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超 | 蘇州吳江新教育實驗學校校長
教育的詩是用生命寫就的。培育蘇州新教育學校,需要整個新教育;成就蘇州新教育學校,需要整個蘇州城。蘇州吳江新教育學校簡稱蘇新校,位于吳江城的東部,與同里古鎮(zhèn)相毗鄰。校園不大,只有近五十畝,被稱為“一畝荷塘”。這里生活著一群互稱“先生”的人。老師和校工被稱為“先生”,學生被稱為“小先生”。每天上課、下課,或在園子里相遇時,都會有來自師生的彼此問候。
2021年12月20日,升旗儀式結(jié)束后,蘇新校舉行了獨特的送別儀式:與校貓“小黑”話別。小黑在校園里生活了8個月,是工作室、教室、餐廳、公寓的座上賓,大家為它準備了貓糧,經(jīng)常投喂。有小先生課間逗它,不小心被小黑抓傷,要送去醫(yī)院注射疫苗。為了學生安全,學校決定把小黑送走。
要抓到小黑非常簡單,因為它對我們完全不防備,但這樣的動作隱含著冷酷:當我們的生活被打擾時,為了減少麻煩,我們就可以利用信賴、辜負信賴。教育,不該這樣為孩子的心靈著色。經(jīng)過商議,學校決定先把小黑送去動物醫(yī)院,檢查身體、除蟲、絕育,再給它找到領(lǐng)養(yǎng)人。
一些小先生為小黑寫了臨別贈言,離場時,大小先生們都特別安靜。那一刻,許多人心中涌動著生命被溫柔相待的美好。俗話說: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播種。作為教育者,播種時,我們要思考:這是一顆怎樣的種子,它會長出怎樣的新苗,未來開怎樣的花,結(jié)怎樣的果。
新教育在做一個母體,她要健康,高貴,富有生命力,能福澤一方學子。未來,她的孩子會在四方落地。蘇新小先生要做“明德者”,在彬彬仁者(大先生)的守護下,生命的光明與美好,就在每個細節(jié)中生長。
蘇新校的課堂是讓孩子們眼里有光的地方。
數(shù)據(jù)平臺和教學平臺的雙平臺介入,基于人手一機的云助學,六邊桌合圍支持下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課堂空間在這里重構(gòu),課堂流程正進行再造。這些元素拓展了教學時空,讓世界成為我們的課堂。
蘇新校的“理想課堂”的建構(gòu)在于“學教”二字,學教課堂的要素是8個字:先學后教,學到能教。梁漱溟先生說:這世上唯一有效的學習方式即是自學。先學后教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的學力進階,先生們的一切教育、教學行為都在為了學、設(shè)計學、服務(wù)學;學到你能教是“費曼學習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要素是提取與輸出。小先生通過提取,加強理解,完成知識重構(gòu);通過輸出,也就是思維的顯性表達,全面實現(xiàn)自我修復。
蘇新校人在理想課堂的建設(shè)方面有幾項共識:一是沒有問題的課堂是有問題的;二是課堂是一個沒有害怕的地方;三是在共同學習基礎(chǔ)上的尊重差異,為不同層次小先生的學業(yè)進階做好私人定制服務(wù)。
在蘇新校的理想課堂,自修樣態(tài)、課堂生態(tài)、學生狀態(tài)、老師教態(tài)、資源使用、活動、問對及評價皆是基于“學教”的蓬勃生長態(tài)。理想課堂,變課堂為學堂,變教師為導師,教室仍在,但教室又不在了。在作為“謙謙智者”的大先生們的導學下,在這樣的課堂里,小先生們砥礪智慧,蓬勃生長,成了校園里的“砥智者”。
有一種詩歌是用奔跑的腳步寫成的。蘇新校的小先生每天會進行2500米長跑,大先生們也會化身教練,一起陪跑。上下午的陽光體育運動時間,小先生們在隊伍里奔跑,一千幾百米跑下來,陣型不亂,口號響亮:蘇新教育,理想課堂,學以成人,對話世界。
在蘇新校,每位小先生都有自己的體能成長檔案。入校之初,對小先生們進行專項測試,建立體能成長檔案的首次記錄。以此為起點,長、短跑項目測試以月為時間單元,全項測試以期中、期末為時間單元進行過程檢測與發(fā)展評價。這樣的測評與過程追蹤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時時關(guān)注到自己的體能變化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引起父母們的充分關(guān)注。
蘇新校要教會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大先生先導,做循循行者,陪伴小先生們建立終身運動的習慣,讓他們真正成為校園里的強體者。
小先生們報到的第一天,學校的幾項安排給家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校園里每個孩子都有一面自己的旗幟,孩子和家長找到自己的旗幟后在旗下合影;每一個孩子都在“遇見新教育,尋找守護人”的背板上抽取一張寫著學校先生們新學期寄語的卡片,抽到的卡片是哪位先生寫的,哪位先生就成為那位“天選之人”,也就是孩子們的守護人。小先生們會在學校門口一張巨幅高鐵票旁合影,始發(fā)站是新教育學校,目的地是“美好未來”。
孩子們完成入學報到后,家長們依然流連在校園,不舍得離開。先生們問他們:孩子們今天入學,作為家長,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家長說:感覺自己的孩子被放大了。
的確,在蘇州新教育學校,每個人都是封面人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蘇新校,就是要把每一個孩子放在掌間、心上。
學校的風雨連廊有36根廊柱,每根廊柱上都是小先生們創(chuàng)作的丙烯畫,從四大神獸到小王子,從梵高的星空到哆啦A夢、狼圖騰……一條連廊,呈現(xiàn)了蘇新少年們的美好想象與創(chuàng)造。董先生給這條長廊取名叫“林廊”。林廊,一方面取栽培、成長之意,另一方面諧音琳瑯滿目的琳瑯,喻指這些作品美好而珍貴。
真正的教育者是心懷慈悲的人。大先生們傾盡心血,不知疲倦。孜孜學者們是在用心守護孩子們,守護過程也是愛與溫暖生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小先生們同樣用愛與溫暖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們的作品,那些以愛與溫暖為底色的作品每一件都難忘,每一幅都好看。
蘇新校還有與新藝術(shù)教育研究院合作的以國際名校、國內(nèi)八大美院升學為主要目標的大千美術(shù)部,這一項目由中央美院教授作為專業(yè)支持,除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一課雙師外,接下來還會有“駐校藝術(shù)家”生活在校園里。其實大千班的小先生們在校園里的生活本就是一個創(chuàng)美的過程。
就這樣,小先生們成了校園里的創(chuàng)美者。
新教育學校每一位小先生都要修習三門課程:領(lǐng)導力課程、學習力課程、思維力課程。學習力、思維力、領(lǐng)導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構(gòu)成。比之于高頻次刷題、半軍事化管理等以耗損學生學科興趣、問學意識為代價的所謂的快速提分策略,“三力”更是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之所需。這樣的定位體現(xiàn)著蘇新人的長跑思維:教育一個孩子三年,要考慮他此后的30年,考慮一個民族此后的300年。
此外,新教育學校的每位大先生都要踐行雙平臺、人手一機、一課一案支持下的“學教課堂”,也就是理想課堂;新教育學校的每一位小先生都要成為能夠自主管理生活、自主安排學業(yè)的自律者與自由人;新教育的每一位大先生從探索營起就要引導學生逐漸踏上軌道,實現(xiàn)無人駕駛,也就是實現(xiàn)晨誦、午修、暮省、無人監(jiān)考等全面自主。蘇新校的小先生們連午睡都是回到公寓的床上去睡。這一工作在“雙減”背景下引起了吳江教育局督學顧桂榮先生的重視,他說,讓孩子們每個中午可以躺下來午睡,學校的管理與服務(wù)難度都增大不少,能做到這樣,的確可貴。
為了小先生們的發(fā)展,蘇新校人從不畏難,迎難而上,因為蘇新人確信:知難不難。蘇新校的大先生和小先生們不復制、不盲從,躬耕于教育的田野,積極探索理想課堂的實施路徑與辦法,他們是吳江城里一群知難而上的求難者。
于是,蘇州吳江新教育學校的校園里有了做“五者”大先生的校園文化,他們是望之儼然,即之也親的彬彬仁者、謙謙智者、孜孜學者、循循行者、諄諄長者;
于是,蘇州吳江新教育學校的校園有了做“五者”小先生的校園文化,他們是格物日新,勇猛精進的明德者、砥智者、強體者、創(chuàng)美者、求難者。
“五者”大先生與“五者”小先生共同把蘇新校發(fā)展成為一片溫暖之地、光明之地、幸福之地,這些校園文化要素匯聚成為正大氣象,向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