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攻乎異端”章的四類詮解

      2022-11-23 14:11:44
      平頂山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何晏異端中道

      李 鑫

      (四川大學 哲學系,四川 成都 610065)

      《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章中,由于對“攻”“異端”“已”皆有不同理解,而導致歧義百出?!肮ァ笨山鉃椤肮シァ?,又可解為“攻治”;“已”可解為“止”,又可作為語詞;“異端”更是有各種不同解釋。如果暫不考慮對異端的不同理解,我們可以將此章的詮解分為四類:第一類解“攻”為“攻治”、“已”為語詞,第二類解“攻”為“攻伐”、“已”為語詞,第三類解“攻”為“攻伐”、“已”為“止”,第四類解“攻”為“攻治”、“已”為“止”(1)這四種分類取于丁紀先生對此章的注解。詳參丁紀:《論語讀詮》,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49頁。。實際上,這四類詮解在詮釋史中均能找到例證。本文擬對這四類詮解作簡要梳理和評議。

      一、解“攻”為“攻治”、“已”為語詞

      在四類詮解中,將“攻”解為“攻治”、“已”作為語詞是最多的一種。在此,列舉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解?,F(xiàn)在所能看到對此章最早的注解大概出自何晏的《論語集解》(2)在何晏之前亦曾有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人為《論語》做過注解,但他們的注本今已不存,只是部分保存在何晏的《論語集解》中。另,何晏在注此章時并未輯錄他們的觀點。,其注曰:“攻,治也。善道有統(tǒng),故殊涂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盵1]何晏雖未指明異端的具體含義,但將異端與“善道”對言,認為異端之學不能會歸一統(tǒng),對異端在根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是顯而易見的。

      皇侃在何晏的基礎上進一步疏解:“此章禁人雜學諸子百家之書也。攻,治也。古人謂學為治,故書史載人專經(jīng)學問者,皆云治其書、治其經(jīng)也。異端,謂雜書也。言人若不學六籍正典,而雜學于書史百家,此則為害之深,故云‘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矣’。‘斯害也已矣’者,為害之深也?!盵2]皇侃的解釋非常清晰,他將何晏所說“善道”落實到六籍正典,將異端指向諸子百家之學。如果說在何晏那里已有將異端與儒學正統(tǒng)相對的意思,皇侃則清晰、強勢地表明了這一點。此外,其引“斯害也已”下還有一“矣”字,這表明此章原文有可能是“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矣”,如此“也已矣”連作語詞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唐宋之際,佛、老之學大行其道,對儒學帶來很大挑戰(zhàn),因而理學家更多地將異端指向佛、老之學。而楊、墨與佛、老在學問上多有接近相通之處,故楊、墨、佛、老常被連言。朱子在注解此章時引范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3]57朱子又云:“異端不止是楊、墨、佛、老,這個是異端之大者?!盵4]717在朱子看來,非圣人之道即異端,而楊、墨、佛、老則是異端中為害之甚者。

      明儒劉宗周注曰:“凡出乎中庸之道者,即為異端。異端者,于大道中矯之以為異,而其端緒可指也。如楊之‘義’,墨之‘仁’,佛、老之‘性命’,皆竊吾道之一端而矯以為異者?!盵5]劉宗周以中庸之道為依據(jù)來判別異端,他也認為楊、墨、佛、老就是異端的具體例證。

      以上這類詮解都將“攻”理解為“攻治”,認為治異端之學是有害的,并且都將異端看作與圣人之學相悖的其他思想學說,如諸子百家以及楊、墨、佛、老等。這就是說,盡管他們對異端的具體理解可能會有些差別,但判別異端的根據(jù)卻是基本一致的。何晏所謂“善道”、皇侃所謂“六籍正典”、朱子所謂“圣人之道”、劉宗周所謂“中庸之道”,這些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3]91中庸作為至德,惟圣人為能,是故中庸之道即圣人之道,六籍正典則為圣人之道見諸文字者。簡言之,此數(shù)者言雖不同,其義則一。私以為,明確這一點對理解此章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意味著,當孔子說這句話時,其最終用意是希望我們能把握作為異端之根據(jù)的中道。

      正是出于這種理解,我認為勞悅強在《“異端”的思想史考察》一文中提出的一些觀點還有商討的空間。勞悅強用大量篇幅考證“異端”一詞本來不具貶義色彩,主張將“異端”作為貶義詞是西漢中葉以后的事[6]。出于這一判定,他當然認為將異端理解為諸子百家以及楊、墨、佛、老之類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但如上文所述,無論異端本身是不是貶義詞,孔子欲借此強調的是作為異端之根據(jù)的中庸之道。如果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對異端的理解就不能僅僅通過考證其是否為貶義詞來達成。更具體地說,即使勞悅強的考證是正確的,異端確實非貶義詞,比如將異端理解為孔子自己所說的學與思、質與文等互補互助的兩種面向,但孔子想借此表達的也是要在學與思、質與文之間把握中道。如果我們緊扣這一根據(jù),那么,楊、墨、佛、老當然就是在異端之列的。楊氏為我疑于義,墨氏兼愛疑于仁,都不能得仁義之中道;釋氏虛空寂滅之學,老氏有生于無之論,都可能流向虛無主義而毀棄人倫,也不合于圣人不離倫常的中庸之道。要之,從根據(jù)的角度來看,只要根據(jù)立定,則一切出乎此根據(jù)之外者皆為異端,而不必拘泥于異端是否為貶義詞或異端之具體所指。

      此外,尚有一點需稍加辨明。陸九淵也曾質疑將異端指向佛、老,他說:“今世類指佛、老為異端??鬃訒r佛教未入中國,雖有老子,其說未著,卻指那個為異端?”[7]這種質疑在其他注解中也時有出現(xiàn)。但孔子時代諸子百家之學尚未蜂起、佛教未入中國是一個基本常識,不能認為那些以諸子百家以及楊、墨、佛、老為異端的學者連此基本常識也沒有。筆者認為,這仍然要從前面所說判定異端的根據(jù)來理解。正是衡諸五經(jīng)正典、衡諸中庸之道,他們發(fā)現(xiàn)諸子百家以及楊、墨、佛、老之學與之不符,因而判其為異端。概括而言,孔子時諸子百家尚未興起、佛教尚未傳入是一歷史事實,但不能因此而認為指楊、墨、佛、老為異端就不能成立,因為這根本上關乎的是對判定異端的根據(jù)的把握,而非僅僅是一歷史問題。以上分析所顯露出的意味是,中庸之道、圣人之道是一定質、定本的存在,而異端則是一流變、開放的存在。

      二、解“攻”為“攻伐”、“已”為語詞

      唐以前的注家大體都將“攻”理解為“攻治”,北宋張橫渠則將此章中的“攻”理解為“攻伐”。他說:“攻,難辟之義也,觀孔子未嘗攻異端也。道不同謂之異端。若孟子自有攻異端之事,故時人以為好辨。”[8]320“難辟”即攻伐、抨擊之意,“異端”則是異于圣人之道者。橫渠認為,孔子并未對異端之學攻伐批判,倒是孟子常有辟異端之事,因而被時人冠上“好辨”之名。在另一處,他更明確地表達了不必攻伐異端的態(tài)度:“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進進不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勝矣?!盵8]349在橫渠看來,對待異端之學,最為重要的不是對其攻伐批判,而是提高自身見識、堅守自身立場。這樣對待異端,其實可以不攻而勝。橫渠之后將“攻”理解為“攻伐”、“已”理解為語詞的注家,大體都是從這個思路出發(fā)。

      南宋學者戴溪作《石鼓論語答問》,注云:“當夫子時,異端未熾,圣人先有是說,可見得圣人深見遠識。直至后世,與異端相為勝負,所謂撲之而愈盛者,不逃此二句,卻全與孟子功用不同。一則是時勢不得,二則是力量不及。此事只要自家分明,人心有所主宰,自然不轉移,卻無口舌爭勝之理。”[9]戴溪認為,異端盛行的根由在于自家道理不分明,因此,克服異端的關鍵在于講明學問道理,使自己心下洞然、立場堅定,自然不會被異端所惑。相反,倘若一味與異端之學爭辯,結果卻可能無意中助長其勢焰,給其修補自身理論的機會,從而更加難以辨別。但戴溪并未因此而否定孟子辟異端的貢獻,在他看來,孟子力量大,且當時之時勢(蓋指楊、墨之學顯與人情不合,構不成大的威脅)允許行辟異端之事。

      南宋蔡節(jié)著《論語集說》,云:“集曰:攻者,攻擊之攻。溺于偏識,暗于正理,皆所謂異端。節(jié)謂: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之害也已?!盵10]這個解釋也肯定對待異端之學的辦法在于講明吾道,但他還指出,不務于此而徒與異端爭辯,反倒有損于自身正當之立場。

      程樹德對于將“攻”解為“攻伐”、“已”解為語詞,從《論語》內部提供了文本證據(jù)。他說:“《論語》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如‘小子鳴鼓而攻之’‘攻其惡,毋攻人之惡’,不應此處獨訓為治……已者,語詞。不訓為止。如‘末之也已’‘可謂仁之方也已’,其例均同。”[11]108又說:“所謂素隱行怪,所謂小道,即異端也。君子止于不為。若夫黨同伐異,必至是非蜂起,為人心世道之害,故夫子深戒之也?!盵11]108程樹德將異端理解為素隱行怪之類的小道。他認為,面對這些小道異端,君子只要不參與其中便可,而不必大加攻伐,否則便有可能走向黨同伐異、生起是非禍患。

      以上這些學者都將“攻”理解為“攻伐”、“已”理解為語詞,他們對“異端”的理解較為寬泛,基本認為凡與圣人之道相左者皆可視為“異端”。對于這類詮解,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層意思需要注意:

      第一,他們有一個共同看法,即面對異端之學,不必大加攻伐,首要任務是發(fā)掘、講明儒學自身的學問道理,加強自身德性修養(yǎng),如此,異端可不攻自破。就此而言,也可以認為,這種理解其實只是轉變了攻異端的方式。即所謂“修其本而勝之”,從不同思想的正面交鋒、口舌爭勝的方式轉變?yōu)橥ㄟ^加強自身理論建設和德性修養(yǎng)、自然取勝的方式。這種轉變確實是有積極意義的,正與《大學》所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4是同樣的道理。它將目光牢牢鎖定在儒家學問本身的內容上,有利于自身思想見識的深化,避免了理論碰撞中許多無謂的口舌之爭。孟子嘗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3]237在論辯中有時也是如此,道理的辯說固然可以服人,但終究不如大德敦化那樣使人心悅誠服。因此,筆者認為這種理解在義理上是可取的。不過,就文脈上來看,似乎略顯得有些迂曲。按照橫渠等人的理解,此章可直譯為:攻擊排抵異端,這是有害的。可這樣一來,此章傳達的主要意思就是告誡人不要去攻擊異端,并沒有說出要修其本、自明吾道這類意思。正如朱子所說:“便是圣人,若說攻擊異端則有害,便也須更有說話在,不肯只恁地說遂休了。”[4]717

      第二,戴溪和蔡節(jié)提到攻伐異端可能造成的兩種后果,值得我們注意。戴溪提到,對異端大加攻伐可能導致“撲之而愈盛”,這確實是需要反思的事情。自孟子辟楊、墨以來,儒家確實有辟異端的傳統(tǒng),但倘若學力不到,往往收不到辟異端的效果,反而促使異端之學愈益精巧化而變得更具迷惑性。蔡節(jié)則提到,倘一味與異端之學攻辯,卻也可能給自身造成損害。蓋攻辟之心太甚,則己心或已不免戾氣,有失賢人君子溫潤從容之象。此點留待下節(jié)更論。

      第三,盡管這類詮解傾向于認為不應與異端攻辯,但如橫渠、戴溪,他們也并未否定孟子辟異端的價值與意義。這意味著他們并不完全反對對異端之學采取主動之攻勢,關鍵要看時勢是否允許、攻辟是否擊中要害。在此意義上,程樹德所說的“君子止于不為”恐意有未善。君子固然不為異端之學,但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豈是不為就能獨善其身的?不為則聽之任之乎?異端盛行則正道勢微,賢人君子以天下人心為憂者豈肯坐視不理?

      第四,通過第一節(jié)的梳理可以看到,在張橫渠以前,學者幾乎全都將“攻”解為“攻治”。程樹德認為,《論語》中其他兩處出現(xiàn)的“攻”都解作“攻伐”,因而此章的“攻”字也不應例外。但《論語》中確有同一個字或詞卻表達不同意思的,如同一個“與”字,在“吾與點也”中是“同意”的意思,而在“吾不與祭,如不祭”中則是“參與”的意思。錢穆還從語法的角度考察,認為“攻”若作“攻伐”解,則不應跟一“乎”字[12]。由此,將“攻”解為“攻伐”也還缺乏足夠的證據(jù)支持。

      三、解“攻”為“攻伐”、“已”為“止”

      將“攻”理解為“攻伐”、“已”理解為“止”的學者較少。約略與朱子同時的孫奕詮釋此章說:“攻如‘攻人之惡’之攻,已如‘末之也已’之已。已,止也。謂攻其異端,使吾道明,則異端之害人者自止。如孟子距楊、墨,則欲楊、墨之害止;韓子辟佛、老,則欲佛、老之害止者也?!盵13]孫奕將異端指向楊、墨、佛、老之學,不過,與張橫渠等人反對攻擊異端相反,他恰恰主張對異端采取強烈的抨擊態(tài)度,認為這樣才能消止異端之害。楊伯峻大體也持此解,只是他認為孔子時還沒有諸子百家,因而將“異端”理解為“不正確的議論”[14]18。

      筆者認為這種理解不甚可取。上節(jié)已經(jīng)提到,蔡節(jié)認為,對異端攻辟太甚可能有害于己。所謂害己,是指攻辟太甚,有失寬厚,易起戾氣,容易走向程樹德所擔心的黨同伐異、是非蜂起。從《論語》中孔子的一些表達來看,這種理解也不合孔子之意?!墩撜Z》總章一九四說:“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14]82孔子認為,即使對于一個不仁之人,若疾惡太過,也容易引起紛亂。又如《論語》總章三九二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盵14]165孔子認為,嚴格要求自己而寬宏對待他人,這樣才能避免生出怨恨。再如《論語》總章四一七說:“道不同,不相為謀。”[14]170即使兩個人的思想主張完全不同,孔子也只是說到“不相為謀”,而絕無攻伐之意?!段⒆印菲涊d了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隱士的故事,他們的主張正是與孔子思想相反的,但也未見孔子對他們大加抨擊。由此可見,這種理解不太可能是孔子之意,但孫奕在他的理解下援引孟子距楊、墨和韓子辟佛、老,認為他們都是攻辟異端而欲消止其害。孟子辟楊、墨確實收到“廓如”之效(3)揚雄言:“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痹攨⑼魳s寶:《法言義疏·吾子卷》,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1頁。,韓子辟佛、老恐便未能如此。韓文公辟佛主要是從經(jīng)濟、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尚未深入到學理深處。真正辟佛成功的則要至程朱等人出,才能在學問根底處得以論定。要之,攻辟異端以止其害,雖非不可,然此卻需大賢之才方能既不至反害于己,又能真正收辟之之功。

      此外,前文提到,在皇侃的注本中,經(jīng)文“斯害也已”下還有一“矣”字,這表明“也已矣”當連作語詞來看,而不能把“已”理解為“止”。據(jù)李宗長的考察,《論語》中以“也已”結尾的句子有七條,以“也已矣”結尾的句子有八條,全都解作語詞[15]。這也說明“也已”更有可能為語詞。

      四、解“攻”為“攻治”、“已”為“止”

      在歷代注家中,將“攻”解為“攻治”、“已”解為“止”的大概只有清代學者焦循。焦循曰:“蓋異端者,各為一端,彼此互異,惟執(zhí)持不能通則悖,悖則害矣。有以攻治之,即所謂序異端也?!购σ惨选?,所謂使不相悖也。攻之訓治,見《考工記》‘攻木之工’注?!?,止也。不相悖,故害止也。楊氏為我,墨氏兼愛,端之異者也。楊氏若不執(zhí)于為我,墨子若不執(zhí)于兼愛,互相切磋,自不至無父無君,是為攻而害止也?!袃啥藙t異,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則有以摩之而不異。剛柔,兩端之異者也。剛柔相摩,則相觀而善?!盵16]

      焦循對此章的理解可謂別具一格。在四種理解中,只有他認為研習異端是有益的。他將“異端”理解為“兩端”,認為此章是說:學者應當同時研究互異的兩端,以此來尋找中道之所在。同第一類詮解一樣,他也充分意識到中道的重要性,將此章作為尋找中庸之道的方法論,并舉楊、墨為例。楊氏為我,屬于愛有不及;墨氏兼愛,則是愛有過,兩者都有失中道。因此,他設想,楊、墨如果能不執(zhí)著于自身的觀點,互相切磋、不走極端,就能回到愛有差等的中道,避免走向無父無君的結果。應當說,焦循這個理解試圖貼合孔子一貫主張的中庸思想,確實很有啟發(fā)性??鬃釉Q:“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盵3]110又稱舜能“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3]20??磥恚ㄟ^探究兩端來尋找中道也確實為孔子所許。然,稍有疑慮者,孔子之所以能“叩其兩端而竭焉”,是在“無意、必、固、我”后“空空如也”之心境下達成的,常人恐難以至此。以楊、墨為例,倘若同時研習楊、墨之學,使其互相砥礪,就一定能回到愛有差等的中道上來嗎?安知其不陷于中道之外的又一端?孟子曰“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3]364,正謂此也。

      要之,通過彼此互異的兩種極端立場切磋對話來達到中道,這只是一種可能的方法,而并不能有結果上的保證。但焦循此說作為方法論的指導,卻也足以啟發(fā)學者。

      五、結語

      綜上所論,《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詮解可以歸為四類。通過對四類詮解的梳理和辨析,本文認為第一類和第二類較為可取。第一類詮解將“攻”理解為“攻治”、“已”作為語詞,告誡學者不當用心于雜學,其含攝的意思則是希望學者潛心于六經(jīng)正典,而六經(jīng)正典正是道之所存,也是判定異端的根據(jù)所在。由此,筆者認為“異端”可以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含義的說法,它并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某種思想言行,甚至也不局限于是在儒學內部還是儒學之外。在此意義上,筆者認為將異端解為諸子百家和楊、墨、佛、老都是可以成立的。第二類詮解雖然在字義和文脈上有可推敲之處,但其傳達出的幾層意思卻富有啟發(fā)性,在義理上有成立的余地。第三類、第四類則因義理上有所未善而不可取,然亦存在有啟發(fā)之處。

      猜你喜歡
      何晏異端中道
      美男子何晏,時尚風向標
      崇實黜虛:馮從吾“異端”觀析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4
      禪活
      醒獅國學(2019年12期)2019-02-24 06:54:47
      靜淡
      醒獅國學(2019年11期)2019-02-24 06:54:37
      觀茶
      醒獅國學(2019年10期)2019-02-24 06:54:26
      何晏七歲
      人生棒喝
      醒獅國學(2018年4期)2018-08-04 08:54:20
      異端審判所:線列戰(zhàn)法
      “小白臉”最初叫“粉郎”
      機器人:物種演化的“異端”?
      世界科學(2014年8期)2014-02-28 14:58:27
      龙陵县| 疏勒县| 定边县| 修水县| 五峰| 深州市| 五莲县| 泸州市| 临桂县| 平南县| 柯坪县| 泾阳县| 太保市| 米林县| 资阳市| 措美县| 丹棱县| 桐梓县| 始兴县| 周口市| 郯城县| 宣化县| 台南县| 江华| 德令哈市| 姚安县| 德安县| 吉水县| 梁河县| 新沂市| 城固县| 吕梁市| 津市市| 宜良县| 保亭| 六安市| 平原县| 潢川县| 大冶市| 商丘市|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