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蘭英,熊 靜
(1.樂至縣農業(yè)機械技術推廣站,四川 樂至 641500;2.樂至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四川 樂至 641500)
隨著國內農業(yè)現(xiàn)代化、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大米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實力提升,國內大米的價格有所上漲。大米進口量下降,出口量上升,國內大米在國際市場的品質和價值優(yōu)勢逐漸的顯示出來。所以,優(yōu)化大米產業(yè)結構對發(fā)展農業(yè)經濟和提升農業(yè)大國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研究機插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對進一步促進我國大米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機插秧水稻栽培是為了推行水稻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規(guī)范秧苗種植的行距及深度,實現(xiàn)標準化的寬行、淺栽、定穴及定苗栽差的目的。這種標準化的栽培管理有利于提升秧苗對溫度、光照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水稻栽培增產增效。
機插秧相對于傳統(tǒng)的人工手插、人工拋栽和直播稻作業(yè)而言,標準化程度高、抗災能力強,有助于實現(xiàn)水稻種植增產提質的目標,提升水稻栽培綜合效益。在保證水稻栽培產量不變或穩(wěn)步增產的情況下,可節(jié)省育秧田面積,從而擴大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水稻機插秧栽培具有節(jié)約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應用優(yōu)勢。此外,機插秧水稻育秧期短、病蟲害發(fā)生輕、用藥次數(shù)少且藥物殘留低,加之標準化的插秧間距更有利于秧苗采光通風,秧田產量高,稻米品質好。機插秧栽培技術具有提升水稻種植產量和品質的應用優(yōu)勢[1]。
機插秧育苗秧齡段管理精細,育出的秧苗根系發(fā)達、根冠比高,秧苗具有發(fā)根率強、成活率高、分蘗起步早、秧齡彈性大及適栽期場的特點。此外,機插秧育苗操作技術簡單、便于推廣應用。
選擇土壤肥沃、田面平整、無雜草且無殘渣的大面積地塊作為機插秧的秧田,并按照機插秧栽培技術要求整地。要求田面高低差距<3 cm,土壤結構良好、軟硬適度、不板不爛。整地后土壤需要經過1~3 d的沉實。冬春季節(jié),需要根據(jù)土壤情況開溝碎土,或進行旋耕處理,提升秧板的精細度。土壤結構一般的情況下,可采用疏松的菜園土或稻田土改良,提升土壤的營養(yǎng)水平,每0.067 hm2土地細土的加入量為120 kg左右。也可以采用有機質對秧田進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2]。
2.2.1 種子準備
機插秧每0.067 hm2土地需要稻種約4 kg。稻種需先采用藥劑浸泡、清洗,再做催芽處理。種子露白后置于室內晾曬4~6 h后即可播種。
2.2.2 育種
(1)播期。機插秧播期應根據(jù)秧田所接茬口實際進度進行,播期比計劃插秧時間提前18~20 d。藥浸種向前推3周。播種時還需要關注天氣,根據(jù)天氣確定具體的播種時間。
(2)播種量。機插秧播種量按照每盤65~75 kg的量進行,大約14~16盤/0.067 hm2。
(3)播種方法及流程。機插秧育苗采用機械播種。在育苗前,需要對育苗機進行調試,調整墊土、覆土、播種、覆土量等參數(shù)。一般墊土厚度2 cm,覆土厚度0.3~0.5 cm。普通稻種干種每盤播種量設為120~130 g,濕種播種量每盤150 g。雜交水稻稻種干播種量設置為80 g,濕種播種量設置為110 g。完成播種后按照1.6 m×0.25 m×0.15 m的規(guī)格做畦排盤,并在盤面上覆蓋少量秸稈草,最后在上層覆蓋無紡布保溫保濕。播種育秧流程如下:空盤→鋪墊→播種→覆土→灑水→排盤→蓋草→蓋布→揭布→苗期管理→起秧。
2.2.3 秧田管理
(1)水肥管理技術。苗期要盡量控制澆水次數(shù),水分管理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以早晚苗葉萎蔫、卷曲或苗床發(fā)白為參照。觀察有以上狀態(tài)應及時澆透水。一般情況苗期無須追肥。在苗葉發(fā)生顏色減退變淡的情況下,需要適量追肥??勺芳幽蛩?~4 kg/0.067 hm2。
(2)病蟲害管理技術。秧田苗期密切關注病蟲害。苗期常見的病蟲害有葉枯病、螟蟲、灰飛虱等。
(3)選苗。機插秧栽培多選種中小苗移栽,來延長苗齡對移栽時間的適應性。為提高中小苗的成活率,需要選擇健壯的秧苗移栽。一般3~4片葉時即可移栽。壯苗應具備以下形態(tài)指征:①根多色白、植株矮壯,單株白根不少于10條;②莖基粗扁;③葉挺色綠;④無病蟲害;⑤根系發(fā)達,盤結牢固,帶土厚度≥2 cm,提起不散;⑥秧苗群體質量均衡。符合以上指征,可進行機插秧大田移栽[3]。
2.2.4 苗期移栽前管理
(1)追肥。移栽前2~4 d可每盤追加尿素3~4 g,以提高秧苗的壯根和抗植能力。尿素追肥應采取兌水的方式,按照1~1.5 kg兌水100~150 kg/0.067 hm2進行根外噴肥。秧苗葉色綠而挺拔、根系健壯的情況無須追肥,通過控制水分來提升秧苗品質。
(2)煉苗。移栽前根據(jù)實際氣溫情況做煉苗處理。在棚內溫度>28℃時先做撤布處理,在適時通風煉苗。氣溫較高、秧苗長勢較快時,應提前揭布煉苗。相反,氣溫較低、長勢較弱時,可延后揭布煉苗的時間。
(3)移栽。為更好地預防病蟲害,機插秧栽培應帶藥移栽。在移栽前,用預防螟蟲、稻象甲、稻薊馬的藥物噴濕,預防病蟲害。
(4)機插秧操作。機插秧栽植秧苗應根據(jù)稻種品種調整插秧距離和插秧深度。一般每窩的插秧量設置為2~3株。機插秧操作過程中應隨時觀察插秧情況,觀察是否存在壅土、斷秧、秧苗變形、插秧深度不適等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后應及時調試機插秧參數(shù),或擺正扦插。
2.2.5 移栽后大田管理
(1)水漿管理技術。機插秧移栽大田后應采取薄水管理。移栽時水層保持在1~2 cm;返青至分蘗期繼續(xù)堅持淺水勤灌的原則,水層保持在3~5 cm。同時,還要配合分蘗期適當曬田,來提高群體總莖數(shù)??偳o蘗數(shù)超過600×104株/hm2可安排排水曬田。整個大田排水曬田2~3次,每次曬田時間為8~13 d。具體曬田時間還要參考土壤沉實硬板的情況,以站人留印、不陷腳為準。秧苗葉片達到淺黃色的程度可停止曬田。在拔節(jié)期、孕穗期,水層保持在7~10 cm,直到幼穗分化完成。整個抽穗期保持土壤濕潤,田面干濕交替直到水稻成熟即可[4]。
(2)追肥技術。機插秧移栽前期根系尚未完全發(fā)育,活力不足,對養(yǎng)分的吸收較弱,而分蘗的態(tài)勢較為明顯。機插秧栽培移入大田后追肥遵循“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即前期以農家腐熟肥或有機肥為主,促進活棵分蘗;中期以有機肥配合尿素、復合肥、普鈣分3次追肥,控制高峰苗,均衡群體生長態(tài)勢;后期以碳銨、尿素、復合肥、硫酸鉀、鋅肥、硼肥為主,補強幼穗分化的能量,促進幼穗分化灌漿。
(3)病蟲害防治技術。機插秧移栽大田后采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和物理防治技術多手段同時防治病蟲害?;瘜W農藥防治2~3次,每種藥劑間隔周期7~14 d,全周期配合物理防治手段。常用藥劑及用法用量參考如下:①針對灰飛虱,用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135 g/hm2;或用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0 g/hm2;或用9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675 g/hm2。②針對稻瘟病,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300 g/hm2。③針對稻曲病、條紋葉枯并等,用5%井崗霉素可溶性粉劑1 125 g/hm2。④針對白葉枯病,用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 500~2 250 g/hm2。⑤針對螟蟲、水稻黏蟲、稻縱卷葉螟等,用80%敵敵畏乳油800~1 000倍液[5]。
綜上所述,機插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組合現(xiàn)代化農業(yè)機械科學規(guī)范育苗、標準化機插秧移栽,配合機插秧標準技術,使得育秧、插秧和病蟲害管理更加科學,減少了水稻種植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次數(shù),極大地提升了水稻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