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尚 安徽省肥東縣古河路小學
教師的親和力是學生愿意親近教師、與教師交流互動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yǎng)教師的親和力呢?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容易隔著一座山。學生里只有很少一部分愿意主動去和老師說話,甚至有些學生連看都不敢看老師。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首先,教師應主動走進學生當中去。比如班級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游戲;上課時,教師應緩和自己的語氣與表情,特別在通識教育課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多說一說、做一做,從而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內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地就會愿意親近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便漸漸拉近,上課時學生也會自然而然更加主動地配合教師。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出現(xiàn)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的情況,導致課堂氛圍沉悶。這一問題的原因往往在于教師給予學生的鼓勵欠缺。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難易度參差不齊,不可能所有學生都能完成,對于完成度較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對于那些不能給出正確回答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不能隨意批評學生從而打擊學生積極性。
隨著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國家教育投入的增多,教師上課從一支粉筆、一本書,到配備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教學工具,我們的教學方法也應隨之多樣化。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音像資料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主動配合教師,這樣學生就“動”起來了。
以《草原》一課為例,考慮到學生很少接觸草原的這一實際情況,課前我就搜集了一些有關草原的圖片,利用班級的多媒體播放,學生觀看時驚嘆不斷,他們借此對草原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歷史了解較少。學習《劉胡蘭》一課時,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鍘刀,我便使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就懂了。總之,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也變得更加主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用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留給學生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的時間。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語文課本每一課的生字都附有課后練習,課后應留時間給學生自己練習,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另外,課本“口語交際”部分,教師借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每堂課可以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自主復習、消化課堂內容。
新的課程標準不僅提到自主學習,還提到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合作學習,從而動起來。例如,故事性強、角色豐富的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角色,學習會更主動、更用心。
綜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親和力是教師必須培養(yǎng)的教學素養(yǎng)。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利用教學技術與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地“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