shù)學模型這種工具以及思維的時候,需要自身對數(shù)學模型思想有著正確的認識以及清晰的理解。數(shù)學模型在現(xiàn)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中只是一種教學手段,還不能夠完全取代原有的教學模式,它的作用是提高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對數(shù)學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掌握。而模型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得上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一種數(shù)學實踐,可以讓學生脫離基礎的公式和概念,深入掌握數(shù)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擺脫死記硬背困境。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對模型思想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小組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職責,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得到有效的動力提升,在學習中呈現(xiàn)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在小組的學習中,學生可以相互之間進行幫助,形成一個整體,學習的整體效率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同時,在小組中基礎較弱學生的模型思想也可以受到其他學生的影響,提高對模型思想的理解和運用,進而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
例如,教師可以準備好這些東西的數(shù)學模型,讓學生進行實踐的觀察。在進行觀察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觀察的感受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并且找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問題,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和探究對問題進行共同的解決。小組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發(fā)展,而小組長作為統(tǒng)籌兼顧的存在要將所有學生的問題整合起來共同進行分析。同時,每一個小組在觀察結束以后都需要將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并同其他的小組進行分享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模型的更好理解。如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帶動基礎較弱的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就會有更加強烈的興趣,從而擺脫學習當中的被動。
很多學生在學習當中,只是單純地有了理論知識的依據(jù),還沒有進行實踐的開展,這就會導致自己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并不夠了解,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在真正實踐的時候還是會出現(xiàn)手忙腳亂以及不知如何應用知識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放在整個數(shù)學模型中,這樣學來的數(shù)學理論知識點被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數(shù)學知識的記憶更加鮮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己心中形成數(shù)學模型和數(shù)學概念,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踐。教師可以把教材和邏輯問題結合起來教,引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注意[4]。它還在學習圖像知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從理論到實踐應用,提高整體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數(shù)理模型,影響到整個教法的效率,能為學生積極學習數(shù)學模型的思想和教學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通過實踐的方式對課文朗誦的題目進行更好的認識和學習,生活化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進行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來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更好地運用。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得到共鳴,同時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加積極,進而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可以回到理論的基礎上,對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并且嘗試解開問題,在反復的對比、參考中對理論知識進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提升,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多為學生提供點播,使學生可以認識到數(shù)學就在生活中,并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學習成果進行分析。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知識儲備和知識能力,同時也要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需要根據(jù)一定年齡段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培養(yǎng)他們的模型思想,培養(yǎng)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可以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當中更加積極和主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趣味教學來幫助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帶動基礎較弱的學生共同進行學習,通過榜樣和小組的帶動作用,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當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學習的節(jié)奏,進而啟發(fā)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也使學生可以有更加充足的學習動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也需要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共鳴,促進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并逐漸找到自己的學習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