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 262600)
鴨瘟病毒是危害養(yǎng)鴨生產的重要疾病,鴨感染鴨瘟病毒可引起嚴重的消化道病變乃至全身癥狀,2 周齡以內的雛鴨感染病毒后致死率幾近100%,成年鴨感染病毒后潛伏期可長達2周以上,雖有部分感染禽可耐過并產生被動免疫抗體,但仍有部分感染禽因嚴重繼發(fā)(或并發(fā))感染而致死,具有較高的死淘率,給養(yǎng)鴨生產極易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正確認識該病毒(病原學)的特性及臨床癥狀對提高對癥防控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可減少養(yǎng)鴨生產中因患該病帶來的損失[1]。
鴨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屬于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皰疹病毒屬(Herpesvirus) 中的濾過性病毒。為提高針對性滅源凈化效果,要了解該病毒的一下幾個特點:(1)環(huán)境抵抗力。在負溫度值以下且寄居于有機物載體中時,病毒感染活力無限延長。在高溫、干燥、日光照射(含紫外線)持續(xù)作用下,數(shù)小時內可將其滅活。在一般情況下,炎熱的夏季日光持續(xù)照射6~9h 或60℃高溫作用10min 左右即可將其滅活。(2)消毒效果。對某些消毒劑不敏感或敏感度較低,針對性消毒首選乙醚或氯仿類消毒劑,生石灰作用較長時間可將其滅活,其他消毒劑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消毒前應先行清除病毒寄居載體,如糞便、墊料等,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3)藥物敏感性。對各種抗生素不敏感,臨床上采用單純抗生素治療基本無效,采用復方抗病毒制劑則有一定抑制或殺滅作用,如“黃芪多糖+板藍根+大青葉+敏感抗生素”,其中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內外源性繼發(fā)感染。(4)靶心病灶。該病毒呈微小球形粒子、有囊膜,病毒核酸型為DNA,廣泛分布于病禽內臟器官、組織、分泌物、排泄物中,可對重點免疫臟器(肝腎及淋巴)、消化臟器(胃腸)、呼吸系統(tǒng)(氣管、支氣管、腔上囊、肺)等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因此,該病毒具有強免疫抑制性和廣泛損傷性。
健康鴨感染該病毒后潛伏期約為1 周左右,期間病禽陸續(xù)發(fā)生衰竭死亡現(xiàn)象。本病較為典型的顯癥表現(xiàn)是病初普遍發(fā)熱(呈稽留熱型),體溫突然升高(41~43℃),頭頸部明顯水腫,因此,臨床上習慣稱之為“大頭瘟”。此外,精神委頓、肢體乏力、離群獨處、全身羽毛松散且無光澤、食欲不良、排便異常、雛禽畏寒扎堆、昏迷嗜睡、渴飲、機體漸進式消瘦及貧血、眼結膜角膜炎、呼吸不暢、呼吸啰音、濕熱下痢或腹瀉等也是較為常見的癥狀表現(xiàn)。本病常因日齡、品種、性別、管理水平等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癥表現(xiàn):(1)雛禽。30 日齡以內雛禽以急性發(fā)病、批量死亡為主,發(fā)病早期的雛鴨群較多見畏寒扎堆及身體震顫現(xiàn)象,對聲、光等外源性刺激不敏感,一旦感染發(fā)病致死率幾近100%。(2)產蛋鴨。產蛋期母鴨主要表現(xiàn)為產蛋率大幅下降,降幅可高達50%左右。病初特征性體溫升高、呈高溫稽留熱,隨病毒逐漸侵損黏膜及神經、呼吸等系統(tǒng)組織,隨即出現(xiàn)眼結膜角膜炎、羞明或失明、腫頭流淚等典型癥狀。(3)成年公鴨。營養(yǎng)狀況良好的公鴨也可能感染該病,只是潛伏期相對更長,一般在3d 后逐漸出現(xiàn)頭頸部水腫等典型癥狀,有時可見陰莖脫垂現(xiàn)象。剖解變化:全身皮下明顯炎性水腫及出血,頭頸部尤為嚴重,常見膠凍狀浸潤;上段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皺襞呈條狀,剝離后可見瘀血斑紋;胸膜切面有多量炎性滲出物,腹腔黏膜見黃色膠狀浸潤;腺胃、肌胃、脾、胰出血性壞死;肝體充血腫脹及散在壞死灶,壞死灶周圍有時可見出血性環(huán)包圍;重點消化道腸段黏膜明顯充血或出血,小腸和直腸段最為嚴重;產蛋期母鴨卵巢出血或充血,卵黃囊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病程較長者,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變明顯,可見血管壁內皮破裂,壁內結締組織成分質地變得疏松,并導致血液浸潤周圍組織,使之逐漸退行性變化。由此可見,鴨瘟病毒造成的機體傷害是廣泛性的,并不是局限于某些靶心病灶部位[2]。
本病呈常年發(fā)病,但受四季季候變化、溫差波動等因素影響較大,尤其是冷應激狀態(tài)下更容易誘發(fā)本病,因此,在冬春、秋冬交替季節(jié)高發(fā)。鴨是鴨瘟病毒在自然界的重要宿主,所有鴨均易感,鵝、野鴨、大雁也是常見的易感對象。其中,番鴨和麻鴨的易感性較高,北京鴨次之。成年鴨(以性成熟為準)較低齡雛鴨易感,30 日齡以內雛鴨較少發(fā)病,產蛋母鴨較其他成年鴨易感。主要傳染源是發(fā)病鴨(陽性感染禽),被病原體(鴨瘟病毒)污染的環(huán)境及飲食源等也是潛在的傳染源,健康鴨與病禽或被污染的環(huán)境(物件)直接接觸后即可引起群內水平傳播。同時,其他家禽或野禽感染病毒后可成為自然疫源和中間傳播媒介,吸血昆蟲接觸陽性感染禽后成為中間傳播媒介,當其與健康群密切接觸時即可能造成疫情擴散。
自繁自養(yǎng)對降低感染發(fā)病風險最為有利。對外購進種禽或商品雛鴨進行飼養(yǎng),應堅持不從疫區(qū)或威脅區(qū)育禽場購買的原則,運輸?shù)奖緢龊髣毡芈鋵?5d 以上的隔離飼養(yǎng)觀察制度,期間做好檢疫檢驗及消毒凈化等準備工作,從源頭上杜絕引入陽性感染禽。自繁自養(yǎng)場要注意病鴨和康復鴨所產的蛋不得留作孵化種蛋,病史場切忌將上一批次的種禽或病弱個體等留至下一批次與健康群混養(yǎng),堅持“全進全出”原則對養(yǎng)鴨場防病減病意義重大。養(yǎng)殖過程禁止隨意合并或混養(yǎng)其他家禽,同時做好養(yǎng)殖場環(huán)境及相關物件的保潔消毒工作,空氣質量達標、防止飲食源被病原體污染是降低本病感染風險的關鍵點。目前保護易感群最有效手段是接種相關疫苗,國內禽場主要使用鴨瘟弱毒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推薦基礎免疫程序為:(1)蛋鴨。20 日齡首免,首次接種劑量減半(規(guī)定劑量的1/2),2 月齡以后再加強免疫1 次,病史場于產蛋前有必要再進行第3 次加強免疫。(2)商品肉鴨。1~7 日齡時采用鴨瘟弱毒活疫苗減半量(1/2 劑量)皮下注射免疫1 次,保護期為5 個月左右,一般接種1 次即可。(3)種鴨。建議每年春、秋季各接種1 次,每只種鴨肌注1ml 鴨瘟弱毒活疫苗或0.5ml 鴨瘟高免疫血清鴨毒抗。應注意陽性感染種禽務必果斷予以淘汰,勉強沿用只會得不償失。
30 日齡以內的雛鴨治愈率極其低下,并無實際治療價值,建議作撲殺、焚燒、掩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置。成年鴨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置,出現(xiàn)全身癥狀、嚴重敗血癥的(包括嚴重營養(yǎng)不良、過度虛弱、神經癥狀、經久絕食的病例)只宜作劣汰及無害化處置。針對視診尚有治療價值的(以有食欲為準),整群防治(包括輕癥治療)推薦“高純黃芪多糖(原粉/顆粒)或雙黃連(顆粒/口服液)+氟苯尼考(原粉)+多西環(huán)素(原粉)”內服(混飲/拌料),早晚各喂1 劑、連喂5~15d;若伴呼吸道癥狀的可與麻杏石甘(原粉/顆粒/口服液)或荊防敗毒散配伍治療。針對重癥不食的種禽應作注射治療,適用處方推薦“頭孢菌素(0.2g/kg)+鴨血抗(1ml/kg)+地塞米松注射液(1~5ml)”,肌注,1 劑/d、連注3d。治療期間應注意灌服適量葡萄糖、氨基酸等易于消化吸收的能量劑,以避免機體產生嚴重脫水、貧血及電解質代謝紊亂等,影響當前實際治療效果[3]。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是有效預防該病爆發(fā)流行的重要舉措,在引種繁育時應禁止從疫區(qū)引進種鴨和鴨苗,引種時應從防疫規(guī)范的有知名度的企業(yè)引種,引進的種鴨應進行15d 的隔離飼養(yǎng),檢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疾』蚩祻秃蟮镍喫a的鴨蛋不得作為種鴨留用。
(2)鴨瘟傳播流行是通過接觸病鴨或易感禽類而感染致病的,其中接觸污染環(huán)境發(fā)生的間接性感染的病例眾多,被污染的水源、鴨舍、飼養(yǎng)用具、飼料、飲用水等媒介是傳播該病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對該病防控時應加強衛(wèi)生消毒工作,通過噴施消毒藥物來切斷該病菌的傳播途徑,減少該病的爆發(fā)頻率,減少因患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
(3)對鴨群進行鴨瘟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種是有效預防本病發(fā)生的重要措施,蛋鴨可在20 日齡進行首次免疫接種,劑量為半倍量,2 個月齡后可進行加強免疫1 次;產蛋前進行第3次免疫。對肉鴨可在1~7 日齡時用鴨瘟疫苗半倍量皮下注射免疫1 次,免疫力可維持至出欄。種鴨可在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1 次免疫接種,每只肌注1ml 鴨瘟弱毒疫苗或0.5ml 鴨瘟高免疫血清鴨毒抗。接種時應堅持一針一鴨,杜絕因注射造成交叉感染。對于有明顯癥狀的病鴨應進行淘汰,禁止進行免疫接種,以防造成疾病傳播。
(4)中藥對治療鴨瘟有一定的療效,可使用適量的黃連須、大黃、茵陳、白頭翁、龍膽草、板藍根、忍冬藤、陳皮、車前草等中草藥混合研細末,以1.5%的比例搭配到飼料中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