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盼盼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yè)生態(tài)監(jiān)測和調查規(guī)劃院 甘肅蘭州 730046)
甘肅省深居內陸,氣候類型多樣,由北向南分屬高原高寒氣候、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及亞熱帶季風氣候,省內多數地區(qū)年均降水量稀少,氣候干旱,荒漠化和沙化嚴重。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下轄林區(qū)主要分布于甘南、隴南兩地,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林區(qū)內重巒疊嶂,風景宜人,降水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適宜種植云杉、油松、冷杉、紅樺等樹種以及花椒、橄欖、核桃等經濟林。隨著天保工程的落地,育林技術在林區(qū)得到廣泛應用,白龍江林區(qū)奏響了生態(tài)保護最強音,譜寫出壯美的生態(tài)畫卷,森林覆蓋面積逐年增加,林業(yè)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林區(qū)周邊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因此,進一步開展育林技術的研究意義重大。
1.1.1 控制土地荒漠化
甘肅省中北部土地荒漠化嚴重,甘肅省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數據顯示,甘肅省荒漠化土地面積19.21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12%;沙化土地面積11.92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然成為甘肅省最嚴峻的生態(tài)問題,雖然河西地區(qū)植被正在逐漸恢復,但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穩(wěn)定性差,盲目開墾、亂砍濫伐、超載放牧等人為破壞植被的行為依舊存在[1]。為了控制荒漠化發(fā)展,要加大防治投入,探討應對荒漠化的造林、育林、林業(yè)保護技術,通過保護現(xiàn)有植被,合理調配水資源,大力育苗培育混交林,增加防護林的覆蓋面積,設置封育固沙構筑防護體系,遏制荒漠化擴展態(tài)勢。
1.1.2 改善溫室效應與大氣污染
在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中,排放量最大的就是二氧化碳。林木在生長過程中借助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換為碳氫化合物貯存,并向空氣中釋放氧氣。有研究表明,每1 m3森林可以吸收0.6 t二氧化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與它的面積、生長量成正比,生長越快的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越大,制約溫室效應的能力也就越強[2]。因此,通過嚴厲制止毀林,開展天然林保護、人工育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效應,緩解大氣污染。
1.1.3 維護物種的多樣性
對于棲息部分瀕危物種的森林,應加大保護力度,維護天然的基因庫,因為育林造林在使目標樹種得到增長的同時,也為其他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通過育林造林,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
白龍江流域常見的橄欖樹,是一種常年生喬木樹種。白龍江流域日照充足,是中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橄欖果可制成橄欖油,也可以直接食用或加工為成品食用。目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油橄欖種植面積達51.6萬畝,年產量達4萬噸,綜合產值超18億元,涉及27個鄉(xiāng)鎮(zhèn)21萬多人,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適生區(qū)人均增收2 200元左右。除了油橄欖外,當地的云杉、花椒、核桃樹等經濟林也享譽省內外。
云杉是一種常綠喬木樹種,是中國特有的寶貴樹種。云杉對于氣候和成長環(huán)境的要求較低,耐陰性和耐寒性較強,可以在-30 ℃的極端天氣下存活,常與闊葉樹混交,形成混交林。以白龍江林區(qū)主要種植樹種云杉為例,探究種子的選擇、處理與播種,苗期管理,出圃移栽,病蟲害治理等。
2.1.1 優(yōu)選樹種
選種是云杉育苗的起始工作,選種時應做到慎選、優(yōu)選。應在每年的9月選擇無病害的40年以上母樹進行采種,采集時優(yōu)選無霉變、無病蟲,形態(tài)飽滿、色澤稍深的種子,淘汰干癟的種子。將篩選出的種子儲存在木箱內,同時做好防蟲、防霉工作。
2.1.2 種子消毒與催芽
對篩選好的種子一般采用藥物浸泡消毒,將其置于加水配比稀釋后的高錳酸鉀或福爾馬林中進行消毒處理,攪拌均勻,使種子和殺菌劑充分混合,殺死附著在種子上的病原菌與寄生物。浸泡30 min后置入清水中洗凈。
消毒后進行催芽,采用溫水催芽,水溫以35 ℃~45 ℃為宜。種子置入溫水中浸泡10 h~15 h,撈出水面上漂浮的殘種,浸泡期間翻動搓洗1~2次,直到種子上沒有黏液,在浸泡完成后撈出種子控干水分,將其放入準備好的木箱中,置于溫暖室內。保持種溫在20 ℃左右,濕度在60%左右,為了控制木箱內的溫度和濕度,可以在木箱上方蓋上草簾或麻布,同時噴灑溫水。過1周左右,種子開始發(fā)芽,當種子裂嘴達到1/3就可以播入苗圃進行育苗[3]。
2.1.3 苗圃選擇和處理
苗圃是種子的溫床,在苗圃里育苗可以促進種子萌發(fā)生長,提升云杉育苗的成功率,因此下播前苗圃的選擇和處理很重要。苗圃要滿足土壤條件好、營養(yǎng)物質豐富、水資源充足等條件。苗圃的選擇和處理要做到4點:(1)地塊光照條件好,地勢相對平坦,土壤不含沙,土壤肥沃。(2)播種前進行土壤深耕和平地,深翻深度控制在30 cm~35 cm,撿除土壤里的石塊、垃圾、雜草等,苗床兩面預留50 cm左右的人行步道。(3)檢測土壤里氮、磷、鉀等元素及微量元素的指標,同時注意土壤的pH值、濕度、溫度,依照相關標準施加化學肥料、有機肥和有益微生物菌,可以選擇50%辛硫磷顆粒劑均勻灑入播種層。(4)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粉劑進行苗床消毒,用量為8 g/m3,摻入30倍干土粉,均勻灑于苗床面完成消毒。
2.1.4 播種時間
云杉幼苗對于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弱,因此一般選擇在春天進行播種,春天氣候適宜,土壤濕潤,在4月上旬進行春播有利于種子發(fā)芽,同時能避免霜凍和低溫危害,播種前3 d對苗床進行充分灌溉,施用碳酸鈣112.5 kg/hm2,磷酸二銨 112.5 kg/hm2,尿素75 kg/hm2作為基肥,提高土壤肥力[4]。
2.1.5 播種方法
對于云杉來說,宜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要選擇在無風的天氣條件下進行播種工作,播幅為10 cm溝寬,溝之間的行距12 cm~15 cm,播種量在15 kg/畝~20 kg/畝。播種后立刻用土覆蓋,覆土的材料可以用一定比例的草炭土,腐熟的鋸末、糞便等混在一起,這些材料吸水性好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肥力。覆土厚度為1 cm,要確保均勻覆蓋,土壤透氣,為根系提供良好的呼吸條件,這樣出的苗會更加整齊[5]。
園林綠化養(yǎng)護行業(yè)流行一句話:“三分靠種,七分靠養(yǎng)?!边@句話闡明了出苗后苗期管理的重要性,云杉苗期階段要重點做好間苗補苗、除草和水肥管理,給幼苗足夠的養(yǎng)分供其生長,為后續(xù)移栽到育林區(qū)做準備。
2.2.1 間苗補苗
間苗是為了調整幼苗的疏密度,保持一定的光照范圍、空間位置和營養(yǎng)面積,促使苗木根系均衡發(fā)展,生長整齊健壯,具備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云杉間苗工作要在所有幼苗長出后進行,一般做1~2次,幼苗高度為5 cm左右,展開3~4片葉子,互相遮陰時進行第一次間苗,間苗后10 d~20 d進行第二次間苗。間苗量不宜過多,要根據苗圃面積和計劃產苗量來確定間苗量。間苗時觀察幼苗的生長狀況,間除機械損傷、發(fā)育較差、有受病蟲害的幼苗,以及過密苗、并株苗,留下生長狀況好、種植密度合適的幼苗。間苗時要注意保護留下的幼苗的根系,間苗后進行一遍灌溉,淤塞被拔出的苗根孔隙[6]。
如果出現(xiàn)缺苗情況,就一定要及時補苗。補苗是補救缺苗斷壟的一項補救措施,補苗越早越好,以減少對幼苗根系的傷害。補苗一般選在清晨、陰雨天進行,防止陽光暴曬造成苗木萎蔫。補苗后對幼苗進行遮陰,能夠提高補苗的成活率。
2.2.2 除草
在苗圃育苗中,雜草不僅會吸收幼苗的養(yǎng)分,影響幼苗光照,還會成為病蟲害的傳播媒介。因此,出苗期應堅持除了、除小和除早的“三除”原則,對苗圃進行除草。
在苗圃面積較小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人工除草,但是目前苗圃面積普遍較大,人工成本較高,這種傳統(tǒng)的除草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苗圃除草,只能當作輔助除草手段,所以選擇化學劑除草。除草劑的選擇要根據幼苗特性、雜草種類等綜合考慮,目前常見的除草劑有12%農思它、50%撲草凈、12.5%蓋草能。應選擇20 ℃~30 ℃的無雨天氣條件下噴施除草劑,在傍晚噴灑,選用背負式噴霧器,配上低容量噴霧所用的0.7 mm孔徑噴片均勻噴灑[7]。
2.2.3 水肥管理
云杉幼苗萌發(fā)出齊后需要注意水肥管理,根據季節(jié)、圃內土壤情況確定灌溉和施肥次數。云杉幼苗生長緩慢,1年生的幼苗高度僅為3 cm~4 cm,春夏之交幼苗正值生長旺盛之際,在這一季節(jié)要每天澆水2~3次,少量多次澆灌,以土壤濕潤為度。雨季來臨時減少澆灌次數。
苗木的幼苗期需肥量少,以磷肥為主,速生期對于肥料的需求旺盛,以施氮肥為主,夏季溫度高時苗木吸收的養(yǎng)分更多,因此在夏天雨后追施速效氮肥能起到顯著施肥效果。施肥后每隔20 d左右做1次追肥,追肥時應掌握好濃度,避免造成“燒苗”。
2.2.4 防寒
白龍江林區(qū)多處于高山峽谷,冬季寒冷,氣溫變化幅度大,為確保云杉幼苗安全越冬,要采取有效的防寒措施。根據林區(qū)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覆草防寒,把麥稈和雜草蓋壓在苗床上,防止凍害,厚度以苗梢不露出為宜,降雪后要震動覆草,防止積雪壓傷云杉幼苗;也可使用塑料薄膜防寒,用竹條在苗床上支撐成圓拱形,上面覆蓋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埋嚴,塑料薄膜保濕保溫,管理方便,可確保云杉幼苗安全越冬。
2.3.1 出圃
云杉幼苗應達到成熟度好、芽飽滿、根系健全須根多、地上部枝條健壯方可出圃,起苗一般選擇幼苗的休眠期。云杉在苗圃內育苗3 a后可以出圃,由于春季為云杉的生長期,應選擇春季苗木生長之前出圃,起苗前先澆水,澆到土質松軟,這樣起苗時能避免傷到幼苗根系。如果苗木根系過長,就要把過長的根系修剪掉,方便后續(xù)的移栽種植。起苗后對幼苗進行捆扎,用泥漿包圍根部,防止苗木在運輸過程中缺水,有條件的可以在運輸過程中多次噴水。
2.3.2 移栽
出圃后云杉幼苗會被移栽至造林區(qū),一般選擇在春季移栽,白龍江林區(qū)主要屬于溫帶濕潤氣候,春季移栽效果較好。移栽前2 d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大小以比移栽大苗土球直徑寬50 cm為宜,挖穴時清理土壤里的草根、大石塊等,挖好后在定植穴底部施加有機肥料。移栽選擇無風天氣的傍晚進行,利用移植機移栽省時省力,根據苗木生長情況、根系發(fā)育以及苗冠大小確定移栽密度,在移栽完成后回填土壤并壓實,壓實后澆水灌溉。
病蟲害是育林造林工作的最大敵人,白龍江林區(qū)已有記錄的病蟲害達到415種,其中以云杉落針病、云杉葉銹病、油松落葉病、云杉球蚜、云斑天牛、中華松針蚧、油松毛蟲、中華鼢鼠等最為常見。2002年,白龍江林業(yè)管理局下轄舟曲、迭部林業(yè)局的部分林場暴發(fā)云杉樹葉象病害,林場受害面積達到1 800 hm2,遭受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tài)破壞。
中華鼢鼠是云杉的主要蟲害之一。鼢鼠在林地開挖洞穴,啃食云杉根系,造成根系枯萎死亡。對局部范圍內發(fā)生的鼢鼠鼠害可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如使用弓形鋏、地箭、鼠鋏等物理器械,或號召職工和周邊群眾開展有組織的滅鼠活動。中華鼢鼠的天敵有烏鴉、雕、黃鼠狼、狐貍、野貍子等,根據自然界食物鏈的關系,白龍江林區(qū)大力保護中華鼢鼠的天敵,對于抑制林業(yè)鼠害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針對白龍江林區(qū)常見的云杉葉銹病、云杉落針病等葉部病害,采用釋放殺菌煙劑、葉面噴霧進行防治,常見的殺菌劑有百菌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代森鋅。至于采用煙劑還是葉面噴霧殺菌,應酌情而定,如病害面積小,發(fā)生的葉面高度較低,可以選擇葉面噴霧殺菌,但如果病害大面積發(fā)生,且多發(fā)生于樹冠,這時葉面噴霧的效率較低,而且工作難度較大,需要使用煙劑殺菌。煙劑殺菌后的藥劑轉變成煙后顆粒小,能夠到達茂密的樹冠、葉子正反面、樹皮縫隙等處,大大提高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具有操作方便、防治成本低、治理效果好的優(yōu)點。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期,通常采用凌晨或傍晚時分到達防治地點施放煙劑,此時氣壓低、風力小,易于形成長時間的“霧層”,使施放煙劑防治效果達到最佳[8]。
除以上防治手段外,還要完善病蟲害防護制度,優(yōu)化檢驗檢疫流程,進一步開展森防體系建設,為基層護林員配備專業(yè)的儀器設備,嚴控危險性的有害生物傳播和蔓延,未經檢疫和未頒發(fā)檢疫合格證的幼苗嚴禁出圃,從源頭抓好檢疫工作。
在云杉育苗中,育苗技術和后期的養(yǎng)護管理是關鍵。作為林業(yè)基層人員,首先要明確育苗技術對于林業(yè)工程建設的重要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認識到林業(yè)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與艱巨性,在這一前提下,加快現(xiàn)有林業(yè)科技成果的轉化,針對目前的育苗成功率、病蟲害防治等開展科技攻關,學習和推廣新技術,切實有效提升云杉育苗水平和病蟲害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