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英
開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故事板塊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進行一系列的語言學習及思維活動,進而增進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以單元主題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在文本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應帶領學生初探文本的主題意義。以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以問題引入主題,與學生開展圍繞主題的對話,不斷捕捉學生關于主題方面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思考。師生問答如下:
T:Please think about where you live. Is the river clean there? Is there any rubbish on the road?
S1:The river is not clean near my hometown.The water is very dirty and smelly.
S2:There is some rubbish on the road sometimes.
T: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discussed? Do you have a good solution?
S3:Because we people don’t love the Earth.We should protect it now!
以上問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可以引發(fā)其切實思考,從而初步了解主題。
指導閱讀,明確主題線索。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略讀獲取故事大意,明確故事主旨,在這之后再引導學生細讀故事,結合語境分析知識及表達、故事的邏輯層次,體會其背景及現(xiàn)實意義。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故事語篇由四段結構類似的文本組成,所以教師示范對第一段文本的信息梳理后,學生可以通過略讀的方式自主把握故事中的其他信息,進而明確主題線索。
深挖素材,充實主題內涵。故事板塊是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最為重要的依托。在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故事板塊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略偏離學生實際,且缺失相應的更加具體的措施。為此,教師可基于單元主題拓展相關內容,如相關閱讀材料、視頻等,豐富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并為學生后續(xù)的語言輸出做好鋪墊。
思維導圖,澄清主題脈絡。在梳理故事文本的邏輯層次時,教師不妨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幫助學生分析故事文本談的是哪些環(huán)境問題,是從哪些要點進行論述的,進而幫助學生系統(tǒng)梳理關于主題的相關信息,并較為深入地理解主題。至于接下來的背景及現(xiàn)實意義思考,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依托更多的主題背景資源,進行頭腦風暴,從而進一步增進其對主題意義的了解。
學生完成對故事文本的解讀并不意味著主題意義探究的終結,教師還需要設計與組織一些更為高階的任務來保障并加深主題意義探究的效果。在Unit 7Protect the Earth閱讀教學完成后,教師可布置拓展式作業(yè),如要求學生繪制主題英語海報,使故事文本中的主題意義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中。教師可以挑選優(yōu)秀的海報,在班級文化墻上展示,生成具體的、可視化的二次教學資源。在這一作業(yè)中,學生從前期基于主題背景的課外資料收集,到中期基于主題意義的創(chuàng)造建構(有關protect the Earth 的圖畫繪制及短文寫作等),直至后期師生的成果互評互改,都能幫助學生加深意義探究與建構的程度,使學生以較為自主、綜合的方式將閱讀所得進行輸出,從而完成更深層次的主題意義建構,并在思維、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實現(xiàn)持續(xù)進階。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英語教師應給予充分關注,并運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