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惠玲
肝衰竭是一種因為肝臟嚴重受損后造成肝臟的合成、解毒、排泄及生物轉化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一種疾病。肝衰竭在發(fā)生時,患者會出現(xiàn)黃疸、腹水、肝性腦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等,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之一[1]。根據(jù)《肝衰竭診治指南》中對肝衰竭的分類,主要包括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四類[2]。隨著臨床對HBV相關肝衰竭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急性和亞急性肝衰竭患者人數(shù)在不斷減少,目前我國主要的肝衰竭患者的類型為慢加急性肝衰竭,其作為一種嚴重并發(fā)癥,主要發(fā)生于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等疾病中[3-4]。對于肝衰竭患者,在其治療期間,臨床通常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但常規(guī)護理不夠系統(tǒng)全面,根本無法滿足患者的臨床護理需求。隨著中醫(yī)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對肝衰竭的研究也越來越廣泛,作為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傳統(tǒng)護理技術在臨床護理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在肝衰竭患者的護理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醫(yī)中,肝衰竭屬于“急黃”范疇。我國最先出現(xiàn)“黃疸”這一名詞是在《皇帝》內(nèi)經(jīng)中,在《素問》也有和黃疸有關的描述,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黃疸病》中對于肝衰竭的病機的表述為“黃家所得,從濕氣得之”[5-6]。隋代《諸病源厚論》中提到關于肝衰竭的病機為“脾胃有熱,谷氣郁蒸,熱毒所加”。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對于肝衰竭的病機有這樣的描述:“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nèi)淤發(fā)黃”。葉天士的《臨證指南》中也講到了關于肝衰竭的病機:“陽黃之作,濕從熱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行為反常、精神障礙、黃疸、性格改變、消化道出血、皮膚瘀斑、不思飲食、腹水和腹脹等臨證特點,除此之外,還有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嗜睡、面色發(fā)白等臨床癥狀[7]?!案?、脾、腎”本虛,“濕、熱、淤、痰、毒”標實為肝衰竭的病因病機。通過臨床對肝衰竭的病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濕毒痰邪或疫毒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濕、毒、熱、痰、虛、風為主要病理因素,疫毒熾盛、痰毒阻絡、脾腎陽虛和濕熱淤阻為主要病機特點[8-9]。根據(jù)造成肝衰竭的病因病機,臨床將肝衰竭患者進行了辨證分型,主要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蘊結型、脾腎陽虛型和肝腎陰虛型[10]。
2.1.1 氣滯血瘀型 對于該型患者的護理主要以行氣利水和活血化瘀為原則。在飲食上,指導患者多食用蘿卜、山楂、橘子和桃仁等食物;患者應餐后溫服;為促進患者的腸胃蠕動,可以使用手掌為患者進行按摩,選順著臍周逆時針按摩200下,之后在順時針按摩200下。每天按摩1次。對于有明顯腹脹癥狀的患者,可以對患者的足三里進行穴位注射,或者使用艾條對患者的氣海、天樞和關元等穴位進行艾灸。情緒變化大容易對患者的肝臟造成影響,因此要做好對患者的情志護理[11]。
2.1.2 濕熱瘀蘊結型 該型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有渴不欲飲、小便赤澀、煩熱口苦舌邊尖紅、大便秘結等,在為患者實施護理時應該遵循攻下逐水和利濕清熱的原則?;颊叩乃幁h(huán)境應該保持涼爽干燥,指導患者多吃冬瓜、西瓜、黃瓜、芹菜、赤小豆等滲濕滑利的偏涼的食物。在患者的神闕穴敷用砂仁、地龍、萊菔子和漢防己制成的敷貼進行利水消脹,在進行神闕穴敷貼時,對患者是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是否有瘙癢、紅腫和疼痛的情況。使用地榆、茵陳、生大黃、淡附片、石菖蒲和蒲公英制成的藥液為患者灌腸,每日進行一次,連續(xù)灌腸1周。
2.1.3 脾腎陽虛型 尿少浮腫、懶言神疲、肢冷畏寒、納差便溏、舌質(zhì)胖淡等為脾腎陽虛型肝衰竭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在為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時應該以利水化氣、溫腎健脾為原則。確?;颊卟∈覝囟?,溫度不宜過低,叮囑患者防止受寒,指導患者多進行活動,多曬太陽。指導患者多食用山藥、南瓜、黃魚、扁豆、大棗、龍眼等性溫的食物,為患者進行腹部熱敷,防止出現(xiàn)腹脹。對于腹脹患者,可以對患者的腹部進行艾灸。
2.1.4 肝腎陰虛型 口干、心煩失眠、腹脹形瘦、小便赤短、鼻齒出血、舌紅絳、脈玄細數(shù)為肝腎陰虛型肝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于該型患者,中醫(yī)護理的原則為涼血化瘀和滋養(yǎng)肝腎。對于患者的病室,應該保持患者的病室陰涼。患者的飲食應該以生津潤燥為主,指導患者多食用甘蔗、菠蘿、楊梅、番茄、梨等食物。該型的肝衰竭患者大多肝火較為旺盛,所謂“不怒百神安暢,不惱心地清涼”,為了防止患者受情志所傷,在實施中醫(yī)護理過程中要重視對患者的情志護理。
在《醫(yī)學正傳》中寫道關于情志致病造成患者五臟損傷的描述:“憂、思、驚、恐、悲、怒、喜”作為人的七情,不同情緒和人的五臟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無論是哪一種情緒,如果患者情緒較大,都會對五臟造成影響[12]。除此之外,情志的不同變化,對機體肝臟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肝可以對全身氣機進行調(diào)節(jié),主要發(fā)揮疏泄的作用,正常的肝功能是肝臟臟腑經(jīng)絡之氣暢通運行的保障[13]。肝功能受損后,會造成氣機失調(diào)的病變。肝衰竭患者因為疾病原因,再加上家庭、社會和生活的原因,多種因素工作作用下造成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從而對疾病和治療造成不良影響[14]。
肝衰竭患者的中醫(yī)情志護理主要包括情志相勝、以情治情和移情療法[15]。其中移情相勝的理論依據(jù)為五行相克,主要是用一種情志來對另一種情志進行糾正的方法。在為肝衰竭患者實施情志護理時,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要熱情誠懇,在護理過程中主動關心患者,同時給予患者尊重和安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造成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的原因,提高情志護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悲觀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安排與樂觀積極的患者在一起,通過互相啟發(fā)互相開導而實現(xiàn)解煩去憂[16-17]。為患者講解樂觀心態(tài)和積極接受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在講解相關知識和為患者解答時要態(tài)度親和,有耐性。告知患者自我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指導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通過移情的方法在緩解不良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
肝衰竭患者的飲食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不與治療矛盾的前提下,結合患者的愛好,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飲食指導,飲食方案要科學合理,不但保證患者充足的營養(yǎng)攝入,同時還要符合患者愛好,對于刺激性的食物,患者應該盡量不吃,戒煙戒酒,中醫(yī)對患者的虛實寒熱較為重視,在給予患者飲食指導時,要注意食物的性質(zhì)和類型。屬寒性患者應該盡量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屬熱性患者,少吃羊肉等食物,因注意食物的攝入的量,防止出現(xiàn)腹脹[18]。(2)根據(jù)患者臟腑虛損的不同,科學合理地為患者調(diào)配飲食[19]。對于處于肝衰竭急性期的患者,患者通常食欲都比較差,患者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同時指導患者多吃新鮮水果。對于處于慢性期的肝衰竭患者,患者均有明顯的脾腎虛損,對于有明顯脾損的患者,指導患者食用黃芪燉母雞湯、紅棗小米粥及牛肉燉蘿卜等,注意忌諱生冷。(3)肝衰竭患者會發(fā)生腹水、肝性腦病,對于腹水較為嚴重的患者,應該對患者的鈉鹽和水的攝入進行嚴格控制,對于有肝性腦病的患者,嚴禁食用含有蛋白質(zhì)的食物,待患者的肝性腦病被糾正后再指導患者攝入蛋白質(zhì)[20-21]。
2.4.1 敷臍療法 臍部也就是神闕穴,可以稟先天之氣,臍部局部皮膚比較薄,而且有豐富血管分布,藥物容易透過皮膚,可以直接在患者的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22-23]。敷臍療法的基礎是辨證分型,也就是結合患者的病情將藥物進行炒、研、熨等方法炮制后在敷在患者的肚臍上從而對疾病進行治療,在肝衰竭中應用敷臍療法可以有效治療患者的腹水和腹脹等,除此之外,還可對穴位進行刺激,熱敷還能發(fā)揮灸的功效,療效顯著[24-25]。
2.4.2 耳穴壓豆 耳穴壓豆法,是用膠布將藥豆準確地粘貼于耳穴處,適度地揉、按、捏、壓,使其產(chǎn)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又稱耳廓穴區(qū)壓迫療法。選擇1~2組耳穴,進行耳穴探查,找出陽性反應點,并結合病情,確定主輔穴位.以酒精棉球輕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鑷子夾取割好的方塊膠布,中心粘上準備好的藥豆,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并輕輕揉按1~2 min。每次以貼壓5~7穴為宜,每日按壓3~5次,隔1~3天換1次,兩組穴位交替貼壓。兩耳交替或同時貼用[26-27]。
2.4.3 中藥保留灌腸 腸道是中藥保留灌腸的主要給藥途徑,中藥保留灌腸經(jīng)常被應用于在肝病的治療中。進行中藥保留灌腸可以減少對患者胃腸造成的刺激,不但副作用小,而且藥效也可以充分發(fā)揮[28-29]。進行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肝衰竭可以促進患者大便通暢,對患者的癥狀進行改善和促進患者體內(nèi)的毒素排出,治療效果較為明顯[30]。
肝衰竭病情嚴重復雜且變化大,病程長,病死率高,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有效護理干預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而且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于患者的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在肝衰竭患者的護理中,應該重視中醫(yī)護理在其中的作用,臨床加強肝衰竭中醫(yī)護理的研究,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