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藏大學工學院 盧漢宇
湖南工業(yè)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 李 瑤
西藏大學工學院 朱漢青
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受到經(jīng)濟、政治、社會的影響,漢地園林在發(fā)展過程中演化出多種風格迥異的園林類型。其中,皇室建造的皇家園林與江南巨賈建造的私家園林最具盛名?;始覉@林和私家園林的基本特征構成了漢地園林的基本特征[1]。
皇家園林是專供皇室成員享樂的園林類型,皇家園林代表古代帝王無上的權利,象征國家繁榮昌盛,一般占地面積較大,且建造的技藝、手法精湛,多為各種園林類型的融合,是大多數(shù)漢地園林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
清代的頤和園是保存至今相對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可謂“園林中的活化石”。頤和園的布局受杭州西湖影響較大,是圍繞昆明湖、萬壽山建造的富有江南園林風韻的大型山水園林,園內(nèi)有古樹千余株,基本涵蓋漢地園林的大部分植被類型。園中的主要建筑集中坐落于昆明湖與北宮門之間,以佛香閣為中心,佛香閣是外觀宏偉的宗教性建筑,“佛香”二字代表對佛教的推崇,其建筑特點可概括為“八面三層四檐”,建筑僅由8根大型柱支撐。
避暑山莊同為皇家園林典范,為清康熙年間建造,又經(jīng)清乾隆年間改造擴建,是清代皇室夏季避暑乘涼、游園嬉戲之所。主要由湖泊區(qū)、宮殿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巒區(qū)4個主要區(qū)域組成。湖泊區(qū)主要以湖面包圍島嶼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湖面被8個不同的島嶼分割為大大小小的區(qū)域,層次分明,島嶼相互交錯,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宮殿區(qū)位于湖泊區(qū)南部,地勢較為平坦,是皇帝休息辦公、處理朝政、舉行盛大典禮之處;平原區(qū)位于湖泊區(qū)北部,地勢平坦,十分廣闊,其中草木繁多、灌木叢生,有綠草茵茵、無邊無際的視覺效果;山巒區(qū)面積占整個園林面積的80%,丘壑縱橫、重巒疊嶂,許多樓閣庭院與山莊寺廟點綴其中,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自然山水風景圖。
私家園林一般為貴族、官宦、文人、富商等個人出資興建的園林。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有很大區(qū)別,私家園林一般規(guī)模較小,更追求詩情畫意,多利用假山水營造氛圍,建筑風格不似皇家園林般恢弘大氣。私家園林內(nèi)大多種植梅花、松柏、竹子、荷花、牡丹、月季、蘭花、菊花等植被,因該類植被適合養(yǎng)于水土富饒的地方,且秀麗文雅,可在園林中起到點綴作用,彰顯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意趣。私家園林中以江南私家園林最為著名,江南一帶山水資源豐富,園林多依山傍水而建,其中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最具代表性,并與頤和園、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四大園林”。
拙政園主要由東、中、西三園組成。東園占地面積最大,園中流線呈“回”字形,將庭院圍繞其中,亭子置身于花叢中,呈現(xiàn)豐富的景觀效果,令人驚嘆古代匠人的造園技藝;西園占地面積最小,但其園中景觀毫不遜色,留聽閣西依東靠,可觀湖景,笠亭置身湖中央,可縱覽全景;中園是拙政園的中心,拙政園內(nèi)面積最大的湖和主要建筑都集中于此,花草樹木種類也是三園中最多的,是主人接待賓客、辦公、休憩的主要場所。拙政園匯集了大部分江南私家園林所用的植物種類和建造形式,是江南私家園林的集大成者。
留園是我國大型江南私家園林,采用不規(guī)則的布局形態(tài),其中山、水、石分布于園中不同區(qū)域,形成天然的園林之美。留園由東、西、北、中4個區(qū)域組成。中部的山水之景最出彩,也是4個區(qū)域中唯一有湖面的部分,山水融合恰到好處,是逛園賞水的絕佳之地;東部是庭院建筑集中的區(qū)域,門戶眾多,層層遞進;西部富有山野之趣,灌木叢生,曲徑通幽,有1條超過700m的風景連廊;北部主要以盆栽植物為主,珍貴奇特的花木數(shù)不勝數(shù),獨具優(yōu)美的田園之風。
藏族文化是人類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高原文化?!皥@林”在藏語中稱為“林卡”,是指人們培育和保護的林苑,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是遠古部落踏青聚會之所[2]。藏式園林是在西藏地區(qū)獨有的經(jīng)濟、人文、宗教、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別具一格的園林形式,包括莊園園林、宗堡園林、寺廟園林、行宮園林四大類型。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區(qū),少量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等地[3]。
藏式園林受宗教信仰的影響,特別注重與自然的結合。雖然惡劣的高原環(huán)境對園林建造帶來很大障礙,但是藏族人民智慧地將石材、黏土、木材等本土材料運用于園林建造中,并巧妙地利用當?shù)氐淖匀痪坝^,將天然的林地、濕地、草坪與人工建造的景觀巧妙結合。這種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手法不僅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且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初心。藏式園林一般為中軸對稱布局,建筑主次分明,園林景觀巧妙地結合地形、植被、建筑和水系,使各元素相互呼應。建筑在色彩方面以紅色為主,建筑裝飾十分豐富。
自元朝開始,西藏正式確立“政教合一制度”[4]。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了供封建貴族享用的莊園園林。莊園具有保護人身安全和財產(chǎn)安全的作用,故其外圍往往筑有較高的圍墻,主人的房舍、經(jīng)堂、倉庫等更是位于碉堡式的多層建筑中,形成封閉的合院。莊園園林一般建于地勢平坦、風景秀麗之處,占地面積較大,內(nèi)部空地較多,平時可供人休息娛樂、避暑納涼。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西藏地區(qū)實行政治改革,推行宗本管理制度。宗堡建筑是地方管理機構所在地,為滿足宗本和其他官員的休憩娛樂需求,往往在其周邊建造風景秀麗的園林,這就是宗堡園林的前身。
15世紀初,隨著格魯派的創(chuàng)立,西藏地區(qū)寺廟建筑的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5]。規(guī)模較大的寺廟群是當?shù)鼐用癯莸闹饕攸c,更是當?shù)卣?、?jīng)濟、文化、宗教的中心。為滿足居住者日常居住、生活的需求,寺廟群大多建有別墅和誦經(jīng)堂等寺廟建筑,并在其周邊建造不同類型的景觀,形成寺廟園林[6]。寺廟建筑具有典型的藏式特色,多以紅色為主。
17世紀,為彰顯統(tǒng)治地位,五世達賴對行宮的園林建造非常重視,行宮園林由此起源,行宮園林的出現(xiàn)將藏式園林建筑藝術推向了頂峰,藏式園林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其中達賴、班禪避暑的行宮羅布林卡最具代表性。
羅布林卡是最具特色的藏式行宮園林之一,也是繼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后第3個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藏式園林建筑[7]。羅布林卡在藏語里是“寶貝園林”的意思,是歷代達賴處理公務、避暑消夏的宮殿,又稱為“夏宮”。
1)羅布林卡植被 羅布林卡的造園技藝在所有藏式園林中堪稱頂級,是西藏地區(qū)最具特色的集宮殿、園林于一體的藏式園林。其中植被種類豐富,不僅有常見的楊樹、柳樹、松樹、杏樹、榆樹、柏樹、海棠樹、連翹、蒲公英等,還有高原地區(qū)特有的葵蕨、刺柏等,頗具地域特色(見圖1)。
2)羅布林卡建筑 羅布林卡中有大量的藏式建筑,其中的四大建筑為格桑頗章、烏堯頗章、金色頗章和達旦米久頗章。格桑頗章共3層,中央設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是達賴工作的場所;烏堯頗章共2層,是達賴吃齋念佛的場所,每個房間都經(jīng)過精心布置,擺放著大師繪制的名畫;金色頗章是十三世達賴的專用宮殿,共3層,每層都有特定功能,1層為達賴進行超度、會議之處,2層設有觀戲臺,3層是小型聽經(jīng)堂;達旦米久頗章是1座新建建筑,為十四世達賴所建,內(nèi)部裝修非常奢華,壁畫十分精美,記錄了西藏的千年歷史。
3)羅布林卡布局特點 羅布林卡的每組建筑主要由宮區(qū)、宮前區(qū)和林區(qū)3個部分組成,規(guī)劃整齊,是最具藏式風格的大型園林建筑,均以木、石為主要建筑材料。羅布林卡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統(tǒng)治、宗教信仰和休閑游憩,布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辦公區(qū),植被多為莊重的松樹、側柏等;西部為觀景休息區(qū),以美人梅、六月雪等觀賞類植被為主。
我國漢地園林和藏式園林有諸多不同之處。布局方面,漢地園林追求曲徑通幽的曲線美,藏式園林則講究對稱、方正;功能方面,漢地園林注重游憩觀賞功能,藏式園林主要關注統(tǒng)治者的使用需求;造園手法方面,漢地園林多為人工建造的假山水景觀,藏式園林往往包含大量的天然景觀,盡可能利用自然景觀資源,做到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建筑布局方面,漢地園林通常將功能分區(qū)設置,生活、娛樂和政治功能分別設置于不同區(qū)域,藏式園林則恰恰相反,將多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統(tǒng)一的組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