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表達共同體: 國際傳播中的全球民族性

      2022-11-28 12:52:20沈國麟
      關鍵詞:新聞網(wǎng)民族性共同體

      沈國麟

      (1.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上海 200433)

      中國全球電視網(wǎng)(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以下簡稱CGTN)成立于2016年12月31日。CGTN的宗旨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新聞立臺,全面貼近受眾,實施融合傳播,以豐富的信息資訊、鮮明的中國視角、廣闊的世界眼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展示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良好形象,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1)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wǎng))開播[EB/OL].(2016-12-31)[2022-03-01].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1/content_5155302.htm#1.成立5年多來,CGTN整合了原中央電視臺各外語頻道資源,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當前最權威的對外傳播電視網(wǎng)。

      中國并非唯一創(chuàng)辦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進行國際傳播的國家。在CGTN成立的前后10年內(nèi),世界上不少國家都紛紛創(chuàng)辦了全球電視新聞機構,如卡塔爾的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日本的NHK World,法國的France 24,俄羅斯的Russia Today,伊朗的Press TV,委內(nèi)瑞拉主導創(chuàng)辦的TeleSur、土耳其的TRT World和巴基斯坦的PTV等。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崛起是近20年來國際新聞界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據(jù)估計,目前全世界有幾百個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2)Rai M, Cottle S. Global News Revisited: Mapping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of Satellite Television News[M]//Cushion S,Lewis J. The Rise of 24-Hour News Television: Glob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Peter Lang, 2010.在這些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10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力量也介入到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中來。特別是英美之外的國家政府,受到半島電視臺的鼓舞,把全球電視新聞頻道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渠道,以期在國際輿論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是民族國家共同體的一種表達方式。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中把民族界定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M].吳叡人,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安德森認為民族共同體是被集體想象而認知的。這個“想象的共同體”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過印刷媒體上的文字(閱讀)來想象的。而在國際傳播中,民族共同體不僅是被想象的,更是被表達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被稱為“全球媒體”(global media),(4)Chalaby J K.Television for a New Global Order: Transnational Television Networks and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Systems[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2003, 65(6): 457-472.代表著“全球化新聞”(globalization of news)的新階段,(5)陸曄.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責任與挑戰(zhàn)——從CNN到半島電視臺[J].新聞記者,2003(8): 52-53.比起傳統(tǒng)的那種一個國家的媒體報道其他國家新聞事件的國際新聞,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更全球化,是對民族國家共同體的一種全球化表達方式。那么這些由國家政府出資創(chuàng)辦的全球電視新聞頻道,何以表達民族國家,其背后的民族國家特性和新聞報道的全球化又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

      一、 國際傳播中的媒體民族性

      媒體總是在特定的民族國家范圍之內(nèi)創(chuàng)辦和運行的?,F(xiàn)代新聞業(yè)誕生之初,媒體機構以新聞報道、信息傳遞為己任,并沒有把媒體和民族國家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例如美國學者比爾·科瓦奇(Bill Kovach)和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stiel)在其經(jīng)典教材《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并沒有把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放在新聞從業(yè)者必備的素質中。(6)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劉海龍,連曉東,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追溯西方新聞專業(yè)主義形成的歷史,可以看到新聞報道推崇所謂的真實、準確、獨立、均衡的客觀性原則,并沒有強調(diào)新聞媒體要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社會責任論也只是強調(diào)新聞媒體要對公眾負責,強調(diào)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也并未觸及新聞媒體與國家利益的關系。

      但在國際傳播領域,客觀性原則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對于西方記者本身而言,國際新聞的客觀性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新聞就是新聞,國際新聞的客觀性沒有特殊性。西方記者就是根據(jù)采寫一般新聞的原則來采寫國際新聞。許多西方記者認為自己是完全遵照一定的職業(yè)規(guī)范的——準確、公平、獨立以及對事實的尊重。這一傳統(tǒng)已經(jīng)影響了全世界的記者。(7)Jenks J. British Propaganda and News Media in the Cold War[M].Edinburg: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6: 4.美國著名記者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曾要求電視新聞節(jié)目要對美國電視觀眾說出(新聞事件)它本來的樣子(The way it is)。(8)Lynch J. Reporting the World: The Ethical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News[M]//Paterson C,Sreberny A.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21st Century. Selangor: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2004: 262.BBC前任新聞主管鮑勃·喬賓斯(Bob Jobbins)說:“沖突解決是我報道的,而不是我介入的。我報道的副作用也許是使得沖突解決更加艱難或者容易,但那是我們報道之后才做的判斷?!?9)Lynch J. Reporting the World: The Ethical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News[M]//Paterson C, Sreberny A.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21st Century. Selangor: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2004: 262.在西方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所謂“客觀公正”的理念成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明鏡》周刊等一批嚴肅的西方精英類媒體奉行的金科玉律。而當這些西方媒體在報道國際事務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客觀公正準則無疑受到挑戰(zhàn)和沖擊。因為在國際傳播中,媒體的背后乃是民族國家的立場、利益和觀念,這使得媒體無法在國際事務的報道中做到客觀、公正和中立。

      國際傳播中的媒體具有民族性(nationality)。理論界在理解民族性上有兩種思路,(10)學者周平把民族劃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 一類是歷史悠久的、由共同歷史和文化凝聚和維系的人群共同體;一類是近代以來取得國家形態(tài)的人群共同體。對于前者來說,由于維系該人群共同體的根本因素是共同的文化,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歷史文化共同體,并且歷史十分悠久,可以稱之為文化民族或傳統(tǒng)民族;對于后者來說,形成和維持該人群共同體的根本因素是國家政權,因而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共同體,并且形成于世界歷史的近代,可以稱之為政治民族、國家民族或近代民族。在英語中,這兩類民族的表達方式是有根本區(qū)別的,一般用ethnic group表示前一類民族,用nation表示后一類民族。族裔(Ethnic groups)更多指的是血緣共同體、歷史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民族(nation)更多指向政治共同體(也包含血緣共同體、歷史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本文所討論的民族指的是后者,即nation。參見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8.一種是本質主義的,認為民族性是先天存在的一些特質,是已經(jīng)完成的事實、構造好了的本質,它存在于每個共同體成員中,這種特質在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nèi)都不會改變;另一種是建構主義的,認為民族性是不斷被制造和建構的東西,總是處在形成過程之中,從未完全結束。就媒體和民族的關系而言,民族性是不斷地被媒體建構的。媒體本身就是歷史的產(chǎn)物,媒體參與構建民族,而媒體自身也具有了民族性。這是因為: 第一,媒體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傳播信息,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第二,媒體代表著民族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和價值觀是民族共同體內(nèi)的成員所共有的;第三,媒體從業(yè)人員本身就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第四,媒介是為一定民族-國家的受眾服務的。正如學者趙月枝所言:“新聞是由有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價值觀的有專業(yè)資格的人在特定的民族國家中的特定新聞體制中的特定新聞機構里做出來的。新聞還是由在特定的民族國家中有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價值觀念的人解讀的?!?11)趙月枝.為什么今天我們對西方新聞客觀性失望?——謹以此文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新聞大學,2008(2): 9-16.

      媒體民族性(media nationality)指的是媒體的報道方式、風格和內(nèi)容具有媒體所代表的民族的風格、文化、價值觀和精神。在國際傳播中,媒體不僅傳遞著民族的語言,代表著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其存在本身就是民族的一種象征。媒體民族性中的民族是政治意義上的,往往指代整個民族國家。在國際政治中,民族(nation)需要國家來進行自我肯定,國家也需要民族來提供合法性。黑格爾認為:“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才最終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即成立了國家?!?12)黑格爾.世界哲學講座[M]//厄內(nèi)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韓紅,譯.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46.按照黑格爾的說法,一個民族長途跋涉、綿延不絕,最終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國家。那些沒有國家又不想擁有國家的民族,其實是沒有自己的歷史的。為什么要獲得自己的國家呢?馬克斯·韋伯認為民族通常需要建立它們自己的國家,“民族是一種會充分地自我宣稱有自己國家情感的共同體;由此,民族是一種通常趨于建立自己國家的共同體”。(13)Gerth H, Mills C W.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M]//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 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葉江,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6.蓋爾納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則,政治上的單元和民族上的單元應該統(tǒng)一。”(14)Gellner E. Nation and Nationalism[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1.對蓋爾納而言,民族主義只有當國家的存在“已經(jīng)非常明確”才出現(xiàn)。(15)Gellner E. Nation and Nationalism[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4.其實nation的詞義本身就與國家有緊密的聯(lián)系。民族和國家的共生導致在國際傳播中媒體建構的民族性指向了民族國家。這種建構過程往往是以領土的主權機構——國家作為依歸的,因為沒有國家的話,這種民族的認同缺乏容器來容納它。

      正因為媒體具有民族性,所以民族國家要用媒體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媒體說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媒介說了什么以及國際輿論場上有沒有“我們的”媒體。雖然一些西方媒體認為自己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報道國際事務的,但國際受眾仍舊會把媒體與民族國家和地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BBC是英國的,CNN是美國的,法新社是法國的,塔斯社是俄羅斯的,新華社是中國的。(16)皮尤研究中心在2017年2月16日至5月8日對38個國家的41 95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實踐中,各個國家的新聞媒體給各國公眾留下了差別巨大的印象,新聞的生產(chǎn)和獲取仍然具有鮮明的國家或區(qū)域邊界。參見Mirchell A, Simmons K, Matsa K E, et al. Publics Globally Want Unbiased News Coverage, but are Divided on Whether Their News Media Deliver[R/OL]. 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2018.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8/01/11/publics-globally-want-unbiased-news-coverage-but-are-divided-on-whether-their-news-media-deliver/.在國際傳播中,媒體具有鮮明的民族國家特征。例如,BBC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國際性的電視品牌,可是在英國之外的受眾眼里,BBC具有鮮明的英國特性。2018年和2019年,美國波特蘭研究中心和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中心聯(lián)合出品的《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連續(xù)兩年把BBC列為英國軟實力的最優(yōu)資產(chǎn)之一。BBC是最能代表英國特性的媒體品牌。(17)Portland & 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The Soft Power 30: A Global Ranking of Soft Power 2018[EB/OL].[2019-08-30].https://softpower 30.com/wp-content/uploads/2018/07/The-Soft-Power-30-Report-2018.pdf.半島電視臺是另外一個例子。盡管半島電視臺的英語頻道報道的是國際新聞,其目標也是把半島電視臺打造成一個國際品牌,但半島電視臺最大的受眾依然在中東,半島電視臺這個品牌很難超越中東電視臺的印象。(18)Kraidy M M. Al Jazeera and Al Jazeera English: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EB/OL].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82&context=asc_papers.媒體本身代表著對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的一種認同。在國際傳播中,媒體傳遞著特定的信仰、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組成的象征體系,代表著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的集體身份。

      二、 表達的政治: 應對媒介帝國主義

      為什么法國、中國、俄羅斯、卡塔爾、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家紛紛創(chuàng)辦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呢?

      首先是因為全球傳播結構的不平等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媒介帝國主義理論闡釋了這種不平等性表現(xiàn)為西方主導和英美媒體在其中的優(yōu)勢地位。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博伊德巴雷特(Boyd-Barrett)、李金銓、騰斯托(Tunstall)、諾登斯滕(Nordenstreng)等一大批學者紛紛發(fā)表著作和論文揭示了全球傳播結構的現(xiàn)狀,(19)Lee C C. Media Imperialism Reconsidered: The Homogenizing of Television Culture[M].Berverly Hills, CA: Sage, 1981;Schiller H I. 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M].Boston: Beacon, 1971; Tunstall J. Media Are America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Boyd-Barrett O. Media Imperialism[M]//Curran 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1977: 116-135;Nordenstreng K,Hannikainen L. The Mass Media Declaration of UNESCO[M].Norwood, NJ: Ablex, 1984.歸納起來有四點。 (1) 美國以及其他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支配了國際信息流動和媒介市場,商業(yè)媒體模式的傳播、外國資本在媒體業(yè)的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廣告商的力量,威脅著發(fā)展中國家的媒體發(fā)展和信息流向。(2) 來自美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傳播內(nèi)容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的觀念,西方的傳播產(chǎn)品在全世界的流通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主導和支配了整個世界。(3) 這種支配方式在西方以外的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回應。西方的主要新聞機構(特別是英美的)獲得了特殊的國際合法性。大多數(shù)政府、政治家和記者雖然承認這些新聞社生產(chǎn)的新聞既不中立也不準確——但至少比其他新聞社更加中立和準確。西方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是西方傳播帝國的組成部分。(4) 即使在西方世界內(nèi)部,也存在著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例如加拿大廣播電視的波段被美國節(jié)目所主導,法國和德國也不滿意英美媒體在西方世界的強勢地位。

      冷戰(zhàn)結束之后,一大批美國和歐洲跨國媒體集團出現(xiàn)并主導了世界傳媒市場,與西方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霸權一樣,主導了整個世界傳播秩序。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ヂ?lián)網(wǎng)的崛起推動了傳播結構的網(wǎng)絡化和平等化,但西方傳播強勢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的全球性公司: Intel、IBM、微軟、蘋果、谷歌、YouTube、Facebook、推特等都是美國公司。大多數(shù)互聯(lián)網(wǎng)全球主流平臺都是由英語來主導的,不說英語的國家在如何才能在媒體競技舞臺上成為全球贏家這些問題上顯得手足無措。(20)托馬斯·L·麥克費爾.全球傳播: 理論、利益相關者和趨勢[M].張麗萍,譯.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341.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語言是英文。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測算了“語言中心性指數(shù)”,發(fā)現(xiàn)在全球語言網(wǎng)絡中,英文處于絕對的中心位置,是信息交互的樞紐,其中心性指數(shù)高達0.90,法文以0.30居第二位,德語以0.26與法文同處第二梯隊。(21)劉周巖.漢語對現(xiàn)代文明的貢獻有多大[EB/OL].(2018-12-13)[2022-02-13].https://www.sohu.com/a/281836556_176673.由于結構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英語在其他語言之間確立并不斷重構、長期維持支配地位。英語不僅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的母語,同時也是70多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這種現(xiàn)象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并沒有多少改變,全球網(wǎng)絡傳播甚至還加劇了這一現(xiàn)象。

      面對國際傳播中西方主導(特別是英美媒體)的不平等性,各國紛紛創(chuàng)立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被視為對抗西方媒體尤其是英美媒體的國際輿論霸權的工具。CGTN的口號是“看見不同”(see the difference),這里的“不同”顯然是指與西方主導觀點的區(qū)別?!敖袢斩砹_斯”(Russia Today,以下簡稱RT)也被認為是俄羅斯加強軟實力的一個工具,是為了對抗西方媒體上反俄羅斯的言論,改善克里姆林宮在海外的形象。(22)Ioffe J. What Is Russia Today? The Kremlin’s Propaganda Outlet Has an Identity Crisis[J].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0: 47.伊朗推出“Press TV”,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不同于西方的觀點,特別是伊朗、什葉派已經(jīng)成為國際宣傳的一個焦點。從媒體的角度來看,我們正努力給予西方觀眾第二雙觀看世界的眼睛”。(23)Iran Launches English-Language Satellite TV Channel[EB/OL][2022-02-28].https: //www.reuters.com/article/us-iran-tv-idUSBLA24591120070702.查韋斯倡議南美國家建立Telesur,本身就是高舉反美旗幟,意在提高委內(nèi)瑞拉在南美的地位。由此可見,創(chuàng)立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根本目的在于應對媒介帝國主義造成的全球傳播秩序的不平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fā)展中國家掀起了一場追求國際傳播平等秩序的運動,這場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50多年來,追求全球傳播秩序平等的動力沒有消失。非西方國家在國際輿論場上發(fā)出自己聲音的努力也從未停止過。

      這種在國際輿論場上表達自己聲音的努力體現(xiàn)了表達的政治。表達不僅是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且是要自己的聲音被聽到,被認同,從而聲張自己的國家利益和贏得話語權。表達的政治指的是共同體通過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文化,實現(xiàn)社會(國內(nèi)或者國際)的關注和認同。

      表達的政治包含著三層含義。第一,共同體表達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文化。共同體希望自己來表達自己,而不是被表達。民族國家設立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表達的內(nèi)容具有民族國家的屬性和特征,包括(1) 信息: 民族國家想要傳播的關于全球事務(尤其是關于民族國家自身)的信息;(2) 利益: 表達的內(nèi)容背后是民族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基本立場;(3) 文化: 內(nèi)容本身包含著民族國家特有的文化。

      第二,共同體希望自身的表達被國際社會關注和認同。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自我的根源: 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中提出了現(xiàn)代意義上“自我認同”的形成和創(chuàng)造。(24)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 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王成兵,喬春霞,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2012.繼而在《承認的政治》一文中,他又提出了“承認的政治”這一概念,即我們的認同部分是由他人的承認構成的。(25)泰勒.承認的政治[M]//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92-293.起初,泰勒所謂的“承認的政治”,指的是少數(shù)族裔、女性主義、殖民地人民等一些特殊群體要求社會公開承認并尊重其屬性和特征。后來,“承認的政治”的內(nèi)涵被進一步擴大。在國際關系領域,“承認的政治”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被用來解釋民族主義要求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動力。(26)Lindemann T. Causes of War: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M].Colchester: ECPR Press, 2010; Lindemann T, Ringmar 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 London: Paradigm Publishers, 2012.轉引自梁雪村.“承認的政治”: 民族主義為什么沒有衰落?[J].國際政治科學,2018,3(4): 102.民族國家向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僅是要被承認,而且是要被國際社會認同,是向外部世界尋求自身觀點、立場、利益和訴求的正當性。這種希冀國際社會認同的正當性尋求,反過來又塑造了民族國家的自我認同。

      第三,表達形式本身也會成為民族國家的標志。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認為有效的媒介研究不僅要處理媒介的內(nèi)容,而且要對付媒介本身。(27)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媒介傳遞的信息不重要,以何種方式傳遞信息才是最重要的。麥克盧漢提出了傳播中最本質的事情不是表述,而是媒介本身。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獨特報道內(nèi)容和形式的媒體本身會成為民族國家的一種認同標志。媒體本身會成為民族國家的品牌。

      創(chuàng)辦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這些國家——法國、中國、卡塔爾、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委內(nèi)瑞拉等都體現(xiàn)出爭奪和掌握地區(qū)性乃至全球性主導話語權的意圖。話語權指的是對國際事務的定義權、解釋權和評判權。話語權反映的是國家實力,全球話語權的變化反映的是國際格局的轉型。冷戰(zhàn)時期國際格局是雙極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峙。蘇聯(lián)解體后,世界進入單極化格局——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主導整個世界秩序。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隨著美國的實力相對下降,世界格局進一步變化,新興國家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老牌西方大國和新興國家的力量消長態(tài)勢凸顯。國際體系整體上處于向多極化轉型的進程之中。(28)吳志成.國際體系仍然處于多極化進程中[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4(7): 11.正如基辛格所言,在世界的幾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種抗衡的動力,要構筑堡壘以抵御西方發(fā)達國家誘發(fā)危機的政策,包括全球化方方面面的影響。(29)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胡利平,林華,曹愛菊,譯.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 478.不同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一些地區(qū)大國,在其所在的地區(qū)保持足夠的影響力,主導著該地區(qū)的合作機制和一體化進程。(30)黃仁偉.當代國際體系轉型的特點和趨勢[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4(7): 10.這些非英美和非西方的國家,不僅要在所在地區(qū)發(fā)揮影響力,更要在全球尋求關注和認同,爭取話語權。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創(chuàng)立體現(xiàn)了這一努力。

      三、 國際傳播中的全球民族性

      僅用民族性來探討這些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是不夠的。國際傳播中的民族性指的是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所具有的屬性。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不僅具有民族性,還具有全球性。民族性是特性,全球性是共性。肩負表達民族國家意志和訴求這一重任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既具有民族國家的特性,又具備全球性的要素和特征,體現(xiàn)了國際傳播中的全球民族性。

      在全球化理論中,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第一個提出了“全球在地性”(Glocalization)這一概念?!叭蛟诘匦浴北碚髁巳蛐院驮诘匦缘穆?lián)結,意味著在全球性中包含有地方性,在地方性中也孕育著全球性。(31)Robertson R.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M]//Featherstone M, Lash S, Robertson R.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羅伯森探討了全球化特別是其在文化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辯證性。全球文化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地方文化互相聯(lián)結而形成的。在地性在全球層面凸顯出來,而全球性又在全球范圍內(nèi)對“家”(home)、“社區(qū)”(community)和“地方”(locality)重新建構。在國際傳播中,“地方性”指向的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所包含的民族認同、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在國際傳播中與全球性發(fā)生了關聯(lián)。

      國際傳播中的全球民族性,指的是媒體在進行國際傳播時,用全球化的方式呈現(xiàn)和表達民族性,體現(xiàn)出了全球性和民族性的聯(lián)結。全球民族性中的全球性(globality)具有兩個維度: 第一指的是全球場域,其中有傳者、受者、全球性的媒體結構和受眾市場,這樣的結構和市場與全球的民族國家、非政府組織、商業(yè)公司和個人組成了全球體系;第二指的是全球性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為全球的傳者和受者(至少大部分)所運用和接受。全球性的這兩個維度構成了全球性的信息傳播體系,這種體系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也體現(xiàn)了全球化的普遍性。全球民族性中的民族性(nationality)指的是在特定疆域內(nèi)的共同體具有語言、信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共同特性。有兩種類型的共同體具有全球民族性的特征。第一類是有獨立訴求的民族共同體,第二類是想要在地區(qū)和全球性事務中發(fā)揮影響力的民族共同體。這兩種類型的共同體尋求被全球承認和認同。

      同質性和混雜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全球化的一體兩面。全球民族性意味著在全球性中包含著民族性,而民族性中也孕育著全球性,表現(xiàn)了同質性和混雜性之間、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一種張力,揭示了“全球”與“民族”的雙向互動。所有國家的民族認同都突出了自己在全球化中的特殊性,但這種特殊性又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性與民族性就是這樣的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作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一種表達工具,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體現(xiàn)了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結合。

      (一) 全球性

      首先,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其目標是國際受眾。在全球采集新聞并播放給全球的受眾觀看,已經(jīng)成為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共性。例如南美的Telesur,在全球設有11個常駐記者站,(32)李菡.淺析拉美的另類傳媒: 以南方電視臺為例[J].拉丁美洲研究,2011,33(3): 49-53,80.播報的新聞兼顧地域性和國際性,據(jù)統(tǒng)計,其國際新聞占比48%,大于國內(nèi)新聞的43%和地區(qū)新聞的9%。(33)Sal? F, Terenius E. Telesur: A Case Study[EB/OL].[2022-02-28]. http://www.diva-portal.org/smash/record.jsf?pid=diva2%3A15541&dswid=7428.中國的CGTN在全球有3個區(qū)制中心(北美、歐洲和非洲)。半島電視臺在全球有70個記者站。(34)Al Jazeera Media Network.About Us[EB/OL].[2022-03-03].https://careers.aljazeera.net/about-us/.NHK國際電視頻道每天24小時面向世界播出以日本和亞洲各地為主的新聞及綜合節(jié)目,通過衛(wèi)星頻道和有線電視等渠道,向大約16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約3.8億家庭提供視聽服務。(35)NHK簡介[EB/OL].[2022-03-01]. https://www.nhk.or.jp/corporateinfo/english/publication/pdf/corporate_profile_china.pdf.

      其次,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均采用多語種播發(fā)新聞,尤其是把英語作為自己的主打語言。英語在當今世界已經(jīng)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36)Phillipson R. 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3-24.用英語播發(fā)新聞意味著能夠到達最廣泛的國際受眾。例如RT的主要采編力量是在英語新聞節(jié)目上。RT在開辦之初集中精力做的是英語新聞,5年之后成為美國5個主要電視市場被觀看最多的外國新聞頻道。(37)Russia Today: Most Popular Foreign News Channel in Key U.S. Cities[EB/OL].(2012-06-05)[2022-02-28].https://www.themoscowtimes.com/2012/06/05/russia-today-most-popular-foreign-news-channel-in-key-us-cities-a15249.設立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國家母語都不是英語,但這些電視新聞網(wǎng)均投入了大量資源采寫播報英語新聞,開設英語網(wǎng)站。半島電視臺在2006年開設英語頻道,向全世界140個國家3億家庭播報英語新聞。(38)Al Jazeera Media Network. Taking the Spirit of Al Jazeera to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EB/OL].[2022-02-28].https://network.aljazeera.net/al-jazeera-english.土耳其在2015年創(chuàng)立的TRT World本身就是全英文的電視新聞頻道,總部位于伊斯坦布爾,在華盛頓、倫敦和新加坡設有演播室,用英語向全球受眾播報新聞。除英語外,這些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還開播了其他語種的節(jié)目或者創(chuàng)建了多語種的網(wǎng)站。Press TV(伊朗)創(chuàng)建了波斯語的網(wǎng)站,F(xiàn)rance 24同時用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播放節(jié)目,RT開播了拉丁語的節(jié)目。

      第三,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都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設立賬號,以融媒體的方式播發(fā)信息。所有的全球電視新聞頻道都建立了自己的英文網(wǎng)站,擁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CGTN在YouTube上有271萬訂閱數(shù),在Facebook上有1.17億粉絲,在Twitter上有1300萬關注。Telesur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Instagram、Pinterest等社交媒體平臺均開設了賬號。其在各平臺的運營策略有所不同,如YouTube平臺上視頻發(fā)布密集,主題圍繞國際熱點和區(qū)域新聞,注重與用戶的互動;在Facebook多用tag,積極吸引用戶參與;在Twitter也多關注本地新聞。(39)劉瀅,包坤極.立足“南方”,放眼世界——拉美南方電視臺的新媒體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8(22): 83-85.France 24在建臺之初即采用了衛(wèi)星、有線、網(wǎng)絡三種途徑同時傳播的電視節(jié)目播出模式,同時還與引領法國在線視頻發(fā)展的網(wǎng)絡巨頭YouTube、Dailymotion等視頻網(wǎng)站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借助第三方傳播平臺將自身擁有的內(nèi)容資源變現(xiàn)為市場價值和社會影響力。(40)楊狀振.媒體融合背景下的英法視聽新媒體建設[J].現(xiàn)代視聽,2015(2): 10-14.

      第四,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聘用國際專業(yè)人士,推動采編國際化。France 24位于巴黎的新聞編輯室由來自35個國家的430名記者組成,并與幾乎遍布每個國家的160個通訊社保持網(wǎng)絡聯(lián)系。(41)France 24.Who Are We?[EB/OL].[2022-02-28].https://www.france24.com/en/about-us.RT在莫斯科總部約有30%的外籍員工。(42)Elswah M, Howard P N.“Anything that Causes Chao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Russia Today (R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0, 70(5): 623-645.CGTN在北京總部聘用了多位外籍員工(包括英、西、法、阿、俄五種語言的部門),在北美、歐洲、非洲三大區(qū)制中心也聘用了全球報道員(既有長期的當?shù)毓蛦T,也有和其他媒體如AP、FSN合作的報道員,還有自由撰稿人之類的特約報道員)(43)2022年3月2日對CGTN工作人員的訪問。。日本NHK的雇員雖然以日本人為主,但也聘用了商業(yè)專家、氣象專家等國際人士為NHK日本國際傳媒增加國際視角。(44)NHK World-Japan.Anchors &Reporters[EB/OL].[2022-02-28].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anchors/.

      (二) 民族性

      在國際傳播中,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具有明顯的國家意圖,傳播民族國家的聲音,具有民族性,體現(xiàn)在:

      第一,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創(chuàng)立有很強的政府意圖。例如,RT啟動資金為3000萬美元,50%為克里姆林宮出資,50%為商業(yè)銀行贊助,而商業(yè)銀行出資贊助“國家項目”是為了向克里姆林宮示好。(45)Painter J. The Boom in Counter-hegemonic News Channels: A Case Study of Telesur[D]. UK: Oxford University, 2006: 24.TeleSur在2005年創(chuàng)辦的時候由南美各國政府出資,委內(nèi)瑞拉占到51%,其次是阿根廷20%,古巴19%和烏拉圭10%,然后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尼加拉瓜加入。(46)TeleSur[EB/OL].[2022-02-28].http://www.sourcewatch.org/index.php/Telesur.伊朗的Press TV,是由伊朗的國營電視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公司資助的。(47)Fathi N. Iran Expands Role in Media, via Satellite and in English[N].New York Times, 2007-07-02.由政府出資創(chuàng)立的電視新聞網(wǎng),具有很明顯的民族國家特征,甚至很明確地聲稱要表達自己民族-國家的聲音,要告訴世界“我們是誰”“我們要說什么”。RT不間斷地第一時間向國外受眾介紹俄羅斯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以及克里姆林宮內(nèi)外政策;(48)楊青.21世紀初危機應對中的俄羅斯國家形象塑造[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3): 49-53.伊朗推出“Press TV”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不同于西方的觀點。特別是伊朗、什葉派已經(jīng)成為國際宣傳的一個焦點。從媒體的角度來看,我們正努力給予西方觀眾第二雙觀看世界的眼睛”。(49)Iran Launches English-Language Satellite TV Channel[EB/OL].[2022-02-28].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iran-tv-idUSBLA24591120070702.日本推出“NHK World”是為了“獨立不偏地傳遞日本的觀點;真實地傳播日本的生活、文化、歷史、語言、科學技術;平等地傳播各種價值觀”。(50)奧田良胤.外國人向けNHKワールドTV 新スタートから1年、発足の経緯課題[J/OL].[2022-02-28].放送研究と調(diào)查,2010(5).https://www.nhk.or.jp/bunken/summary/research/bangumi/095.html.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闡述創(chuàng)立France 24頻道的初衷時稱:“我們?nèi)匀蝗鄙僖粋€能夠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并駕齊驅的國際頻道。在今天國際話語權爭奪日漸激烈的背景下,這種缺失使法國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在國際輿論之爭中不能擁有舉足輕重的發(fā)言權,因此,現(xiàn)在是我們建立一個擁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法國頻道的時候了。”(51)雷躍捷,張彩.國際新聞頻道研究[M].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 219-220.這些口號和宗旨明顯表明民族國家要在國際輿論界占有一席之地,這些電視網(wǎng)本身就是各自民族聲音的一種象征和標志。

      第二,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具有國家利益訴求。尤其是在國際沖突中,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的報道體現(xiàn)了民族國家的利益。張暢研究了RT和CGTN兩個電視網(wǎng),發(fā)現(xiàn)在南海爭議中,CGTN主要用“和平”框架來表達中國政府在南海仲裁案中的立場,體現(xiàn)中國作為南海和平捍衛(wèi)者的形象;在克里米亞危機中,RT主要用“沖突”框架來體現(xiàn)俄羅斯的立場。兩者所采取的話語框架雖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中國和俄羅斯在地區(qū)沖突中的國家利益訴求。(52)Zhang C.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and Russian English Language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D]. Coventry, UK: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20.France 24的總裁普齊拉克在接受訪問時稱France 24雖不是法國的喉舌媒體,但展示的是法國的觀點,而且是根據(jù)新聞業(yè)的客觀和獨立原則以及法國特有的價值觀來處理國際新聞。(53)朱振明.France 24: 法國文化的突圍[J].世界知識,2007(1): 60-61.

      第三,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傳播民族國家文化。在CGTN的網(wǎng)站上,文化主頁展示的大部分是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54)參見www.cgtn.com.日本在2018年把NHK World改名成NHK World-Japan,(55)NHK World-Japan. New Programms of NHK WORLD-JAPAN for 2018[EB/OL]. (2018-02-21)[2022- 02- 28].https://www.nhk.or.jp/corporateinfo/english/press/pdf/20180222.pdf.以凸顯NHK的日本標識。NHK World-Japan的發(fā)展目標是通過對外傳播形成國際親日感,將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藝術、科學、旅游等作為傳播內(nèi)容,以此提高本國的存在感和國際影響力,增加國民利益。(56)陳雪.日本NHK World TV的傳播策略探析[J].青年記者,2013(24): 86-87.半島電視臺之所以在全世界受到關注,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凝聚了阿拉伯人的悲和喜,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文化。(57)Kraidy M M. Al Jazeera and Al Jazeera English: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EB/OL].[2022-02-28].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82&context=asc_papers.學者莫納·埃斯瓦什(Mona Elswah)和菲利普·霍華德(Phillip N. Howard)采訪了土耳其TRT World 電視網(wǎng)的編輯和記者,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認為TRT World是土耳其的公共外交工具,是為了表達土耳其尤其是土耳其文化的聲音。(58)Elswah M, Howard P N. Where News Could Not Inspire Change: TRT World as a Party Broadcaster[EB/OL]. (2021-07-16)[2022-03-20].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4648849211033444.

      柯漢(Cohen)提出了“馴化”(domestication)這一概念來解釋媒體是如何把國際新聞國內(nèi)化的。(59)Cohen A A, Levy M R, Roch I, et al. Global Newsroom, Local Audiences: A Study of the Eurovision News Exchange[M]. London: Libbey,1996.與“馴化”相反,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是把本國的媒體報道全球化。全球民族性體現(xiàn)了以全球化的方式來表達民族國家的聲音。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結合表現(xiàn)在: 形式上是全球的,而內(nèi)容則是民族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運用全球多種語言,面向全球受眾,在全球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融媒體傳播,聘用國際人士加入采編隊伍——這些都是全球性的,甚至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本身也是全球性的媒體形式。而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報道制作的內(nèi)容有很強的政府意圖,具有國家利益訴求,傳播民族國家的文化——這些都是民族性的。

      在當前的國際傳播中,所謂全球化的方式有很深的西方烙印。各國設立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其實模仿了CNN和BBC World的新聞報道風格。半島電視臺被認為是結合了BBC的準確性和CNN的及時性。(60)Zayani M, Sahraoui S.The Culture of Al-Jazeera: Inside an Arab Media Giant[M].USA: McFarland& Company, 2007.在創(chuàng)立之初,半島電視臺能夠一炮打響的原因之一是半島電視臺接受了BBC的整個阿拉伯部門。(61)Seib P. Hegemonic No More: Western Media, the Rise of Al-Jazeera, and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Voice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2005, 7(4): 601-615.半島電視臺的大部分記者在西方接受教育,或者來自西方有名的新聞機構。(62)Usher N.Aljazeera English Online[J/OL].Digital Journalism,2013,1(3): 335-351.[2022-03-02].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1670811.2013.801690.RT為了打響自己在美國的知名度,聘請了美國名主持拉里·金(Larry King,前CNN主播)和埃德·舒爾茲(Ed Schultz,前MSNBC主播)。巴基斯坦PTV制作的其最受歡迎的政論節(jié)目每次邀請6位評論員分別從正反兩方面對國內(nèi)議題進行辯論,這種模式也是模仿了西方評論節(jié)目的風格。(63)Khan H R.Impact of Transnational Media on Broadcasting in Pakistan[EB/OL].(2011-12-16)[2022-03-02]. https://criterion-quarterly.com/impact-of-transnational-media-on-broadcastng-in-pakistan/.謝和博伊巴雷特(Xie and Boyd-Barret)認為半島電視臺、今日俄羅斯等電視網(wǎng)都是在追求英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風格。(64)Xie S, Boyd-Barrett O. External-National TV News Networks’ Way to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Los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Wa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5, 9(1): 66-83.英語是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使用最多的語言,播發(fā)新聞用的社交媒體平臺也是美國公司開發(fā)的。由此可見,全球民族性中的全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尤其是英美的影響。

      屠蘇(Thussu)認為: 由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影響和建構的全球傳播秩序正在經(jīng)歷一段轉型式的變革。(65)達雅·屠蘇.多極化世界的全球傳播重構[J].盛陽,譯.全球傳媒學刊,2019,6(4): 92-102.各國設立的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是這場變革的一部分。民族國家依然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單位,全球電視新聞網(wǎng)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兼具全球性和民族性,全球性和民族性相互結合在一起。民族的聲音越是想被全世界聽到,則越是要以全球性的方式來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全球性建構了民族性,民族性也深深嵌入全球性之中。

      猜你喜歡
      新聞網(wǎng)民族性共同體
      總書記這樣談“讀書之道”
      人民周刊(2023年9期)2023-06-29 04:46:37
      論高等音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彰顯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圖表
      中國民政(2016年22期)2017-01-06 02:54:56
      四川新聞網(wǎng)擬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31 23:06:23
      省級“兩會”結束 新一屆領導班子亮相
      當代貴州(2013年5期)2013-08-20 01:18:26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凭祥市| 望城县| 伊春市| 博乐市| 栾川县| 盱眙县| 丰顺县| 安溪县| 彝良县| 博兴县| 自贡市| 永修县| 左云县| 禹城市| 旬阳县| 定襄县| 泌阳县| 迁安市| 东阳市| 西城区| 广宗县| 龙陵县| 新沂市| 弥勒县| 亳州市| 伊吾县| 承德市| 芜湖市| 台安县| 乌拉特后旗| 贵州省| 浑源县| 葫芦岛市| 阳高县| 常宁市| 衡阳市| 南漳县| 海林市| 石门县| 栾川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