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盧文弨、吳騫校補《千頃堂書目》史部地理類方志目錄再校

      2022-11-22 12:48:43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通志縣志萬歷

      邵 巖

      (故宮博物院 圖書館,北京 100009)

      《千頃堂書目》是明清之際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黃虞稷以自己與父黃居中“兩世藏書至八萬余卷”[1]23 ①為基礎(chǔ),并廣為搜尋明代文獻典籍編撰而成的明代經(jīng)籍目錄。全書三十二卷,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五十一類排列,總計收錄明人著作一萬四千余種,附載宋、遼、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種,是迄今反映明人藝文最全的目錄之作,是張廷玉《明史·藝文志》編纂所據(jù)之藍本,價值較高。

      黃虞稷(1626-1692)字俞邰,號楮園,福建晉江人?!翱滴跏吣辏?678),舉博學鴻詞,遭母喪不與試。既左都御史徐元文薦修《明史》,召入翰林院,食七品俸,分纂《列傳》及《藝文志》,轂下士大夫率就之借書。二十三年(1684),充一統(tǒng)志館纂修?!盵1]23

      《千頃堂書目》問世以后的二百多年中,一直以抄本形式流傳,至1913 年藏書家張鈞衡刊刻《適園叢書》時將其收入,方有刻本行世?!肚ы曁脮俊穯栴}較多,清代諸多藏書家都曾為之校補,訂其訛誤,補其闕遺,其中就有盧文弨和吳騫。200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適園叢書》1920 年增訂本為底本,校以鐵琴銅劍樓藏王振聲用知不足齋本移錄盧文弨朱筆校語、吳騫綠筆校語及其他材料整理而成排印本。筆者翻閱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類目錄,發(fā)現(xiàn)盧、吳二家校補內(nèi)容廣泛,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亦有遺校、誤校之處,美猶有憾,深感有進一步厘正之必要,遂就材料所及,校出盧誤八則、吳誤十九則。

      一、盧校再校八則

      盧文弨(1717-1795)字紹弓,晚號弓父,浙江仁和人。“乾隆壬申(1752),以一甲第三人成進士,授編修,入直上書房,由中允洊升侍讀學士。充乙酉(1765)廣東正考官,旋督學湖南。戊子,以學政言事不合例,部議左遷。明年,乞假養(yǎng)親歸。先生潛心漢學,精于讎校……所校之書,《大戴禮記》《左傳》《經(jīng)典釋文》……三十八種?!盵2]3盧文弨校補《千頃堂書目》所依據(jù)者主要為黃虞稷《明史·藝文志》原稿本,亦間有別書,考訂時代分類,校正文字,增補條目、注文等。

      (一)梁義卿《秦漢圖記》十二卷(卷6第4 頁②)

      盧校改“義”為“儀”。(第152 頁)③

      梁義卿其人,據(jù)明郭棐撰(萬歷)《廣東通志》:“潮州府職官……明……通判……梁義卿,靖州人,捕盜;梅鹙,石門人,管糧?!盵3]7義卿曾任廣東潮州府通判,分管“捕盜”,與時任潮州知府郭子章共事:“萬歷十三年(1585)春三月十日辛巳,潮州府知府郭子章、同知何敢復、通判梅鹙、梁義卿、推官鄭奇瑔謹遣稅課司大使蕭沔以豕一、羊一昭告于太湖東龍?zhí)吨瘛!盵4]57關(guān)于《秦漢圖記》,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記載:“《秦漢圖記》十二卷。二冊。郭子章合刊《三輔黃圖》六卷、《西京雜記》六卷?!盵5]37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亦載:“《三輔黃圖》六卷。明刊本……前又有萬歷乙酉郭子章合刻《秦漢圖記》序,稱與《西京雜記》刻于粵中?!盵6]1郭子章親為之序:“又有萬歷乙酉十三年郭子章序、刻之《秦漢圖記》(《三輔黃圖》六卷、《西京雜記》六卷),書僅二本,裝釘如《大學衍義補》,而大小參差不齊?!盵7]16可知《秦漢圖記》乃郭子章將前人所作《三輔黃圖》《西京雜記》合刻后所命之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叢書。據(jù)上述材料,萬歷十三年郭子章曾于“粵中”刊刻《秦漢圖記》,并為之序,然材料未明確交代《秦漢圖記》的編者為郭子章還是梁義卿,至于梁義卿是否參與《秦漢圖記》事,暫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梁義卿確有其人,盧校改“義”為“儀”則誤矣。

      (二)蔣一葵《長安客話》八卷(卷6第6 頁)

      盧校改“葵”為“聰”。(第153 頁)

      長安泛指皇都。《長安客話》專記明代北京歷史和地理沿革,含皇都雜記二卷、郊坰雜記二卷、畿輔雜記二卷、關(guān)鎮(zhèn)雜記一卷、邊鎮(zhèn)雜記一卷?!堕L安客話》卷首序云:“仲舒,語林也,嘗謂前代騷人墨士負有當世重名,其所著撰,琳瑯膾炙人口?!盵8]1仲舒,一葵字:“蔣一葵字仲舒,應(yīng)天武進舉人,萬歷中(三十九年,1611)知靈川縣?!盵9]52且《長安客話》每卷首有“晉陵蔣一葵”語,可斷定《長安客話》著者為蔣一葵。蔣一聰字頌平,浙江余姚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10]3進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任崇安知縣,“平易近人,清簡從政”[11]16。二人宦跡均在萬歷中期,易混淆。

      (三)楊循吉《長洲縣志》十卷(卷6第22 頁)

      盧校改“長洲縣”為“吳邑”,改“十”為“十六”。(第161 頁)

      嘉靖八年,“楊儀部循吉近撰《吳邑志》,俱搜采所未及”[12]25,“書為十六卷,凡八萬言”[13]1。循吉亦撰有《長洲縣志》:“《長洲縣志》十卷。見尤志。楊循吉?!盵14]2又“楊循吉《長洲縣志》十卷。尤志”[15]41。吳騫云:“按《吳邑志》已見前,不應(yīng)復出,疑志誤?!被乜础肚ы曁脮俊非拔模延小皸钛秴且刂尽肥怼?,此處若如盧校所改,豈不重復?應(yīng)是文弨不知循吉有《長洲縣志》十卷。

      (四)陳文燭《淮安府志》二十卷 萬歷癸酉修。郡守(卷6 第28 頁)

      盧校改“二十”為“十六”。(164 頁)

      筆者得見(萬歷)《淮安府志》,卷首有陳文燭序云:“據(jù)□舊本,續(xù)鋟諸木……總之二十篇?!盵16]2篇目如下:卷一郡代紀、郡縣表,卷二秩官表、人物表,卷三建置志,卷四田賦志,卷五河防志,卷六學校志,卷七兵衛(wèi)志,卷八祥異志,卷九藝文志,卷十循吏傳,卷十一宦績傳,卷十二名將傳,卷十三忠烈傳,卷十四名賢傳,卷十五仕籍傳,卷十六隱逸傳,卷十七僑寓傳,卷十八孝義傳,卷十九貞節(jié)傳,卷二十外傳。十六卷本《淮安府志》,《天一閣書目》有記載:“《淮安府志》十六卷,刊本,明正德十三年知府薛纂修?!痘窗哺尽范?,刊本,明萬歷改元(1573)冬淮安府知府陳文燭纂修并序,山陽縣學訓導浙東黃九川跋。”[17]6此志雖刻于萬歷元年,實纂修于隆慶年間:“張志刻于隆慶年陳文燭修《淮安府志》之日,宋志刻于天啟初?!盵18]5盧校誤。

      (五)魏時應(yīng)《建陽縣志》八卷 楊德政主修。時應(yīng),南昌人(卷7 第48 頁)

      盧校云:“魏未修”。(第190 頁)

      (萬歷)《建陽縣志》卷首《修志姓氏》列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楊德政、建寧府知府朱汝器等6 人為主修,建陽縣知縣魏時應(yīng)為掌修,主簿樓一林、儒學教諭劉崇正等4人為協(xié)修,廣東按察司副使邑人陳紀、知浙江嘉興府事邑人傅國珍為總裁,另有分纂、校刻、董刻多人。(康熙)《建陽縣志》卷首《明萬歷庚子修志姓氏》列建陽縣知縣魏時應(yīng)為主修,廣東按察司副使邑人陳紀、知浙江嘉興府事邑人傅國珍為纂修,另有協(xié)修、分纂、???、董刻多人,未列楊德政?!罢菩蕖币鉃閷嶋H負責。按照修志慣例,縣志纂修的負責人應(yīng)為當?shù)刂h,上級長官若對縣志纂修起到相關(guān)作用,也應(yīng)當是掛名,楊德政作為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是不可能作為建陽縣修志事務(wù)實際負責人的。那么,《千頃堂書目》列楊德政主修,僅僅是依據(jù)萬歷志卷首《修志姓氏》嗎?實際上,楊德政在萬歷志纂修事務(wù)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萬歷志卷首有楊德政作《重修建陽縣志敘》云:“舊志歷歲寖遠,興革代異,且義例蕪雜,未愜省觀,爰屬縣令魏君重加芟輯,志成,與寓目焉?!盵19]1也就是說,魏時應(yīng)因受楊德政之命始有修志之舉。魏時應(yīng)亦作序自述主修萬歷志一事:“時應(yīng)謬以長令主修,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為作也?!盵20]58綜上,(萬歷)《建陽縣志》應(yīng)為魏時應(yīng)修、陳紀纂,陳紀與傅國珍為文稿實際操筆之人,文弨所謂“魏未修”之說有誤。魏時應(yīng)字淡明[21]21 ④,南昌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22]24,“初任建陽知縣,擢工部主事,調(diào)吏部,歷考功文選員外郎……崇禎初卒于家”[23]23。

      (六)黃佐《廣西通志》六十卷(卷7第66 頁)

      盧校改“六十”為“四十二”。(第198 頁)

      筆者得見林富修、黃佐纂(嘉靖)《廣西通志》,總六十卷,卷首有嘉靖十年(1531)林富序云:“嘉靖己丑(1529)……以提學僉事黃佐事纂修,使簡若屬與良副焉,積為目五,卷六十,首圖經(jīng),次表,次志,次列傳,又次外志?!盵24]2又(道光)《廣東通志》云:“《廣西通志》六十卷,明黃佐撰。佚?!稓J定四庫全書提要》:‘是編凡圖經(jīng)二卷,表八卷,志三十卷,列傳九卷,外紀十一卷,大致頗謹嚴。’”[25]23據(jù)此,(嘉靖)《廣西通志》應(yīng)為六十卷。如上述,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之時尚有此志,文弨主要生活于乾隆年間,本不難覓得,僅據(jù)《明史藝文志》錯誤記載,不免草率。據(jù)《傳是樓書目》記載,史上確有四十二卷本《廣西通志》:“師字上格:地志?!瓘V西省?!稄V西通志》四十二卷。明蘇浚。三十本?!盵26]34然此四十二卷本為萬歷志:“蘇浚字君禹,晉江人……萬歷癸酉(1573)省薦解元,丁丑(1577)會魁……遷陜西分守參議、廣西備兵副使……修粵西全志,人稱信史?!盵27]24則盧校將嘉靖志與萬歷志卷帙混淆。

      (七)胡松《香泉志》一卷 滁州守。安福胡承成編(第219 頁)

      此目為盧補。其問題一在于“胡承成”之誤,“胡承成”當作“胡永成”?!度f卷堂書目》:“《和州香泉志》□卷。胡永成。”[28]19(同治)《安??h志》:“《香泉志》一卷。胡永成撰。”[29]111(光緒)《吉安府志》:“《香泉志》一卷。安福胡永成撰。”[30]31(光緒)《江西通志》:“《香泉志》一卷。胡永成撰?!都哺尽罚骸炙钾懀哺H?。’”[31]6(康熙)《江西通志》:“胡永成,安福人。嘉靖己丑進士,尹涇,多惠政,取授刑部主事。歷南雄守,益勵清操……擢瓊州兵備副使?!盵32]58(乾?。赌闲鄹尽罚骸皣L修郡志,刪潤不遺余力?!盵33]14

      其問題二在于盧氏并未明確《香泉志》作者為安徽滁州人胡松還是江西安福人胡永成。胡松字汝茂,滁州人?!凹尉讣撼筮M士,博學多文,才思敏捷,尤長于經(jīng)濟。督山西學校兼兵備參政,文事武略,一時著稱。家居二十年,復起任浙江布政,轉(zhuǎn)江西巡撫,擒巨寇,功最大,歷吏部尚書,卒于官,贈太子少保。”[34]20曾修《滁州志》四卷:“《滁州志》四卷。明胡松著??尽J菚d滁州山水、人物、事跡,體例近古?!盵35]40《明史》云:“胡松《香泉志》一卷。一云滁州守安福胡永成編。”[36]⑤“一云”二字尚能表明胡松與胡永成為不同之人,而盧氏之文則極易令人誤以為胡松與胡永成為同一人。

      胡松與“香泉”之涉,筆者以為應(yīng)是緣起于其所作《浴香泉賦》,限于篇幅,摘錄部分如下:“洋洋潏潏,神朗爽兮。淵澄內(nèi)瑩,可師長兮。攘恥滌慚,棄疇曩兮。澡仁沐義,坦蕩蕩兮……滁陽胡松《浴香泉賦》。”[37]18據(jù)此及《萬卷堂書目》,可知香泉位于和州。胡松僅是曾“浴香泉”,并未有和州任職記載,而胡永成曾任職和州:“和州同知胡永成《止渴亭記》云:‘含有梅山居,人相傳曹操督師侵吳,師行至是,渴?!盵38]19身為和州守,胡永成撰《香泉志》可能性極大。

      (八)顏羽翱《卞里志》二卷(卷8第47 頁)

      盧校改“翱”為“翔”。(第225 頁)

      黃朝選撰《卞里志序》云:“闕里有志,陋巷三遷,有志詎獨為其賢圣?實以風世教也。張君羽翱、喬君允修乃博綜典故,諧籍詳紀,創(chuàng)事文移,刪繁正訛,匯為四帙,屬堂故吏黃子朝選為之序?!盵39]3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亦云:“《卞里志》二卷。二冊。張羽翱。”[5]40則當作“張羽翱”。

      二、吳校再校十九則

      吳騫(1733—1813)字槎客,號兔床,浙江海寧人?!昂V嗜典籍,遇善本,傾囊購之弗惜,或借讀、手鈔,??本珜?,所得不下五萬卷,筑拜經(jīng)樓儲焉……與同里陳鳣講漢儒訓詁之學……撰述甚富,所刊叢書十數(shù)種,世多寶之?!盵40]32吳騫校補《千頃堂書目》所據(jù)者主要為《經(jīng)義考》《明季遺書目》《內(nèi)閣書目》及各家藏目,內(nèi)容亦如盧校,為考訂時代分類,校正文字,增補條目、注文等。由于吳騫所據(jù)為間接資料,且種類較多,所以出校內(nèi)容較多,失誤之處亦較盧校多出不少。

      (一)劉效祖《密云縣志》 萬歷間修(卷6 第7 頁)

      吳校改“間”為“庚寅”,“修”后增“邑令”二字。(第154 頁)

      吳校存在的問題,一是此志并非劉效祖修,盧文弨、吳騫均未能出校。二是劉效祖未曾知密云縣,吳騫臆測失誤。

      據(jù)記載,(萬歷)《密云縣志》的纂修者為萬歷初年密云知縣張世則。(光緒)《順天府志》:“張世則,山東諸城人(密云薛志)。萬歷元年知寶坻縣(張世則《密云縣志》序),三年移知密云。先是縣治久廢,元年邢玠知縣事,議修,以召去,世則下車即修之(據(jù)劉效祖《重修密云縣治碑記》)。縣無志,世則創(chuàng)纂成帙,自為序?!盵41]33又:“張世則《密云志》。佚。卷數(shù)無考。世則事跡見官吏傳。萬歷六年(1578)修,取邑人刑部主事祝文冕底稿為之。《遼史拾遺》卷十四引作‘劉效祖《密云志》’即此書。效祖官兵備道副使,官吏表無其名,僅見于吳佐《密云志》鈔序。按效祖《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成于萬歷初年,與此書時相先后,疑志前有效袓序,竹垞因以為效祖撰也。丁志存世則自序?!盵42]19周家楣、張之洞以張世則《密云縣志》序及劉效祖《重修密云縣治碑記》親述為依據(jù)進行考證,結(jié)論無可辯駁。

      劉效祖字仲修,“嘉靖庚戌(1550)進士,歷任固原兵備副使,多政績,及解組歸辟……時京兆闕志久,府尹征祖纂修,未果。適督府欲修邊乘,先聘之,遂如檀州作關(guān)鎮(zhèn)志,所著有《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十二卷?!盵43]38。效祖籍貫,(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康熙)《陜西通志》卷一七等記載為山東濱州,(康熙)《大興縣志》卷五、(光緒)《順天府志》卷九七等記載為京衛(wèi)人,(康熙)《大興縣志》卷六等記載為大興人。(康熙)《大興縣志》于效祖歷官記載較為詳細:“嘉靖庚戌登進士,授衛(wèi)輝推官……升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升陜西固原兵備副使……為忌者所中而歸原……有《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十二卷、《春秋稿》二卷、詩古文詞雜著共七卷行世?!盵44]40諸志均未有效祖知密云縣記載。

      關(guān)于劉效祖與(萬歷)《密云縣志》,(民國)《河北通志稿》補釋:“(萬歷)《密云縣志》二冊。明張世則修,祝文冕纂。見康熙縣志。張世則,山東諸城進士,萬歷三年(1575)知縣事。祝文冕,邑人,萬歷丙戌(1586)進士,官刑部主事。萬歷六年成書,有張世則自序。案是志當時督修者為督理密云糧餉事務(wù)戶部清吏司郎中戴耀、整飾密云提刑按察司副使兵備道劉效祖,故《遼史拾遺》十四引《內(nèi)閣書目》《千頃堂書目》均作‘劉效祖修’?!盵45]15萬歷六年即戊寅年,非“庚寅”。

      (二)容若玉《晉州志》 萬歷丁丑修。守(卷6 第13 頁)

      吳校改“守”為“邑人”。(第157 頁)

      據(jù)記載:“容若玉字昆石,懷寧人。萬歷甲戌(1574)進士,知晉州,多善政,創(chuàng)建書院……升江西嶺北道?!盵46]3(康熙)《安慶府志》卷二六、(康熙)《江西通志》卷一三、(康熙)《河南通志》卷一四、(乾?。督贤ㄖ尽肪硪欢?、(同治)《贛州府志》卷三四等均作“懷寧人”記載。則容若玉為安徽懷寧人,非晉州“邑人”,且籍貫為州者按照慣例當作“郡人”。

      (三)王三余《安平縣志》 萬歷己丑修。守(卷6 第13 頁)

      吳校改“己丑”作“丁丑”。(第157 頁)

      王三余字成所[47]12,“直隸安平人。甲戌進士,萬歷四年(1576)筮仕興化”[48]34?!罢鳛槎Y科給事中”[47]12。王三余纂修(萬歷)《安平縣志》,始于萬歷十六年(1588):“歷修安平縣志姓氏:知縣沈同人草創(chuàng),嘉靖三十九年(1560)修。邑人王三余重編,萬歷十六年修?!盵49]1萬歷十七年(1589)為己丑年,若此時成書,符合情理,此時三余應(yīng)已致仕歸于安平故里。丁丑為萬歷五年,此時三余為興化知縣,舍興化政事而去纂修《安平縣志》可能性極小。(康熙)《安平縣志》卷五職官志記載安平縣歷任守官,明代并無王三余,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縣沈同人始,歷任知縣依次為:麻時華、王懷忍、劉楠、曹鉝、都溫、孫銳、崔世俸、林萬韶、張明善、郭日新、王鵬、陳嘉言、馬應(yīng)壯、王訢、李時方、陳煃、楊撰,等等。李時方“由歲貢萬歷十五年任”,陳煃“進士,萬歷十七年任”,楊撰“由選貢萬歷二十年(1592)任”[50]7,則三余纂修(萬歷)《安平縣志》時并非安平知縣,時任安平知縣為李時方、陳煃。(康熙)《安平縣志》為三余作傳:“王三余,隆慶甲戌科進士,蘭陽知縣,行取授兵科都給事中,風裁特著,為趙儕鶴器重?!盵51]8亦未有知安平縣記載,則“守”誤,當作“邑人”,盧文弨、吳騫均未能出校。又隆慶無“甲戌”年,應(yīng)為萬歷。

      (四)鄒璧《太平府志》十二卷 無錫人。嘉靖辛卯修(卷6 第30 頁)

      吳?!靶蕖焙笤觥吧饺恕倍?。(第165 頁)

      “山人”文字有遺缺。(康熙)《太平府志》卷首有(嘉靖)《太平府志》鄒璧序云:“嘉靖十年七月之吉九峰山人鄒璧書?!盵52]2《明史》:“鄒璧《通史補遺》二卷。字辰甫,號九峰山人,無錫人?!盵53]《天一閣書目》:“《太平府志》十二卷???。明嘉靖十年九峰山人鄒璧纂修并序,郡人祝鑾序?!盵17]8

      另,《千頃堂書目》于此志后著錄“祝鑾《太平府志》十二卷”。據(jù)祝鑾為(嘉靖)《重修太平府志》作太平府新志序:“正德丙子(1516)歲,前守周侯伯承重修郡志,鑾僣執(zhí)筆焉。迄今十有五年矣,缺者當增,后者當續(xù),訛者當正,略者當詳,冗者當剔,不無不俟于后之君子也。乃今侯西泉林公與鑾有同年之雅,間嘗語及志事,欲修而未果,居無何九峰山人鄒子至,遂設(shè)館于萬壽寺之東明軒,敦禮天下以為是。”[54]2可知祝鑾亦曾纂(正德)《太平府志》,不知是否《書目》所著“祝鑾《太平府志》十二卷”?若是,則應(yīng)列于嘉靖“鄒璧《太平府志》十二卷”前。若不是,則“祝鑾《太平府志》十二卷”與“鄒璧《太平府志》十二卷”同為嘉靖志,不應(yīng)復出。盧、吳二人均未能出校。據(jù)嘉靖志所列纂修姓氏,有“提調(diào)修纂官直隸太平府知府晉江林鉞、修纂山人九峰漫臾錫山鄒璧、總裁修纂官廣西布政使司左參政郡人祝鑾”,祝鑾在嘉靖志纂修中所起作用與鄒璧同樣重要。祝鑾“字鳴和,當涂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55]18,“授禮部主事……升浙江參議,轉(zhuǎn)廣西參政,督學四川……家居,修《太平府志》十二卷,刪煩就簡,卓有體裁。又著有《篁溪文集》行世”[56]43。

      (五)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嘉靖丁巳修。州守(卷7 第31 頁)

      吳校改“一”為“應(yīng)”。(第181 頁)

      應(yīng)作“江一麟”。(嘉靖)《徽州府志》:“江一麟字子文,婺源江灣人。今任荊州府知府。”[57]35(嘉靖)《安吉州志》:“知州……江一麟,婺源人。進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盵58]13(康熙)《徽州府志》:“江一麟字仲文,婺源江灣人。嘉靖癸丑(1553)進士,知安吉州……擢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晉都御史兼戶部侍郎,總督漕務(wù)……著有《易說》《尚書約旨》行世?!盵59]53(雍正)《浙江通志》:“《安吉州志》八卷。陳良謨序?!秲?nèi)閣書目》:‘州守江一麟修。’”[60]10(乾?。栋布葜尽罚骸奥毠俦怼睢尉浮辍击耄现辨脑慈?。進士,升刑部員外。”[61]25又:“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盵62]5筆者翻閱諸多相關(guān)志書,尤其是明嘉靖以后歷代安吉志書,均作“江一麟”,無“江應(yīng)麟”記載。

      (六)陳表《孝豐縣志》 嘉靖丁亥修。教諭(卷7 第31 頁)

      吳校云:“陳表,《內(nèi)閣書目》:‘郭昌?!保ǖ?81 頁)

      吳騫僅列不同記載,并未考出“郭昌”之誤。“郭昌”當作“郭治”。(雍正)《浙江通志》:“《孝豐縣志》。嘉靖丁亥(1527)邑令郭治屬學諭陳表修,陸昆序?!盵60]11又:“《重修龍王廟碑記》?!缎⒇S縣志》:‘嘉靖五年(1526)知縣泰和郭治撰?!盵63]25(同治)《湖州府志》引用羅為庚(康熙)《孝豐縣志》:“郭治字昌修,號中洲,江西泰和人。從王陽明游學,成而舉于鄉(xiāng)。嘉靖元年(1522),知孝豐縣……縣志闕,手輯成書。凡興廢舉墜,百為咸理……《孝豐(羅)志》?!盵64]65陳表為上海嘉定人[58]25,據(jù)(光緒)《嘉定縣志》:“謝需字子須,居安亭。歲貢,浙江平陽訓導。《安亭志》謝需前有陳表,孝豐訓導,升教諭,輯《孝豐志》?!盵65]16據(jù)此,按照明清方志著錄慣例,應(yīng)作郭治修、陳表纂更為全面。

      (七)周茂伯《象山縣志》 嘉靖丙辰修。布衣(卷7 第32 頁)

      吳校改“周茂伯”為“王廂”。(第182 頁)

      (康熙)《象山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象山歷任知縣:“朱鑠,歙縣人,由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毛德京,富州人,嘉靖二十九年任,有傳。王廂,丹陽人,由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吳鑄,長樂人,由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任。”[66]8(光緒)《丹徒縣志》亦載:“王廂字朝佇。嘉靖丁酉舉人,選授象山知縣。”[67]20可知嘉靖三十五年,王廂接替毛德京出任象山知縣,則此年修成的《象山縣志》主修人易被誤認為王廂。而(雍正)《浙江通志》有云:“《象山縣志》。嘉靖丙辰(1556)邑令毛徳京聘布衣周茂伯修?!盵60]12(乾?。断笊娇h志》亦云:“明嘉靖三十五年縣志八卷。知縣毛德京主修并序,邑人楊民彝、卜乾、俞瀾、周茂伯同纂?!盵68]30并收錄有知縣毛德京所作序:“嘉靖丙辰四月朔……邑志荒略尤甚……延楊生民彝、卜生乾、俞生瀾相纂次,兩月撰志以進……是書也,于史具體矣,庶其可傳矣乎!蓋稽往籍,補散亡,詳而有體,質(zhì)而有文。三子皆有可稱,版籍數(shù)算則布衣周茂伯所詳訂也。而余數(shù)年來經(jīng)營象邑縷縷事績得附是書以傳。”[68]31可知(嘉靖)《象山縣志》主修人為知縣毛德京,德京任職象山知縣六年有余,于離任前完成了縣志纂修。按照明清方志著錄慣例,應(yīng)作毛德京修、周茂伯纂。

      (八)葉良佩《太平縣志》 嘉靖庚子修。邑人(卷7 第36 頁)

      吳校云:“‘佩’,《內(nèi)閣目》作‘修’。”(第184 頁)

      吳騫僅列不同記載,并未考出“修”之誤。筆者得見(嘉靖)《太平縣志》,卷首王度序云:“吾友海峰葉君獨居山中,構(gòu)思以俟于是。雙溪曾侯來令,與語,大悅,遂挈而授之。志成,度受而卒業(yè)焉……雙溪名才漢,字明卿,前令袁之里人。海峰名良佩,字敬之。”[69]3后又有“大明嘉靖庚子歲(1540)夏六月望海峰葉良佩書”[70]3序。又(同治)《建昌府志》:“葉良佩字敬之,號海峰,浙江太平人。嘉靖三年(1524)以進士令新城,清節(jié)雅度……期年調(diào)貴溪,歷南京刑部郎中?!盵71]34

      (九)陸鳳儀《金華府志》三十卷 萬歷戊寅修??と耍ň? 第36 頁)

      吳校云:“‘鳳’,《內(nèi)閣目》作‘光’?!保ǖ?84 頁)

      吳騫僅列不同記載,并未考出“光”之誤。筆者得見(萬歷)《金華府志》,卷首有纂修姓氏:“皇明萬歷六年正月之吉金華府知府王懋德奉欽差督撫浙江等處部院徐□□、欽差督學校浙江按察司僉事喬明文重修,郡人陸鳳儀編,生員章一陽、胡頡、戚崇道、吳從周、呂可久校?!盵72]3(嘉慶)《蘭溪縣志》:“陸鳳儀字舜卿,號陽山,純孝鄉(xiāng)人。嘉靖丙辰進士,任余干知縣……擢南京禮科給事中……后以忤當?shù)溃T歸,居鄉(xiāng)二十載,足跡不入公門。萬歷六年,本府王公懋德延修府志。后起禮科給事中,命甫下而卒。”[73]19(乾?。吨T暨縣志》:“《金華府志》。明陸鳳儀修。”[74]4按照明清方志著錄慣例,此處“修”作“纂”更為合適。

      (十)章懋、鄭锜《蘭溪縣志》五卷 弘治癸丑修。邑人(卷7 第36 頁)

      吳校云:“《內(nèi)閣目》作‘正德庚午(1510)邑人尚書章懋修’?!保ǖ?84 頁)

      吳騫僅列不同記載,并未考出“弘治癸丑(1493)”之誤。據(jù)(嘉靖)《尉氏縣志》:“今之志既自為一書,不必隨事曰某志某志,但仿《蘭溪縣志》(祭酒章懋修)分作五類,一曰風土,二曰官政,三曰人物,四曰雜志,五則仿《河南總志》(提學僉事吳伯通、石淮先后所修)而以詞翰終之?!盵75]1又(嘉靖)《福清縣志續(xù)略》:“按國子祭酒章懋修《蘭溪志》附錄?!盵76]4又(嘉靖)《浙江通志》:“章懋字德懋,蘭溪人。成化二年(1466)舉禮部第一,登進土,入翰林為庶吉士……改南大理評事,遷福建按察僉事……弘治中特起為南國子祭酒……正德改元(1506),三疏乞歸,升禮部右侍郎,致仕。嘉靖初,進尚書,卒謚文懿?!盵77]13可知章懋歷官南京國子祭酒、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章懋卒于嘉靖元年,嘉靖尉氏、福清二縣志記述官至尚書的章懋修志事跡時,卻記載其官職為國子祭酒,說明章懋修《蘭溪縣志》時為國子祭酒,尚未為尚書。章懋官國子祭酒的時間,為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至正德五年庚午間:“弘治十四年,召祭酒南監(jiān),以父喪辭,詔聽終制,服闋上任……正德元年,陳治道要務(wù)五事……五年,升南太常卿,辭。六年(1511),升南禮部侍郎,辭,致仕。嘉靖初,進南禮部尚書,致仕。”[78]26弘治六年癸丑不在此時間段內(nèi)。又(光緒)《蘭溪縣志》:“鄭锜字咸甫(初字湘之),號聽庵……正德間與章懋同撰縣志?!盵79]46則《蘭溪縣志》為正德年間修,《千頃堂書目》作“弘治癸丑”誤,且《內(nèi)閣目》作“尚書”不當,盧文弨、吳騫均未能出校。

      (十一)余湘、童佩《龍游縣志》十卷 萬歷丙子修。邑令(卷7 第38 頁)

      吳校云:“‘余湘、童佩’,《內(nèi)閣目》作‘冷杰’?!保ǖ?85 頁)

      此目問題有二,一是“冷杰”當作“涂杰”,為龍游“邑令”。二是余湘、童佩為邑人,非邑令。盧、吳均未出校。(同治)《南昌府志》:“涂杰字汝高,進賢人。隆慶進士,任龍游知縣,擢廣西道御史,請告起河南道,升光祿少卿?!盵80]39(萬歷)《龍游縣志》載歷任龍游知縣:“傅性敏字惟學,雅州人,由進士隆慶二年(1568)任,升兵部主事。涂杰字汝高,南昌人,由進士五年(1571)除召為御史,見傳。江濯之,建德人,萬歷五年除由舉人,以誣去?!盵81]3據(jù)此,涂杰于隆慶五年至萬歷五年任龍游知縣。又(雍正)《浙江通志》:“《龍游縣志》十卷。萬歷丙子(1576)邑令涂杰延邑人余湘、童佩修?!盵60]25(民國)《龍游縣志》:“萬歷丙子《龍游縣志》十卷。知縣涂杰修,余湘、童佩撰?!盵82]9則萬歷丙子志當由時任邑令涂杰修,邑人余湘、童佩纂。

      (十二)詹萊《常山縣志》十五卷 萬歷乙酉修。邑人(卷7 第38 頁)

      吳校改“乙酉”為“辛巳”。(第185 頁)

      筆者得見(萬歷)《常山縣志》,卷首有邑人詹萊及常山知縣傅良言序,均作于“萬歷十有三年歲乙酉”[83]6。又(康熙)《衢州府志》:“詹萊《常山縣志》十五卷。萊序曰舊志雖出名公,實多簡陋,今據(jù)族叔濤所搜羅者而考核之,又以廩生江先貫上下其議論,時萬歷十三年知縣傅良言、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王明道、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楊濚俱為續(xù)志,而溁本未梓?!盵84]16(雍正)《浙江通志》:“《常山縣志》十五卷。萬歷乙酉邑令傅良言聘邑人詹萊修。”[60]25吳校改十三年“乙酉”為九年“辛巳”,應(yīng)是將傅良言上任常山知縣的時間臆測為修志時間:“予以萬歷九年(1581)恭奉明命補乏常令……欲得縣志而觀之,于以知山川險易,測戶口虛實,晰情俗向背,識制度因革,辨祀秩邪正,度賦役繁簡,考人才盛衰,公私求之不可得,久始得一錄本,乃成化三年(1467)前令李君溥與鄉(xiāng)先生大司寇樊公瑩所共修者也……予大有意乎厘正羅葺之,第在初政無論,其奔走送迎搜滌逋負也。不數(shù)月而清丈浮糧之檄下……逾歲事甫畢,而浲水至,墊溺饑饉……是歲又適丁十年大造黃冊之期,予為審實貧富,均僉里甲……逾半載于道路,又值旱荒,賑之如賑水,且當數(shù)年劻勷……予然后少得休暇,知其為修志嘉會矣。是歲春仲筮日,時篚玄黃,就鄉(xiāng)先生憲僉詹公萊而謀之……慨然設(shè)局編摩之,凡舊志之所當厘正羅葺者,爛然具列無遺……以季夏末旬殺青授梓。”[83]4-6傅良言于萬歷九年出任常山知縣,雖有志于重修縣志,卻因“奔走送迎”“清丈浮糧”“大造黃冊”等日常事務(wù)而未暇,常山縣又接連遭遇水、旱大災(zāi),更令其修志之舉一拖再拖。“數(shù)年劻勷”之時,良言始得簿書余暇,與致仕在家的原湖廣按察司僉事詹萊共襄志事,已是“萬歷十有三年歲乙酉”之時了。

      (十三)汪應(yīng)望《開化縣志》十卷 萬歷戊子修。邑令(卷7 第38 頁)

      吳校:“‘汪應(yīng)望’,《目》作:‘余文淅,邑人?!保?85 頁)

      “淅”當作“浙”。(崇禎)《開化縣志》:“萬歷戊子(1588)知縣汪應(yīng)望主修,纂修教授余文浙、貢士徐公軏?!盵85]3(康熙)《衢州府志》:“《開化縣志》。知縣汪應(yīng)望序曰時萬歷戊子,同修者教授余文浙?!盵84]16(雍正)《浙江通志》:“《開化縣志》十卷。萬歷戊子邑令汪應(yīng)望主修,教授余文浙、邑人徐公軏等修?!盵60]26(乾?。堕_化縣志》記載明代開化縣籍貢生,其中有余文浙:“余文浙號頤齋……以恩貢授鄞縣訓導,倡明道學,士習丕變,因目疾遷益府教授,致仕?!盵86]3按照明清方志著錄慣例,應(yīng)作汪應(yīng)望修、余文浙纂。

      (十四)徐楚《嚴州府志》二十四卷 萬歷戊寅修??と耍ň? 第39 頁)

      吳校改“戊”為“庚”。(第185 頁)

      明萬歷年間嚴州府曾兩度修志,(萬歷)《續(xù)修嚴州府志》卷首楊一葵《續(xù)修嚴州府志序》云:“郡志自景泰之四年(1453)命所司纂修,歷四十載,為弘治之六年,一修于東安李君;又八十余載,為萬歷之六年,再修于家大夫;其又三十余載,為萬歷之四十一年(1613),而續(xù)修于呂侯也?!盵87]1無萬歷十八年(1590)庚寅記錄?!凹掖蠓颉奔礊闂钜豢笚钍厝?。(萬歷)《續(xù)修嚴州府志》卷首方學龍《續(xù)修嚴州府志跋》云:“吾嚴之志自八閩蓉江楊公修輯后已歷三十余年……萬歷甲寅(1614)孟秋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青溪方學龍撰?!弊匀f歷四十二年甲寅前推三十余年,萬歷六年戊寅相符,而萬歷十八年庚寅不符。又(雍正)《浙江通志》:“《嚴州府志》二十四卷。萬歷戊寅郡守楊守仁主修,郡人徐楚纂輯?!盵60]27據(jù)此,徐楚《嚴州府志》二十四卷為萬歷六年戊寅修。

      (十五)王格《京山縣志》 嘉靖庚申修。邑人(卷7 第55 頁)

      吳校改“邑人”為“令”。(第194 頁)

      (萬歷)《湖廣總志》云:“王格,京山人。晉太仆少卿。”[88]21(康熙)《安陸府志》云:“王格字汝化,號少泉,京山人。嘉靖丙戌(1526)進士……知永興縣,尋擢南戶部主事,轉(zhuǎn)員外監(jiān)兌蘇松,升四川僉事,補河南僉事,分巡河北……杖而歸田……又十年,金陵顧華王巡撫聘公與隨州顏維喬、黃岡王稚欽同修《興都志》?!盵89]11(同治)《永新縣志》云:“王格,京山人。由庶吉士知縣事?!盵90]8據(jù)此可知,王格為京山人,未曾知京山縣事。

      (十六)蕭應(yīng)紹《城步縣志》 萬歷甲午修。邑人(卷7 第59 頁)

      吳校改“邑人”為“令”。(第195 頁)

      “紹”當作“韶”。(光緒)《湖南通志》云:“(萬歷)《城步縣志》。南昌諶廷錦監(jiān)修,南平吳道宣縣人張大威、蕭應(yīng)韶撰?!盵91]9(同治)《城步縣志》卷六秩官志載明代歷任城步知縣,萬歷間有:“何緯、蕭維翰、邱嘉猷、吳國賓、馬思永、梅藩球、元宋孔、諶廷錦、胡夢珍、竹密?!盵92]5無蕭應(yīng)韶,而將其歸入卷七人物志中“賢達列傳”:“蕭應(yīng)韶,彝之子,敦行篤學,博通經(jīng)史,撰邑舊志。萬歷中,由恩選授陜西寧州同知,因權(quán)貴用事,致仕歸,三征不就?!盵93]4據(jù)此,應(yīng)韶非城步知縣。

      應(yīng)韶里貫有湖南、廣東、江西諸說。(同治)《城步縣志》卷九藝文志收有《勸農(nóng)亭》一文,署名:“蕭應(yīng)韶,邑人。”[94]46《內(nèi)閣藏書目錄》:“《城步縣志》一冊。萬歷甲午(1594)邑人蕭應(yīng)韶編抄本?!保ü饩w)《湖南通志》:“蕭應(yīng)韶,南海人。寧遠縣知縣?!盵95]5(民國)《杭州府志》:“蕭應(yīng)韶,吉水人。舉人,五年任??h志作番禺人?!盵96]11筆者未能考出。

      (十七)謝東山《貴陽圖考》二十六卷(卷8⑥第2 頁)

      吳校改“《貴陽圖考》二十六卷”為:“《貴州通志》十二冊。嘉靖乙卯(1555)修。”(第204 頁)

      吳騫不知《貴陽圖考》與(嘉靖)《貴州通志》俱為謝東山所編。(萬歷)《貴州通志》云:“《貴州通志》,一部十二冊,板闕不全;《學約古文》,一部三冊,以下俱有板刻;《貴陽圖考》,一部四冊。上三書嘉靖間提學謝東山編?!盵97]80(嘉慶)《四川通志》云:“《貴陽圖考》二十六卷,謝東山撰。(嘉靖)《貴州通志》十二卷,張道撰,謝東山刪正。道,里貫未詳,官貴州宣慰司訓導。東山,射洪人,嘉靖辛丑(1541)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其刊定此書時則官貴州按察司副使也。書頗簡略,以孝義、隱逸別于人物之外,而如陸京、張伯安諸人,又以孝友入人物志,亦無體例也?!盵98]52

      (道光)《貴陽府志》對(嘉靖)《貴州通志》編纂始末進行考證:“《貴陽圖考》二十六卷。射洪謝東山撰,楊慎序,書名及卷數(shù)見《明史藝文志》。世亦稱《貴州通志》,云東山官貴州副使、提督學政,故作是書,其本末具政績錄中。按慎序云癸丑議增修,嘉靖三十二年也。(康熙)《貴州通志》大事記云:‘嘉靖三十四年《貴州通志》成,謝東山修?!鞘孜踩?,而其書始成。江東之丁酉《貴州通志》序云:‘黔志自中丞劉公、侍御宿公增修迄今四十余年。’丁酉為萬歷二十五年(1597),上距嘉靖三十四年凡四十三年,是主撰者東山而外又有劉、宿二人也?!盵99]2云《貴陽圖考》“世亦稱《貴州通志》”,將二者混淆。對此,(民國)《貴州通志》云:“東山,見前《明藝文志》,有《貴陽圖考》二十六卷,無《通志》。《四庫存目》有(嘉靖)《貴州通志》十二卷,無《圖考》?!顿F陽府志》藝文略則于《貴陽圖考》下云‘世亦稱《貴州通志》’,是以二者為一書也??假F陽、貴州題名不符,卷數(shù)多寡又異,曷能強同?今范氏天一閣所藏(嘉靖)《通志》正為十二卷,并無《圖考》之名,中所稱述及于全省,非僅貴陽一邑,其為二書自無疑義,蓋兩皆東山手筆而致誤也?!盵100]26

      (十八)張萊《京口三山志》 鎮(zhèn)江人。正德間修(卷8 第31 頁)

      吳校云:“《遺書目》:‘六卷?!保ǖ?18 頁)

      《四庫全書總目》云:“《京口三山志》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明張萊撰。萊字廷心,丹徒人。弘治間舉人?!盵101]4《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以全國征集圖書為基礎(chǔ)編纂而成的大型叢書,此采進本著錄為十卷,乃是以實書為參照。(光緒)《丹徒縣志摭余》藝文志收有陳慶年《重刻張萊〈京口三山志〉跋》:“《重刻張萊〈京口三山志〉跋》。陳慶年。右《京口三山志》十卷,吾邑張萊所輯也。萊字廷心,正徳甲戌(1514)進士,授戶部主事?!盵102]45一“右”字說明陳慶年作跋時案頭置有《京口三山志》,則張萊志應(yīng)為十卷無疑。

      (十九)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鄞縣人(卷8 第38 頁)

      “鄞縣人”誤,吳騫未能出校。(第221 頁)

      (同治)《建昌府志》云:“左宗郢字景賢,號心源,南城人……己丑(1589)成進士,授四川監(jiān)察御史,巡鹽兩浙,督學京畿,所至并有聲……又念近溪講學,從姑山勝跡聞天下……所著有《景賢集》《焚余疏草》《麻姑山志》?!盵103]17據(jù)宗郢宦跡,筆者查閱明清江西、四川、浙江、河北等地方志涉及宗郢事跡者,有馮惟敏纂修、王國楨續(xù)修(萬歷)《保定府志》,李衛(wèi)修、沈翼機纂(雍正)《浙江通志》,于成龍修、杜果纂(康熙)《江西通志》,馬如龍、楊鼐等纂修、李鐸等增修(康熙)《杭州府志》,曹養(yǎng)恒修、蕭韻纂(康熙)《南城縣志》,孟照修、黃佑纂(乾隆)《建昌府志》,孟照修、黃佑纂(乾?。督ú尽返?,皆載宗郢為江西南城人。

      注釋:

      ①全部參考文獻均藏于故宮博物院。

      ② 提示文本在筆者所參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千頃堂書目》中所在位置,下同。

      ③提示盧校、吳校文本在筆者所參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中所在位置,下同。

      ④ 朱彝尊撰《經(jīng)義考》卷206 云:“魏時應(yīng)字去違?!?/p>

      ⑤ 此清抄本萬斯同撰《明史》無版框,版心位置無頁碼。

      ⑥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所據(jù)底本即《適園叢書》1920 年增訂本將此條目歸入卷7。

      猜你喜歡
      通志縣志萬歷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qū)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縣志里的鄉(xiāng)賢
      飛天(2020年8期)2020-08-14 10:07:31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日本藏萬歷世德堂刊傳奇《水滸記》考述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4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縣志
      方圓(2015年15期)2015-09-10 07:22:44
      明代萬歷年間“礦監(jiān)稅使”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
      江漢論壇(2014年2期)2014-04-02 15:13:15
      2013年山西省市縣志編纂工作成績喜人
      史志學刊(2014年3期)2014-03-27 05:25:32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會本探析
      辉南县| 通化市| 恩施市| 望奎县| 富裕县| 临泽县| 绿春县| 原阳县| 临颍县| 临泽县| 新蔡县| 阜平县| 桃源县| 蓝山县| 湘潭市| 德令哈市| 峨眉山市| 平定县| 香港| 红原县| 玉田县| 莲花县| 临沧市| 海城市| 南江县| 南投市| 留坝县| 江永县| 泽州县| 兰溪市| 永济市| 孟连| 崇仁县| 纳雍县| 会理县| 衡阳县| 浦县| 兖州市| 科尔| 鄂尔多斯市|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