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妮,呼穎慧
近年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有關教育懲戒的問題層出不窮。為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與規(guī)范教師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學生的職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2019 年11 月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2021年3月《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正式實施。本文就當今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懲戒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差異性的視角進行分析和探討,力圖尋找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教師教育懲戒不當現(xiàn)象的對策,形成具有差異性的教師教育懲戒。
(一)教育懲戒。《教育大辭典》釋義為:“教育懲戒是對學生個體或是集體的失范行為進行的否定處分,通過教育懲戒達到制止失范行為發(fā)生的目的。”有人認為,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特別身份而對學生施加的一種教育措施,其目的在于借助適度懲罰達到戒除、矯正學生不合規(guī)范的行為,助其完成社會化的進程。在教育部2021 年發(fā)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中表述為:“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雖然專家學者對于教育懲戒概念的認識有所不同,但是對于教育懲戒的共同特征卻達成了共識:第一,核心內涵傾向于懲戒是對學生偏差行為進行的一種否定性評價;第二,目標傾向于通過強制力和教育手段促進學生合范行為的產(chǎn)生;第三,實施主體均為學校和教師;第四,教育懲戒手段分為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強制力。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教育懲戒是學校或教師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基于教育需求,出于對學生的關愛與責任,在不損害其身心健康的基礎上,依法對學生違反學校和班級規(guī)章制度的不良言行加以制止、管束和糾正,從而使其達到認識并改正錯誤、規(guī)范行為、預防類似行為再次發(fā)生的否定性評價的教育手段。
(二)差異性教育懲戒。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這里的“材”就是人的差異性,該理論體現(xiàn)出要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因材施教。明確提出差異化教育理論的國外學者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具有多樣性和自身特點,形成個體差異性,應尊重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其最需要的、最適合個人特點的教育。教育懲戒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理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際上,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可分為個體內的差異和個體間的差異。本文認為基于差異性的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性格特征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對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正,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這種懲戒為了因材施教,強調對不同類別學生進行靈活、公正和有效的懲戒。
新中國成立后班級授課制成了我國的主要授課形式。由于是班級授課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就會顯出差異,不同的學生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了我們平時在班級里所說的“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主要是從智力因素特別是從考試成績來劃分的,相對忽視非智力因素。差異性教育懲戒將綜合考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別是突破單純從考試成績劃分學生類型的簡單做法,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生命化”的教育轉化。對于人數(shù)較少的優(yōu)等生,教師在進行懲戒時應拋棄其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光環(huán)”,一視同仁,堅持公平性原則;對于人數(shù)眾多的中等生,教師應合理辨析,堅持合理性原則與靈活性原則;對于表現(xiàn)極端的少數(shù)后進生,教師應避免沖動發(fā)火,遵循教育性原則與合法性原則。
課堂作為教師實施差異性教育懲戒的主陣地,理應發(fā)揮主導作用,穩(wěn)定的課堂紀律是確保教育教學正常進行的必要前提。
(一)優(yōu)等生——忽視必要的懲戒。優(yōu)等生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較好的學生,即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且相對穩(wěn)定的學生或成績處于中等以上且在老師眼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強,學習習慣較好,靈活機智,但偶爾也會缺乏自我約束力,一些優(yōu)等生還會存在自負傲慢的心理和優(yōu)越感,以此擾亂班級秩序。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
一方面,教師對優(yōu)等生存在不懲戒的現(xiàn)象。教師在懲戒過程中易受感情因素和學生成績因素的影響,認為優(yōu)等生偶爾存在或偶然發(fā)生的“不當”行為,不會對其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不會對學生群體“從眾心理”產(chǎn)生負面影響,繼而忽視必要的懲戒。實際上,這種做法錯失了對優(yōu)等生的教育良機,使教育懲戒有失公平性。另一方面,教師對優(yōu)等生從輕懲戒。大部分學校對于懲戒權的使用并未有具體的細則,所以教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進行教育懲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懲戒過輕或過重的情形。對于優(yōu)等生出現(xiàn)的偶發(fā)問題,教師有意無意放寬懲罰尺度,只做象征性處理。這種做法使得優(yōu)等生認為教師對其“寬容”,難以起到督促其正向發(fā)展的作用。
(二)中等生——懲戒的行為不當。中等生指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較好或智力因素較好、非智力因素一般的學生,即各學科總體平均成績達到教育目標要求但沒有達到優(yōu)秀水平,學業(yè)成績一般且表現(xiàn)平平的學生,他們是班級構成的主力軍。中等生成績和行為表現(xiàn)都相對平穩(wěn),但在班級教學活動中仍會出現(xiàn)一些違規(guī)違紀行為。懲戒問題如下:
其一,教育懲戒使用不當,主觀隨意性強。教師沒有特定的、有效的或系統(tǒng)的教育懲戒方法,多運用口頭批評、罰站、罰打掃衛(wèi)生、與家長談話等簡單形式。即便如此,在這些有限的教育懲戒方式的選擇上也會感到茫然,甚至將教育懲戒與體罰相混淆,出現(xiàn)一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懲戒方式。
其二,教育懲戒“一刀切”,因材施教流于形式。針對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教師懲戒的手段和效果應有所差別。但在實施教育懲戒時,一些教師難以顧及學生的性別、人格特點、個性差異以及身心發(fā)展特征,使因材施教僅停留于教師口頭。比如,針對性格外向與性格內向的中等生,教師不區(qū)分時間、地點、場所,在語言內容和風格上毫無差別,處理不當。
(三)后進生——不敢或過度懲戒。后進生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較差的學生,即智力屬于正常范圍,在同類群體中,學習水平較低,學業(yè)成績達不到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自我管理能力和紀律性都較差,貪玩甚至不愛學習,平時表現(xiàn)也不穩(wěn)定,教師在針對這類學生進行懲戒時極易產(chǎn)生問題。
一方面,教師顧慮較多,不敢懲戒。對于犯錯概率更大的后進生,教師實施懲戒權時受到外部環(huán)境約束。學校上級管理部門的處分、社會媒體關于學生極端行為的報道、家長的反對或不依不饒地追責、對待教師的道德綁架和網(wǎng)絡暴力等因素,產(chǎn)生大量的負面效應,制約著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實施。
另一方面,教師濫用懲戒或過度懲戒。教師在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時,極易沖動發(fā)火,教育懲戒就容易超出一定限度變?yōu)轶w罰,這樣的不當懲戒易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此外,面對性質雷同的事情,教師會不自覺地帶有個人好惡。在遇到后進生一些偶發(fā)的小問題時,教師易將問題放大,甚至會沖動易怒、情緒失控導致過度懲戒。
教師教育懲戒問題的形成,可以從內外因方面歸納,內因體現(xiàn)在教師自身的師生觀懲戒觀不正確、情緒調控和班級管理不到位、教育機智和懲戒藝術不足;外因體現(xiàn)在班級制度標準不健全、學校管理缺乏靈活性和貫徹性。
(一)教師缺乏正確的師生觀和懲戒觀。教師的學生觀、職業(yè)道德以及對教育懲戒權的認知影響著教育懲戒權的實施效果。一方面,缺乏正確的師生觀,忽視學生權益。傳統(tǒng)教育中師生關系多以主客體形式存在,部分教師在教育中以絕對權威漠視學生的正當權益,差別對待不同學生。對優(yōu)等生的偏愛易導致教師不懲戒或從輕懲戒,長此以往易致使學生產(chǎn)生自負心理和優(yōu)越感;對中等生的漠視,易使教師機械地進行懲戒,喪失了懲戒的靈活性;對后進生的偏見易導致教師過度懲戒,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缺乏正確的懲戒觀,隨意懲戒學生。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懲戒權存在認識偏差,有意夸大處罰的尺度,甚至以體罰代替懲罰,導致濫用懲戒等現(xiàn)象。
(二)教師情緒調控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不足。教師是教育懲戒權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情緒調控能力、班級管理能力也是影響教育懲戒權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面臨來自家長、社會和學校的各方面壓力,加之承擔較多的職業(yè)角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調皮頑固的學生,此時教師的情緒管理容易失控,進而導致濫用懲戒或過度懲戒。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不足,欠缺技巧,就容易出現(xiàn)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
(三)教師欠缺相應的教育機智和懲戒藝術。對學生個性的關注、有差異的懲戒是教育懲戒藝術和價值的體現(xiàn)。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權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因勢利導,做到因材施教。然而,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參差不齊,缺乏教育機智,在實施懲戒權時缺少技巧和藝術性,未能考慮到懲戒的時間、地點和場景等因素,懲戒方式往往簡單粗暴,忽視與學生情感紐帶的建立,缺乏愛與尊重,長此以往,懲戒的有效性和教育性將大打折扣。
(四)學校管理缺乏靈活性和貫徹性。學校管理的風格和形式?jīng)Q定一所學校的發(fā)展趨勢,學校管理者對于教育懲戒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對于教育懲戒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部分學校由于管理上相對保守,缺乏變通和革新意識,因此在處理因教育懲戒產(chǎn)生的糾紛時往往簡單片面,導致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成本增加,繼而不愿采取懲戒措施。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缺乏政策敏感度,對于國家新政策、新要求研讀不夠,有意無意忽視教育懲戒領域的新變化,導致政策難以在基層落實,影響教師的判斷。
(五)班級制定的懲戒細則不明確不具體。班級內部教育懲戒細則的缺失及不明確是教師進行教育懲戒時具有隨意性、缺乏針對性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班級都會有相應的班級規(guī)章制度,但其制度大多較為籠統(tǒng),對于學生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后的懲戒方式涉及較少,部分班級規(guī)章制度雖涉及到學生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后的懲戒方式,但其懲戒方式、程度和范圍并未明確具體,且懲戒方式較為單一,大多傾向于扣分、罰打掃衛(wèi)生等方式。
基于差異性的教師教育懲戒,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教師要通過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提升情緒調控能力,尋求懲戒藝術與智慧等策略來實現(xiàn)。同時要制定統(tǒng)一有效的班級懲戒細則,保障學校管理的靈活性,對于教育懲戒政策堅決貫徹落實。
(一)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和懲戒觀,確保公平的教育懲戒。教師是教育懲戒實施的主體,是承載教育懲戒的關鍵角色,教師的師生觀和懲戒觀對于教育懲戒運用的影響至關重要。教師既要具備平等觀念,打造民主、互助、合作、交往的雙主體師生關系,還要具備法理觀念,打造合法合規(guī)的教育懲戒。
一方面,教師要發(fā)揮他人教育的作用,強化教師教育和培訓,培植正確觀念。應豐富教師培訓的內容,增加師德和教育懲戒相關知識,提升教師的法律意識和懲戒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發(fā)揮自我教育的作用,通過學習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懲戒觀。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有關教育懲戒、教育法類的書籍和新聞等,積累有關教育懲戒的法學知識,形成對差異性教育懲戒的正確認識。
(二)提升教師情緒調控能力,確保適度的教育懲戒。情緒調控能力作為有效調節(jié)和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有助于教師保持積極心境,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升情緒調控能力,以利于實施科學的教育懲戒。提升教師的情緒調控能力,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師堅持立德樹人,關心學生發(fā)展成長,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心態(tài);其二,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溝通,常懷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其三,教師充分利用“近因效應”,在指責批評學生的不當行為之后,及時予以心理安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懲戒的良苦有心;其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盡力發(fā)現(xiàn)優(yōu)等生的不足點、中等生的敏感點、后進生的閃光點。
(三)尋求懲戒藝術與智慧,確保靈活的教育懲戒?;诓町愋缘慕逃龖徒湫枰S富教育智慧、把握懲戒藝術,靈活運用懲戒,提升教師教育懲戒的效果。第一,靈活運用多元懲戒方式,防止懲戒簡單化。懲戒的核心在于育人,教師應將教育懲戒與其他教育方法有機統(tǒng)合。教師可運用“信號化懲戒”,例如一個眼神、手勢或沉默片刻等;可以采用“愉悅懲戒”,例如讓學生表演節(jié)目或者通過抽簽自己選擇懲戒的方式。此外,教師可將懲戒與其他教育方法結合,例如教師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通過觀察、表達感受和需求、提出要求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第二,充分運用教育懲戒時機,規(guī)避懲戒倫理風險。教師需靈活把握懲戒的教育場合與分寸。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要避免在公開場合進行批評懲戒,要注意保護其自尊心,教師可以采用“語言性懲戒”,如“借喻明理”,言不必多,卻又意蘊深遠,悄無聲息地起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作用。
(四)保障學校管理靈活性,確保合法的教育懲戒。學校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以教師為基本單位形成群體合力,共同研討《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等新政策法規(guī),營造群策群力的氛圍,最終確保教育懲戒合乎時代政策,合乎學校實情,使教師在教育懲戒過程中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此外,在管理上還要注重責任和標準的劃分,形成次第有序、分工明確的管理機制。對于失范學生,基于其獨立人格,要建立起明確的第三方聽證制度、保密回避制度等。
(五)制定班級懲戒細則,確保合理的教育懲戒。教師要恰當行使懲戒權,就需要明確教育懲戒的邊界和范圍,否則教育懲戒將缺乏可操作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根據(jù)《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所在學校相關懲戒細則和本班學生的特點,聯(lián)合家長、學生和學校,廣泛征求意見,共同商討制定出合理合法的班級懲戒細則。當然,班級懲戒細則并非一成不變,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和事件以及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適時適當?shù)恼{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