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肆言”與“肆權”:清末己亥“廢立”流言的形成及影響

      2022-11-27 16:25:31程麗紅
      關鍵詞:光緒帝新黨流言

      程麗紅,劉 斌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發(fā)布上諭,宣布第三次垂簾聽政,維新變法運動戛然而止。政變發(fā)生后,有關“廢黜”光緒帝的言論甚囂塵上,使己亥年(1899)的中國政局籠罩在流言陰影之下。1900年1月農歷己亥歲尾,清廷下詔立溥儁為大阿哥,入繼穆宗嗣,令舉國嘩然,史稱“己亥建儲”。流亡海外的新黨借題發(fā)揮,利用報刊以“立嗣即廢立”為口號掀起一場擁戴光緒、反對建儲的輿論抗議風暴。清廷于光緒帝尚在位的情況下為同治帝立嗣,這一反常舉動經方家們反復推敲已有結論,亦有學者對己亥年前后輿論與政局的關系作深入考察(1)考證“廢立”真?zhèn)沃芯恳姽l(wèi)東《“己亥建儲”若干問題考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5期]、吳仁安《晚清光緒季年的“己亥建儲”丑劇和愛新覺羅·溥儁的“大阿哥”之“立”與“廢”》[《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己亥建儲前后輿論與政局關系的研究見王剛《從“武昌假光緒案”看己亥建儲前后的輿論和政局》(《清史研究》2019年第8期)、賈小葉《〈新聞報〉與戊戌己亥政局的變動》(《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董叢林的《清末戊戌、己亥年間“廢立”傳聞探析》(《南開學報》2003年第2期)視“廢立”傳聞為一種社會政治文化現(xiàn)象,是在社會動蕩、朝局紊亂、相關信息環(huán)境畸變的背景下所彰顯的一種特殊輿論形態(tài)。其專著《晚清社會傳聞研究》著重呈現(xiàn)“廢立”傳聞的繁多和歧異,未對傳聞形成原因與影響作深入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9~192頁)。。但問題在于,“立嗣”本是清廷迫于輿論壓力推出的折中方案,為何卻在公眾的集體記憶中被“廢立”所替代?通過口耳相傳倏忽不定、稍縱即逝的流言,緣何成了引發(fā)庚子年政壇大動蕩的“蝴蝶翅膀”?

      囿于承載媒介的限制,流言是歷史研究中難以憑傳統(tǒng)史料直接呈現(xiàn)的口語傳播現(xiàn)象。本文通過爬梳有關己亥“廢立”流言的檔案、日記、回憶錄、傳記等各類文本史料,以及報刊的相關報道與評論,搜尋“廢立”說形成的蛛絲馬跡,并在此基礎上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進而深入考察流言如何在清末政治時局變幻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冀望從媒介研究的視角“切其一片”,審視清政府在流言沖擊之下的輿論危機應對與輿情管控之變,從而更深刻理解清末媒介與社會政治機理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乘風之翼”:動蕩時局下的“廢黜”流言

      維新變法僅百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夜之間成為朝廷通緝的要犯。如此劇烈的政局反轉引發(fā)朝野的無限遐想,人們對有限的公開信息進行串聯(lián)臆測。中國政局籠罩在“謠生市虎人疑信,影出杯蛇事有無”(2)陳善偉編:《唐才常年譜長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50頁。的流言陰影之下。有如時人所云:“最奇者每數(shù)日必有謠言一次,每次各不相同,旋起旋滅。據(jù)都人士之意不敢謂為必有,亦不敢謂為必無?!?3)《謠言何多》,《叻報》1899年10月11日,第2版。而此時的輿論環(huán)境已迥異于百年前的康乾盛世,租界內的西文報紙和海外華文報紙為清廷所鞭長莫及,原本通過口耳相傳,在熟人間社交網(wǎng)絡傳播的消息,如添乘風之翼,迅速擴散至社會的各個角落。

      (一)“光緒賓天”

      光緒帝的安危首先成為中外人士關注的焦點。在政變發(fā)生后的最初幾天,國內傳播最盛者莫過于“光緒賓天”說。據(jù)康有為回憶,政變發(fā)生后,光緒帝被囚禁于瀛臺,舉國上下皆“傳聞上(光緒帝)已有不測,各國紛紛調兵,咸恐懼國變,或奔走匿避”(4)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63頁。。英國駐上海代理總領事白利南(R. Brenan)向本國外交大臣電告稱“清宮政變發(fā)生,光緒帝死了”(5)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3頁。。英國人艾·溫蓋特在致《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的信中也寫道:“(上海)整個地方都由于皇帝被毒死的消息陷入混亂之中?!覀兣幻靼?,為什么這里的人,尤其是中國人都認為他已經死去?!?6)[澳]駱惠敏編:《清末民初政情內幕——〈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厄·莫理循書信集 上 1895—1912》,劉桂梁等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第113~115頁。

      此時方興未艾的近代報紙,以權威信息發(fā)布的新聞形式,將原本飄忽不定、令人將信將疑的流言推向了公共領域。上海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周刊登載消息:“據(jù)原來的傳說,光緒帝是在九月二十一日被弒了,很多消息靈通的中國人士、高級官吏及其他都是這樣相信的?!?7)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1115頁?!澳壳暗闹袊?,據(jù)我們所知道的,已經是沒有皇帝了,謠言眾多且散布極廣,說皇帝已經遭毒害?!?8)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065~1066頁。任職中國海關的英國籍雇員金登干向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匯報時有言:“今天街頭張貼的報紙說到‘中國皇帝已經被強迫遜位,據(jù)說已駕崩;慈禧太后大獲全勝’。”(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匯編》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890頁。其他如“或云他已于八月初六日被殺,或云已于八月初七日自盡”(10)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第213頁。等貌似精準的報道,也頻現(xiàn)英文報端。類似的流言甚至遠渡重洋引起西方列強的關注。當時俄國駐倫敦大使斯塔利在致俄外交部的信中透露:“來自中國的關于皇帝廢立的第一批消息引起了英報刊熱烈的評論。各報惶惶不安地談論著清廷的親俄方針,各省對于政府普遍不滿情緒的增長,‘懷有親俄情緒’的李鴻章重掌政權的可能性以及被認為是親英派的張蔭桓的失寵。”(11)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021頁。

      (二)“擇定新君”

      隨著時間的推移,政變的細節(jié)陸續(xù)披露,光緒賓天的消息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然而慈禧垂簾聽政,誅殺六君子,懸賞通緝康梁等一系列舉動,都使外界認為光緒帝雖然暫時性命無虞,但境況堪憂。9月26日,上?!蹲至治鲌蟆贩Q:“目前的中國據(jù)我們所知道的,已經是沒有皇帝了。不過根據(jù)他的手詔來看,他僅是被廢黜了?!?12)“The Coup d’etat at Peking”,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ept. 26, 1898(569).隨后有關光緒的境遇又衍生出諸多版本:“皇上暫居靜室,不接臣僚”(13)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063頁。;“皇上欲逃離瀛臺未果,慈禧令拆去瀛臺板橋”(14)《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69冊,1898年10月25日。;甚至有光緒帝已“和康有為一同逃出北京,乘坐英國商船‘巴羅納特’號(Ballarat)到達了香港”(15)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85頁。之說。從上述流言可以推斷,當時朝野上下幾乎都認定“皇帝被廢黜”只是時間問題。盡管公眾所預料的廢黜遲遲沒有下文,但是民間關于光緒帝繼承人的猜測卻是五花八門。各類報紙更是積極參與繼位之人的討論。1898年11月14日,澳門《知新報》轉載香港《士篾西報》消息:“由華人處訪聞,中朝政府已預備設立繼位為君之人,所欲立者有二人,一系五王爺之子,另一系殿前侍衛(wèi)之人。二者皆光緒皇上之堂兄弟?!?16)《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71冊,1898年11月14日。1899年6月8日,該報又載:“北京紛紛傳說,謂西六月二十號,中朝另立新君,聞踐位者為恭王之孫,又有謂為五王爺之孫?!?17)《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89冊,1899年6月8日。9月9日,上?!缎侣剤蟆仿曆裕骸盎侍髶穸懝琵g子溥僎誕登大寶?!?18)《禪位風傳》,《新聞報》1899年9月9日,第1版。1898年11月12日,發(fā)行于新加坡的親維新派中文報紙《叻報》轉載《字林西報》的新聞:“接北京十二日來電云,本日早晨有宮內某大員出語人曰,初九日有人欲令某親王之子誕登大寶?!?19)《京函匯述》,《叻報》1898年11月12日,第2版。

      上述流言的內容自相矛盾,“或言端王之子,或言瀾公之子。有言年甫九齡,有言已十三歲。即此傳聞互異,已知事等捕風”(20)《論謠》,《叻報》1899年9月25日,第1版。。而坊間諸如“太后宮中私蓄一子,年已成立,封為俊親王,行將繼統(tǒng)”(21)《論流言太謬》,《叻報》1899年9月21日,第1版。;“穆宗(同治帝)有遺腹子一人育于宮中,曾有遺詔囑立此子為君”(22)《乘輿遇變非常警電》,《叻報》1898年9月24日,第2版。等說,則更是頗具宮廷傳奇色彩的無稽之談。但在外界看來,光緒被廢并非臆測,因為朝廷的一舉一動已經透露些許跡象。當時邸報所刊載的宮廷新聞赫然在目,慈禧太后自己亥年正月以來,每日傳召載濂之子溥偁、載漪之子溥儁、溥倫之子毓尊、溥僎之子毓安,不僅加恩賞給頭品頂戴,還于每日朝政畢后單獨奏對。“皇太后慈顏甚悅,每日必須散門后方令散朝返府。”(23)《秀出天潢》,《叻報》1899年4月24日,第2版。這些舉動無疑是準備“另立他人以登寶”(24)《西報妄談》,《叻報》1899年5月4日,第2版。的先兆。中外人士普遍認為,“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如若有合適的人選,皇太后是會再找一個小孩子的,因為這樣她就可以繼續(xù)攝政”(25)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三)》,第479~482頁。。1898年11月18日,《叻報》轉載日本新聞稱,英國欽使咨照中國政府云:“聞繼大位之某王子,亦已居住宮中。此乃自有中國以來聞所未聞之事也?!?26)《咨詢國事》,《叻報》1898年11月18日,第2版。一則流言引得英國專門照會中國政府,足見其影響之廣。

      (三)“擇期禪讓”

      相較于繼承人選問題,有關慈禧太后如何對待光緒帝的報道,更顯得“廢黜”之舉勢在必行。1898年11月末,已有海外報紙聲言:“密探得太后之意已隱定繼位之人。欲于來歲元旦為禪位之期?!?27)《京事要聞》,《叻報》1898年11月30日,第2版。1899年9月,上?!缎侣剤蟆芬浴抖U位風傳》為題揭載“禪位一事已在預備,并迫令皇上自上禪位之表”(28)《禪位風傳》,《新聞報》1899年9月9日,第1版。。報道中稱慈禧太后已做好周密策劃,接到光緒帝禪位上表時“皇太后偽為不允,故尚須再上、三上”,以便給外界留下皇上“自請”禪位之印象。諸如“政府確已決計明年改元,另立新主”(29)《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108冊,1899年12月13日。,“即著諸王大臣等敬謹定擬內禪典禮,請旨施行”(30)《京事電報匯登》,《叻報》1900年2月9日,第2版。,“皇上今正禪位,自請歸藩,國號業(yè)已改元,新君即承大統(tǒng)”(31)《節(jié)錄香港循環(huán)日報立嗣釋疑說》,《申報》1900年2月13日,第3版。等說隨之頻現(xiàn)報端。而此間大學士李鴻章、徐桐、崑崗,以及督撫劉坤一、譚鐘麟等反對廢立的電奏(32)王剛:《從“武昌假光緒案”看己亥建儲前后的輿論和政局》,《清史研究》2019年第8期。,愈發(fā)加劇朝野內外的臆斷:“(皇太后)已陰懷廢立之意,繼位者亦已暗中擇定?!?33)《國事錄要》,《叻報》1898年11月26日,第2版。

      除擇定新君之外,朝中的一些反常舉動也被報紙過度解讀為“廢黜”的征兆。1899年7月22日,《叻報》轉載英文《京津太晤士報》消息:“傳聞中國太后密為防范,于內廷飭造鐵室三間?!?34)《日下來鴻》,《叻報》1899年7月22日,第2版。稱慈禧太后命人在壽皇殿前,用馬口鐵包皮建造三間鐵屋,“防御極為完固,內貯毛瑟槍藥彈等件”(35)《圣躬已瘳》,《叻報》1899年11月9日,第2版。。外界猜測此舉源于“宮中防警添設巡夜兵役一時無地可住”(36)《但愿如此》,《叻報》1899年9月22日,第2版。,也有謂“此房系儲藏槍械,皇太后慮變生意外借作藏身之所”(37)《謠言可息》,《叻報》1899年11月11日,第2版。。不過在坊間,“太后令營鐵室于純廟內禪之壽皇殿一節(jié)……欲使聞者疑為太后將迫今上內禪于此殿,即以鐵室為囚龍之所耳”(38)《論流言太謬》,《叻報》1899年9月21日,第1版。。對此,《申報》特意刊文進行辟謠,稱“鐵室者建以便支更夫憩息,室頂蓋以鐵皮,而彼黨中人竟妄稱太后欲將皇上幽囚于此”,炮制流言者“甘心黨逆,矢口而誣及深宮”,散布流言者乃“好事之徒道聽途說,漸且自命為識時務者,亦皆橫肆議論,顧忌全無”(39)《靖謠言說》,《申報》1900年2月5日,第1版。。

      二、辟謠與造謠:圍繞圣躬的報端論戰(zhàn)

      “如果我們聽到的謠言給事實作出了一個符合我們私生活的解釋,我們便愿意相信并傳播它?!?40)[美]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劉水平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頁。按照奧爾波特的觀點,流言之所以被廣泛接受并傳播,是因為它符合人們的心境與對時局的判斷。從當時的私人日記及在華洋人的報告、通信來看,戊戌政變之初,由于政局突變,信息閉塞,人們對光緒帝賓天及被廢黜的猜測與想象,恰是對時局擔憂的體現(xiàn)。雖然此時光緒帝還是清王朝名義上的君主,但從流言所折射的社會心態(tài)可見,朝野上下認為光緒帝被“廢黜”并非空穴來風。對于主要骨干流亡海外的新黨而言,光緒帝是維新變法的希望所在。在既沒有軍隊加持,又缺乏下層民眾支持的情況下,利用報刊制造輿論壓力成為新黨唯一可倚重的手段。于是一場以報刊為陣地,以流言為武器的輿論角力在晚清的輿論場中肆意展開。

      (一)圣躬抱恙

      為了應對洶涌如潮的賓天傳聞,清廷于1898年9月25日以光緒帝的口吻發(fā)布上諭:“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y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xiàn)在外省者即日馳送來京,勿稍延緩?!?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24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8年,第424頁。朝廷降旨為皇帝廣求名醫(yī),辟謠“光緒賓天”說的目的顯而易見。不過,清廷后續(xù)的舉動卻格外反常。為了證明“圣躬抱恙”,朝廷不僅定期公布太醫(yī)問診的脈案,還延請法國醫(yī)生德對福(Dr. Detheve)入宮為皇帝診治,希望借外國醫(yī)生的診斷結果消弭民間質疑。12月1日,清廷又頒布上諭,以“朕躬服藥調理,步履未能如常”(42)徐致祥等:《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第62冊,臺北:聯(lián)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7年,第31535~31536頁。為由,取消應由皇帝例行出席的圜丘大祀。1899年1月9日,又諭“現(xiàn)在朕躬違和,所有年內暨明年正月應行升殿及一切筵事均著停止”(43)徐致祥等:《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第62冊,第31689~31690頁。。上述舉措避免了因光緒帝無法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所導致的猜忌,又隱達皇上性命無虞的信息,可謂用意至深。

      清政府運用官方渠道發(fā)布權威信息,再加上法國醫(yī)生脈案全文,可謂理由正當、細節(jié)充分,按常理應當能消弭民間的猜疑。但是對于外界關注的關鍵點——光緒帝是否“被廢黜”,清廷卻一直采取回避態(tài)度,這也給各方猜測廢立問題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從公眾的反應來看,上述官方諭旨并沒有起到消弭流言、平穩(wěn)政局之功效,反而間接印證了政變前京城內外所傳光緒帝“病情危重”(44)《圣躬萬?!?,《國聞報》1898年8月19日,轉引自董叢林《清末戊戌、己亥年間“廢立”傳聞探析》,《南開學報》2003年第2期。之說。皮錫瑞的日記中便有言:“臨朝后五日,始有圣躬不豫之文,先所諭并未言,足見是托辭,詔求醫(yī)生亦掩飾人耳目之語。若再有魏主之變,則人心更不服,將有河陰之禍矣?!?45)《師伏堂未刊日記》,湖南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湖南歷史資料》第2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4頁。

      (二)“圣躬無恙”

      在外界看來,一位未滿而立、正值少壯的青年皇帝突然患上危重之癥,以致宮中太醫(yī)束手無策,需下詔廣泛求醫(yī),其原因著實蹊蹺。對此,新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回憶,當時光緒帝的健康情況很好,“皇上日日上朝辦事,召見大小臣工,且間數(shù)日必詣頤和園西后前請安,常在瀛秀園門跪迎跪送,是豈有病之人所能如是耶!”(46)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第63頁??涤袨樵獾酵ň兒蠓堑珱]有隱姓埋名,反而主動接受報紙采訪并特意聲明:“我離都時,皇上圣躬無恙。”(47)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149頁。在英船上與班得瑞談話中又強調,“到我離開北京時為止,他身體一向是非常健康的,并且整天閱看和批答奏章”(48)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三)》,第525頁。?!哆穲蟆酚?898年11月3日刊發(fā)《京事匯言》,稱:“今上現(xiàn)無恙,廢位一事恐未必然?!?49)《京事匯言》,《叻報》1899年11月3日,第2版。

      為了戳穿清廷的謊言,新黨針鋒相對利用報刊揭露清廷脈案的矛盾之處。天津的維新派喉舌《國聞報》稱:“皇上病狀自交冬以來,日見康愈,然太醫(yī)院御醫(yī)及各省奏保醫(yī)官,每日仍奉皇太后懿旨,命輪川入值診視。其各醫(yī)官所開之脈案,亦由內監(jiān)奉懿旨發(fā)交南書房謄寫數(shù)十通,分交六部九卿各堂官公同看閱,其脈案所說亦不外心腎不交、肝木氣旺、腰軟精滑等詞。就脈案而觀,病勢仍似重大,然曾見召見之中外各官退而語人曰:皇上兩目炯炯,精神充足,不像有病之人?!?50)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243頁。法國醫(yī)生在脈案中描述的“皇帝圣躬,初見之時體氣瘦弱,精神短少,口味尚好”(51)《法醫(yī)脈案》,《申報》1898年11月23日,第2版。,也被《叻報》解讀為“法醫(yī)則謂并無大要”(52)《京函匯述》,《叻報》1898年11月12日,第2版。。新黨在《知新報》上斷言,朝廷公布脈案下詔求醫(yī)是“借此以掩中外之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53)《皇上病重正謬》,《知新報》第80冊,1899年3月12日。。

      (三)“外人干涉”

      由于新黨在國內缺乏下層的民意基礎,且沒有武裝力量的支持,為營救光緒,挽回敗局,康有為寄望于英國人出手干涉。他給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寫信求助,說“將來的局勢是除非英國出面干涉,一位小孩子將要繼皇上登基,西太后勢將成為真正執(zhí)掌實權的皇上”(54)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三)》,第527頁。,意圖將光緒帝的境遇與英國在華利益關聯(lián)起來,爭取英人對光緒帝的同情?!秶剤蟆芬噍d“外人定將干預,決不聽之。又有西人言此事從中實有某大國公使主持調度,西人言此者奮髯抵幾,意甚不平”(55)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063頁。,形容“太后輔政尚可阻令各西國人不預此事,如有變動,竊恐各國欽使必有后言”(56)《京函匯述》,《叻報》1898年11月12日,第2版。。

      據(jù)皮錫瑞的日記,當時社會上關于英、法、德、美、奧、比、日七國以廢立為由“請?zhí)髿w政,舉行新政,舉行新法”(57)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245頁。的說法廣泛流傳。外國干涉之說的確產生了一定效果,引發(fā)清廷內部的分化。1899年10月13日,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以“經權之說須慎,中外之口宜防?,F(xiàn)在謠諑紛騰,人情危懼,強鄰環(huán)視,難免借起兵端”(58)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劉坤一遺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15頁。為由上書慈禧太后,反對廢立。

      (四)“毒藥弒君”

      為了扭轉千夫所指的不利地位,舊黨也如法炮制,利用報紙散播流言,對新黨進行栽贓嫁禍。例如上?!蹲至治鲌蟆肪驮姆Q,早在1898年8月1日滬上已風傳“內閣剛毅、張蔭桓、吳春坡等三人內由一人進呈紅丸,請皇上服之。所進之丸系出于不得已者。按此紅丸曾見于《明史》。據(jù)云皇上若服此丸以后臨朝剖決大政無不順從進丸之人意指”(59)《西報妄言》,《叻報》1898年9月1日,第2版。。而另一個版本中,進侍奉藥者“為張湯兩親信臣進……夫張者即張蔭桓也”(60)《皇上病重正謬》,《知新報》第80冊,1899年3月12日。。當時流布最廣之說是康有為進呈的紅丸??凳显貞涀约禾油鲞^程中,英國領事向他出示過一份密諭,內有“康有為進毒丸弒大皇帝”(6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獻研究部編:“康有為遺稿”《萬木草堂詩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8頁。字樣。關于康有為進藥弒君的細節(jié)甚為離奇。據(jù)描繪,毒丸不僅能致“圣體浮腫,病勢頗重”(62)《我聞如是》,《叻報》1898年10月17日,第3版。,還能使皇帝“為所迷惘,順從進丸之人之意指”(6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獻研究部編:“康有為遺稿”《萬木草堂詩集》,第90頁。。傳聞中所進毒藥也是五花八門,有云“(皇帝)中信石之毒,口吐鮮血,便溺亦皆有血”(64)《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69冊,1898年10月25日。,有云“乘輿果有晏駕之憂,系由砒毒所致”(65)《圣駕大安》,《叻報》1898年10月7日,第2版。,或云“中國大皇帝據(jù)稱系受玻璃粉毒所致。……玻璃粉毒罕見于中國方書,然則中國之人自必鮮有知其毒者”(66)《玻璃毒又見》,《叻報》1898年12月5日,第2版。。

      盡管無法查證上述流言的確鑿來源,但從內容指向來看,制造者必定是仇視變法、痛恨新黨之人。自維新變法以來,光緒帝下詔裁撤鴻臚寺等衙門,廢除八旗特權,改革科舉考試制度,觸動了守舊集團的利益,引得朝堂內外“皆謂康有為欲盡廢京師六部九卿衙門,彼盈廷數(shù)千醉生夢死之人幾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67)《東報節(jié)錄》,《叻報》1899年1月19日,第4版。。在新黨看來,將康有為與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紅丸案”勾連在一起,舊黨以流言為工具,陷康于“弒殺君主”之不義境地的意圖昭然若揭。梁啟超直言:“謠言之起皆由滿洲黨深惡寡君之變法,恨不得速其晏駕,故廣布咒詛之言,陰為鴆毒之地?!?68)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081頁。

      三、新黨“肆言”:“立嗣即廢立”說的形成

      新舊兩派為了打擊政敵,利用各自手中的工具捕風捉影,互相攻訐,或無中生有,或添油加醋,將流言冠以“西人云”“外人說”等字眼,堂而皇之地登諸報端,混淆視聽,正可謂“權衡在我,取舍從心”(69)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5頁。。對新黨而言,通過制造“圣躬無恙”的輿論,保護光緒帝的目的已初步實現(xiàn)。雖然光緒帝被囚禁于瀛臺,但至少性命無虞。只要光緒帝身體無大礙,廢帝無從借口,慈禧太后的廢立計劃自然就失去了依據(jù)。不過維新變法要想挽回局面,終究還是要指望光緒帝能夠再度親政。于是新黨的下一步將聚焦于如何促成歸政光緒。

      (一)渲染“復權皇上”

      為了促使慈禧盡快復權皇上,新黨首先利用報刊散播“圣駕大安”(70)《圣駕大安》,《叻報》1898年10月7日,第2版。的消息。1899年2月1日,《叻報》轉載香港《孖剌西報》報道:“某西人覲見中國大皇帝,禮畢而退。因語人謂現(xiàn)觀皇帝身體,似甚康健也者,然則圣躬已愈?!?71)《人心可慰》,《叻報》1899年2月1日,第2版。4月,《知新報》載文稱:“日本太晤士報云,現(xiàn)又傳清帝病體大安?!?72)《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82冊,1899年4月1日。自此,類似“皇上圣躬并無不豫,且精神充足”(73)《首善要聞》,《叻報》1899年4月7日,第3版。,“皇上近日精神甚健,天顏毫無病容”(74)《圣躬大安》,《叻報》1899年6月27日,第6版。,“現(xiàn)在圣躬大安,以前危險之說皆謠言耳”(75)《圣躬大安》,《叻報》1899年7月14日,第6版。,“皇上調護得宜,故圣躬康健久而無恙”(76)《圣躬病情謹志》,《叻報》1899年7月22日,第2版。,“頃聞現(xiàn)在圣體胖潤,精神甚佳,口味亦好……數(shù)月后料能大安也”(77)《圣躬漸愈》,《叻報》1899年9月11日,第2版。,“皇上全無病容,詢問一二語極為從容”(78)《兩宮起居》,《叻報》1899年10月12日,第2版。等文字頻現(xiàn)報端。《叻報》直言不諱:“爰亟錄登報章,俾共知圣體已痊,圣謨廣運,必有以慰中外臣民”(79)《天何言哉》,《叻報》1899年8月4日,第2版。,以渲染廣大臣民歡欣于“圣駕大安”的氛圍。

      另一方面,新黨報刊從1899年下半年開始,一反斥責慈禧為“逆后”的論調,開始改變策略調和兩宮(80)賈小葉:《從“逆后”到“賊臣”——戊戌己亥年間康黨宣傳的策略調整》,《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刻意塑造慈禧“慈母”形象。如“皇太后常以圣恙厪懷,每日必詢問皇上圣體如何。聞近來已漸獲痊,深宮甚悅。擬俟大安而后復授權于上”(81)《津報二則》,《叻報》1899年7月20日,第2版。又如“皇太后自萬壽圣節(jié)后于皇帝前深加詞色,隱傳愛憐顧惜之情。兩宮慈孝相成,大非昔比”(82)《薄海臚歡》,《叻報》1900年1月22日,第2版。。甚至有日本報紙也跟風報道稱:“邇來兩宮漸形和睦……太后及皇上同詣天壇。”(83)《內政消息》,《叻報》1899年11月7日,第3版。一派母慈子孝景象,前番的干戈似已化為玉帛。還有消息則隱傳慈禧支持維新之意。據(jù)《叻報》7月29日報道:“(慈禧)飭軍機處進呈去歲康李楊宋諸逆條陳,詳細閱覽。論者謂頗有維新之機。近數(shù)日有二翰林召見。太后問以亦曾看時務書否?對曰臣從不敢看。太后諭曰時務書豈可不看?將來何以應變耶?”(84)《宸京新雁》,《叻報》1899年7月29日,第2版。《知新報》亦有載“皇太后擬將以前所行新政盡行恢復”(85)《北京要事匯聞》,《知新報》第69冊,1898年10月25日。之說。

      (二)鼓吹“立嗣即廢立”

      1900年1月24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口吻頒布上諭:“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胰肜^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祽┦ゴ龋徒谧谑抑猩骱嗁t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tǒng)之畀。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86)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4464~4465頁。其主旨有三,一是光緒帝如果有皇子,需過繼給哥哥同治帝嗣下,這是光緒帝繼承皇位的條件之一;二是現(xiàn)在光緒帝身體欠安,延續(xù)皇族血脈的重任無法承擔;三是溥儁入繼同治帝為嗣,并封為皇子,擁有繼承皇位的合法資格。通觀上諭全文,絲毫沒有要廢黜光緒、另立新君的辭令。

      然而令舊黨沒有意料到的是,原本作為折中方案的“立嗣”非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引來山呼海嘯般抗議。電報局總辦經元善聯(lián)合上千名紳商發(fā)出反對通電,要求慈禧太后取消立儲,歸政光緒。在新黨看來,舊黨將大阿哥入繼為同治帝后嗣,將來他繼承的皇位是來自同治帝,而非光緒帝,這也直接排除了光緒帝攝政的可能。對此,《蘇報》在刊發(fā)的經元善電稟前加按語云:“紳商士庶紛然哄動。皆謂,名為立嗣實則廢立?!?87)《上總署轉奏電稟》,《蘇報》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0年1月27日),轉見經元善《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309頁。2月1日,《清議報》刊登麥孟華之論說《論建嗣即為廢立》,揭露建儲的實質是“以行廢立之實而暫避廢立之名”(88)《論建嗣即為廢立》,《清議報全編》卷3,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1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70頁。。14日,《知新報》也發(fā)表《論立嗣即已廢立》控訴:“立嗣之諭既下,天下震動,人人皆知,則可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矣。蓋必先定皇嗣,然后可行新君即位之舉,必先托皇上自言,然后可泯威逼之痕跡,亦必先試立嗣,然后可觀天下之人心。此逆謀布置之次第,一一可見者也?!?89)《論立嗣即已廢立》,《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吨聢蟆愤€提醒“‘名為立嗣,實則廢立’二語,可謂洞見逆賊心肝,愿普天下人看破奸計”(90)《廢立要聞匯錄》,《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此時同情維新的民眾均已認定,慈禧還政光緒、維新東山再起已經無望,新黨人士與舊黨徹底翻臉。

      (三)號召“武力勤王”

      為了煽動民眾的反對情緒,新黨一反先前的“和睦”溫情,指出“今日廢立之事,天下乃以為漢人之不幸,而滿人之大福矣,嗚呼,是豈漢人之不幸哉,吾以為滿人之大禍耳!”(91)《告滿洲人》,《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借機挑唆滿族民眾對清政府的反抗情緒。同時還竭力渲染清廷官僚內部的矛盾,以行離間之能事,如“立嗣之事,實榮祿一人力為主持,而慶親王則深不以為然,其余百官,均不敢置喙”(92)《廢立要聞匯錄》,《知新報》第114冊,1900年3月15日。;張之洞與袁世凱“二人必須竭力以保圣躬,余必當預備壯士四萬人以勤王”(93)《電語風傳》,《叻報》1900年2月14日,第2版。。再者,借西人之口指責慈禧:“皇太后明目張膽摧傷國脈……事變至此不可收拾,若令其再竊神器十余年,則中國更不堪想。果其不死中國必無振興之一日?!?94)《西人論立嗣事》,《叻報》1900年2月23日,第1版。在《廢立要聞匯錄》中,極力呈現(xiàn)民眾震動、支持光緒的社會反應,以發(fā)動社會輿論:“廢立消息傳至湖北,各官紳之有血性者,聞此耗如空中下一霹靂,是夕即糾合同志,擬抗偽旨力爭”(95)《廢立要聞匯錄》,《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寓居之粵東人民大為震動,悉于深夜焚香禱告,虔祝上蒼默佑皇上復權”(96)《求天默佑》,《叻報》1900年3月22日,第2版。。

      新黨關于“立嗣即已廢立”的觀點引發(fā)強烈的社會反響,引導了民眾對時局的判斷。有報紙用“天津上海之民人因聞此信均驚惶更甚”(97)《首善紀聞》,《叻報》1900年3月12日,第2版。,“四海沸騰,民心惶惶,如喪考妣”(98)《國變要聞匯志》,《叻報》1900年2月12日,第2版。來形容當時中國社會的反應。張謇在日記中寫道:“聞今上有立宣宗元孫惇邸之孫王子溥儁為子,承穆廟后嗣統(tǒng)之詔,歲星運窮,大禍將至,天人之際可畏也哉。”(99)張謇:《張謇全集》第6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29頁。

      四、舊黨“肆權”:借“莠言亂政”整頓報業(yè)

      立嗣詔書使新黨期盼的太后歸政徹底化為泡影,武力勤王的號召和沸騰的社會輿論使清廷倍感壓力。慈禧太后“取閱華文各報,見論說多注重皇上,心滋不悅”(100)《都門雜記》,《叻報》1900年3月1日,第2版。。變法時朝臣口中“上畏清議,下無隱情,風聲所播,民智自開”(101)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37~38頁。的報紙,在此時成為“莠言亂政”的罪魁禍首。夏曾佑在致汪康年的信中直陳報界亂象:“各報大譽大毀實無一可,中國有史以來大約從無真話?!?102)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39頁。張之洞更是指責上海《新聞報》“以謗言登報,冀以搖惑人心激怒朝廷,鼓煽奸民,挑動各國,使中國從此多事,擾亂不安,以泄其忿,居心兇毒無以復加。此報流傳為害甚烈”(103)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三)》,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第763頁。。于是以“痛駁謠言、平息謬說”為由,劍指報業(yè)報人的一系列整頓措施相繼出臺。

      (一)示靖謠言

      立嗣詔下之后,面對洶涌而來的諫阻廢立電吁,清政府指派總理衙門向各國駐京使節(jié)發(fā)布公文,申明立嗣之故乃“同治皇帝上寶時曾奉懿旨,俟新皇帝生有皇子,繼承大行皇帝為嗣。蓋因中國立嗣必須昭穆相當,若不為同治皇帝立嗣,則主祭無人,實無以慰在天之靈”(104)《布告立嗣緣》,《叻報》1900年2月20日,第2版。。另命駐新加坡總領事出示曉諭:“舊臘以來謠言四起,或曰朝廷有廢立之事,或曰改元普慶,或曰廟堂大變,不一而足,誠屬駭聞……先后兩次奉到電文并無廢立變故,惟皇上有建儲之說。凡為別處報紙電信所謠惑者,宜曉諭之,以安人心而定觀其聽?!?105)《總領事府示諭照登》,《叻報》1900年2月9日,第3版。

      以《新聞報》《申報》為代表的商業(yè)報紙為求生存,紛紛站在與當局一致的立場。立嗣上諭發(fā)布之初,《新聞報》也曾與其他新黨報刊一樣,認為立嗣即廢立,對慈禧太后大加斥責。但庚子新年后,流言所傳的“改元”等事件并未發(fā)生,《新聞報》立即轉變筆鋒,附和朝廷“立嗣并非廢立,而是立而不廢”(106)賈小葉:《〈新聞報〉與戊戌己亥政局的變動》,《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申報》則在報道中嚴格使用“立嗣”這一措辭,連續(xù)刊發(fā)《示靖謠言》《靖謠言說》為標題的時論文章,為朝廷立嗣的合理性作辯護。《申報》一系列文章中,認為此次立嗣乃是朝廷應光緒五年三月吳可讀尸諫之請,“上以慰皇太后之愿,中以慰毅皇帝之靈,下以慰海內氓庶之望”(107)《立嗣解惑》,《申報》1900年2月4日,第2版。。“立嗣者皇上之孝思,而非臣下之陰謀也;繼統(tǒng)者傳位于將來,而非擁立于今日也?!?108)《節(jié)錄香港循環(huán)日報立嗣釋疑說》,《申報》1900年2月13日,第3版。還強調“皇太后為穆宗毅皇帝立大阿哥為嗣,未嘗言及建儲”(109)《示靖謠言》,《申報》1900年2月27日,第1版。,“況朝廷絕無廢立之言,立嗣一事實有出于不得已者”(110)《節(jié)錄香港循環(huán)日報事貴知機論》,《申報》1900年2月22日,第3版。。同時《申報》還批評新黨諫阻立嗣引發(fā)輿論亂象,指責“康既捏造不經之語哄動外人,累牘連篇幾令人不能卒讀,梁更著為《清議報》,任情訕謗”(111)《靖謠言說》,《申報》1900年2月5日,第1版。,聲言“朱諭立大阿哥溥儁為穆宗毅皇帝嗣子以來,外間雖謠諑紛紜,而京邸甚為安謐,絕不聞有無稽讕語煽惑人心”(112)《立嗣確音》,《申報》1900年2月14日,第1版。,試圖為沸騰的輿論降溫?!缎侣剤蟆愤M而呼吁各界士民,各安其心,各司其事:“今內廷之事已定,海內人心已安,士農工商,各司其事已如故。各處謠言已漸息,則前此不經之談,某不愿再聞其說矣?!?113)《解謠篇》,《新聞報》1900年4月3日,第1版。

      (二)嚴禁“逆報”

      戊戌政變后,朝廷曾于1898年10月9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下旨嚴斥報館亂象:“莠言亂政,最為生民之害,前經降旨,將官報、時務報一律停止。近聞天津、上海、漢口各處,仍復報館林立,肆口逞說,捏造謠言,惑世誣民,罔知顧忌,亟應設法禁止。著各該督撫,飭屬認真查禁。其館中主筆之人,皆斯文敗類,不顧廉恥,即由地方官嚴行訪拿,從重懲治,以息邪說而靖人心。”(114)《德宗景皇帝實錄》卷428,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乙巳,《清實錄》第5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620頁。李鴻章也曾抱怨“洋報多刊無根謠言,于慈宮及中堂輒加詆謗,實堪痛恨”(115)顧廷龍等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54頁。。英國人赫德甚至認為“這些報紙從來沒有做過什么有益的事。自從我來到中國,我就知道他們經常在做有害的事。有寫漂亮文章的機會,是很難抗拒的,所以為了虛榮就喪失了明智的判斷”(116)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第1246頁。。然而各地方大員對時局多持觀望態(tài)度。但己亥年以后,流言肆虐使得清廷中原先支持報刊的官僚也發(fā)生了轉變。報刊,尤其是“洋旗報”,所刊載的言論不受朝廷控制,其帶來的危害已經影響到國體安危。故清廷內部此時對嚴控報紙形成共識。禮部侍郎內閣學士準良在奏報中稱“報館挾洋自重,刊布邪說,喪心指斥”(117)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482~483頁。,要求朝廷飭令地方督撫設法嚴禁。劉坤一電奏:“上海《新聞報》于九月初五日所載康有為逆書,情詞極為狂悖。當飭上海道照會英領事,嚴飭該館更正,以后不許妄登?!?118)翦伯贊等編:《戊戌變法》第2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年,第636頁。時任直隸總督裕祿則“札飭各屬令禁售《清議報》”(119)《進呈清議報》,《叻報》1899年6月15日,第3版。;張之洞也致電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小田切,要求日本配合查禁在日出版的《清議報》(120)白文剛:《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150頁。。

      為落實報禁,清政府一方面加強針對信息渠道的官方審查力度,力求從源頭上控制報紙信息的來源,要求“中國所設各電局于所有各處傳發(fā)電線,道及中國宮禁以及內禪之事一概不允為之代發(fā)”(121)《京事電報匯登》,《叻報》1900年2月9日,第2版。;“嚴密稽查,照章懲處”(122)《一字之差》,《叻報》1900年2月27日,第2版。散布流言之人,嚴命租界捕頭“留心偵察,如遇事出非常,迅速報知以便拘捕”(123)《英租界捕房紀事》,《申報》1900年2月4日,第4版。。另一方面則從售賣渠道入手,嚴控“違禁逆報”的流通。張之洞曾要求對《天南新報》《清議報》“一體禁止購閱,并禁止代為寄送,嚴行查拿懲辦”,同時對武漢租界內“冒充洋牌”開設的報紙“亦斷不準購閱遞送,違者一并拿辦”(124)張之洞:《張之洞全集》第6冊《札江漢關道查禁悖逆報章》,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第309頁。。對于渲染假冒光緒帝案的《漢報》,武漢當局更是刑拘審訊該報送報人若干,“必欲治其應得之罪”(125)《行蹤叵測七志》,《申報》1900年3月14日,第2版。。在湖南,日本領事也曾在當?shù)匕l(fā)布的公文中看到有“華人代售外人報章,即以叛逆論”(126)《漢報ニ関スル件》,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戦前期外務省記録1門-政治3類-宣伝1項-帝國清國新聞関係雑件,原檔藏于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來源于亞州歷史資料中心(JACAR)網(wǎng)站,檔號:B03040669200,轉引自王剛《從“武昌假光緒案”看己亥建儲前后的輿論和政局》,《清史研究》2019年第8期。的要求。同時,清廷還試圖加強對報紙讀者群體的管控,如1902年清廷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就禁止學堂學生“私自購閱稗官小說,謬報逆書”。并且禁止“私充報館主筆或訪事員,以及著書妄談,刊布報章”(127)倪延年:《論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新聞法制嬗變的歷程和標志》,《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7期。。

      (三)出臺報律

      維新期間康有為也曾上奏過《請定中國報律折》,建議“凡報章之所載,如何為合例,如何為不合例,酌采外國通行之法,參以中國情形,定為中國報律”(128)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34頁。,但朝廷并未采納。1898年10月26日,張之洞在給劉坤一的電文中提到:“報館雖屬西商,主筆則系華人,臣子之誼,中外同昭,此等誣蔑君后之詞,豈宜登報傳播?揆之泰西報律,例禁亦甚嚴明?!?129)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三)》,第763~764頁。經歷己亥年立嗣流言風波,以及癸卯年《蘇報》案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清政府終于意識到,示靖謠言無異于揚湯止沸,嚴禁“逆報”更會適得其反,要遏制報端流言肆虐的風氣,扭轉朝廷被動的輿論處境,制訂報律才是治本之策。徐世昌上書直陳:“言論自由之說,系在法律內之自由,非謂逞其口說,肆為簧鼓也。惟中國向無報律,主筆者則以無報律而習于詆誹,地方官則以無報律而不知處置……揆厥由來,實由報律未定,無所適從?!?130)徐世昌:《請飭纂訂報律折》,《退耕堂政書》卷4,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85~186頁。鄭觀應也建議訂定報律:“中國現(xiàn)無報律,而報館主筆良莠不一,外國報顛倒是非,任意毀謗,華人竟無華報與其爭辯也。故將英國、日本報律譯呈盛杏蓀京卿,奏請選定頒行?!?131)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7頁。

      但是,清廷出臺報律的目的絕非僅是“防止訕謗”這一面,維護宮廷聲譽才是其根本用意。管學大臣張百熙在應詔上疏中不僅建議清廷要創(chuàng)辦官報控制輿論,還提出報律制訂的四條原則,其中首要之義便是“不得輕議宮廷”(132)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編年史》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版,第100頁。。而后清廷出臺的相關報律條文更是將此原則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中國歷史上首部新聞出版專門條律——《大清印刷物專律》就專設“毀謗”一章,將“訕謗者”界定為“一種惑世誣民的表揭,令人閱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動愚民違背典章國制,甚或以非法強詞”(133)《大清印刷物專律》,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上海:群聯(lián)出版社,1954年,第316頁。?!洞笄逵∷⑽飳B伞奉C布不久,清廷巡警部頒發(fā)《報律九條》明確“詆毀宮廷”列應行禁止之首,“妄議朝政”(134)《本館接警部頒發(fā)報律九條專電》,《申報》1906年10月13日,第2版。緊隨次之。1907年初,兩廣總督周馥在兩廣境內頒布推行的地方性新聞法規(guī)亦緊緊圍繞控制言論展開,他不僅要求本地臣民不準“毀謗”皇太后、皇帝和親王等皇室成員,連外國人也不得毀謗,“凡激變生亂之語,鄙野穢褻之詞,及涉訟未經判定之案,妄加是非毀譽者,皆所在必禁。若涉叛逆不道,有礙治安之事,即由官詢明,拘究封閉”(135)《中國日報》1907年1月20日,轉引自白文剛《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第142頁。。之后清政府正式出臺的《大清報律》第十四條規(guī)定:“報紙不得揭載詆毀宮廷之語;淆亂政體之語;擾害公安之語;敗壞風俗之語。”(136)《大清報律》,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第321頁。清廷借報律鉗制報業(yè),管控輿論批評之用意不言自明。

      五、結 語

      己亥“廢立”顯示出流言與報刊這種當時“新媒體”的共同作用,成為瓦解近代中國社會專制權力體制的新力量。新黨利用它散播流言,實現(xiàn)了一次成功的政治宣傳。這些報刊揭露“廢立”、宣揚列強干涉,常有所夸大和杜撰,實為一系列傳聞的源頭。立嗣詔下之后,一些報刊愈發(fā)置事實于不顧,利用輿論反對“建儲”,高倡“勤王”。舊黨為壓制異見揮起權力大棒,諸如封禁報刊、嚴拿訪事人等手段,對待輿論之粗暴蠻橫亦為晚清以來所未有。張之洞的幕僚鄒代鈞在回顧“建儲”以來的政局時,一言蔽之謂“舊黨肆其權,新黨肆其言”(137)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97頁。。變法期間維新派一直強調報刊具有“啟發(fā)民智”“向導國民”之功用(138)王潤澤:《中國新聞價值理念的歷史特質(二)——中國近代報業(yè)的功能習得與選擇》,《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9期。,然而“廢立”徹底顛覆了國人的認知。在這場輿論戰(zhàn)中,報刊扮演的角色并非梁啟超口中“有益國是”之工具,而是流言散播的推手。袁世凱批評道:“惟中國之報館,大半有文無行之士,作奸犯科之徒,倚托洋商,影射煽惑,跡其诪張為幻,幾使官家無如之何?!?139)駱寶善、劉路生編:《袁世凱全集》第9卷《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擇折》,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46頁。梁啟超也不得不承認:“凡人類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雖甚美,其中必有惡者存;雖甚惡,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無辟于其所好惡,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見。”(140)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0頁。因此,己亥“廢立”流言對于近代中國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模糊了歷史真相的口語傳播現(xiàn)象,更扭轉了晚清士人對于報刊功能的認知。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中,流言作為最古老的媒介,與現(xiàn)代媒介融合所產生的影響亟待重新認識。

      猜你喜歡
      光緒帝新黨流言
      在網(wǎng)絡流言的驚濤駭浪中,權威媒體如何做好“定海神針”
      傳媒評論(2018年7期)2018-09-18 03:45:48
      真相在真相里活著
      都市(2018年2期)2018-09-10 15:31:27
      流言
      中外文摘(2017年6期)2017-11-13 15:33:09
      光緒帝死因成謎
      愛你(2016年19期)2016-11-25 21:35:50
      光緒帝駕崩
      中外書摘(2016年9期)2016-10-22 15:17:39
      光緒帝死因成謎
      日在野黨征名遭網(wǎng)民調侃
      光緒幽禁做點心
      晚報文萃(2015年6期)2015-08-12 07:34:46
      流言分析:本性與控制
      傳播與版權(2013年2期)2013-08-15 00:54:54
      丰都县| 如东县| 北宁市| 余干县| 宿松县| 昂仁县| 克什克腾旗| 博兴县| 元谋县| 洪洞县| 湛江市| 洱源县| 宝鸡市| 斗六市| 杭锦后旗| 赣州市| 九龙坡区| 余庆县| 青河县| 大安市| 巴中市| 锡林浩特市| 龙游县| 奉贤区| 曲阜市| 福贡县| 临泽县| 曲靖市| 晴隆县| 永仁县| 九台市| 台安县| 耒阳市| 江源县| 揭东县| 武平县| 修水县| 唐海县| 安顺市| 棋牌|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