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玲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急診輸觀室,福建 廈門 361001)
急診科是醫(yī)院非常重要的一個科室,是醫(yī)院接收和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到院就診的首要且主要場所,具有病情危重、病種較多、患者數(shù)量多等特征[1]。因此,對醫(yī)院急診科室的治療技術和護理質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到來和加劇,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也發(fā)生變化,部分患者到急診就診后,受病情影響等多因素影響,需到急診觀察室進行留觀,以讓醫(yī)護人員更好掌握患者病情狀況,實施針對性診療[2]。這加大了急診護理難度和工作量,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療,甚至發(fā)生醫(yī)患矛盾。以往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多偏向于配合醫(yī)師實施疾病診治干預,對患者心理、生理舒適度存在明顯忽略[3]。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重視護理的細致性和深入性等,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改善負性情緒和睡眠質量。有文獻顯示[4],精細化人文關懷可改善急診患者負性情緒、護理滿意度。但目前有關精細化人文關懷對急診觀察室患者的報告仍然少見。現(xiàn)本文共納入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急診觀察室患者分組論述,旨在探討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對急診觀察室患者負性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急診觀察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9例,糖尿病酮癥12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肺部感染6例,其他3例;留觀時間2~8 d,平均為(5.32±0.21)d;年齡51~78歲,平均為(61.21±1.32)歲;女性18例,男性22例;觀察組: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10例,糖尿病酮癥13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肺部感染5例,其他1例;留觀時間3~8 d,平均為(5.38±0.22)d;年齡52~79歲,平均為(61.35±1.36)歲;女性19例,男性21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入選標準:①均因病情影響,需在急診觀察室進行留觀。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認知功能異常。②病歷不完整者。③無陪同人員者。④中途轉院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多關心患者,仔細詢問其病變狀況,按照醫(yī)囑實施治療。觀察組接受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①營造良好的急診救治環(huán)境: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其心理壓力較大,排斥和恐懼陌生醫(yī)療環(huán)境,不利于開展急診救治。因此,首先需營造良好的救治環(huán)境,快速分診,安置合適、舒適的病床,用帷幕方式將其休息區(qū)域與救治區(qū)域進行隔離,以免在開展其余患者的救治工作時影響患者的休息。②醫(yī)護共情的心理干預:分析患者心理實際狀態(tài)后,首先醫(yī)護人員需做到換位思考,感知患者內心情感改變和生理疼痛癥狀,對患者的事情有共鳴,尊重與理解患者,鼓勵其主動訴說自身的焦慮和痛苦。根據(jù)患者實際狀況制訂其情緒干預方案,糾正其行為和心理問題,讓其保持健康、積極心態(tài)。責任護士需多鼓勵、問候、關愛患者,多分享治療成功的病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此外也可用聯(lián)合解釋、放松訓練、暗示轉移等方式,讓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③進行患者問詢:急診護理過程中問詢患者時,用快速問詢的方式得到其基本資料,評估其病情危重程度,并實施分診治療。問詢中,護士需保持語言、態(tài)度溫和,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切勿因護士自身緊張情緒導致患者情緒波動。同時,在問詢過程中,還需初步反饋患者病情,排除其負性情緒。④優(yōu)化急診服務措施:護理中,急診護士需安撫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引導患者轉移注意力,給予人文關懷,疏導其緊張、焦慮情緒。針對行動不便者,為其提供輪椅,及時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并在醒目部位標識需求信息,如休息區(qū)、輸液處、飲水處、衛(wèi)生間等,針對無法自行找到需求位置者,需及時引導,避免出現(xiàn)忽視患者需求的狀況。⑤保護其隱私:急診觀察室中大部分患者多因病癥位置或病情存在隱匿性和隱私性進行留觀,因此,護理時,需更好的保護其隱私,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如可給予患者帷幕安置和單獨診室,在處理過程中保持專業(yè)且良好的素養(yǎng),避免患者出現(xiàn)生理、心理不適感,讓其放松情緒。兩組患者均持續(xù)護理至其出急診觀察室。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情緒狀態(tài):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和焦慮自評量表(SAS)[6]判定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SAS:低于50分則無焦慮,50~59分則輕度焦慮,60~69分則中度焦慮,高出70分則重度焦慮。SDS:低于53分則無抑郁,53~62分則輕度抑郁,63~72分則中度抑郁,高出72分則重度抑郁。②患者滿意度:用急診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表判定,設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讓患者選擇一項則可。③睡眠質量:用匹茲堡睡眠量表(PSQI)[7]判定,包含入睡時間、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質量很好:0~5分;質量還行:6~10分;一般:11~15分;很差:16~21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t=0.1104、0.0579,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t=37.3415、46.1503,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95.00%vs.72.50%)(χ2=7.439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2.3 兩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t=0.0804、0.2129、0.6092、0.6092、0.2014、1.2745、0.6238,P>0.05),干預后,觀察組入睡時間、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t=25.1906、64.9207、98.5999、73.2343、114.1964、48.8636、107.896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分,)
醫(yī)院急診科為搶救病情急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也是醫(yī)院醫(yī)療技術的直觀體現(xiàn)。經(jīng)多年實踐發(fā)現(xiàn)[9],護理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患者對醫(y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更高。急診觀察室中大部分患者均合并慢性病變[10],護士不僅需觀察其基本體征指標,并需根據(jù)患者合并癥和疾病史做全面評估,綜合考慮其狀況,并實施護理干預。
以往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多偏向配合醫(yī)師實施治療干預,忽略了患者心理、生活舒適性。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屬于新型護理模式[11],此模式已在臨床多種疾病中得到應用,如子宮肌瘤患者[12]、眼科局部麻醉手術患者[13]、ICU危重患者[14]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有關急診觀察室患者應用狀況,目前很少有學者進行報道。本研究中將其用于急診觀察室患者中,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提示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對急診觀察室患者心理狀態(tài)、睡眠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方面均有改善效果。在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中,其護理理念主要為人文關懷、精細化,護士從自身工作意識和工作責任進行著手,護理中始終保持積極工作態(tài)度和良好語言親和力[15]。確保護士具有主動護理意識和積極的工作意識,并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掌握其病情特征,并確保分診準確性,疏導其負面情緒,指導其加強認識自身病情,提升配合度和護理依從性[16]。本研究中在實施護理時,關注每一位患者,滿足其基本需求,給予正確的服務和指導,促進護理有序進行,進而提升護理滿意度。同時,給予更為精細的護理服務,確保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均比常規(guī)護理更為精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提示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也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有文獻顯示,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的因素較多,如心理因素、醫(yī)源性因素、住院環(huán)境、病理因素等[17]。本文采用的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整合各類方法和資源,為其提供更為舒適的留觀環(huán)境,緩解軀體不適和疼痛等癥狀,減小醫(yī)源性影響,協(xié)助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促進安然入睡,提升睡眠質量。
綜上,急診觀察室接受精細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可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并改善睡眠質量,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也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