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菊
(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4)
英美文學對推動現(xiàn)代歐美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歷史上其他文化的融合不可或缺,但隨著歷史的演變,優(yōu)秀的英美文學思想將逐漸形成并占據(jù)西方文學重要地位。每一個歷史階段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對其特定的歷史過程有著獨特的影響。學習英美文化最直接的方法是進一步了解每個地區(qū)的獨特文化,并對文化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歷史。英美文學中的語言藝術創(chuàng)作和中國文學有所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語言藝術主要來自歷史文學的沉淀與積累,而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則主要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希臘羅馬神話對歐美文學的發(fā)展產生過重要影響,促進了歐洲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希臘與古羅馬文學中對語言的運用,為后來英美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基礎。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看,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大多是具有崇高精神和鮮明個性的英雄。這一特點激發(fā)了英美文學的產生,促使英美文學的發(fā)展。
社會本身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而對于歷代英美文學創(chuàng)作者來講,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只會受到當時社會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來講,要想更好地提升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深度,就必須深入結合文學創(chuàng)作者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展開分析。通過將作者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情感與作品進行有效的結合并以此分析文學作品本身的內在品質,才能更好地提升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比如對于《呼嘯山莊》《老人與海》這樣的文學作品來講,如果讀者不能很好地感知當時獨特的社會背景及文化價值,或長期使用當代社會的眼光看待問題,是很難理解這些文學作品背后的藝術品質的。
英美文學作品賞析所要求的實用性與交際性,主要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進行充分尊重下,語言特點和特有文化相關內容的結合,把具體語境和作品當中的材料相結合,以實用性原則深化人們對相關文學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交際性則主要是通過文化差異的文化作品促進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交際性主要是對實用性的延伸。在對英美文學進行研究的時候,人們在對相關語言知識具有相應了解的前提下,就能使人們的跨文化意識得到有效提升,并經過對國家背景以及語言特征的了解,對相關文化進行解讀,從而在實現(xiàn)基本語言交流與溝通的前提下,促使文化實現(xiàn)持續(xù)性發(fā)展。
站在跨文化的視角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達到轉換認知方式的目的。應充分尊重英美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的真正意義所在。對于讀者而言,在閱讀過程中,他們不僅是接受者,還是創(chuàng)作者。閱讀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通過對作品語言的深刻體會和思考,讀者能夠明白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他們在理論觀點、對事物的看法等方面不可能完全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互重合,另外,他們也不能更改作品的語言藝術,因為語言是客觀存在的,讀者可以在其基礎之上進行理解和接受。讀者在賞析作品的過程中,面對的是已經編輯好的文本,若想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蘊含的情節(jié)、思想以及審美價值觀等深層次內涵,則勢必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并且還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和文化素養(yǎng)。而如果想要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有更深入的理解,只是簡單粗略地讀一遍是完全不夠的,它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思考能力。
在英美作品中,最明顯的特色便是戲劇獨白。在這方面,顯然不同于東方作品。而在英美作品中,常常有更多的敘述獨白??偟膩碚f,其表現(xiàn)了不同情境中角色的真實狀況。許多英美作者特別欣賞這種表達方式。在東方文學中,描寫人的心靈狀態(tài)時,常常通過臉部表情、動作和語言表現(xiàn)細節(jié)的描寫。在英美的文學傳統(tǒng)中,因其作者偏好于使用獨白形式,在獨白中也往往使用了戲劇性的心理描寫。利用小說中相應的社會角色,來表現(xiàn)作者的心態(tài)、思維和感情,并攻擊或評論現(xiàn)實社會中的相關現(xiàn)象、人物和事件。讀者在欣賞英美文學時,往往需要對戲劇獨白語言做出更全面的剖析,才能正確掌握作家意圖與情感。如果讀者完全了解這句充滿戲劇性的獨白,就能準確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毫無文化隔閡的前提條件下,類似的戲劇性獨白將會有很大的藝術魅力。戲劇獨白形式的運用可以使讀者與作者思想進行碰撞與交流。另外,戲劇獨白也吸引了不少文化學者的注意,這將有助于人們理智地賞析英美文學作品,并科學地評價作品的藝術價值。
經典故事融入是英美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小說內容,更重要的是幫助讀者更好地感受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比如雪萊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將希臘神話故事中普羅米修斯的相關故事融入文章之中,借助故事將自身所要傳遞的那種“堅持與不屈”表現(xiàn)出來。由于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因此對于英美文學作品來講,不同作品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時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有將不同文化與對應的時代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將與這一時代相關的文化特點及地域特征更好地體現(xiàn)出來。同時,通過將經典故事融入文學作品之中還能很好地將文學作品背后不同地域的傳統(tǒng)民俗、民風更好地體現(xiàn)在其中,引導讀者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內涵進行反思和感知,提升對不同國家民俗習慣的認知程度。
隨著英美文學的不斷發(fā)展,其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文學體系,產生許多經久不衰的經典著作,創(chuàng)作風格也層出不窮,并且出現(xiàn)了各種文學流派。因此,在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應只是將閱讀文學作品作為目的,而是要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基礎之上去了解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真正理解作品蘊藏的內涵。與此同時,還應將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與我國文學作品中的文學表達方式進行參照對比,逐漸地探究并體會兩種文化之間的文學作品在語言藝術上存在的差異。而為了能夠讓讀者在跨文化視角下轉化文學語言藝術,并且擁有不同的閱讀方式,讀者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特別是文學欣賞能力。就英美文學發(fā)展史而言,其文學名著層出不窮,在語言藝術上有不同凡響的表現(xiàn)。例如,在閱讀《老人與?!窌r,讀者能夠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學語言感受驚濤駭浪的大海,仿佛還能夠聽到大海的吟唱,可見,其語言風格不管是直率,還是驚悚,都充分展現(xiàn)了作家在語言上擁有的造詣。文學作品是表達藝術美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其中的語言美則主要體現(xiàn)在表達的生動性、準確性和音樂性上,在某種程度上還包含著蘊藉性,簡而言之,英美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內涵和精神意義。例如,《傲慢與偏見》在語言風格上以幽默諷刺為主,并且在人物對話上也與以往的作品不同,即未采用展開式敘述,同時,作者也未直接地評述故事和人物,而是以人物的性格作為依托,采用人物對話的語言形式展開,充分展露人性的各個方面。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可見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讀者可以從作家的語言中感受到激情澎湃、含蓄婉轉等多種情感,而這也正是文學作品藝術美感的真正體現(xiàn)。
對于英美的文學作品而言,更多是源于現(xiàn)實生活,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者對于所處時代中人們生活的具體描繪。因此,解讀與研究英美文學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其具備的文學藝術性,而且還需對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文化特色進行了解,并與英語具備的語言特點相結合。文字是創(chuàng)作者思想的真實反映,英美文學中的語言可充分呈現(xiàn)出作家對于其所處時代的反思,這既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描述和認知,也是文學作品中展現(xiàn)的時代特征,屬于縮小的一個文學世界。同時,多彩且豐富的歷史進程則給予每個時代創(chuàng)作者各種各樣的生活閱歷,以此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既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升華,又是對于人性與歷史的拷問,有著顯著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通常會引入一些生活中通俗的小故事,通過以小見大的手法展現(xiàn)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既能夠增加文學作品的趣味性,也能夠回應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英美文學這種以故事的手法進行相關道理的表達要比直接說理更加生動,也能夠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如有些英美文學喜歡引入《狼與小羊》的寓言,通過簡單易懂的寓言來揭示上層社會與貧困人們之間的關系,將社會的黑暗進行直觀的展示,從而起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用。
英美文學的創(chuàng)作也常常涉及語言文字藝術,而這種語言的交流性和實用性體現(xiàn)在了英美文學中。通過跨文化交際,民族傳統(tǒng)藝術與英美文化創(chuàng)作之間的相互融合,以及語言藝術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中的感染力,能夠更有效地提高語言文字藝術的實用性和交際性。賞析英美文學,不但能夠增強讀者的語言文化涵養(yǎng),還能夠增強讀者的語言交流才能,從而推動了英美文化創(chuàng)作與民族文化藝術的交叉融合。通過研究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還能夠借助語言魅力研究英美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從而提高對英美文學的民族文化意識,推動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例如,在中文中的“老”一詞不但代表著年老,還表示了對他人的敬意。然而,在英國,“老”字不僅代表年齡大而且還表示落后落伍之意。
在認知領域中,將語言表達的過程看作是認知上的審美發(fā)現(xiàn)過程,而隱喻則可以充分調動人們的審美能動性。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美學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和修辭兩個方面。首先,就認知層面而言,隱喻在表達新概念或復雜概念時,讓讀者通過熟悉的事物對這些概念進行認知和理解;就修辭層面而言,隱喻用一種比較靈活的語言表達方式達到作品修辭和審美的效果。在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借助隱喻的方式將兩個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事物建立起認知關聯(lián),并通過語言表達形式的創(chuàng)新,同時滿足讀者認知和審美兩方面的閱讀體驗。另外,從認知心理學表明,人們在接受語言信息時,如果語言表達的形式相對具有創(chuàng)意和新意時,不但可以給人們帶來強烈的信息刺激,而且也可以加深人們對于新事物的理解和印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多作者都會通過隱喻的修辭方式,加深讀者對于某個事物或人物形象的認知和了解。
站在跨文化的視角下,可以看出英美文學作品在語言藝術的運用上有著顯著的特點。例如富有歐洲文化特色、戲劇性的獨白等,這些語言表達方式讓英美文學作品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且富有感染力,而這也是英美文學作品一直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應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去深入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從而推動不同文化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