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哥達綱領批判》的理論主旨及其當代價值

      2022-11-22 08:18:20
      關鍵詞:公平分配馬克思

      夏 瑩

      (清華大學 哲學系, 北京 100084)

      自19世紀50年代以后,沉浸于系統(tǒng)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馬克思,留給世人的文獻大多是獨白式的,盡管其中蘊含著許多隱性的與對手的論辯,但很少能再讀到像其青年時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哲學的貧困》等著作中就某些觀點和概念所展開的針鋒相對的論辯,而這些論辯卻總是以批判的,從而也是否定的方式去肯定了馬克思所試圖闡發(fā)的觀念抑或方法,如對“新唯物主義”“實踐”等概念的討論都帶有這樣的方法論特色。論辯式的辨析讓馬克思思想之本質的展開具有一種巨大的問題意識及其現(xiàn)實指向。19世紀 70年代,由于直接誕生于當時政治斗爭的需要,馬克思基于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批判所形成的兩個重要的文獻,即馬克思給威廉·白拉克的信以及《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中再一次采取否定的、批判的視角來闡發(fā)他晚期思想中的一些新的變化。這一變化源于其系統(tǒng)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建基于他對當下政治斗爭形式的直接考察,因此展現(xiàn)出了一種對未來社會主義更具現(xiàn)實性的構想。其中,馬克思對于“分配”“正義”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都為當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筑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批判和架構。但要準確把握這些問題的核心要義,則需要有效分辨馬克思在其中如何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來完成對如勞動和分配問題的討論。換言之,當下被作為普遍原則的勞動和平等分配的基本原則自身包含著特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定。這一觀點的凸顯對于今天人們理解西方經濟學和政治哲學的核心要義以及其與馬克思相關理論的差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1891年,恩格斯發(fā)現(xiàn)在剛剛結束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次會議上,曾經被馬克思猛烈批判的《德國工人黨綱領》當中的一些基本主張竟然又一次被提交出來供大會討論。恩格斯認為:“如果我還不發(fā)表這個與這次討論有關的重要的——也許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隱匿罪了?!盵1]352于是,恩格斯隨即將馬克思給威廉·白拉克的信以及《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合并在一起,以《哥達綱領批判》為名發(fā)表了出來。其中,馬克思在給威廉·白拉克的信中附上了他針對該綱領中重點條款的分析和批判,并明確地宣布:“我們同上述原則性綱領毫不相干,同它沒有任何關系?!盵1]354

      馬克思之所以如此反對作為德國工人黨成立之初所設定的這個綱領,其根本原因在于該綱領中所充斥的拉薩爾主義的色彩。但由于拉薩爾本身在其思想的形成階段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影響,他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和看法與馬克思對某些問題的表述方式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如拉薩爾主義對勞動問題以及勞動者的關注,并遵從著勞動價值論來討論所謂“公平的分配”等相關問題,同時拉薩爾主義者還會提出一些如廢除“鐵的工資規(guī)律”[1]369、廢除雇傭勞動等看似非常激進的主張,不僅在理論上與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一致,而且也似乎直接喊出了工人階級的心聲。

      以上這些帶有濃重的拉薩爾主義色彩的觀點充斥于這部《哥達綱領》(即《德國工人黨綱領》)當中,德國工人黨基于以上觀點提出了一個要“依靠國家?guī)椭⑸a合作社”[1]371的想法。在這里,不僅包含著對所謂自由國家的虛假設定,而且實際上還直接顯現(xiàn)出與現(xiàn)存的資產階級國家之間的妥協(xié)。這一結論的產生,在馬克思看來,正是因為拉薩爾主義本身的悖論:一方面,擁有著激進的主張;但另一方面,在其實施策略中卻透露出一種妥協(xié)。這一點在拉薩爾與俾斯麥政府之間曾經存在的秘密往來當中得到了完全的印證?!陡邕_綱領》中存在的基本主張因此成為了拉薩爾主義幽靈的現(xiàn)實化。

      因此,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于德國工人黨之綱領的逐條批判矛頭所指是拉薩爾主義。圍繞這一批判,馬克思不僅對此前其資本批判中容易引發(fā)混亂的問題給予澄清——如有關勞動與資本邏輯之間的內在關系,而且還較為系統(tǒng)地以建構性的視角展開有關未來社會的討論,于是形成了對共產主義以及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所謂社會主義的相關問題的表述。在此,有關勞動以及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討論,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卻又有著內在關聯(lián)。這一關聯(lián)的核心在于,如果馬克思不能帶領世人首先破除拉薩爾主義中頗有迷惑性的勞動意識形態(tài),那么就無法真正地理解可實現(xiàn)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架構,而只能想象出一個包含著全部資本主義邏輯在內的未來社會。對這個未來社會的理解因此所彰顯的也僅僅是一種被資本邏輯所束縛的貧乏想象力。

      勞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會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這一命題實質上構成了馬克思批判拉薩爾主義的理論起點。馬克思在批注的開篇首先寫下了《哥達綱領》中的這樣一段話:“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為有益的勞動只有在社會中和通過社會才是可能的,所以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盵1]357這段話如不加辨析,的確極易與馬克思自身的理論主張相混淆。其中不僅包含著一種鮮明的勞動價值論的預設,而且還包括了對如勞動“社會”性維度以及帶有絕對色彩的“平等”原則的強化。它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馬克思早期對于資本邏輯的運行方式進行分析和批判的前提。因此,這一說法的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首先需要馬克思給予理論上的澄清。

      針對《哥達綱領》的這一表達,馬克思的回答直截了當:“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xiàn)。上面那句話在一切兒童識字課本里都可以找到,并且在勞動具備相應的對象和資料的前提下是正確的?!盵1]357馬克思針鋒相對的批評凸顯了這樣一個被遮蔽的事實:勞動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才會作為一切財富的源泉。進一步的推論將是:以勞動為價值的本質規(guī)定,只能是在資本邏輯被普遍泛化的理論體系之下才能成為公理,而一旦超越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僅僅將勞動作為財富的源泉,這一說法就不夠全面和準確,因為不僅勞動,而且自然界,都可以是財富的源泉。

      隨即,馬克思進一步明確了勞動作為價值之唯一源泉的資產階級屬性:“可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綱領不應當容許這種資產階級的說法回避那些唯一使這種說法具有意義的條件。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作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盵1]357換言之,馬克思在此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對于勞動這一觀念的基本態(tài)度:勞動價值論從根本上是一個只有在資本邏輯框架下才有意義的觀念。勞動價值論作為國民經濟學家展開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理論基石,卻是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根本反對的價值形式。因為在這一價值形式當中,包含著全部資本邏輯運行的秘密:即以所有權為前提的生產方式,以增值強制為內在驅動力,資本邏輯才將自然界與人都僅僅作為生產資料來加以對待。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當中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研究,雖然建基于勞動價值論,但其目的卻截然不同:馬克思試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去解構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邏輯,而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則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去搭建和加固資本主義經濟架構。

      因此,無條件地認為勞動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實際上是將自己的理論立場放到了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的同一立場上。而一個社會主義綱領一旦完全認同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們的理論假定,那么無論后來他推導出多么激進的主張,都注定要么是完全的空談,要么就是一種不痛不癢的改良,而這兩種情況在《哥達綱領》當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方式。例如,馬克思在開篇的批判當中就包含著對拉薩爾式空談的揭穿。這些空談典型表現(xiàn)為在被社會所認可的“有益勞動”的“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的說法中被強調的所謂“有益勞動”“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以及其“平等分配”等。什么是有益的勞動,它究竟對什么而言是有益的,那些游手好閑者難道不正是在資本邏輯當中才被視為是無益于社會的嗎?同時,既然有益勞動只能通過社會才能得到認可,那么勞動所得也應當屬于社會,“其中只有不必用來維持勞動‘條件’即維持社會的那一部分,才歸各個勞動者所得”[1]358。而依照這一原則所得到的實際的結果是:“首先要滿足政府以及依附于它的各個方面的要求,因為政府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社會機關;其次要滿足各種私有者的要求,因為各種私有財產是社會的基礎,如此等等。你們看,這些空洞的詞句是隨便怎么擺弄都可以的?!盵1]359所以, 《哥達綱領》中所謂勞動所得“不折不扣”歸勞動者所有的說法,在現(xiàn)實中就變成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空話。

      不僅如此,即便在一種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當中勞動所得也要有所扣除:如補償生產資料的部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的后備基金等,以及消費資料當中還應扣除的包括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甚至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等。馬克思在此如此煩瑣的羅列只是表明了在一個非實驗室真空中的理論,勞動所得從來都是“有折有扣的”[1]362。

      概言之,只有在一個資本邏輯為其前提的條件之下,勞動才能成為社會財富構成的本質規(guī)定。無批判地接受命題,結果只能是創(chuàng)造一種真空中的革命理論,在遭遇現(xiàn)實的拷問時變得毫無解釋力。

      二、“分配正義”為何不能實現(xiàn)“平等”?

      當《哥達綱領》把勞動作為一切財富的源泉視為普遍原則予以接受,其理論的起點及其推論從未能超出資本邏輯為其設定的基本原則之上。如果說勞動作為財富的源泉成為了《哥達綱領》的理論基礎,那么建基于其上的分配原則,也無法超出資本邏輯的藩籬。盡管這一分配原則在“應當”的意義上呈現(xiàn)出了某種不折不扣的絕對平等性,但這種所謂不折不扣的平等性卻引發(fā)了馬克思對于所謂“分配正義”的徹底批判。而這一批判不僅有助于人們認清滲透于《哥達綱領》中的拉薩爾主義色彩,同樣還有助于今天學界更為深入地理解以英美政治哲學為代表的虛假的普適性邏輯。進入20世紀以來,英美政治哲學逐漸占據了當代西方哲學主流的話語體系。以分配正義為基本原則的理論建構甚至已經滲透到學者對于馬克思思想的研究當中,從而開啟了將英美政治哲學的基本邏輯與馬克思的政治哲學進行嫁接的工作。相關研究工作固然拓展了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思潮進行對話的可能性空間,但卻缺乏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文獻的直接支持。甚至,相反,在《哥達綱領》當中筆者看到的是馬克思對于“分配正義”問題的直接質疑。換言之,馬克思哲學與英美政治哲學有關分配正義的問題本來并不在同一問題域,兩者甚至對于何為政治哲學的本質規(guī)定都有根本的差異:英美政治哲學是建基于資本邏輯的拓展與加固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建構性的政治哲學,而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卻是建基于顛覆資本邏輯的基礎之上,因此兩者存在著研究方向上的根本差異。今天能夠讓學者們將兩者連接起來的主要依據,正是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當中對如平等、自由、公平、分配等問題的討論。在馬克思的相關文獻中,這些概念被討論的方式總是在如“平等”“ 公平”“分配”之前加上一些預先給定的條件,這一未能得到足夠重視的研究方法,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被闡釋得最為清楚。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并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盵1]365換言之,以什么方式分配從根本上來說從來都是依賴于怎么生產。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資本家總是為了價值而進行生產,從來不是為了人的真實需要來進行生產,那么按照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進行分配就是最公平的,而就在這個最公平的分配條件下,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在分配當中非常公平地得到了僅僅維持其生活的“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條件下的公平分配。所以馬克思確信,嚴格說來,并沒有一個超歷史、超地域的普遍性的公平分配的原則:

      “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

      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xiàn)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難道經濟關系是由法的概念來調節(jié),而不是相反,從經濟關系中產生出法的關系嗎?”[1]361

      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之下,以上問題都隱含著一個毋庸置疑的回答。首先,將公平的分配作為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絕對平等的前提,這是資產階級所特有的“公平”。因為著力于對如何分配問題的關注,只能讓理論的觸角觸及既有的社會財富(即消費層面上),卻無法回答這一既有的社會財富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即生產層面上),由此產生一個直接的結果是對既有現(xiàn)實的接受而非批判。由此所形成的任何一種分配方案只能立足于一種規(guī)范意義上的“法”的體系來加以說明,即在“應當”的意義上的分析,而非深入到對特定的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經濟關系之內,在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意義上來審視這種“應當”的合法性依據。換言之,當批判根本上質疑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本身,那么建基于其上的公平分配自身在這一視角之下也注定是空泛的。

      而拉薩爾主義者所主導的《哥達綱領》,卻將一個未來的社會主義原則建基于這樣一個表層的公平分配的原則之上,無視所謂公平分配自身所蘊含的歷史條件的限定,使得任何進一步探尋這些原則何以能夠實施的追問都注定是無功而返的。但《哥達綱領》中由于存在著大量與馬克思主義極為接近的詞匯與表達方式,因此其所提出的基本原則,以及基于這些基本原則之上的共產主義方案都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亟待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再度澄清。而正是在這一澄清的過程中,馬克思為后世留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共產主義方案,從而使得這部批判性的手稿在馬克思的經典文獻當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哥達綱領》當中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正是在充分肯定了勞動價值論,并著意于公平分配的意義上被提出的。例如,《哥達綱領》談到:“社會主義社會:廢除工資制度連同鐵的工資規(guī)律——和——任何形式的剝削,消除一切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平等。”[1]369

      對于當時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工人來說,拉薩爾主義者的這一說法顯然能夠立刻獲得勞動者的支持。因為廢除工資制度這一顯得太過直接的策略,卻為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案。但這一方案本質上是建基于所謂“公平分配”的意義之上,但卻根本無法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妥協(xié)。沿著這一思路推演下來,這一綱領的具體措施最終不過是變成了與資本家去討價還價,它所獲得的也只能是提高些許工資,縮短一點工作時間等。這種斗爭所獲得的勝利,根本無法改變工人階級遭受剝削的事實。對于這一問題的揭示,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一貫擁有的犀利的語言風格再一次得以充分展現(xiàn),他用了一個生動的類比來說明拉薩爾主義者所提倡的這一斗爭策略的可笑之處:“這正像奴隸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受奴役的秘密而舉行起義時,其中有一個為陳舊觀念所束縛的奴隸竟在起義的綱領上寫道:奴隸制度必須廢除,因為在奴隸制度下,奴隸的給養(yǎng)最多不能超過某個非常低的標準!”[1]370或許對于馬克思而言,當他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在做一個類比,因為在他看來,“雇傭勞動制度是奴隸制度,而且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越發(fā)展,這種奴隸制度就越殘酷,不管工人得到的報酬較好或是較壞”[1]370。因此,馬克思一直對于拉薩爾主義者所主張的對所謂鐵的工資規(guī)律的破除不以為然,甚至充滿嘲弄,因為從未認真研究過經濟學的拉薩爾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工資。而1875年 的馬克思卻已經對于工資規(guī)律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在此用極為簡單明了的方式表達了這一工資規(guī)律的實質:“工資不是它表面上呈現(xiàn)的那種東西,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隱蔽形式。這樣,過去關于工資的全部資產階級見解以及對這種見解的全部批評都被徹底推翻了,并且弄清了:雇傭工人只有為資本家(因而也為同資本家一起分享剩余價值的人)白白地勞動一定的時間,才被允許為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勞動,就是說,才被允許生存……”[1]370換言之,在馬克思對工資規(guī)律的理解當中,工資規(guī)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僅僅是一個“分配”層面的問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絕非能夠通過工資的討價還價,也即是否進行了“公平分配”就可以消除的。廢除工資,如果不廢除雇傭勞動制,那么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就不會停止,而只是換一種方式。因此馬克思嘲笑拉薩爾的所謂鐵的工資規(guī)律的說法:“大家知道,在‘鐵的工資規(guī)律’中,除了從歌德的‘永恒的、鐵的、偉大的規(guī)律’中抄來的‘鐵的’這個詞以外,沒有什么東西是拉薩爾的?!盵1]369

      揭穿了拉薩爾的無知,馬克思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場,馬克思這樣說:“如果我廢除了雇傭勞動,我當然也就廢除了它的規(guī)律,不管這些規(guī)律是‘鐵的’,還是海綿的?!盵1]369馬克思要從其自己已經完成的科學研究中去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一個真正徹底擺脫資本主義制度的方案和具體策略。

      三、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方案

      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歷程當中,對于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之后的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給予了設想。但無論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有關于共產主義富有原則高度的設定[2],抑或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當中為克服分工所給出的更為生動的刻畫[3],都不會比《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所勾勒的未來社會的藍圖更具體、更富有現(xiàn)實性。這是經過了巴黎公社血與火的現(xiàn)實實踐的洗禮之后,正在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之存在樣態(tài)的一次理論操練。

      首先,有關政體方面的設計。馬克思在巴黎公社的實踐中看到了一種逃離利維坦的道路,對于國家似乎有了一種近乎無政府主義式的討論方式。但筆者在此卻要避免為不同時期內的馬克思的論斷貼上一個固定的標簽,因為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總會將其所有的論斷帶入一種特定的社會情境當中。嚴格說來,馬克思并不否認國家的意義,就如同馬克思也從不否認資本主義社會在整個人類社會當中的作用一樣。但同時,馬克思卻也的確隱含著在未來社會當中國家注定消亡的理論主張。這一頗為辯證的看法,集中體現(xiàn)在《哥達綱領批判》當中,一方面,馬克思 明確指出“‘現(xiàn)代國家’是一種虛構”[1]373,但“不同的文明國度中的不同的國家,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紛繁,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立在現(xiàn)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只是這種社會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不同罷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談‘現(xiàn)代國家制度’”[1]373。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明確指認了現(xiàn)代國家在未來社會的命運。馬克思這樣說:“未來就不同了,到那時,‘現(xiàn)代國家制度’現(xiàn)在的根基即資產階級社會已經消亡了?!盵1]373

      那么,在馬克思看來:“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制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1]373這是馬克思第一次給自己提出一個有關于共產主義社會政體設計的具體問題,馬克思的回答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盵1]373對這個過渡時期的強調是馬克思面向共產主義理想一次腳踏實地的構想,它讓恢弘偉大的未來社會不再僅僅是頭頂燦爛的星空,轉而成為了一個雖是還未到來的未來,但卻已是有路可通達的一個現(xiàn)實世界。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正是在這樣一條道路上踏步而來,并也正在穩(wěn)步向前。

      其次,有關于未來社會的生產方式,馬克思給出了最為詳盡的設想:“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fā)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例如,社會勞動日是由全部個人勞動小時構成的;各個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的一份。他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公共基金而進行的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盵1]363

      在略顯煩瑣的細致構想當中,馬克思試圖消除的是以商品交換為主導方式的社會交往方式。因為未來社會是建基于資本主義社會之上的,因此被資本邏輯所孕育出的孤立個人已經成為了無法抹除的一個歷史前提,所以在未來社會中孤立的個人與社會之間仍然可能存在著一種矛盾,需要依賴于某種交往方式來調節(jié)。但未來社會不能再依賴于商品交換的方式,因為這一方式必然要以全部資本邏輯的運行為其基礎,因此以勞動量的憑證作為一種交換中介,即承認了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著需要調節(jié)的矛盾,同時又避免了資本邏輯介入這一交換中介的可能性。

      在此存在著一個可能的疑問,即在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這一構想當中,難道不仍然是依賴于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預設嗎,如個人用以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承認的方式仍然是依賴于勞動量,其中有關于平等的權利,馬克思仍然將其明確與人們所“提供的勞動成比例”[1]364,并明確宣布“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1]364。換言之,如果勞動價值論是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理論基礎,因此勞動的原則也就是一個資產階級的原則,那么,為什么馬克思在此還會在未來社會中給予勞動原則如此核心和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在此是否陷入了思想的自我悖論呢?

      其實不然,馬克思十分清楚他以勞動量的憑證作為交換方式所構筑的平等社會仍然帶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底色,他甚至對此直言不諱。例如,馬克思這樣說:“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雖然原則和實踐在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換中,等價物的交換只是平均來說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個個別場合。雖然有這種進步,但這個平等的權利總還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1]363-364

      由此可見,邏輯一貫縝密的馬克思十分清楚自己對于未來社會的設想的基礎底色究竟是什么。他在此甚至用了很大的篇幅,極為細致地構想讓這個在資產階級框框之內的“按勞分配”變得更為合理而公平。例如,馬克思在此特別提到那種對于勞動的絕對平等最終帶來的不平等,因為每個人的勞動能力有差別,每個家庭的子女數量也不一致等,因此如果絕對按照勞動量來進行平等分配,結果只能是不平等,所以要避免這些弊端,就要將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要素都計算在內進行按勞分配,那么形成的最公平的分配反而可能應當是不平等。換言之,只要是按勞分配的方案,人類社會真正的普遍的絕對的平等就還未能真正實現(xiàn)。

      概言之,馬克思在此所給出的所有這些有關未來社會的細致設想都還不是真正純粹的共產主義,而是他在國家政體方面所談到那個處于過渡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因為有了這一中間地帶,馬克思相信,那些被資產階級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可能真正地成為構建未來社會的助推器。

      那么,真正未來的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會是怎樣一個狀態(tài)?馬克思在此基于對勞動價值論以及公平分配的批判性揚棄,給出了如下清晰的表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364-365其中,已經脫離了依賴于價值的確認來確認自身的勞動變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同時公平分配的問題也已伴隨分工的消失而消失,沒有公平與不公平的分配,因為分配的原則從來不都是建基于生產資料所有的基礎上,而是建基于人自身的“需要”。

      時至今日,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不僅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彰顯了其思想的有效性——例如,有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諸多論斷,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于勞動問題以及公平分配的相關批判有效地回應了當代國內外學界對于馬克思的兩個誤解:其一,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以勞動價值論已然過時為由否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意義,但卻在根本上忽視了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的理論當中從來都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規(guī)律而獲得肯定。因此,對于馬克思而言,也只是在特定時代才有其固有的理論價值。其二,國內外學界嘗試借助分配正義的共同問題域將馬克思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進行嫁接的努力,同樣忽視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將公平分配問題的合法性放置在資本主義社會語境下的事實。換言之,對于分配是否公平與正義的討論,在馬克思的語境當中從來都是一種無法觸及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本身的討論模式。因此,盡管這一問題可以成為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卻并不能成為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域,相反,有關于分配問題的討論從來都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對象。

      猜你喜歡
      公平分配馬克思
      不公平
      公平對抗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怎樣才公平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宕昌县| 安徽省| 敖汉旗| 柳河县| 克拉玛依市| 咸阳市| 营山县| 吴江市| 江西省| 和田县| 扎赉特旗| 大同县| 西贡区| 蓝山县| 化德县| 都安| 千阳县| 桐乡市| 丘北县| 隆昌县| 潜山县| 砚山县| 岑巩县| 二连浩特市| 聂荣县| 济南市| 余江县| 固阳县| 武川县| 蛟河市| 湖南省| 崇文区| 浦城县| 慈利县| 汤原县| 昭平县| 全椒县| 金堂县| 永新县| 密云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