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虞姬自刎成說考

      2022-11-23 10:37:36陳毅超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經籍垓下群書

      陳毅超

      (廈門大學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考察學界如今對于虞姬形象的研究成果,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對其在戲曲中形象之演變,還是對其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都有了較為細致的研究,然而對于其核心故事“垓下自刎”的由來,卻較少投諸關注,有限的關注往往止步于對虞姬自刎一事的質疑上。可一方面,質疑的注意力被過度放在《史記正義》一書上——虞姬自刎說并未見于《史記》原文,虞姬臨終歌《和垓下歌》(亦稱《和項王歌》)及其墓址,皆首見于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然若因此將張守節(jié)視為虞姬自刎說之“罪魁禍首”,似乎失之公允。首先,張守節(jié)之《史記正義》亦未明說虞姬自刎一事;其次,如今虞姬葬地的公認墓址,并不同于張守節(jié)所記之定遠縣。虞姬“垓下自刎”成說形成之推動者,實則另有他人。另一方面,盡管對《和垓下歌》為偽作的觀點被屢屢提出,但論據卻不足。須知,張守節(jié)收錄此詩乃本自《楚漢春秋》一書,《楚漢春秋》至宋時方散佚,因此在無法動搖《楚漢春秋》真實性的情況下,是無法孤立地推斷《和垓下歌》為偽詩的。本文將以《和垓下歌》與虞姬墓為重點,梳理虞姬“垓下自刎”故事形成之脈絡。

      一、《和項王歌》與虞姬自刎故事之起源

      考察虞姬自刎故事的源頭,所有線索都指向《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的一首詩:

      《史記正義》注:“楚漢春秋云: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保?]

      由于此詩成熟的五言體式,清人屢屢就此詩提出質疑,沈德潛于《古詩源》中因此詩“似唐絕句矣”而“不錄”[2],陳祚明于其《采菽堂古詩選》中也認為“此詩語近,疑后人偽作”,但承認它“頗得此時真情”[3]。然清人對此詩的質疑,多是因此詩面貌與時代不符,這種辨?zhèn)蔚姆椒ㄊ呛茈y靠得住的。且在清以前,無人對此段記載提出質疑,宋人王應麟更是因此認定五言詩早有[4]。須知,《楚漢春秋》一書至南宋時方散佚,《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于此書所載卷數也相同,按理來說此詩之真?zhèn)问菬o從懷疑的。然而,從各種材料所遺留的蛛絲馬跡來看,這個問題或許是無法簡單論斷的。

      首先,從五言詩的源流來看。有關五言詩源起的討論很早,李陵、班婕妤之五言詩便屢遭質疑,劉勰曾在其《文心雕龍·明詩》一章中列數證以說明五言詩起源自二人之前:“《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暇豫》優(yōu)歌,遠見春秋;《邪徑》童謠,近在成世。”但此詩作為一首成熟的四句五言詩卻不見記錄,且據《文心雕龍·史傳》“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來看,劉勰是讀過《楚漢春秋》的[5],何以偏偏不引此詩呢?事實上,不僅《文心雕龍》一書不記此詩,現(xiàn)有的先唐文集與文論,都見不到此詩的記載和引用,直到唐《史記正義》成書以后,此詩才進入了文學接受的視野中,作為一首早期五言詩,這種冷遇是頗為特殊的。

      其次,從“虞姬自刎”故事的傳播來看。就現(xiàn)有文獻來看,《史記》后首次以虞姬為吟詠對象的詩歌是庾信的《擬連珠》,其詩曰:“帳里悲歌,而虞姬永別。”[6]此詩雖提到“永別”二字,但似乎未必意在說明虞姬自刎之事,而更像是在指涉項羽將死之事。甚至來說,直到唐朝,我們都難以從詩歌中找到足以佐證“虞姬自刎”的文獻,在這些作品中,虞姬大多只是一個項羽對泣的對象,看不出其自刎的事跡:

      《長短經·兵權·勢略》:勢之去也,項羽有拔山力,空泣虞姬。[7]

      直到宋代,我們才可以從詩歌中發(fā)現(xiàn)明確指涉“虞姬自刎”的作品。這種忽視同樣是令人困惑的,不管是作為一位情人,還是作為一位臣子,虞姬都完美地契合了人們的道德要求。而《楚漢春秋》一文,在唐代并未亡佚,甚至還在《史記》的注解中被重新發(fā)現(xiàn),可為何其中所記的虞姬故事,卻在如此長的歷史時間內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呢?

      最后,從《楚漢春秋》的傳承來看。前文雖然提及,此書在《藝文志》與《經籍志》中所載篇卷相同,但一來卷數相同未必證明此書內容無二,二來此書卷數曾在《舊唐書·經籍志》中發(fā)生過一次膨脹,據《舊唐書·經籍志》載:“《楚漢春秋》二十卷,陸賈撰?!倍诤髞淼摹缎绿茣に囄闹尽分?,《楚漢春秋》的卷數又突然回到了之前的九卷。那么為何《舊唐書·經籍志》里的《楚漢春秋》平白多出十一卷?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字誤。字誤有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傳抄過程中“九”誤為“二十”,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另一種情況就是上下行竄文,即此處上文“《魯后春秋》二十卷”竄入《楚漢春秋》之后,這是有可能的。二是確實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二十卷本的《楚漢春秋》,當然此本必不可靠,但編目者未加詳校,便將此書列入書目之中。后者的可能性較小,但也不當斷然否認,畢竟《楚漢春秋》不是《舊唐書·經籍志》中唯一發(fā)生篇幅膨脹的書目——《舊唐書·經籍志》中書目比之《隋書·經籍志》所載篇卷有所膨脹之現(xiàn)象比比皆是,史部尤甚:如《通史》一書,《隋書》載其有“四百八十卷”,至《舊唐書》,膨脹至“六百二卷”;《漢晉春秋》于隋志記有四十七卷,而至舊唐志中則有五十四卷,《十六國春秋》于《隋書》中記有一百卷,而《舊唐書》卻記有一百二十卷。須知,《隋書·經籍志》乃參閱前代目錄而成,若有亡書、亡卷,皆詳標記,如無標記,不應當認為此書有亡卷。如此《舊唐書·經籍志》中書目多出之篇卷,就不宜理解為《隋書》所未見之亡卷。那么,這些平白多出來的篇卷,到底來自哪里呢?關于這點,我們或許能從《舊唐書·經籍志》中的序文找到答案。據《舊唐書·經籍志》記載,開元三年(715 年)玄宗下詔廣征圖書,開元七年(719 年)官方將所有異書繕寫后進行收錄,此后殷踐猷等人據其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毋煚進行精簡,又成《古今書錄》四十卷。據《舊唐書·經籍志》作者所說,其志于“后出之書……此并不錄”[8],可以說是完全摘抄《群書四部錄》而成,因此如今之《舊唐書·經籍志》,是較完整地保留了《群書四部錄》的面貌的。那么《舊唐書·經籍志》篇卷膨脹之現(xiàn)象,很可能歸咎于《群書四部錄》“所有異書,官借繕寫”的收錄方式。事實上,不管是《群書四部錄》的編纂者所為,還是原本的藏書者所為,《群書四部錄》中確實存在一書抄自多本的情況,如《何氏春秋漢議》一書,明顯是整合《隋書·經籍志》所記載的何休《春秋漢議》、鄭玄《駁春秋漢議》及糜信《理何氏漢議》三書而成,又如高誘所注之《戰(zhàn)國策》,隋志中唯有二十一卷,但《舊唐書》則有三十二卷,這很可能是將高誘注補入劉向三十二卷本《戰(zhàn)國策》而成。因而《群書四部錄》之編纂者,很可能是將所見異書補入原本《楚漢春秋》,湊成了一部二十卷本的《楚漢春秋》,而其中多出來的十一卷,是后出的可能性極高。

      如果真存在開元征書后偽本異書竄入原本《楚漢春秋》的情況,那么我們就能理解為何在《史記正義》中,突然出現(xiàn)了這一首前所未見的《和垓下歌》:《群書四部錄》至開元九年(721 年)成書,而《史記正義》成書于開元二十四年(736 年)——《史記正義》是晚于《群書四部錄》而寫就的,因而其作者有可能采納了《楚漢春秋》中多出來的這十一卷內容,而將一首偽詩納入自己的史注之中。

      此外,作為一首楚辭的“和歌”,《和垓下歌》也和《漢書》《后漢書》記載的其他“和歌”風格極不相同:其他的“和歌”風貌與原曲基本一致,恰如后世長短句之上下闋。[9][10]何以《垓下歌》這首句句押韻的七言楚辭,它的和歌卻是一首隔句押韻的五言詩呢?總而言之,《史記正義》中所引的這首詩,其來源是存疑的。也就是說,所謂《和垓下歌》一詩,或許在唐開元以后才開始進入正史的視野,虞姬“垓下自刎”的故事也在此之后才開始傳播?;诖?,我們才能理解為何《和垓下歌》作為一首五言詩,在《史記正義》前皆不見引用的古怪現(xiàn)象,也才能理解為何虞姬這樣一位道德楷模在此前皆未引起重視。

      二、虞姬墓址的移動與垓下自刎故事的完善

      大抵在宋代,虞姬成為一位詩歌重點描寫的歷史人物。王惲《虞姬墓》云其:“感君伉儷恩,死不為漢鬼?!保?1]蘇軾《濠州七絕·虞姬墓》云:“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保?2]隱隱之間,似有坐實其乃為君自刎之事。

      應當說,《史記正義》里雖然已經出現(xiàn)了“賤妾何聊生”的詩句,但它卻并未進一步交代虞姬的結局,所謂“賤妾何聊生”之句,固然可能是臨終之語,但也有可能是勉勵項羽無需他顧的言辭。換言之,《史記正義》也并未明說虞姬自刎。但是在宋代,虞姬垓下自刎的故事便愈發(fā)流行,除了上述對虞姬忠誠的夸贊外,還有更直接的證據證明在宋人心目中存在虞姬自刎的故事:

      《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縯曰:項羽垓下之敗,虞姬自刎?!保?2]

      徐積《虞姬別項羽》:“賤妾須臾為君死,將軍努力渡江波?!保?3]

      程縯與徐積都是北宋人,足以說明北宋時,虞姬垓下自刎的故事已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然而,這一故事的記載卻與虞姬墓的地址存在著矛盾,據《史記正義》記載:

      《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云項羽美人冢也?!保?]

      其后《太平寰宇記》(此書記其在“縣南六十里”)及蘇軾《虞姬墓》皆沿此說。根據《史記》所載,項羽先是在垓下被圍,夜泣帳中后突圍過淮,至陰陵迷途,為漢軍所及,最后于烏江亭自刎。如果虞姬真為項羽自盡,那么她的死亡地點只可能在垓下附近,可定遠縣之虞姬墓的地址無疑反駁了這種說法,據《太平寰宇記》載,定遠虞姬墓在陰陵,乃是項羽垓下突圍后迷途所在之地[14]。換言之,如果定遠虞姬墓確為虞姬所死之地的話,那么虞姬在垓下并沒有自刎,而是追隨項羽一起突圍,并在陰陵被漢軍趕上,而死于此地。因此《太平寰宇記》對虞姬身世的猜想是更合邏輯的——“殺姬葬此”,至于這個殺手是漢軍還是他人,便不得而知了。

      當然,歷史材料同樣記載了一處北虞姬墓,其地址即在垓下戰(zhàn)場附近:

      樓鑰《靈壁道中》

      古汴微流絕,余民尚孑遺。

      高丘祠漢祖,荒草葬虞姬。

      垓下空陳跡,鴻溝愴近時。

      膏腴滿荊棘,傷甚黍離離。[15]

      據《中都志》記載靈璧縣即為漢洨縣[16],《漢書》李奇注“垓下”曰“洨縣聚邑名也”[9],漢足見垓下就在靈璧。然而問題在于,靈璧虞姬墓于南宋前皆不見記載,而于南宋突然出現(xiàn),并且成為宋金南北劃界的地標之一,如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洪邁等奏:‘……舊于淮河中流取接,今于虹縣北虞姬墓首?!保?7]這一現(xiàn)象頗為奇特,甚至南宋人自己也注意到了南北虞姬墓的矛盾,甚至因此而編造了一個更加不倫不類的傳說:

      《方輿勝覽》:“虞姬家,在定遠縣南。今宿州亦有墓。相傳:靈壁葬其身,此葬其首?!保?8]

      虞姬并非蚩尤,何須身首分葬?此說必不可信。因此,南宋時期北虞姬墓的出現(xiàn)及其對北虞姬墓的替代,是一個頗值得深究的現(xiàn)象。我們有理由相信,虞姬墓由南往北的移動是出于完善虞姬傳說的需要:定遠虞姬墓的地址無疑否定了“垓下自刎”的傳說,而“殺姬葬此”的故事顯然不符合宋人的審美,更不適配蘇詩所謂“鄭君”之志。由此,人們選擇了靈璧縣虞姬墓以取代記載更為久遠的定遠虞姬墓,以自洽虞姬“垓下自刎”的傳說。所以北虞姬墓對南虞姬墓的替代,事實上可以作為一個反映世人心中虞姬事跡演變的頗為關鍵的節(jié)點,而考察這一節(jié)點的發(fā)生時間,會發(fā)現(xiàn)其大抵落之于兩宋易代之際,宋人南渡之時。這就為我們進一步理解虞姬“垓下自刎”故事形成的心理動因提供了歷史背景。

      三、南渡心結與虞項感傷

      虞姬作為一位進入秦后史書記載的歷史人物,其形象卻發(fā)生了一次較大的變化,這種現(xiàn)象是較為奇特的。應當說,《史記正義》中所記載的《和項王歌》與虞姬墓址,為虞姬形象于《史記》原文之后的改變提供了材料,但推動虞姬形象變化的主要力量卻是宋人貢獻的。如上文所說,在唐代,虞姬依然不過是詠嘆項羽的一個背景罷了,可到了宋代,她卻擺脫了詩歌敘述邊緣的尷尬地位,開始更多得以一位忠君貞潔的女性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現(xiàn),以至于在某些詩詞曲目中,虞姬的形象甚至出現(xiàn)了壓倒項羽的現(xiàn)象。如徐積《虞姬別項羽》:

      “妾向道,向道將軍莫如任賢能,卻信奸言疑范增。”[14]

      這一現(xiàn)象頗為引人注意,不管是在《史記》還是在《史記正義》中,虞姬的形象始終是作為項羽的附庸出現(xiàn)的,就算后來宋人在將其塑造為一位殉節(jié)的女子,也依然沒有消除她對項羽的依附關系。而在此處虞姬儼然成了一位說教者,她不僅是一位堅貞守節(jié)的婦人,更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忠臣,她具備了獨立的思想和觀點,不再是一個項羽生則生、項羽死則死的侍妾形象。這一現(xiàn)象在宋代確屬特例,但卻反映出了宋人對虞姬形象改寫的熱忱。這種對虞姬的特別關注,絕不僅僅源于封建道德固化下士人對女性品性理想化描述的需要,而更可能是由宋人南渡情結所造成的。與東晉的偏安思想不同,南宋人直至滅國前夕,依然心心念念復國之事。這種心態(tài)深刻地影響了南宋人品史的立場,同樣是對烏江自刎的吟詠,唐及北宋人往往是站在一種客觀的立場去討論的,如胡曾之《烏江》:“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18]又如杜牧《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保?9]他們討論項羽渡江后的可能結果,討論項羽內心的隱曲,基本上并不帶有太多的感情色彩??赡纤稳嗽诿鎸ν瑯拥臍v史場景時,則往往是飽含深情,以一種近乎哀痛的情感去追悼這一似曾相識的歷史悲?。?/p>

      辛棄疾《浪淘沙·賦虞美人草》[20]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西風。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最堪恨,羽亦重瞳?!?/p>

      此類感情充斥在南宋大小詩人的詩作中,項羽在他們的筆下被抹去了剛愎自用、自取滅亡的失敗者色彩,他不再僅僅是歷史興敗中的一個供人借鑒的反面教材,而是一個具有寧折不屈、堅毅品質的悲劇英雄。這種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根源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對于山河殘破的原因,南宋人彼此心照不宣,君主的軟弱成了刻在他們心底的隱痛。由此,那些寧死不屈的英雄豪杰,便得到了他們額外的贊許和同情,他們也因此更期待去看見一位自刎垓下的女子形象的出現(xiàn)。這也是為何,即便后世虞姬進入了敘事文學之中,世人對她的印象依然停留于宋代所塑造的模板——不管是她的美貌、她和項羽的熱烈愛情,還是她個人嚴肅端正的品格,都未成為虞姬故事的重點,其切中了中華民族亡國受辱的歷史感傷,而其堅貞不屈的品格,才是虞姬這一歷史記憶中最為美好的部分。

      四、結語

      在梳理虞姬自刎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虞姬故事的演變至少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司馬遷《史記》所記錄的“美人虞”,此時期虞姬的形象較為模糊,其事跡不過和項王之歌罷了;第二階段,《史記正義》摘錄后出之《和垓下歌》和傳說之虞姬墓址,為虞姬故事的演變提供了基礎;第三階段,在宋人的反復吟詠與想象中,推動了虞姬自刎說的形成,并為了完滿這一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虞姬的墓葬地點;最后,虞姬的故事為戲曲所采納,走入更加豐富也更加戲劇化的演變系統(tǒng)。在這一故事的演變過程中,除了自然的衍文因素外,宋人的主觀推動或許是該故事定型最重要的動力。

      猜你喜歡
      經籍垓下群書
      高群書:爭議中闖出野路子
      南風窗(2024年6期)2024-03-19 06:10:43
      彝文經籍《祭龍經·祭彩虹經》中的敬畏自然觀研究
      成語名場面
      楚漢之爭最后四個月大致情節(jié)梳理(上)
      名作欣賞(2021年5期)2021-05-17 14:16:02
      《四庫全書總目》對《國史經籍志》的利用與考訂
      圖書館研究(2021年5期)2021-01-06 14:12:47
      盧文弨《群書拾補》考述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28
      謙虛
      垓 下
      中國詩歌(2018年5期)2018-11-14 20:52:30
      中國瑤族文化經籍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
      高群書:愛是最真實的化學反應
      東方電影(2016年2期)2016-11-21 09:35:43
      武邑县| 潼南县| 嘉峪关市| 新竹市| 芮城县| 修水县| 安庆市| 磐安县| 湖口县| 肃宁县| 和平区| 唐山市| 秦皇岛市| 尚义县| 阿克| 边坝县| 玛纳斯县| 比如县| 永济市| 平安县| 蒙山县| 彰武县| 综艺| 开阳县| 屯昌县| 天台县| 北川| 咸丰县| 农安县| 察隅县| 册亨县| 丰顺县| 藁城市| 宣恩县| 湛江市| 景宁| 新干县| 自贡市| 绍兴县| 普定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