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敏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橫林實驗小學 江蘇常州 213101)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來自他人特別是來自教師的評價往往會對他們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工作十分重要。現(xiàn)階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工作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很難得到科學全面的評價。因此,探索解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問題的策略就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課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元評價機制的構建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xiàn)實意義。
所謂綜合實踐活動,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自主開展的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具體到小學學科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指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內(nèi)、課外開展的各種關于學習的實踐方式,既包括閱讀、寫作、表達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訓練活動,也包括參觀訪問、游覽游學、課本劇表演、辦黑板報、制作手抄報、課本劇表演及各種知識競賽,還包括課外興趣小組如文學社、話劇社、演講與辯論社等組織的活動,以及利用閱覽室、電視、網(wǎng)絡、廣播等組織學生進行的學習活動。如此豐富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既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也能鍛煉和提高他們的多種能力。
教學評價的功能有診斷、篩選、激勵、引導、發(fā)展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應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但調(diào)查結果顯示,現(xiàn)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功能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調(diào)。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做到準確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引導學生完善他們存在的缺陷,從而實現(xiàn)自身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與進步。這就是教學評價的引導與發(fā)展功能,但這種功能在教學實踐中沒有得到發(fā)揮。具體來說,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和教師都過于重視教學評價的診斷和篩選功能,而忽略引導、激勵特別是發(fā)展的功能,導致教學評價功能的失調(diào),評價不能對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激勵作用。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工作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只會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導致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限制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工作的高效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會一味采取終結性評價,沒有重視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只會用期末的終結成績來評判學生整個學期的表現(xiàn),這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
學生和家長在日常的教學中很難真正地參與評價工作,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體實際上只有教師。學生不僅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但教師在開展課程評價的過程中只將學生當作評價對象,沒有保障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自評、互評模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推崇,這種以學生為評價主體的評價模式不僅能增加評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在的發(fā)展動力。但是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學生自評、互評模式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絕大多數(shù)時候,這兩種評價模式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很多學生由于害怕被教師批評或者是虛榮心較重,會選擇在自評的過程中吹噓自己的優(yōu)點,對自己的缺點卻避而不談。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互評時會礙于與其他同學的關系而選擇相互吹捧。這也就導致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缺乏一定的真實性,不能真正起到評價的作用。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盡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參與小升初考試,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影響,導致課程評價形式一味地偏向考試。自古以來,考試都是我國開展評價、選拔人才的主要形式,這也就導致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評價就是考試。這個傳統(tǒng)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教育評價工作的發(fā)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這種開放性的課程評價中,這種觀念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一門以綜合性實踐活動為載體的課程,主張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卻以定期的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途徑,這無疑是不科學的。這種評價觀念不僅難以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評價,造成對學生的評價缺乏足夠的真實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很難在評價中獲得發(fā)展。
高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離不開學生、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參與,但是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管是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不太重視,也就不會積極地參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在很多教師和學生的眼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這門課程既沒有嚴格且統(tǒng)一的考試,也沒有準確的評價標準。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會積極地參與課程的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一般都是迫于學校管理的要求,而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和自評、互評任務也是應付了事,不會認真地完成。這體現(xiàn)了現(xiàn)階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工作中,作為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都缺乏足夠的積極性,沒有給予課程評價工作足夠的重視,而這也直接導致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問題的出現(xiàn)。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應當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為主,要給予學生激勵、肯定、表揚,通過正面評價和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以更高漲的熱情、更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為打造更高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全面評價就是對全體學生進行評價,對全部過程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所有學生,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要關注學生實踐過程的全部表現(xiàn),不能“以偏概全”。進行差異性評價是因為學生是動態(tài)的個體,每位學生都有其個性特點,需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現(xiàn)區(qū)別評價。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堅持全面性評價和差異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要引導學生在培養(yǎng)和提升基本素養(yǎng)的基礎上展現(xiàn)個性、發(fā)展特長。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評價觀念,由注重結果轉變?yōu)樽⒅剡^程和結果,不僅要看到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得到的收獲,更要看到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了哪些能力,提升了哪些素養(yǎng)。因此,小學教師要堅持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評價中以過程評價為主、終結評價為輔,突出對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管理,以便及時調(diào)整和改進實踐活動方案,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困難,這些困難阻礙他們繼續(xù)探索和實踐的道路,有的學生在遇到這些“攔路虎”后就會產(chǎn)生畏懼和退縮的心理,甚至會產(chǎn)生放棄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要從細節(jié)入手,在給予學生實踐指導的同時,更要多挖掘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語言和動作等方面的評價來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表揚他們?nèi)〉玫碾A段性成果。首先,充分發(fā)揮語言評價的作用。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言評價的作用,給予學生積極的、正面的評價。其次,合理運用動作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句關切的話語、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鼓舞。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適度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對學生豎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膀,對學生輕輕點頭,給學生一個微笑,這些雖然是無聲的動作,卻能帶給學生最好的評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學生自我評價,就是讓他們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在群體中的作用,以及在活動中的發(fā)展狀況等進行自我鑒定。自我評價也是一種自我反思,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調(diào)整能力和責任意識。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僅應關注活動結果,也要關注活動過程中自己的表現(xiàn)。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而且通常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參與具體活動的,因此,與小學其他課程教學相比,綜合性實踐活動更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參與活動的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小集體,每個成員在集體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個人的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到小組活動能否成功開展,所以小組中的各個成員不僅會盡力完成自己的任務,也會非常關注同伴的表現(xiàn)。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由于一些實踐活動學生無法獨立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合作解決問題。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師生之間只有良好的交流才能保證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進行認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師生之間良好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師判斷學生學習掌握情況,尤其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良好的溝通交流更加有利于問題的高效解決。如在學習“故事里的端午”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拓展至家庭,讓學生在家中調(diào)查一下自己家是如何過端午節(jié)的,學習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故事等,回到學校以后小組間進行討論補充,展示自己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最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包粽子活動,或者帶領學生觀看劃龍舟比賽等,豐富學生的實踐內(nèi)容及知識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使其共同解決問題,完善自己的成果。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體不僅包括教師和學生,還應當有家長,因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長遠的、深刻的。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開放性特點,在時間、空間、過程、內(nèi)容、資源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這一特點。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中來。首先,教師要積極利用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向家長傳授綜合性實踐活動評價的方法,逐步提高家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其次,教師要設計一些需要家長參與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將家長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這樣,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加強了家校合作,還能使家長對孩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進而能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有助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時都能獲得某些方面的成長,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工作的過程中就需要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積極地運用過程性評價。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天氣”這一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時,可特意挑選一個多風的季節(jié),來完成本講解內(nèi)容的教學。在陽光燦爛的春日里,教師可以鼓勵班級中的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深刻的體會及感受。和煦的春風能幫助學生真正地認識到風的概念,當學生在經(jīng)過相關知識的搜集以及教師的點撥之后,便會真正地掌握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判斷不同大小的風。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風的作用這一知識點的觀察及分析之后,便可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相應物品的制作,例如風車、風箏以及降落傘等,并進行游戲教學。通過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有助于學生在歡聲笑語之中,進一步加深對風的作用的認知,同時也可以掌握利用風的方法。事實證明,通過帶領學生進入到大自然中進行親身體驗,將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及掌握課程內(nèi)容。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充分體會和感受大自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以及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yǎng)的提高。
綜上所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工作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課程教師需要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工作的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