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江蘇省如東縣學生實踐基地 226407)
“五育并舉”,勞動教育自然不能廢棄。教師可利用好校園的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在那里參與勞動實踐,增長勞動技能,獲得勞動帶來的樂趣。陶行知先生認為勞動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勞動、生活、教育這三者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勞動、在勞動中受教育。當學生在勞動教育上獲得了發(fā)展,他們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也會獲得相應的提升。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開展真實的勞動活動,讓他們學會使用勞動的工具,了解植物生長的特點等。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基地開辟出適合他們的勞動場所,這個開辟的過程也是一個勞動的過程。一般學校的實踐基地分為兩個部分,既有已經開墾好的田地,上面長滿現(xiàn)成的莊稼,學生可在參觀中學習相關的種植技術;也有沒有開墾的荒地,教師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引導學生種植他們喜歡的植物。
對于荒地的開墾,教師可先將學生領到基地,以讓學生知曉需要做什么,帶上什么樣的工具。然后,學生要做的就是挖地、翻土、除草、清除石塊等雜物,以讓荒地變成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接著,就是學生選擇具體的農作物,依據(jù)季節(jié)進行有序的耕種。在耕種期間,學生要將基地當成他們的家,就是要經常出入,要經常地參與勞動。他們要在基地上進行播種種植、精心養(yǎng)護、采摘收獲等活動。最后,學生還可以將他們在基地的勞動場景畫成圖片展示出來。教師依托基地開展一系列與勞動相關的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課外的生活,也讓他們在精神上富足起來。
在傳統(tǒng)理念中,教師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基本沒有明確的目標,往往就是讓他們擦擦桌子、掃掃地等;至于要達到什么樣的勞動頻率、養(yǎng)成什么樣的勞動習慣、形成什么的勞動意識、生成什么樣的勞動素養(yǎng)都沒有明確的方案與目標。這樣的方式不能讓學生持久地關注勞動,對他們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不利。因此,教師可依托基地,與學生一起制定可行的勞動課程目標。
在種植草莓的勞動課程中,學生就可依據(jù)課程的特點以及他們的心理需求提出適切的目標。學生認為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們覺得如果草莓成熟了,首先要將草莓分給老師、家長吃。學生確立的第二個目標為提升動手操作的能力與關愛他人的能力。他們覺得在勞動中要學會使用鐵鍬、鎬頭等勞動工具,這能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盡管教師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人都有著具體的勞動任務,但是他們認為在勞動中還是要相互幫助,一起前進的。如果有人先完成了勞動任務,就要主動去幫助別人。顯然地,他們確立的關愛他人的目標也是必要的,自然也是可以完成的。教師問能不能在勞動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作風呢?學生覺得這個可以作為他們的第三目標,他們認為勞動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基地離河邊比較遠,如何解決草莓的澆水問題,這就需要他們利用生活中的資源,解決眼前的問題。同時,他們也覺得作為初中學生必須擁有艱苦樸素的品格,這需要在勞動中逐步形成。
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對教師設置的勞動任務興趣不濃,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在勞動現(xiàn)場的時候,學生就積極地勞動;教師如果離開現(xiàn)場,部分學生就開始偷懶,不想勞動了。因此,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首先要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將勞動當成快樂,而不是負擔。教師可將勞動教育與有趣的活動連接起來,學生既可以參與勞動又可以同時體驗精彩的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基地種植了一些南瓜,秋天開學沒過多久,這些南瓜就成熟了。接下來,要進行的勞動就是摘南瓜了,學生要將南瓜一個一個地運到學校,對他們來說這是項枯燥的活兒,大多學生都不愿意參加。因此,教師就舉辦了這樣的主題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從地里挑一個南瓜,運到學校之后,再在南瓜上刻上自己想說的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人。這樣的活動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高興地從地里挑好南瓜,然后雙手捧著南瓜到了學校。當然,也有學生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將兩個南瓜裝在袋子里,一前一后地抬到學校。毫無疑問,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學生不怕苦的勞動精神。到了學校之后,他們要開啟的又是另外一項勞動——雕刻。這個雕刻的過程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讓他們進一步了解南瓜的一些特點,最主要的是,能讓學生享受勞動帶來的喜悅。當他們在勞動成果上附上字,送給喜歡的人之后,就更加認同了勞動教育。勞動帶給他們雙倍的增長,既增加了友誼,又提升了勞動的水平。
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勞動已經作為獨立的課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換言之,勞動課就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課程。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時,既要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基本勞動教育的課程,又要開發(fā)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生長。教師在創(chuàng)建校本勞動課程時,不但要結合基地的特點,同時也要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家長不但對自己的子女很了解,知道他們的勞動能力,同時還具備豐富的勞動經驗,可以成為子女的老師。
教師可征求家長的意見在校本課程上安排勞動內容,每個家長會從自己的子女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給出真實的建議,這就讓班級的勞動課程更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有家長建議要安排認識農作物的課程,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有些學生不僅不能說出韭菜與麥苗的區(qū)別,就是常見的水稻、豆莢等作物長在田間他們也不認識。還有家長認為,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小鐵鍬,這樣在他們回家的時候,就可幫著去栽油菜秧。顯然,家長所說的這些課程內容都是大多數(shù)學生欠缺的。教師綜合家長的建議開設的勞動課程就更能對接學生在勞動上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而精準地促進他們生長。
教師在設置校本課程時可將家長建議的內容列入進來,同時要在每學期都征求他們的意見,進而對之前的課程進行一定的修改,以讓學生獲得最適切的勞動教育。家庭教育對學生勞動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家長資源,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愛上勞動課程。當學生愛上勞動課程,他們就會流露出強烈的勞動意識。
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就需要給學生提供親身勞動的實踐體驗,以豐富他們的勞動經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實踐基地的效用,使其成為學生提升勞動素養(yǎng)、促進精神生長的沃土。教師可在基地開展豐富的勞動活動,讓學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時也感知來自勞動的那份喜悅。給學生營造更好的勞動氛圍,以激發(fā)他們的勞動意識,從而使其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