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晉存
(太原市國土綠化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古樹名木集生態(tài)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資源價值、科研價值于一身,加強對它們有效的保護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tài)文明思想,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發(fā)展目標的重要途徑。有著2 500 多年建城史的太原,有豐富多樣的古樹名木資源,這些古樹名木記載了“先有晉陽、再有漢唐”的輝煌歷史,見證這座城市的發(fā)展與進步,成為太原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加強晉祠赤橋村古槐保護復壯,對于保護晉祠歷史文化,助推錦繡太原城盛景再現(xiàn)意義重大。
古槐(拉丁名:Sophora japonica L).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晉祠博物館真武閣門外通往赤橋村小路旁,是晉祠古樹群之一。2021 年太原市第三次古樹名木普查編號14011000630,生長場所屬風景名勝古跡區(qū)散生,海拔820 m,東經112°43″,北緯37°71″。晉祠村因晉水源頭建有唐叔虞祠而得名,為晉祠鎮(zhèn)政府所在地,歷史悠久,早在北魏時期便已成為“晉川之中”的最大勝景。
2019 年4 月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該古槐權屬集體,已掛樹牌,估測樹齡2 000 年以上,屬一級瀕危古樹。樹高9 m,胸圍4.5 m,冠幅東西約19 m、南北約18 m;生長勢衰弱,生長環(huán)境極差;樹干被土掩埋1m 以上,樹體中空,主干開裂,有冠癭病瘤;樹體安裝有三道樹箍,樹洞磚石填充,表層修補破損脫落;主枝殘缺、枝干中空、殘缺樹干皮層脫落,有支撐兩處均勻生銹腐損,樹箍緊勒樹干、枝干;皮層有腐爛潰瘍外滲;枝葉有紅蜘蛛、槐蚜為害狀。
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古槐地處凹地,雨天有積水,周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到處堆積,立地環(huán)境極差。樹勢衰弱抗逆能力減弱,病害、蟲害入侵加速衰弱瀕危。
清理古樹周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根部土壤消毒殺菌處理、挖復壯溝、安裝滲水管、殺蟲劑灌根;對樹干立木腐朽木質部和主枝樹洞實施清理基層、消毒殺菌、桐油防腐、掛網(wǎng)封堵;施葉面肥和殺蟲藥,防止蟲害滋生與繁殖;清除樹體潰瘍腐爛部分,涂抹金腐皮消;安裝樹牌樹碑木質圍欄[1]。
對古樹周邊垃圾進行清運掩埋處理,擴大古樹生長范圍,機械鏟除表層污染土。56%甲霜惡霉靈稀釋1 000 倍對根部土壤進行灌根消毒2 次,每次用量100 g,避免土壤帶菌造成根系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等多種土傳病害感染。改善面積30 m2,置換土壤10 m3。
對樹冠投影外圍進行深翻松土,降低土壤濕度,增加根系透氣性。磚砌高50 cm,寬25 cm,直徑6 m 樹池,根基鏟平稍作夯實,粗砂混泥土夾兩根條鋼基座,寬度30 cm,厚度10 cm;樹池高度20 cm 以下24 磚砌,20 cm 以上鏤空磚砌,頂層抹面收邊,避免過度承重影響根系生長。樹池可有效避免樹基凹地因雨水聚積而導致長期泡根造成根系腐爛,威脅古樹正常生長。樹池外做引水渠,將雨水引到別處,避免雨水在樹坑聚積[2]。
對樹冠枯病枝進行修剪、截枝、清理焚燒,創(chuàng)口消毒殺菌沖洗晾干后涂抹傷口愈合劑。
1)將原有樹箍切割拆除,皮層創(chuàng)面殺菌劑消毒,涂抹愈合劑保護創(chuàng)面;面積3 m2。
2)拆除原修補留下的破損水泥塊,清空樹腔內填充的磚塊、石塊、黃土,并清運殺菌、殺蟲處理掩埋;面積5 m2。
3)用銅離子殺菌劑1∶1 000 倍液高壓沖洗清空的樹腔內部,鼓風機對樹腔吹風干燥處理。
4)清理基層腐朽木,采用不同硬度鐵刷清理腐化腐朽木,并打磨出新木質層,均勻噴銅離子消毒殺菌兩遍,干燥后涂刷桐油防腐防蟲處理;面積5 m2,刷桐油15 kg。
5)清理完樹腔后定制樹腔鋼結構支架,保護樹干木質部,避免過度承重和樹體扭動造成樹身損傷,樹皮撕裂;鋼結構材料選用鍍鋅鋼材或不銹鋼材料,樹腔支撐鋼板提前做防銹處理,安裝完畢后焊口涂刷防銹漆。樹腔鋼架一套2 m3。
6)該古槐樹體樹腔保護不做實體填充,呈中空狀,樹腔頂端與底端安裝古樹保護專利產品——古樹樹腔通風裝置,該裝置可調控樹腔自然換氣通風量,保持樹腔干燥。
7)樹腔支架施工完畢后,表層固定不同硬度和網(wǎng)目的鐵絲網(wǎng),鐵網(wǎng)噴防銹漆,鐵絲網(wǎng)固定呈樹體弧形,邊緣與樹洞洞口相符,鐵絲網(wǎng)固定無紡布,涂抹硅酮膠封口,仿真樹皮美化。封口固化2 m2。
8)封堵后的樹洞固化后粘貼硅膠仿真樹皮,防止雨水進入樹洞,避免病蟲害對樹體的侵害,并起到美化效果。仿真樹皮2 m2。
1)根部土壤深翻松土施入辛硫磷殺蟲劑緩釋顆粒2 kg;樹腔在封口前撒施辛硫磷殺蟲劑緩釋顆粒200 g。
2)樹干有蛀干害蟲為害,樹干枝干施藥透翠蛀干害蟲殺蟲劑1∶50 倍液,均勻噴濕樹皮,避免噴到樹葉[3]。
3)樹冠較大,可采用根部+樹冠相結合對食葉害蟲進行防治,根部用金瑞灌稀釋灌根,根系吸收藥液傳送到枝葉,起到殺蟲效果。葉面噴施桉油精殺蟲劑1∶600 倍液,間隔一周噴施一次,連續(xù)噴施3 次,或根據(jù)蟲害防治情況增加施用次數(shù),3 次以上換為1.2%煙堿·苦參堿600 倍液交替防治,避免蟲害產生抗藥性。
4)皮層腐爛部位,用殺菌劑沖洗,刮除潰瘍部位見新皮層組織,涂抹金腐皮消藥膏治療。
1)強根復壯。壯樹首先要強根,以古槐為中心,挖放射性復壯溝6 條,每條長5 m、寬50 cm、深80 cm,逐層鋪設古樹復壯營養(yǎng)基質。底層為粗沙拌土20 cm;二層為40 cm 無菌無蟲楊、槐等健康樹木枝條20 cm;三層為微生物菌肥、氨基酸復合全價營養(yǎng)肥各5 kg 與松針土、草炭土、珍珠巖、蛭石等拌土回填厚度20 cm;第四層為樹木枝條、自然落葉、或松、櫟、槲等殼斗科樹木自然落葉,取60%腐熟落葉和40%半腐熟落葉混合,施入古樹復壯1 號、2 號營養(yǎng)液各10 g 覆土回填20 cm;五層為微生物菌肥、氨基酸復合全價營養(yǎng)肥各5 kg 拌土回填20 cm;表層覆蓋不含雜質、無污染的土壤,澆水灌溝稀釋分解藥肥,使土壤自然下沉與原地面找平,不得做踩踏夯實處理。
2)基質改良復壯。樹冠滴水界范圍內間隔打孔8 個,直徑90 mm,每孔施入3 支古樹復壯1+1棒肥,8 孔共24 支;稀釋復壯劑澆水稀釋灌根。
3)樹冠施藥復壯。氨基酸功能葉面肥和12 元素液體肥1∶600 倍交替噴施,間隔時間10 d 以上,彌補根系吸收養(yǎng)分的不足,提高光合作用強度及酶的活性,促進有機物的合成、轉化和運輸,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提高樹勢。
樹體主枝、橫向枝中空腐朽,有折斷隱患,拆除原有腐損支撐立柱,切割緊勒皮層內的樹箍,重新選取位置安裝直徑110 mm、高4 m 的鍍鋅管支撐立柱2 根,底部混凝土基礎預埋螺栓件,立柱頂端采用“U”型樹箍內加橡膠墊固定,避免傷到皮層組織,限制養(yǎng)分傳輸,并起到安全支撐作用。東向主枝與北向支撐主枝安裝樹箍牽拉保護設施一套,對東西枝起到安全防護作用。
樹身內部做鋼架支撐,外圍做樹箍對樹干和皮層做安全防護,避免承重和樹冠扭動樹身向外損傷;安裝寬150 mm 對合式鋼樹箍2 套,樹箍內加裝橡膠墊層保護皮層,采用高強度螺栓緊固,安裝緊固后螺栓預留至少50 mm 螺絲扣,為日后養(yǎng)護維護和樹體生長所需預留空間。樹箍內外做防銹處理,螺栓涂抹黃油防水防銹保護。
安裝300 mm×400 mm 鋁制古樹名木標牌,用不銹鋼彈簧固定于樹干明顯位置。安裝硬度相對高的中國黑石材樹碑,規(guī)格為800 mm×500 mm×100 mm(拋光刻字后不少于80 mm),安裝大理石碑底座。
對晉祠赤橋村古槐的監(jiān)測顯示,古樹枝繁葉茂,生長健壯,周圍環(huán)境整潔,復壯處理效果明顯;為了加強管理,安排有專人看護。
相關政府也合理發(fā)揮自己的管理職能,制定完善的管理保護措施,借助古樹名木的文化價值,在落實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同時,加強生態(tài)文化建設,推動我國文化產業(yè)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