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養(yǎng)正中心小學 黃玉梅
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小學數(shù)學課程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學習程度上,還要積極觸及知識本質,提升思維能力的學習深層次加工,使學生可以真正掌握學科內涵,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使學生全身心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學習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教師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掌握學科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參與度。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較多教師沒有有效發(fā)揮深度學習理念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思維品質的深度學習課堂還有待探究。
2021年7月,我國教育部在中小學教育體系全面推行“雙減”政策,這項政策對于中小學教學活動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領域也不例外。“雙減”政策主要是為了減輕學生的作業(yè)壓力和校外培訓壓力,使得學生可以在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學業(yè)。這也給學科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小學數(shù)學學科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利用課外作業(yè)對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并且使用“題海戰(zhàn)術”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是在“雙減”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題海戰(zhàn)術”已經無法實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使得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中就可以掌握學科知識,作業(yè)則主要用來鞏固知識和進行學科開放性探索。學生扎實掌握知識,也有助于作業(yè)的高效、快速完成。不僅如此,“雙減”政策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管制也使得學生在課下時間里接受二次教育的機會變少,高效深度課堂教學就顯得更加重要。從這些角度來看,小學數(shù)學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全面貫徹“雙減”政策的關鍵。那么,教師如果能夠充分融入深度學習理念,必將極大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有效思考和思維品質的優(yōu)化提升,必將有效助力“雙減”政策精準落地。
數(shù)學深度學習是指能觸及數(shù)學知識本質、提升數(shù)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高階思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學習,學生全身心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這樣,學生能主動學習數(shù)學核心知識,精準把握數(shù)學知識本質,領會數(shù)學思想方法。然而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學習停留在表層、思維理解不透徹、思考不深入、知識點零散等現(xiàn)象,學生無法扎實掌握知識,做一些基本題沒有問題,但問題稍一變化就無從入手。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經歷的是淺層學習,只是記住了知識表象,沒有真正理解知識內涵,也就不會靈活應用知識了。教師應讀懂教材,把握知識本質,挖掘知識內涵,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深透理解、深刻內化,從中感悟數(shù)學思想,發(fā)展思維品質,把“減負提質”真正落到實處。
在“雙減”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充分明確課堂教學目標,使得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在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還存在教學無目的性的情況,使得課堂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隨意性,也使得課堂教學活動很難取得預期的成效,跟“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存在沖突。因此教師在后續(xù)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細化,從多個角度研讀教材。站在教師的角度分析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為什么要選取這樣的題材?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個問題串之間有哪些關系?從而把握每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分析突破這些重點、難點的關鍵在哪里,初步確定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研讀教材:哪些內容學生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哪些內容學生理解有困難?哪些知識點看似簡單其實容易出錯?對于這些教師都要胸有成竹,并進行預估,進一步確定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使得學生可以精準掌握學科核心知識點。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教材選取了學生熟悉的公園、草坪,設計四個問題串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小心求驗、得出結論。基于學生已經有一定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學生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高,但是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課程的教學目標重點放在通過剪、拼引導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同時作用下,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感悟轉化思想,發(fā)展空間觀念;提升合作交流能力,體驗成功喜悅。這種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打造了精準課堂,培養(yǎng)了高階數(shù)學思維。
在“雙減”政策全面實施以后,小學數(shù)學教師需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具有更高的深度。而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來看,如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深層次的學科內容,那么就可以顯著提高學科教學成效。因此在后續(xù)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考慮積極引入層次問題模式,使得課堂教學活動可以逐步朝著學科深層次知識的方向進行延伸。這也要求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就設計好相應問題,并隨著課堂教學進程的推進適當提高問題的深度。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生就可以逐步被學科問題所引領,主動探索學科重難點知識。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當學生會在格子圖上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長方形后,追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這樣轉換成長方形呢?這一問,將學生的學習引入深度探究。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各式各樣的平行四邊形進行驗證,當剪拼驗證成功時,再次追問:為什么必須沿著高來剪呢?如果不沿著高來剪會怎樣?大部分的同學都懂得操作,但說不出具體的理由,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用圖形的特征來分析。通過精準有效的追問,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思維思考,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深層次地構建認知。最后引導觀察比較: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什么變了?什么不變?通過再次對比,學生的認識從模糊走向清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方法,還有數(shù)學思想的提升,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入小組分工合作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氛圍。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小學數(shù)學學科內容存在一定的枯燥性,使得課堂教學活動也遭遇了較多困境。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如果能夠提高課堂互動水平,就可以較好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對于學科知識點的接受水平。相較于師生互動來說,生生互動更加和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敞開心扉進行討論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提出一些關鍵性、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個人無法解決的、有爭議的、探索性的問題,在小組里面討論,充分發(fā)揮小組的相互啟迪、優(yōu)劣互補作用。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方向與位置”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使用小組分工合作教學法。在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方向與位置的判定方式,使得學生都能夠掌握這些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討論,以班級為中心,畫出周圍不同方向的建筑物。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的時候也要做好組間巡視工作,收集學生判定方向與位置的方式,同時在學生遇到明顯困難的時候嘗試介入其中,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
數(shù)學知識在教材中的編排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從初步的感性認識過渡到深入的理性分析,把淺表、零散的知識點并聯(lián)或串聯(lián)起來,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握知識的整體性,學生才能在認知或思考問題時,抓住事物的本質,從內涵和外延上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實現(xiàn)學習的整體化、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發(fā)展。例如,教授“乘法分配律”一課時,告訴學生,其實乘法分配律早已經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廣泛應用了,同時出示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128×16。分析豎式中每一步的算理:將16看作(10+6),128×6表示什么?128×10又表示什么?兩次乘積相加又表示什么?他們分別對應乘法分配律的哪一步?即128×16=128×(10+6)=128×6+128×10,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列豎式的算理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鮮活應用。當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模型在學生思想中基本形成后,引導學生將乘法分配律和已學過的知識建立聯(lián)系,通過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再認識,使乘法分配律模型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內化鞏固。緊接著,教師再提出兩個問題:乘法分配律實際上是乘法對加法的運算,它適用于減法的運算嗎?適用于多個數(shù)的差嗎?乘法分配律模型在這兩個問題上得以再次“發(fā)芽生長”,在整體知識體系中找到了每節(jié)課零散知識點的所屬位置,學生的思維得以縱向、橫向拓展,實現(xiàn)深度學習。在求同思考中,乘法分配律從特殊走向一般,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內涵和外延范圍的構建進一步得到鞏固,在實際解決生活問題時能靈活運用。
“雙減”政策要求小學數(shù)學教師適當減輕學生的作業(yè)壓力,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作業(yè)設計方式。教師不僅要關注數(shù)學的重點、難點、關鍵,更要關注學生易錯、易漏、易忘的地方。事實上,推行“雙減”政策并不是說作業(yè)不重要,而是希望通過這項政策來提高教師布置作業(yè)的質量,真正打破“題海戰(zhàn)術”式的作業(yè)困境?;谶@些理念,教師就需要切實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在減輕學生作業(yè)壓力的基礎上,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較好的鍛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設計分層作業(yè),結合學生學科基礎水平的差異,布置針對性的作業(yè)。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在“雙減”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平衡各個學生面臨的作業(yè)壓力,同時也能夠顯著提高作業(yè)質量。例如,教授“運算律”一課后,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直接練習課后習題,同時還要抽查他們對于運算律的掌握水平;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拓展提升,強化他們的運算律知識;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可以設置一題多解、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的練習,開拓學生思維,進一步提升其運用運算律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學科中很多知識點都跟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的時候,也應該積極組織設計一些學科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較好地減輕學生的學科壓力,同時能夠讓他們在實踐體驗中完成學科知識的內化,具有較高的綜合效益。在具體設計數(shù)學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充分明確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做好實踐活動的安全管理,保證每一個小學生都可以順利體驗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學科知識的錘煉與鞏固。比如在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購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布置關于購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下時間里可以較好地鞏固學科知識,同時也能夠轉變學科作業(yè)的設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面向學生營造購物場景,使學生在這個場景中得到較好鍛煉,能夠熟練進行加減法計算。在課下時間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家長跟孩子一起前往小超市買東西,在結賬的時候讓孩子自己計算所買貨物的價格,在生活場景中實現(xiàn)較好的鍛煉,較好地貫徹“雙減”政策目標。
綜合來看,“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學科教學活動迎來了諸多變化,要求教師切實提高學科教學的綜合成效。小學數(shù)學教師也應該提高自身對于“雙減”政策的認知水平,推動深度學習理念在學科教學中的全面貫徹。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靈活使用問題提問法、小組分工合作法等方式,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更加靈活,并提高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中的學習參與度。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方式,積極引入一些開放性作業(yè)和實踐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科知識的內化。這樣,小學數(shù)學深度學習活動就可以在“雙減”政策下取得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