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新中學 邱曉成
思想政治必修4在論述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時指出,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那么,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二者內涵是否完全等同?教材對此并未再作解釋。事實上,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之間有著原則的界限,二者絕對不能等同。
從起源上看,相對主義思想雖在世界各地盛行,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該范疇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智者時代”。古希臘的智者們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關注轉向了人類本身,實現(xiàn)了向重視人的自身主體地位的回歸。從內容上來劃分,相對主義主要包括本體論的相對主義和認識論的相對主義兩大類。而要真正了解相對主義,就必然涉及絕對主義,進而必然涉及西方哲學發(fā)展史。
何為絕對主義?“在哲學史上,多次出現(xiàn)這種狀況,即一旦一個哲學家確立了某種哲學原則,并以這種原則為核心建立了相應的哲學體系,在他或他的后繼者那里,這種原則就會不斷地擴張,以追求絕對的解釋權。它必然使這種原則所構化出來的體系凝固化、教條化,從而失去生存下去的活力,這就是絕對主義。”在西方哲學開始發(fā)展之初甚至于近現(xiàn)代,強調絕對觀念的絕對主義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毋庸置疑,哲學的使命就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了認識世界的本質,早在古希臘時期,圍繞著宇宙起源,絕對主義學界形成了兩個基本研究分支:第一個分支是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為代表的伊奧尼亞的自然哲學家,他們把水、無限者或氣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第二個分支是把“數(shù)”作為宇宙本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這些思想最終形成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雛形。
然而,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斗爭而發(fā)展的。任何一種理論越是發(fā)展,追隨者越多,這種解釋權就越是要尋求絕對的至尊地位,繼而演變成為藐視其他一切思想理論的一潭死水而停滯不前。在古代,科學發(fā)展處于襁褓之中,人們對宇宙起源的探討只是基于固有的感性經驗,認識宇宙本源更多的是依靠人們的主觀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伴隨著絕對主義理論的日益成熟,本體論的相對主義者也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其中尤負盛名的代表人物是米利都學派的繼承者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在赫拉克利特的理論之中,“火”不僅僅被看作是世界本原,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一種本原的無定性和流動性,即他更強調“火”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種過程,一種事物運動與生滅的規(guī)律。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唯一不變的恰恰是變化本身。
運動并不排斥靜止的存在,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和區(qū)分事物的基礎?!办o者靜動,非不動也。”只有承認事物當前的暫時的平衡狀態(tài),才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科學的分析。否認相對靜止,就會把一切具體物質形態(tài)連同它的具體的運動形態(tài)都看成不可捉摸的東西,就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但是,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為了宣傳他的老師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無物常駐”的運動觀,片面地把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推向極致,他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認為一切都變動不居,萬物瞬息即逝,否認事物的任何穩(wěn)定性。由于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只看到了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認為世界終究無法被人認識和把握,克拉底魯最終陷入了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后期智者學派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則反其道而行之,其研究對象實現(xiàn)了從物質客體到人的主體的回歸,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在普羅泰戈拉那里,對世界的認知應該是因人的感覺而異的,人是世間萬物的最終的根本衡量尺度,即“事物對于你就是它向你所顯現(xiàn)的那樣 ,對于我就是它向我顯現(xiàn)的那樣”。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克拉底魯和普羅泰戈拉的理論立足點不盡相同,前者重在強調客觀物質世界的流變性,后者則更凸顯出人的主觀屬性和地位,但二者都從某種程度上否認了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可知性。總體來看,古代本體論的相對主義堅持了樸素唯物主義觀念,在當時古希臘神權社會具有明顯的歷史進步性,總體來說正確,但是也極易導致懷疑論和約定主義。
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城邦奴隸制為“詭辯”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土壤。當時的希臘,尤其是文化中心雅典,經過梭倫、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改革,城邦民主制度日趨完善。一定的文化總是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所決定的,政治的自由必然決定文化的自由,而文化的自由則體現(xiàn)在話語權的強弱上。當時,雅典的每個自由人作為希臘公民都有義務參加城邦政治活動,都需要在公共集會上發(fā)表自身觀點,或者贊同,或者反對他人觀點,并可以以民主表決的方式選舉執(zhí)政官主持公共事務。每個公民有權自由辯論,表達自身政治訴求,并說服別人接受自身觀點,進而話語權就成為政治資源。這樣,一批善于教人修辭學和論辯術的職業(yè)教師應運而生,這就是最早的智者。早期智者熱衷于討論自然和社會問題,如普羅泰哥拉、高爾吉亞、歐布利德等,一度起到了開啟人們智慧、解放思想的作用。
物極必反。后期智者們?yōu)榱烁玫胤瘩g別人,戰(zhàn)勝政敵,慢慢開始玩弄概念游戲和文字技巧、模糊是非善惡標準,以招攬更多學生,更為幫助政客獲得政治資源,即“智者可以幫助你證明煤是黑的,雪是白的,也可以幫助你證明煤是白的,雪是黑的”,最終走向了詭辯,一度腐蝕了希臘社會風氣,最后智者們聲名狼藉,并受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質疑和批判。當然這并非是智者一手造成的,希臘后期日益沒落的政治體制才是文化氛圍敗壞的根源。
結合《生活與哲學》教材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的理論,詭辯論的表現(xiàn)形式可簡單概括為以下兩點:
1.在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問題上,割裂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片面地夸大一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任何物質都是運動和靜止的對立統(tǒng)一。詭辯論故意割裂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或者以運動否定靜止,或者以靜止否定運動,抓住并夸大一點,不及其余。
第一種詭辯論者即只承認運動,不承認靜止。例如,克拉底魯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他抓住事物絕對運動的方面,片面地加以夸大,即“只見其動,不見其靜”, 這恰恰是教材上所強調的相對主義,用運動的絕對性來否認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最終陷入詭辯論。還有一種詭辯論者從另一個極端割裂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即只承認靜止,不承認運動,例如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飛矢不動”說。簡單來說,飛箭在每一瞬間它總要在某點停留,也就是說,在這一點上飛矢是靜止的。同樣,在那一點上飛矢也是靜止的,把許多靜止的點疊加在一起,飛矢還是靜止的,所以飛矢實際是不動的。顯然,這是一種詭辯的伎倆。芝諾的詭辯就在于片面地強調了相對靜止并將其絕對化,陷入了形而上學絕對靜止論,其實質也是一種相對主義。對于這一點,教材雖然未作展開,但“飛矢不動”說同樣“只見其靜,不見其動”,陷入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2.在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問題上,詭辯論割裂相對和絕對的辯證關系,鼓吹相對主義。
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既包含著相對性,又包含著絕對性,是相對和絕對的對立統(tǒng)一。絕對寓于相對之中,相對中又有絕對的成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對此,學界一般更多地從認識論領域著手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認識是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也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因為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實踐的無限發(fā)展來看,人的認識是無限的,絕對的,因為以人為主體的實踐不會停滯,人的認識能力也會伴隨著實踐的推進而不斷向前推移;但是,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xiàn)來看,每一個人,每一代人的實踐又是具體的,而且還受到當時人們的具體實踐水平的制約,這樣來看,人的認識又是有限和相對的。
詭辯論者以相對主義為認識基礎,把絕對和相對割裂開來,片面地夸大事物相對性的一面,根本否認絕對性的一面,認為各種事物只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絕對性。我國戰(zhàn)國中期的莊周便是這種相對主義詭辯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齊生死”的觀點,認為人的生和死完全是相對的,沒有什么絕對的區(qū)別。的確,在一定條件下,生命是可以轉化為死亡的。然而,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任何生命體都具有其質的穩(wěn)定性,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即在特定時空生命體完全能夠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但是按照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的詭辯哲學,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之間毫無定性和區(qū)別可言,生命便成為瞬息萬變、不可捉摸的東西,按照這樣的思維模式走向的必然是不可知論。所以,“齊生死”經常被作為不可知論的典型表述。
黑格爾曾深刻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jù),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庇纱丝磥?,運動和靜止、絕對與相對、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也只是詭辯論者借“相對主義”之名,通過“別有用心”的變相運用,實現(xiàn)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目的和手段而已。列寧說:“哲學唯心主義的變種可能有一千種色調,并且隨時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千零一種色調來?!?/p>
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看似存在共同之處,但絕不是一個概念。
相對主義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強調的是所有事物存在的“相對性”,而且并不存在追求自身政治利益的主觀目的。歷史上,相對主義彰顯出強烈的批判意識和懷疑主義精神,作為一種可貴的“解放性力量”有力地批判了絕對主義,推動人類認識的發(fā)展。但是,相對主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具體來看,古代的本體論相對主義夸大事物的流變性,否認事物的相對穩(wěn)定性,取消事物之間所有的界限和差異;現(xiàn)代相對主義,尤其是認識論相對主義為懷疑而懷疑,為否定而否定,為批判而批判,否認了事物的可知性和真理的絕對性,走向懷疑主義、主觀主義,最終滑入詭辯的泥潭。
相對于相對主義思想而言,詭辯更是一種方法論,以實用主義為原則,其本義就在于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把真理說成謬誤,把謬誤說成真理。從特征上看,詭辯論具有較強的強目的性、似邏輯性和反事實性。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包括: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機械類比,為我所用;玩弄字眼,混淆視聽;歪曲對方論點,然后加以反駁;偷換論題,答非所問;混淆概念,欺世盜名;等等。
當然,二者也存在一定聯(lián)系。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認識基礎,而詭辯論也通過對相對主義的運用,才能夠做出違背邏輯規(guī)律、似是而非但又似乎讓人無法駁倒的推理和論證。但是,相對主義永遠也絕對不能簡單等同于詭辯論,它只是詭辯論者為達目的而盜用的一種論證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