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上藏族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2-11-21 21:15:36車明懷
      西藏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長江流域藏族西藏

      車明懷

      (西藏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首流傳千年不衰的名句,盡管本意以愛情為切入點,但如果將其意拓展為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密切聯系,情同手足,依托長江之水交融共生也很形象生動。長江源頭高山聳立,長江從雪山走來,奔騰東流,流域內各個民族文明匯聚,最終融合匯入中華文明的海洋。長江上游的青藏高原部分,是藏民族形成與發(fā)展的地方,也是各民族共同活動的舞臺,而藏族與長江流域的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則為長江文明帶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藏族先民與長江上游其他民族先民的歷史淵源

      長江發(fā)源于青海省與西藏自治區(qū)交界的唐古拉山脈,以其支流楚瑪爾河、沱沱河、當曲三條支流匯聚了格拉丹東大雪山及其周圍多個山峰的融水,蜿蜒曲折一路東流,匯入波濤洶涌的通天河。通天河一路向東,將附近的各條大小支流收入主流,注入奔騰不息的金沙江(1)金沙江流域在青、藏、川、滇一帶有多條支流匯入,僅西藏一側就有多西藏曲、熱曲、馬曲、哇曲、溫曲、宗曲、本錯、中巖曲等大小支流匯入金沙江。。借助于橫斷山脈下切的峽谷奇觀,金沙江沿青、藏、川、滇交界地奔騰向前,與雅礱江、岷江、白龍江、青衣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攜手向東,穿谷越嶺,共同造就了長江水闊浪急的氣勢,賦予了長江通江達海、載舟浮舸、文明交匯的力量(2)長江流域南北融匯,資源豐富、交通發(fā)達,它依次連接青藏、巴蜀、荊楚、吳越等文明支脈,與黃河流域文明一道匯聚了中華文明的主流。在如日月星辰競放異彩的文明帶上,分布著青藏雪山、黔滇奇峰、蜀原巴峽、漢水湖湘、贛皖山水、吳湖越嶺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豐富多彩的區(qū)域文化匯聚成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長江與黃河、長城南北并列,高原與山地、盆地、平原相接,山水相得益彰,原野湖泊相連,人民往來不斷,物產互通有無,炎黃同尊,儒釋道互補,不同語言共存,詩、詞、文、賦爭妍,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壯麗篇章。。

      長江從汩汩細流的高山融水到匯聚成水闊浪急的滔滔江流,不僅體現出百川歸一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將沿途各民族的人文內涵匯入中華文明的主流。而在長江日夜奔騰滾滾東流的漫長歷史中,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則獲得了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水利之便。

      長江上游流域分布著漢、藏、彝、羌、蒙、回、土家、苗、侗、納西等十數個民族,特別是漢、藏、羌、彝、納西等民族,在歷史文明的發(fā)展中活動于長江源及其上游流域,其中漢族的先民多活動于巴蜀一帶,藏、羌、彝、納西等民族的先民多活動于青藏高原及其東部地區(qū),這些民族在長江上游相互聯系與交融,彼此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同體,創(chuàng)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明,構成了長江文明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證實,長江發(fā)源地及其上游流域,分布著許多遠古人類文明的足跡。在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南北麓以及通天河、金沙江流域,已發(fā)現了許多舊石器和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如西藏自治區(qū)的申扎、雙湖、班戈、安多、聶榮[1-3];青海的可可西里、曲麻萊、治多、雜多、玉樹和川西、滇西北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流域的多個地方,已經發(fā)現了大量的考古遺跡,這些古代人類應是居住于這一帶漢、藏、羌、彝、納西等民族先民的來源之一,是當下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們借助長江上游水網,順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尋找有利于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而發(fā)展為經濟的、社會的、人文的相互交流,長江水網便成為生活在這一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然媒介。

      大約在舊石器時期,青藏高原的長江源和通天河、金沙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彼時的先民使用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采集和漁獵生活。這些舊石器遺址的發(fā)現,以及對活動于長江源各民族的歷史研究,表明藏族先民是由多個遠古的部族或民族,如羌、氐、鮮卑、蘇毗、多彌、女國、雅礱、象雄、大羊同、小羊同等融合形成的,他們在淵源上有著難以分割的關聯。追溯歷史,藏族先民雅礱部落崛起于青藏高原的中部,羌、氐、蘇毗、多彌、女國則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北部和東部,這些部族在相互交融中向北部和東部發(fā)展,一部分在黃河上游與當時的羌、鮮卑、吐谷渾、回紇、蒙、回、漢等民族交流交融,一部分則沿長江上游水系與周圍其他部族交匯往來??茖W研究表明,藏族先民與滇西高原、四川盆地西部、橫斷山脈各民族存在著一種非常密切的聯系,諸如四川盆地的漢、川西的羌和云南的白蠻、烏蠻(中國古代對西南地區(qū)相關民族的統(tǒng)稱)等民族。在與這些民族的交往中,彼此相互吸收了多元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這樣,藏族不僅吸收了長江上游流域農耕民族的文化,還融入了這一帶許多民族的血統(tǒng)。

      以藏族與氐羌部落的歷史淵源為例。氐羌部落集團最早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與黃土高原西部一帶,是以游牧為主的部落集團,秦漢典籍統(tǒng)稱為“西戎”。他們與中原漢族早在遠古時期就有相互交流交融的歷史,后來,氐羌部落集團向西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向南則到達金沙江、雅礱江、岷江流域。西向的氐羌部落集團與當地的雅礱、蘇毗、多彌、女國、象雄、大羊同、小羊同等族群融合為今天的藏族主體部分(3)據著名藏學家李紹明研究:漢文史籍對青藏高原各族泛稱為“羌”。如《新唐書·吐蕃傳》云:“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fā)羌、唐牦等,然始未與中國通。居析之水西。祖曰鶻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諸羌,據其地。蕃、發(fā)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悉野”這里所說的吐蕃為西羌的一支是可信的。參見四川省民族研究學會。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編:《民族論叢》第八輯,內部資料,1990年第2頁。;南向的氐羌部落集團則與當地族群相互融合,形成今天的漢、藏、羌、彝、納西等民族。據任乃強、馬長壽、鄧輝等學者根據先秦典籍得出結論,氐羌部落集團屬于生活在青、藏、川、滇一帶的各游牧民族的總稱。在眾多的部落集團中,許多部落追隨遠古人類的腳步,活動于長江源及上游流域及甘、青一帶。從戰(zhàn)國至漢初,已在長江上游地區(qū)活動的羌人部落就有“牦牛羌”“青衣羌”“白馬羌”“黨項羌”“參狼羌”“發(fā)羌”和“唐牦羌”等。后來有些部落與當地族群融合,形成了帶有地方特點的部落名稱,如“蜀山”“蠶叢”“邛都”“笮都”“白瑪”“冉”“雋人”“牦牛夷”“摩沙夷”“昆明”“烏蠻”“麼些”(4)《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钡?,這些部落名稱往往帶有地域特點,經過千百年的相互融合,逐漸發(fā)展為今日的漢、藏、羌、彝、納西等民族[4-6]。由此可見,藏族與其他民族在長江上游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其形成與發(fā)展具有相同源流和文明交匯的性質,正是得益于密如蛛網的長江上游水系,藏族才得以在與上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發(fā)展壯大。

      二、藏族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的經濟交往交流

      早在遠古時期,長江流域各民族就有經濟上的往來。藏族先民居住于青藏高原,自然條件較之低海拔地區(qū)要差一些,物產自然比不上四川盆地和中下游流域。然而,長江流域的水利之便促使藏族先民順江而下找尋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處在下游的其他民族也會溯江而上,探尋不同氣候下的物產,在找尋利于自身生存的資源時各個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必然相遇,陌生的族群貿然的相遇也可能發(fā)生誤會或沖突,一旦彼此熟悉或了解后,則更多的是彼此交往交流,首先是經濟上的密切聯系與交流。

      古代青藏高原和川滇等地民族之間的交往是以“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經濟聯系,而藏族先民與東部長江流域的各民族經濟交往自然也是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脊虐l(fā)現進一步證實,在通天河、金沙江及其岷江、白龍江流域的諸多考古遺址中,已經發(fā)現許多同質類或相近的物品,如同類石器、箭簇、瓷器、茶葉、大米、絲綢、布帛等。這種發(fā)現可證實古代各族群的經濟交往和實物的置換是頻繁的,是基于彼此的需要而進行的,而藏族先民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的經濟交往也是如此。秦漢時期,內地已經進入到封建社會,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正處于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此時人們對經濟領域中的各類物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與其他民族的物產交換也相應地增加。關于早期藏族先民的經濟活動及其長江上游各民族的經濟交往,藏漢史籍中均有所記載。如藏文史籍《智者喜宴》記述了傳說中的雅礱悉補野部落“燒木為碳,煉礦石而成金銀銅鐵,鉆木為孔做成犁及牛軛,開掘土地,引溪水灌溉……這時始有升斗,造量具以秤糧油,貿易雙方商議互相同意的價格?!盵7]又如《史記》《漢書》記載了巴蜀與西南部各民族經濟交往的情況,“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盵8-9]《后漢書》則記述藏族先民居住地的氣候、物產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情況,“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夏則違暑,反其(聚)邑,皆依山居之,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又土地剛鹵,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麥為資,而以畜牧。有牦牛,無角,一名童牛,肉重千金,毛可為毦(氈)?!盵10]再如《華陽國志》也說汶山郡(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土地剛鹵,不宜五轂,惟種麥。而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夏則避暑反落,歲以為?!盵11]上述“造量具以秤糧油”“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夷人“入蜀為傭”“庸賃自食”顯然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進入唐朝時期,吐蕃奴隸制政權建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對內地旺盛的物品需求,唐蕃之間的經濟交往進入第一波高潮,進而帶動了吐蕃各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經濟交往交流。

      唐朝時期,吐蕃與內地各民族的商業(yè)貿易往來達到了新的水平。這種情況的出現,既是吐蕃社會進程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客觀需要,同時也得益于文成公主進藏對唐朝先進生產力的推行。據新、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文成公主進藏后利用贊蒙的尊貴身份,大力推廣唐朝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推行漢族的先進耕作方法,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令漢族工匠在落水處為當地民眾安置水磨,節(jié)省了大量勞動力。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中原的蕪菁種子與其他谷物種子、冶鐵技術、烹飪、宮廷繪畫、禮儀、宮內規(guī)制等也一起帶到西藏。藏文史籍也記載,文成公主帶到西藏“諸種府庫財帛,金鑲書櫥,諸種金玉器具,諸種造食器皿、食譜、玉轡與金鞍,諸種花緞、錦、綾、羅與諸色衣料兩萬匹”。這些產于內地的稀缺產品帶進吐蕃,提升了吐蕃各階層消費水平,進而增加了官民百姓、商賈肆客東向發(fā)展貿易的欲望。

      據史料記載,唐朝在甘、瓜、沙、隴等地加設各族貿易市場的同時,也在長江上游流域的雅州、碉門、黎州、維州、雋州乃至成都等地設立貿易市場,以利于吐蕃各族與川滇黔各民族的經濟往來。吐蕃使者攜商賈往來于長安、成都等地,從內地采購大量物品帶回吐蕃交易。這樣,位于長江上游的一些地方便成為貿易繁忙之地,如金沙江、岷江、白龍江、大渡河沿岸的一些地方,形成了許多個商貿交易市場。據《蓮花生傳》載,吐蕃與川西北各民族貿易往來頻繁,在漢、羌、藏等民族雜居的地區(qū),經濟較為發(fā)達,吐蕃經常派眾多結伴商人往來于吐蕃與嘉絨地區(qū)販運貨物,嘉絨商人也來往于吐蕃與嘉絨之間[12]。唐朝時期,茶葉、絲綢、瓷器最為吐蕃喜愛(5)茶葉、絲綢早期就流入西藏百姓的生活中。阿里地區(qū)噶爾的古如甲墓地中,挖掘出一些留存距今1800年左右的茶葉、絲綢等。但真正為吐蕃各階層接受還是在唐朝時期。當年,文成公主帶去大量的茶葉和絲綢。據史載,文成公主為了適應吐蕃的氣候和以肉食為主的生活習慣,將奶和茶混在一起喝,款待群臣親朋。在煮茶時,公主還加入松子仁、酥油等物,根據人們的喜好,還可以加糖或鹽巴,后來這種飲茶習俗推廣到民間,藏族人民紛紛效仿,形成家家戶戶飲用的酥油茶。如今,藏族須臾不可離茶。絲綢首先從吐蕃上層使用。松贊干布首先“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舊唐書·吐蕃傳》)”繼而向官民普及。。茶和絲綢產品多以長江流域的川、滇、黔、湘西、江、浙等地為主,雅州的茶葉,成都的蜀錦輸入吐蕃者為多。

      宋朝時期,四川的碉門、雅州等地仍維持著茶馬互市的貿易,由于此時吐蕃已經分裂為互不統(tǒng)屬的割據政權,深入長江流域的貿易多體現為割據政權自行其是,民間的經濟交往最為繁盛,這在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徐松的《宋會要輯稿》及《宋史》中都有所記載。

      元朝統(tǒng)一了分散的原吐蕃各部,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同時,元朝在其他涉藏地區(qū)也設立了行政管理機構,藏族與內地的經濟往來一部分納入元朝的規(guī)制之中。史料記載,“忽必烈在烏斯藏和其他藏族地區(qū)調查戶口,確定貢賦,建立驛站,推行烏拉制度,……以及賑濟貧戶,實施蒙古刑律等,這一系列的措施,是忽必烈的統(tǒng)一全國總政策在藏族地區(qū)的實施?!盵13]元朝為了鞏固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沿長江水路設立許多驛站,金沙江、岷江、通天河流域藏族聚居區(qū)域也有多個驛站布點,這些驛站成為藏族與沿途其他民族經濟交往的中繼站。在驛站的支撐下,長江上游形成了茶馬貿易、絲綢、布帛、糧食、瓷器的販運、銷售的大小市場,如雅安、康定、鄧柯、玉樹、江達、芒康、察雅等,成為各民族經濟交往交流的場點。

      明代時期,烏斯藏與內地的經濟交往達到又一波高潮。此時,藏族和內地各民族的經濟往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和密切程度,不僅僅是茶馬交易空前繁榮,內地的布匹、絲綢、綾羅、紙張、瓷器、銅鐵制品和藏族地區(qū)的畜產品、藥材、毛皮等土特產品交易日隆,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白龍江等流域的雅州、黎州、維州、松州、茂州等地最為繁榮,而成都、綿州、灌縣則成為長江中下游向藏族地區(qū)輸送物資的中轉地。明代通往藏族地區(qū)的商道以茶道最為繁榮。從長江流域運茶進藏主要走四川道與松潘道。川藏茶道從碉門、雅州經打箭爐至烏思藏?!睹魇贰な池浿尽份d:“自碉門、黎、雅抵甘、烏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踔?,長河西等蕃商以馬入雅州易茶,由四川巖州衛(wèi)入黎州始達,茶馬司是價……,于碉門茶課司給之。”但民間茶商為圖便捷,或取道碉門或取道黎州。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方便西蕃貢使經四川沿長江水路到南京,修通了康定經兩河口越大渡河至雅州、成都的山路。借助這條路,茶商可雇用牦牛將收集的茶葉經理塘、巴塘,渡金沙江,然后經芒康、察雅運入烏思藏。故而此條茶道最為繁忙。

      明朝對藏族聚居區(qū)域畜牧部族,除撥給土地或指定駐牧地外,還發(fā)給金牌,規(guī)定他們交納馬匹的義務。雖然經過勘合,對交來的馬匹以茶葉作為補償,并對納馬者予以豐厚的賞賜,這看起來像一種封建差役制度,但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因為明朝中央政府要通過經濟厚償的方式維持中央與藏族聚居區(qū)域的封建關系,使之有利可取,感恩朝廷。以厚贈薄取之經濟形式加強藏族地區(qū)與朝廷的依存關系。

      明代藏族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朝廷對居住在長江上游的藏、羌土民和屯軍給予優(yōu)惠政策,在西南的魚通(今康定一帶)推廣水田,支持烏思藏帕竹政權開墾荒地,推動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明朝的另一項經濟政策就是厚賜進京入貢的大小政教首領。明朝前期,以五大教王、三大法王為主要臣屬的入貢團隊,積年累月地沿長江水路攜帶大批物資赴南京入貢,其規(guī)模少則數十人,多則幾百乃至上千人,他們既肩負著政治使命,同時也兼顧與沿途各民族的貿易,加之朝廷厚賞的因素,一些商人也隨同入貢團隊進京,以獲得豐厚的賞賜,以致長江沿岸經常出現西蕃商隊滿載而歸,橫斷山谷常聞馬鈴聲聲的繁榮景象。帕竹政權的首領扎巴堅贊受封闡化王后,遵照朝廷的諭旨,同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一道,在所轄地方恢復元以來的驛站,以方便與內地的經濟交往交流,沿途呈現出“道路畢通,使臣往還數萬里,無虞寇盜”[14]的太平盛世。

      清朝時期,藏族與長江流域的各民族經濟交往交流持續(xù)發(fā)展,只是根據全國各民族統(tǒng)一的大格局變化,經濟交往的內容有所調整。當時,清朝已經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馬匹的來源已經由蒙古、新疆等地承擔,內地與西藏和其他涉藏地區(qū)的茶馬互市貿易大為削弱。然而藏族聚居區(qū)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茶葉、絲綢、瓷器的消費則有增無減,與長江流域各族的貿易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態(tài)勢。因為所消費的上述產品多產于長江流域,如川、滇、黔、湖、湘的茶葉,杭州的絲綢、景德鎮(zhèn)的瓷器。由于清代駐藏大臣制度的不斷完善,駐藏大臣進藏之前多在成都采買各種物資,以供駐藏大臣衙門所需以及賞賜僧俗上層所用,采購的許多物資也要委托各族商人經辦,這種官商性質的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川藏、滇藏沿線的貿易往來,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川滇商道。

      民國年間,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經濟交往因南京、重慶兩都的設立,藏族上層及商人往來于南京、重慶的人員增多,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經濟交往更加活躍。拉薩、昌都、芒康、江達、鄧柯、巴塘、康定、天全、雅安形成了多點貿易中繼站。如藏東地區(qū)邦達昌商號經營著上百家店鋪,西藏大貴族擦絨、索康、宇妥、柳霞、噶雪巴、夏格巴、帕拉等家族也利用其地位進行多種經營,他們從印度、尼泊爾等地購進多種外國產的稀缺商品,轉道川藏線運往成都、重慶等地,又從內地運進茶葉、絲綢、瓷器等到西藏銷售。

      七·七事變后,全民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日本人封鎖我國的海路商道,繼而又截斷滇緬物資運輸通道,國民政府便設法打通印度經過西藏、西昌至成都、重慶的物資運輸通道。盡管修筑經西藏至滇、川公路的計劃因西藏地方政府中親英勢力的阻撓未能實現,但民間的物資運輸通道則日益繁榮,經拉薩、昌都、康定、雅安、成都、重慶沿途各民族的經濟交往日趨活躍。一些商號在利益的驅動下出動形形色色的經商能人從印度購進多種緊缺商品,而后再通過長江上游流域的大小商肆銷售,以致馬牛馱隊奔走于川、滇、藏的各條商道,人聲鼎沸于山林河谷之間(6)對于抗戰(zhàn)時期西藏與內地的陸路運輸,《西藏古近代交通史》曾記載:“由于日本人封鎖滇緬公路,扼住中國西南陸路出口所造成的中國大西南的物資短缺,刺激了商人的發(fā)財欲望;加之一致抗日的國內外政治大環(huán)境,對商業(yè)的各種政策都予以放寬,為商業(yè)貿易和陸路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西藏地方的一些政教大員紛紛利用手中的權力,在生意場上極盡所能,大發(fā)抗日財。在抗日戰(zhàn)爭中后期,拉薩一度成為云南、四川、康區(qū)、青海等地商人云集之地,由拉薩、昌都通往云南、四川的運輸通道馬蹄聲不絕于山間,馱鈴音回繞于古道,以致商旅疲奔于路途,夜燈螢影于叢林??梢姰敃r陸路物資轉運之繁忙。”參見西藏自治區(qū)交通廳、西藏社會科學院編著:《西藏古近代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頁,。商業(yè)的繁榮帶動了藏族聚居區(qū)域社會生活。此時,各民族的茶葉、絲綢等現代日用品和地方土特產互市貿易進一步擴大,沿海新興城市的工業(yè)日用品陸續(xù)進入西藏及四省涉藏州縣;四川的甘孜、阿壩和西藏拉薩、云南中甸等地聚集了大量的商號,西藏邦達昌、桑多昌等商號的貿易也深入到長江流域的一些地方。西藏普通家庭越發(fā)離不開川滇黔各省產的茶葉,而較為富裕的家庭則大量購置雅安的“藏茶”、杭州的絲綢、上海的日化用品等。在西藏江孜的帕拉莊園展覽中,至今還陳列有當時來自上海、杭州、成都的日用品、絲綢衣物乃至樂器、戲劇唱片等展品。

      民國時期,因藏族各界人士與中央政府聯系的各種活動轉向長江流域的南京、重慶,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及涉藏地區(qū)的人員往來多沿長江水陸交替至重慶、成都等地。如國府大員黃慕松、趙守鈺、戴傳賢和國民政府文官處秘書劉曼卿等,而西藏駐南京、重慶辦事處人員以及涉藏地區(qū)的各界人士也往返于長江沿線。特別是九世班禪及其屬僚等在長江流域各地活動較多,他們在促進沿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促進了經濟交流。如黃慕松進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沿途調查物產風情,攜帶大量物資以慰問西藏上層各界;九世班禪堪布廳人員,為班禪大師在長江流域的活動采辦日常用品,沿途也涉及相應的經濟活動。總之,到民國時期,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經濟交往已受到近代化的影響,其交往交流的品種和范圍遠遠超過清王朝之前的各個時期。

      三、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人文互動與文化交流

      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人文互動與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活動不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而且越往后發(fā)展就越深入和廣泛。到隋唐時期,與各民族的人文互動與文化交流便發(fā)生質的飛躍。

      隋唐時期,過渡到奴隸制的吐蕃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政權,為開發(fā)我國西南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吐蕃的一代英主松贊干布在通過政治軍事措施鞏固奴隸制度的同時,特別重視向唐朝學習。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贊干布親率部眾千里跋涉沿通天河順流而下,渡河至柏海附近(今青?,敹嘁粠?迎親。當他見到受太宗之命主婚的江夏王李道宗時,“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并以最高規(guī)格的禮節(jié)隆重迎接唐朝的送親隊伍。

      文成公主進藏途中,與隨同工匠600多人曾在通天河下游的玉樹結古、巴塘一帶居住多日(7)至今青海玉樹的巴塘仍留存有文成公主廟。筆者曾于2017年8月帶課題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青海、甘肅社科院研究人員一起到此地考察,發(fā)現廟內供奉著大日如來塑像,該廟的一側修建了文成公主大型雕像。,之后由通天河溯水而上,沿唐蕃古道進入拉薩。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嫁吐蕃時,同樣沿文成公主的路線進藏。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到來,加快了唐朝的經濟、文化及生產生活方式在長江上游沿途的傳播。時至今日,長江上游流域的通天河、金沙江一帶還留有許多與文成公主有關的歷史遺跡并流傳著諸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而金城公主到吐蕃后,多次派人經唐蕃古道,涉通天河往返唐蕃之間,如親自委派王室成員赴唐朝廷請《左傳》《尚書》《詩經》等經典,并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塑像重新迎供于大昭寺,使這種“謁佛之供”延續(xù)至今。

      唐朝時期的吐蕃,是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松贊干布之后的幾代贊普持續(xù)奉行與東部各民族加強交往交流的政策,在沿唐蕃古道發(fā)展的同時,沿長江流域與各民族的交流也進一步加強。例如,長江流域的松州、碉門、黎州、雅州、維州、雋州、姚州等地已經出現藏漢羌彝雜居,各種文化并存的情況。如唐代西川節(jié)度使李德裕在岷江支流雜谷腦流域(今四川理縣一帶)建籌邊樓,通連松、維二州,常常延請周邊蕃、羌等首領,不同民族人士在這里匯聚,不同的文化在籌邊樓的活動中都有體現??梢哉f,這個時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常密切、非常厚重的時期。

      唐宋時期,吐蕃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建筑、醫(yī)學、技工、農藝、宗教等領域尤其突出。據《西藏通史》記載,藏族與漢族的建筑藝術交流與吸收“當以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布達拉宮、夏魯寺、薩迦寺為代表”,漢式歇山式大屋頂、斗拱、雀替等營造技術大都在唐、宋時傳入西藏地區(qū),特別是位于日喀則的夏魯寺,明顯地含有南宋臨安的建筑特色。在醫(yī)學領域,藏醫(yī)的形成與發(fā)展深含民族交流與相互吸收的因素,如《針灸療法》《月王藥診》《外論》《四部醫(yī)典》等醫(yī)藥名方名著都吸收、借鑒了中醫(yī)療法。其中,《四部醫(yī)典》就是由漢族醫(yī)生東松康瓦和吐蕃最負盛名的醫(yī)者宇妥·云丹貢布合著完成。期間,青藏高原還產生了一批杰出的醫(yī)學家,六大名醫(yī)中有4名來自東部漢地,他們在高原上潛心行醫(yī)、傳播醫(yī)術,深受各族百姓愛戴。

      在造紙、繪畫、天文、歷法以及宗教交流等方面,也有諸多事例值得書寫。文成公主進藏時將造紙術帶入吐蕃,之后吐蕃工匠以當地的野生植物為原料,就地取材,制造出頗具特色的藏紙。藏族的天文、歷法乃至十二生肖,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禮制風俗均有相似的內容體現。

      元朝時期,藏族與長江流域的各民族互動與交流更加密切,不僅在政治上表現出對朝廷的高度認同,在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與全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也日益深化,這就為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被元朝重用的政教上層人物頻繁南下長江流域,膽巴、桑哥等人多次到江南,南宋降元皇帝趙顯赴西藏潛心學經30多年,與當地僧俗民眾建立深厚感情,其間還傳授江浙高僧佛海研習密宗,并以藏漢文互譯的形式翻譯了大量經卷(8)根據王颋先生所編著的《西域南海史地探索》一書考證,《金華集》卷41《姓澄塔銘》記載:佛海法師“以密教不傳于東土,因稟戒法于膽巴上師,既入其室,而受覺海圓明之號。又從哈尊上師傳修習法門,而究其宗旨”。其中的“哈尊上師”,則為被元廷封為瀛國公的趙顯。拜膽巴為師,是因為膽巴為躲避權臣桑哥迫害而寓居于杭州諸寺及舟山的普陀寺。拜趙顯為師學密教,可旁證趙顯中途應回過江浙一帶,因為《金華集》,從未記述佛海到過西藏。參見《西域南海史地探索》第222、22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另據藏族僧人布楚·堅仁色所著的《琉璃明鏡》記載,趙顯19歲被皇帝派到薩迦寺學習藏文及佛法,經過幾年的勤奮學習,他成了一位精通漢藏梵佛典的譯師,他從漢文譯成藏文的有《業(yè)力果報經》《百法明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等。;西藏昆氏家族的嫡傳子嗣達尼欽波桑波貝寓居浙江杭州、寧波等地達8年之久并娶當地女子為妻(9)1280年11月底,八思巴被政敵謀害,其弟恰那多吉的兒子達瑪巴拉掌控了薩迦政教權力,并在1282年進京朝覲忽必烈,1283年1月被封為帝師,統(tǒng)領全國釋教。而八思巴的另一位弟弟意希迥乃的兒子達尼欽波桑波貝在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敗下陣來。忽必烈擔憂達尼欽波桑波貝被周圍政敵迫害,于是將他遣送到江浙一帶予以管教。達尼欽波桑波貝到蘇州、杭州和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與當地漢人很快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一位慈祥的當地人見這位年輕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端_迦世系史》說,“他還曾娶一漢女,生有一子?!卑四曛?,達尼欽波桑波貝被朝廷接送回來填補了薩迦政教權力的真空。。不唯如此,蒙古金字使者往來于內地與西藏薩迦之間,藏傳佛教高僧大德行走于大江南北并出入于鐘鳴鼎食之家,忽必烈將八思巴所獻蒙古新字推行于全國,乃至三江匯流的涪陵白鶴梁還存有用八思巴文撰寫的石刻。

      元朝時期民間的茶馬互市所帶來的茶文化已經普及于民間,而杭州絲綢在藏地僧俗貴族中已普遍流行。唐宋以來的石窟藝術到元代時則體現出更為濃厚的民族文化交流風格,如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佛教造像石窟藝術就蘊含著藏漢文化交流的風格形態(tài)。

      藏族與長江流域各民族人文交往和文化交流,到明朝時期達到了高潮。明朝早期定都于南京,位于長江下游的揚子江畔。明朝對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區(qū)的治理奉行“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國策,賜封“大乘”“大寶”“大慈”三大法王,以及“闡化王”“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等五王,又賜封多位“禪師”“國師”。他們作為藏族的政教顯要人物,受封后感恩于朝廷的惠顧,經常繼年累月地帶領僧俗眾人往來于長江流域多地到南京活動,許多活動歷史上都有記載。如:1373年1月21日,“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等遣使來貢方物”(10)參見《明太祖實錄》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條”。臺北:中央歷史研究院1962年版。,其貢使在帕木竹巴貢使到達前20多天已來到朝廷,成為明朝定都南京后第一批到明廷朝貢的烏斯藏團隊。經過溝通和聯系,攝帝師喃加巴藏卜于同年2月親自來到南京覲見明太祖朱元璋,開啟了烏斯藏政教首領經長江流域到南京覲見明朝皇帝的先河。

      永樂朝時期,明成祖朱棣更加重視烏斯藏政教首領來朝,凡西蕃高僧皆厚于禮遇。如:1407年2月1日,噶瑪噶舉派五世活佛卻貝桑波(賜號“得銀協巴”)與前來烏斯藏傳諭的明朝司禮少監(jiān)侯顯、南京大寺高僧智光一同由雅州沿長江水路跋涉幾千里,率幾十名僧眾到達南京。在距南京幾十里的揚子江沿岸,受到了永樂皇帝的近臣駙馬都尉沐昕的隆重迎接。到達南京的當天,永樂皇帝在奉天殿接見了卻貝桑波一行并在翌日賜宴于華蓋殿。在南京期間,永樂皇帝為其建靈谷寺作為駐錫地,使其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11)《新紅史》曾記載:皇帝為之“建造了營盤式住地,以利藏人居住習俗,使卻貝桑波如同在他的西藏住地拉孜岡一樣?!眳⒁姲鄽J·索南查巴著,黃顥譯:《新紅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頁。。又如,1413年3月10日,薩迦派政教首領貢嘎扎西(《明史》稱昆澤思巴)不顧六旬之高齡,率眾徒經水路來到南京,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禮遇。永樂帝“命尚師昆澤思巴為‘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慧智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領天下釋教。賜誥、印并袈裟、幡幢、鞍馬、傘蓋、法器等物?!?12)參見《明太宗實錄》卷140,“永樂十一年五月辛已”條。再如,“1414年農歷十二月廿二日,(格魯派法王)釋迦也失到達南京,受到明廷盛大歡迎。為迎接釋迦也失,永樂帝下令在南京城門口架設彩橋,修筑巡禮過道,還特地修筑駐錫之地?!盵12]92從各種歷史材料綜合來看,這些朝覲皇帝的高僧及其眾屬前往南京活動的結果已遠遠超出了朝貢的本意,他們每次都要沿長江流域跋涉一年多的時間,沿途要與各個民族進行交往交流,吃穿用度也要沿途補充,這種沿途的人文活動必然會將各民族的文明帶入西藏。何況明朝廷還專門在長江流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或建立通往藏地的驛站,以利于對烏斯藏及涉藏地區(qū)的管理和各民族的人員往來。據《西藏地方與中央關系史》一書記載:“明朝為強化驛站的安全,保證貢道暢通,設立畢力術江衛(wèi)指揮使司于通天河流域,加強對這一出入藏要沖的治理?!蓖瑫r在金沙江流域“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招討司和萬戶府、千戶所等……大體管轄今四川西部金沙江東西兩岸地帶?!盵12]79、101這些行政機構的設置,不僅將朝廷旨意傳達到各地,還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如十五世紀初,永樂帝派中官從烏思藏取出《大藏經》,經長江沿途驛站運抵南京,并在長江南岸建起藏經刊印院,特刊印出藏譯佛經叢書《甘珠爾》多部,然后將印出的經卷及書版通過長江水路一并運往金沙江流域的藏族地區(qū),而后通過德格印經院運入烏思藏,沿途受到各行政機構的支持與照應,這一重大文化善事提高了藏族地區(qū)佛教印經技術,促進了雕版印刷業(yè)的發(fā)展,客觀上也促進了藏族文化的發(fā)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后期,明朝廷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各民族首領到朝廷的大部分政治活動集中于北京進行,但西藏進京通過長江流域的驛道不僅沒有廢棄,反而明文規(guī)定烏斯藏朝貢者要通過四川經長江水路至揚州轉道大運河到北京?!睹鲬椬趯嶄洝酚涊d:成化六年(1470年),禮部“議請烏斯藏贊善、闡教、闡化、輔教四王……由四川路入?!贝蟪恕⒋髮毞ㄍ蹼S上述諸王貢使經四川赴京,護教王地近四川,自然也由東路入貢。東路經過四川的雅州、碉門至成都,再沿長江東下,到揚州換船經運河北上北京[12]98。由此看出,明朝禮部的這一明文規(guī)定等于讓藏族上層人士率眾經過長江、大運河游走大半個中國到北京,盡管路途比走甘青一帶要遠一些,但客觀上加強了藏族同長江流域各民族的聯系。

      隨著藏族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密切和深化,儒家文化及學術思想以新的形式在青藏高原廣泛地傳播開來。明代中期之后,朝廷在敕封“三法五王”于烏斯藏和甘青的同時,還鼓勵各政教上層攜弟子入朝學習與交流。安多、康巴地區(qū)許多富裕之家更是開設儒學私塾,傳習儒家經典,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著作譯成藏文,并派專人赴成都、南京等地求購《周易》《尚書》《詩經》等典籍,一些藏族上層人士還讓子弟入國學讀書。這一時期,長江流域文化繁榮,史學、文學、戲曲及哲學思想都十分發(fā)達,受到內地史學、文學繁榮的影響,藏族學者編寫史學著作蔚然成風,先后產生了《布頓佛教史》《漢藏史集》《青史》《紅史》《新紅史》《智者喜宴》等史學名著。此外,順江而下入貢的藏傳佛教高僧及赴內地傳法者不絕于途,長江流域受到藏傳佛教影響的寺廟不斷增多,尤其在金沙江、雅礱江、岷江、白龍江流域,具有藏傳佛教特色的寺廟隨處可見,就連遠在浙江的靈隱寺、普陀寺也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

      清朝至民國年間,藏族與長江流域的其他民族人文交流持續(xù)加強。清朝定都于北京,雖然西藏及涉藏地區(qū)的上層人士多從北路往返于京藏之間,但并未影響與長江流域各民族的人文交流的繼續(xù)發(fā)展。康雍乾時期,朝廷多次用兵西藏,曾從四川、云南、貴州等地調兵,在平定大小金川之亂中,朝廷從長江流域就近調派兵丁進入大小金川。后期有些駐藏大臣或幫辦大臣的選用,也從川、黔等省就近調派,如駐藏大臣安成、幫辦大臣鳳全等。這些軍事上、政治上的活動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上的交流。

      清朝時期,在藏族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人文交流中,許多重大事件發(fā)揮了媒介作用。如朝廷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到藏族聚居區(qū)管理,從政治的層面促進了長江上游各民族的人文交流。又如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一支由四川大金川和瓦寺宣慰使所轄的土屯軍兩千多人沿長江東下,馳援浙江定海、寧波等浙東前線的清軍。這支隊伍由藏羌滿漢彝等民族子弟組成,其中以嘉絨藏族為主力。他們在沿途受到流域內的各民族的支持和接應,到達前線后又與漢、滿、蒙、回、苗、土家等各族將士并肩作戰(zhàn),留下了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共同御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13)據史料記載:“大金川的八角碉土司阿木禳和瓦寺土守備喀克里的部分部屬被編入四川營參將王國英率領的隊伍。負責攻取寧波南路,不幸因有內奸先把消息泄露……”,中埋伏全部壯烈犧牲?!皩幉ㄊЮ螅硪徊坎刈尻犖樵诟睂⒅熨F指揮下協同陜甘軍和四川軍,并肩作戰(zhàn)。參與了寧波附近的大寶山戰(zhàn)役,瓦寺土屯(軍將領)索諾木文茂帶領士兵……英勇殺敵?!弊鞒隽酥卮鬆奚?。據史載,兩千土屯軍大部戰(zhàn)死,戰(zhàn)友無奈將死去的將士辮子剪下,與兵丁腰牌一同帶回,葬于家鄉(xiāng)。至今,長江上游的理縣雜谷腦河畔和下游的寧波都留下紀念以嘉絨藏族為主的土屯軍壯烈殉國的石刻、墓碑、辮子墳等。參見《藏族簡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269頁。。為紀念藏羌子弟的這次東征,理縣、茂縣、汶川等地流傳下歷久不衰的鍋莊文化(14)阿壩理縣有一個獨具特色的藏寨,被譽為嘉絨藏鄉(xiāng)第一寨的甘堡藏寨,所流行的“鍋莊舞”專為紀念此次東征犧牲的將士而創(chuàng)作。甘堡藏寨處于臥龍—巴朗山—四姑娘山和達古冰川之間的雜谷腦河谷,這里地勢險要,扼317國道入藏之咽喉;地理位置特殊,系阿壩百里漢藏羌族文化交融的走廊中心。這里有一處閃亮耀目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為紀念在鴉片戰(zhàn)爭中,藏羌屯兵抗英事跡的博巴森根鍋莊舞蹈,至今,此舞蹈還流行于理縣、茂汶、金川等縣。據當地志書介紹,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包括甘堡藏寨在內的2000多名藏羌屯兵奉命三次出征寧波抗擊英軍,其中兩次參加了寧波保衛(wèi)戰(zhàn)和大寶山戰(zhàn)役。由于武器遠遠落后英軍,甘堡藏寨的600多名屯兵先后500多人戰(zhàn)死,活著的人沒法把戰(zhàn)友遺骸帶回故土,只能含淚剪下他們的辮子帶回故鄉(xiāng),甘堡藏寨后山有一座上百年的辮子墳,墓里只有勇士們的辮子和腰牌等遺物。。

      民國年間,國民政府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常設機構。長江流域的文化在青藏高原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當時,國民政府定都揚子江畔,許多西藏及涉藏地區(qū)的上層人士頻繁往來于長江水路赴南京參加活動,即使抗戰(zhàn)遷都重慶后,西藏駐京辦事處也隨之遷往重慶,此間產生了一批政治兼通文化的著名人士,如藏族人士棍卻仲尼、格桑澤仁、劉家駒、劉曼卿等;漢族人士劉贊廷、陳渠珍、任乃強、李安宅等,他們精通藏漢等民族的文化,通過在長江上游流域的活動親身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研究遺產。

      歷史文化研究表明,清朝至民國時期藏族與長江流域多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互鑒進一步深化。在藏族富裕之家,也形成了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唐卡《孔子至尊圖》反映了西藏人民對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崇敬。歷代駐藏大臣也總是以儒家文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秉承皇帝之意治理西藏。而民國進藏的國府官員不斷地傳播國民政府倡導的新文化、新風俗。清朝末年派往西藏查辦藏事的大臣張蔭棠曾在拉薩登臺宣講包括程朱理學在內的儒家經典。民國時期國府秘書劉曼卿在宣傳抗日的同時,還在沿途宣講新生活、新理念。流寓到內地的九世班禪大師,在長江流域的多地進行藏漢文化交流,在杭州的靈隱寺、舟山的普陀山進行宗教交流,特別是赴南京宣講西藏是中國的領土,呼吁國民政府盡快解決西藏問題,以杜絕帝國主義勢力對西藏的覬覦(15)1931年5月,九世班禪應國民政府的邀請從東北到南京,參加國民大會,并在大會上作了簡短的祝詞。5月10日,在南京新亞細亞學會第三次會員大會上,作了題為《西藏是中國的領土》的重要講演。。在民間,各民族喜愛的通俗文化作品流行于西藏及長江上游涉藏州縣,如有些民間藝人以“說甲鐘而著稱”(“甲鐘”意指漢族故事),其所講故事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聊齋志異》《包公案》《薛仁貴征東》等。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和阿壩等地,有一些藏族人士能夠用藏語說全本《水滸傳》《三國演義》和《七俠五義》等作品,并將“武松打虎”“花和尚魯智深”“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等章節(jié)中的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特別是《西游記》這部作品,不但在口頭上廣為流傳,而且被譯成藏文以手抄本形式傳播。同樣,藏族傳統(tǒng)歌曲、經典史詩《格薩爾》等也在各民族中流傳。

      總之,藏族與長江流域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使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各民族與四川盆地、云貴高原等長江流域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聯系,進而融合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聯系又通過政治上的統(tǒng)合延伸到東部平原及沿海的廣大地區(qū),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與壯大。

      猜你喜歡
      長江流域藏族西藏
      都是西藏的“錯”
      學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走遍長江流域的英國小伙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與虛無
      劍南文學(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長江流域園區(qū)的府際合作研究
      學習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38
      海安县| 包头市| 登封市| 东阳市| 石泉县| 乐陵市| 常德市| 龙川县| 左贡县| 新干县| 策勒县| 榆中县| 开封市| 依兰县| 蓬莱市| 西林县| 洞口县| 玉林市| 阳谷县| 景东| 浑源县| 兴安盟| 盘山县| 常熟市| 三门县| 新沂市| 乐安县| 衡阳县| 大连市| 军事| 阿瓦提县| 通道| 福海县| 迭部县| 理塘县| 会同县| 乌兰浩特市| 锦州市| 张北县| 清涧县|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