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藝婧
(杭州市臨平區(qū)樹蘭實驗學校 浙江杭州 311100)
小學語文作文是對小學生進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寫作內(nèi)容和形式也會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變化,因此積累素材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教育改革逐步推進,要求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各個層次去觀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以及事件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及深刻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孩子熱愛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素養(yǎng),以幫助其形成良好語感,養(yǎng)成寫作文的習慣。
小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是對學生基礎層面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識字認字、組詞造句、文感培養(yǎng)、閱讀培養(yǎng)等方面。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語文的最初階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寫作方面的基礎奠定與提高等方面。其中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作文寫作將一直伴隨著學習語文的整個階段,所以良好的作文基礎是學生語文學習最有力的保障。而作文素材的積累對于整個作文教學的階段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只有接觸了優(yōu)秀的作品,才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無論是在當下的語文學習還是以后更具難度的語文學習,作文寫作一直都是學生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板塊,寫作水平的提高,能夠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質(zhì)的飛躍。另一方面,通過作文素材積累,對學生的思考能力、思維水平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在接觸了更多的作品后視野才能夠更加開闊,寫作思路也能夠更加寬泛。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和諧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積累素材的途徑。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個人素質(zhì)及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學習時間較短,所以知識儲備匱乏,對于一些文字語言知識的積累程度多數(shù)情況都是從課文中獲取,作文素材累計得還不夠多。這就給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同時,現(xiàn)如今依然有很多教師采用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只是單純地向?qū)W生們介紹寫作訓練方法,想通過幫助學生套用作文模板、規(guī)范作文格式提高作文質(zhì)量,忽視了文章的內(nèi)容才是作文的核心,并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為學生拓展作文素材,或者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積累量,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不知道該寫什么,腦海中沒有內(nèi)容。長時間下去,學生就會逐漸厭煩寫作文,排斥寫作課程,嚴重地阻礙了小學生作文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教師應該在學生精力充足的情況下,為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拓展,通過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重新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豐富教學素材,使學生從作品中獲取習作靈感和習作經(jīng)驗,才能夠使學生在長期的習作教學中提高習作水平。
進行素材積累的時候,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每一次的積累,學生需要積累哪個方面的內(nèi)容、會對學生寫作質(zhì)量的提高起到什么作用、想讓學生們達到怎樣的標準,每個月或者每學期,制定素材積累計劃表,為學生們每個積累的階段確立目標,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比如根據(jù)學生的作文有針對性地積累素材,使學生活學活用。很多教師雖然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內(nèi)容,但是沒有引導學生將積累的內(nèi)容應用到作文中,學生雖然積累量達標,但是沒有及時地練習,最終絕大部分的內(nèi)容都忘記了。只有教師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將素材積累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然后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規(guī)劃,學生才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對培養(yǎng)文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時期學生的課堂時間緊湊,學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被家長安排了補習班、課外興趣班等,所以極少進行作文素材積累。而近兩年,語文的受重視程度明顯得到了加強,很多學校都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始強調(diào)以興趣引導教學。所以為了適應教學的改革,教師應該多多為學生積累素材,為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但是部分教師仍然不知道應該通過什么途徑幫助學生積累素材,通常是學生自己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這樣的積累形式單一,學生年紀較小,自主性較弱,所以積累的效率很難得到整體性的提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還沒有意識到作文素材積累對學生學習質(zhì)量提高的重要意義,教師并且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去進行有效的思考,這種單一的積累形式,會讓學生們覺得枯燥乏味,導致學習氛圍低沉。為了使學生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教師需設計多種素材積累形式和途徑,來吸引學生們的興趣。
從生活中積累的素材是鮮活的,是具有生命的。好的作文素材不僅是在書本中發(fā)現(xiàn)的,靈感都來源于生活,所以從生活中獲取素材是十分必要的。[1]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品味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積累素材,找尋寫作的靈感。從孩子進入校園生活之后,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豐富的校園生活是重要的,對于三、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任務比較輕,課余時間較多,學校的生活豐富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甚至提高學生的作文質(zhì)量。所以豐富的校園生活對積累素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幫助打開學生寫作的另一扇大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例如,當需要學生寫一篇以環(huán)境為主題的作文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去進行室外活動,感受室外是陽光、生機與活力。一方面,能夠為學生的作文寫作提供豐富的靈感;[2]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多多呼吸室外的新鮮空氣,接觸大自然,強健體魄。教師可以提議學生將作文帶出來寫,找一個陰涼處,一邊享受著清涼,一邊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游玩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作文的方向可以包含多個方面,例如觀察小動物、螞蟻、小鳥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第一人稱進行寫作,例如“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喜歡的藍天”等為題展開寫作。學生在感受著生活的同時,這一次的室外活動也會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學生所見在其作文中未必會全部用到,但是這也會作為一項作文素材的積累,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生活中的素材還有很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fā)現(xiàn),甚至同學之間的一件小事情,都可以作為好的作文素材,記錄到作文中。
小學的課本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而編寫的,所以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本中的內(nèi)容為學生積累素材。[3]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于課本文章的內(nèi)容學習得更加透徹;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立足于課本進行的作文素材積累,能夠為每一篇文章帶來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當前很多教師忽視了課本內(nèi)容對學生的重要性,沒有重視一些課本中的素材內(nèi)容,導致學生課本學習不透徹。所以當下教師應該重視課本中的內(nèi)容,將其作為學生素材積累的重要部分,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與提高。例如,《鳥的天堂》這篇文章,圍繞作者與朋友兩次講鳥的天堂時所見到過的不同景象,在描寫逐漸接近榕樹的路程時,層層遞進,由石子路,到河邊,再到劃船經(jīng)過河面,最后到達目的地,這一段描寫給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在描述榕樹的美時,作者描繪得也十分有色彩,雖然沒有用濃重的詞匯去勾畫榕樹的形態(tài),但是卻又能夠給人一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感受。又或者在描寫鳥多的一段,雖然文筆簡潔,但是卻又明確地向讀者傳達了“鳥種類多、數(shù)量多”這一信號,學生作為素材進行積累的話,可以提高學生在描寫手法方面的寫作質(zhì)量。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為學生積累素材的一個典型例文,文章中的很多敘述手法很適合于學生用于寫作之中,只要細心品味,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很多的內(nèi)容。
增加課外內(nèi)容的投入,也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當下時代電子信息技術發(fā)達,很多電子游戲和產(chǎn)品應運而生,學生的課外時間被電子產(chǎn)品占用,極少有時間靜下心來積累課外寫作素材。對此,教師可以通過電子設備,豐富素材內(nèi)容,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的素材質(zhì)量,還能提高學生的有效時間。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科學知識的紀錄片、科學實驗的節(jié)目等,一方面,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寫作積累素材,保證作文質(zhì)量。例如如果作文是以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主題的,那么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課下時間觀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如果是有關動物為主題的作文,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觀看《動物世界》;如果是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的作文,那么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找一些節(jié)日的紀錄片,例如各種節(jié)日的來源、不同的民族有哪些特殊的節(jié)日等。課外投入還包含了其他的方面,譬如一些時事雜志、報紙,其中有著比較豐富的詞匯,可以讓學生家長為學生搜集一些好的報刊內(nèi)容,其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值得學生去記錄和積累。教師需要定期地要求學生寫一些讀書筆記,學生可以從中摘抄好詞好句,也可以就某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自己寫一些續(xù)寫內(nèi)容。學生們在寫作過程中也可以借助這些收集到的精美語句和詞組,通過加工調(diào)整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寫作水平。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思維的發(fā)育,長期堅持下去也能夠使學生們作文寫作內(nèi)容更具有魅力。教師不要去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過于嚴格要求學生的寫作或素材積累的標準,會將學生對積累素材的積極性扼殺在搖籃之中。學生應該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態(tài),切勿操之過急,或急于取得成果。素材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要注重養(yǎng)成良好積累習慣,才能夠使自己長久地堅持下去。
以上三點都是立足于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進行的素材積累,而學生對于素材積累的自主性,對于素材積累也十分重要。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積累量。[4]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自己進行素材的積累呢?首先,由于學生年紀較小,學習意識較弱,所以教師首先應該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可以嘗試找一些學生喜歡的類型讀物,男生可能會喜歡冒險類的圖書,而女生可以提供一些類似于愛的教育這一類的圖書,或者收集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喜歡的活動或物品記錄下來,然后找一些與之類似的書,推薦給學生。這樣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將學生的關注點抓住,才會有利于下面的自主學習和積累意識的引導。當學生自己主動接觸了圖書并且完成閱讀后,教師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這一步需要學生自己敘述,在書中,根據(jù)有關自己愛好的運動或物品中,學習到了什么?又在書中學習到了哪些新的知識?自己是否根據(jù)書中的內(nèi)容重新進行了嘗試?結(jié)果如何?例如有一名同學特別喜歡足球,那么根據(jù)教師為他推薦的書,教師可以提問這名同學,在書中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心中疑問的答案?你學會運球和傳球了嗎?又或者有一名女同學從小就喜歡問大人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那么教師可以推薦其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的書,然后教師可以提問一下這名同學,從書中你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這樣學生帶著熱情和求知欲去進行素材的閱讀,對書中內(nèi)容的印象也會非常深刻。[5]如果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很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記錄一些書中的內(nèi)容,或者將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記錄下來,并自己進行標注,如果有需要的話學生可以在上面畫一些插圖,使積累的內(nèi)容更加生動,學生也會自己經(jīng)常翻動和查閱。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完成了素材的積累,學生自己也不會覺得這是一項繁重的負擔,還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和發(fā)揮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積累素材意識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寫好作文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素材的積累,寫作是一個通過不斷的學習而獲得進步的過程。而不斷學習離不開素材的積累,本文從如何多方面地進行素材積累入手,提出了多種積累素材的途徑并且基于這些途徑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旨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使學生通過素材積累,獲得進步,經(jīng)過實踐的錘煉,整體寫作能力獲得質(zhì)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