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文
如果說電影有味道,那么災難電影《斷?橋》一定是苦澀的;像一杯放久了的、苦口的藥。
鏡頭有一種正在發(fā)生的不確定感,仿佛災難本身。開場即以“視頻記錄”的方式呈現(xiàn),確切的地點、明確的時間鏈,卻搖晃、未知、不安。時間是舊的,城市是舊的,全被包裹在雨里,連綿不絕的雨把所有人都弄得灰頭土臉。災難劇情片《斷?橋》,似乎就是用這種方式無聲地告訴觀眾:這是一場悲劇。
電影開始得沉郁,充斥著欲望和死亡:黃雀市大橋坍塌,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一副人骨被埋在橋墩下,死者的女兒聞曉雨在男孩孟超的幫助下,開啟了一段追尋真相和復仇的歷程。這樣的情節(jié),容易讓人將其歸類為罪案推理片。陳年尸骨,也會激起人們探究謎底的好奇。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該片的關注點并不在罪案之上,而在于災難,在于人,它要觸碰和探索的是人性真相。
鏡頭中的世界,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實,但一定是某種真實。
《斷?橋》的世界就是和人物命運相通的。在這個潮濕、壓抑、動蕩的世界里,人也在多重角力中惶恐不安著。這世界,多陰雨,多黑夜,多廢棄和損壞的事物:橋是斷的,樓是爛尾樓,承載著聞曉雨童年溫情的摩托車是銹蝕的,男孩孟超做的是機修工作,還有三座等待被爆破的塔……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都站在人生邊緣,靈魂千瘡百孔,稍有不慎,就要墜下深淵。
聞曉雨心中埋著一個謎:父親去哪了?她12歲時被告知:父親跟別的女人跑了。從此,她既恨父親,又想找到他。在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后,這兩種情緒又轉化為悔恨和仇恨。她的悔,是對父親的,因為曾經錯怪過他,又未曾幫他做過什么;悔恨越深就越想找到真相、找出兇手。她將兩種情緒壓制、搓捏在泥土里,定格成父親的模樣,從此刻骨銘心了。
孟超身上背著一具負罪的“十字架”。8年前,他捅死了強暴姐姐的惡霸,自此逃亡。雖然事出有因,但他尚未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是以,他逃不開、更放不下,成了一個不見天日的流浪者,如同漂泊在城市邊緣的孤魂野鬼。
聞曉雨的“養(yǎng)父”朱方正,是一個被欲望驅使的“兩面人”。他背負著罪惡、矯飾著善良,常常連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善,努力扮演一個慈愛的養(yǎng)父、體貼的丈夫、重情義的同學。他不敢正視自己、更不敢正視過去,隨時可以為了掩蓋它們而不擇手段。
三人,往往可以構成穩(wěn)定的故事支點。他們之間的彼此支撐、互相催逼和探尋,成為源源不斷的“沖突”源泉,讓這個故事在晦暗的表面下暗流涌動、潮濕的土壤里危機重重。這樣的故事,是可以直擊觀眾內心的,雖然沒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疑竇叢生的推理情節(jié),卻讓人感到越來越緊張。不知不覺中,與人物“同質”的影像將觀眾拉進情境里,進而受到人物的“牽引”,為他們痛苦、憤懣或悲傷。看完《斷?橋》,每個人的心都濕噠噠的,仿佛淋過一場透雨。
表面上看,《斷?橋》是一個關于犯罪和復仇的故事,實則對與錯、善與惡都不是它最關心的,它所要探討的是欲望?!稊?橋》中的悲劇,是凡人被欲望驅使、又無法控制自我的悲劇,片中的每個人,無論善惡,都是欲望的“祭獻者”。
若非內心的貪欲,朱方正不會罔顧大橋的工程質量,乃至將罪惡之手伸向同窗好友,他的貪欲沒有止境,在犯過一個錯誤之后,他并未懸崖勒馬,而是繼續(xù)尋找新的目標、繼續(xù)作惡,以致萬劫不復?!欢?,不止有他。
欲望又何嘗不在折磨著聞曉雨和孟超?查明真相后,手刃仇人的欲望,像一個夢魘顛覆了曉雨全部的生活,她開始變得偏執(zhí)、神經質,甚至有些不可理喻,明明可以選擇“白天”,她卻頭也不回地奔向“黑夜”。故事的結尾之所以“失控”,可以說,就是由她的執(zhí)念一手造成的。孟超也是如此,自從接觸了曉雨,覺得她很像自己的姐姐,他就決心幫助曉雨復仇,縱使最后曉雨的選擇有些瘋狂,他也并未全力阻止?!?,不止有他們。
還有為了蠅頭之利,在大橋建設中偷工減料,最終葬送自己的菊懷義;為了拿到300萬元,過上更好生活而不惜勒索,以致喪命的甘小漾;為了撇清自己而指使他人謀殺的某位幕后高官……電影中,除了只負責辦案、并未涉足事件之中的警察以外,幾乎都是任憑欲望控制的可憐人,他們一邊等待救贖,一邊走向自己的深淵。
電影全程用灰蒙蒙的色調,呈現(xiàn)這群人的故事;這色調,是記憶的顏色,也是夢境的顏色。那些煙雨籠罩下的遠山淡影,仿佛逝去的光陰和不堪回首的過往,更似每個人心底最隱秘的角落,它們的線條雖然模糊,但其存在卻如刀鋒般銳利,像真相一般,警示著每個人,也刺痛了每個人。
電影是創(chuàng)作者真實的意愿和表達,創(chuàng)作者堅持什么、信奉什么,電影里就有什么。世上沒有毫無觀點、空洞的電影,如果有的話,那么一定不值得一看。
《斷?橋》的主創(chuàng)用一種浸滿水汽、滯重的影像,表達了一個并非特別深刻的道理:法律之外沒有真正的正義;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雖然不算深刻,但它表達的方式觸目驚心,令人久久難以釋懷。
首先是血淋淋、赤裸裸的因果。種什么因,便得什么果,《大學》有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并非用合法手段得到的東西,終將以慘烈的方式失去?!皵鄻颉钡囊庀蟊旧砭褪且环N失去,大橋的塌陷是對朱方正、菊懷義等一伙人的全盤否定,他們用8年時間所營造的謊言、矯飾的假象,都在那一刻土崩瓦解。隨之瓦解的,還有他們的地位、財產、攫取的一切,乃至生命。不僅如此,一座斷橋,更在這個陰濕、迷茫的城市“臉面”上撕開了一道丑陋的傷疤。從疤痕里,又跑出來許多像聞曉雨、孟超一樣的“邊緣人”。
一個惡,可能催生許多惡、帶來一連串惡果,但無論如何,作惡者終究會品嘗其滋味。那么,什么是善呢?在“善”的名義下,是否還有邊界?對此,影片并未正面回答,但孟超吟誦的那首海子的《黑夜的獻詩》,乃至結局的各種“意難平”,都已將答案鐫刻在人物的選擇里。聞曉雨為父報仇,卻偏離了法律的路徑,自此,她的人生如脫韁野馬,既不能自控方向,又可能誤傷他人,她的目標雖然達成,卻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與她形成“對稱”的,是孟超,孟超也是“同態(tài)復仇”的奉行者,恰恰是這種看似快意恩仇的方式,釀成了他悲劇的人生。
影片的最后,三座塔終被爆破,隨著熊熊大火的燃起,他們千瘡百孔的世界觀隨之崩塌。燃燒的廢墟之上,有無盡的唏噓和無奈,也孕育著希望、重塑了法律尊嚴。是的,每一場災難,都既是結束也是開始,只有在惡的廢墟上,新的善才能萌生,新的生活才能啟程。影片從開場到結束,雨都沒有停,但最后一幕的雨,是明朗而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