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達,孫國軍
(1.吉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12;2.赤峰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針對古代東亞世界,研究者提出相關(guān)理論框架。西嶋定生提出“冊封體制論”,認為維持“東亞世界”的基本制度是冊封體制[1]。堀敏一提出“羈縻體制論”,指出除冊封外,還包含羈縻與單純的朝貢等多種形態(tài)[2]。費正清“中國的世界秩序”[3]與濱下武志“朝貢貿(mào)易體系論”[4],強調(diào)維系東亞世界的基礎(chǔ)在于朝貢—貿(mào)易。黃枝連“天朝禮治體系論”[5]、高明士“中國的天下秩序論”[6]強調(diào)東亞國際體系中“禮”的重要性。關(guān)于十至十三世紀的東亞國際體系,研究者提出“征服王朝論”“內(nèi)陸歐亞論”“東部歐亞論”等理論框架和研究視角,強調(diào)非漢民族對于塑造東亞世界的重要意義。黃純艷繼承發(fā)展朝貢體系主體框架,并結(jié)合遼宋金時期的具體問題加以論述[7]。
學(xué)界對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的理論構(gòu)建,為本文提供觀點和方法上的借鑒,但也存在不足。如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漢唐東亞”與“明清東亞”,所得結(jié)論對十至十三世紀的東亞解釋力不足。西嶋定生等人注意到宋代東亞國際體系的變化,但并未展開深入細致的討論。同時現(xiàn)有研究成果缺少對十至十三世紀東亞各政權(quán)與國家間認同的把握,僅有的研究成果只強調(diào)對宋朝的認同,而認為遼金始終沒有獲得他者的認同與東亞正統(tǒng)地位。①然而,正是由于遼金不僅在政治上,同時在心理上同樣獲得了其他民族與政權(quán)的認同,這才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構(gòu)建“中國的世界秩序”(亦或“朝貢貿(mào)易體系”)奠定基礎(chǔ)。凡此種種,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十至十三世紀的東亞國際體系為研究對象,以遼金與高麗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不僅考察冊封、朝貢等傳統(tǒng)問題,且尤為關(guān)注“認同”在重塑東亞秩序中的作用與影響,進而將此時期東亞國際體系的特點總結(jié)為“封貢—認同體系”,以便探討東亞國際體系在十至十三世紀的變化,以及東亞如何由“漢唐東亞”步入“明清東亞”。
冊封是東亞國際體系中居中心地位的一方構(gòu)建體系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是確立名分秩序最重要的手段。十至十三世紀,遼、金在冊封高麗國王時,繼承漢唐“內(nèi)臣化”冊封特點,授予遼、金本朝內(nèi)臣官銜,冊封官銜種類相較于唐朝既有繼承又有所增益。冊封制度在東晉以后走向制度化,以品(階)、官、爵三要素來定其位,北魏時增加勛,隋唐時期形成階、官、爵、勛四要素[8]。唐朝在冊封時,還增加了檢校官、職(如節(jié)度使)、食邑等結(jié)銜[9]。五代時期,又增加食實封及功臣號,最終在遼朝形成階、官、勛、爵、食邑、功臣號冊封六要素。金朝對六要素進行簡化,冊封高麗國王時不再給予其“官”與“功臣號”,定型為階、勛、爵、食邑四要素。同時遼朝對高麗國王還實行加冊制度,金朝則只有初封而無加冊,以下分述之。
高麗自成宗十三年(994)正式成為遼朝屬國,至高麗睿宗十一年(1116)四月,“以遼為金所侵,正朔不可行,凡文牒除去天慶年號,但用甲子”[10],122年間,高麗歷經(jīng)成宗、穆宗、顯宗、德宗、靖宗、文宗、順宗、宣宗、獻宗、肅宗、睿宗十一任國王,每位國王受遼朝冊封、加冊情況,詳見表1。
表1 遼朝冊封高麗國王一覽表
由表1可知,遼朝冊封高麗成宗、穆宗、顯宗時,受遼麗關(guān)系影響,加之此時雙方的封貢關(guān)系尚未制度化[11],冊封制度亦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雖然冊封的高麗國王“爵”皆一致,但階、官、勛、食邑、功臣號等結(jié)銜并不固定,加冊制度亦不完善。自冊封高麗靖宗時起,冊封制度實現(xiàn)制度化。由冊封高麗靖宗、文宗可知,遼朝冊封高麗國王制度為:初封時便已具備階、官、勛、爵、食邑、功臣號六要素,分別為開府儀同三司(階)、守太保、兼侍中(官)、上柱國(勛)、高麗國王(爵)、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食邑),并授六字功臣號。②隨后實行加冊制度。首次加冊時,官由“守太保、兼侍中”晉升為“守太傅、兼中書令”,食邑加封三千戶,食實封加封三百戶,功臣號加四字,階、勛、爵如故。③二次加冊時,官由“守太傅”晉封為“守太師”,食邑加封五千戶,食實封加封五百戶,其余階、官、勛、爵、功臣號如故[12]。三次加冊時,官由“兼中書令”晉封為“兼尚書令”,食邑加封五千戶,食實封再加二百戶,其余階、官、勛、爵、功臣號如舊[13]。四次加冊時,食邑再加三千戶,食實封加三百戶,功臣號加四字,其余階、官、勛、爵如故[14]。
然而遼朝制度化的冊封僅實施于靖宗、文宗兩位高麗國王,宣宗、肅宗、睿宗三人由于即位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遼朝對其的初封(與加冊)皆與制度規(guī)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宣宗即位時,由于文宗與順宗一年之內(nèi)相繼去世,遼朝懷疑宣宗繼位的合法性。據(jù)《高麗史·宣宗世家》記載,遼道宗大康九年(1083)十一月,高麗遣侍御史李資仁如遼告喪[15]。李資仁抵達遼朝后,道宗以“二君連逝,必有其故”為由,不允許李資仁入京。后李資仁提出“愿留臣等,遣使本國究問,臣若誣罔,當服重罪”才得以面見道宗[16]。由于宣宗繼位的合法性受到遼朝質(zhì)疑,故宣宗初封時,其階為“特進”,低于開府儀同三司一等[17],且無功臣號。
高麗肅宗同樣經(jīng)歷了繼位風(fēng)波。獻宗于遼道宗大安十年(1094)五月繼位后,按照相關(guān)程序遣使至遼朝報哀。遼朝在得知宣宗去世的消息后,隨即派遣賻贈使、敕祭使、慰問使、起復(fù)使前往高麗,并告知獻宗遼朝已開始籌備對其冊封的相關(guān)事宜。然而獻宗僅在位十七個月,便于次年十月,以“病羸不能撫邦”[18]為由,下制禪位給年長自己三十歲的叔父(即肅宗)。肅宗繼位后立即遣使向遼朝報告[19],然而如此理由顯然無法令遼朝信服,遼朝在得知后遣使來賀“前王生辰”[20]。因此時獻宗已禪位,故此“前王”當指獻宗。肅宗二年(1097),遼朝仍遣使賜獻宗物[21]。直到閏二月獻宗去世后,同年十二月遼朝才正式冊封肅宗為高麗國王。因遼朝對肅宗即位的合法性始終持懷疑態(tài)度,故肅宗初封時階亦僅為特進,且無功臣號,食邑也遠低于之前的高麗國王。當遼道宗壽昌五年(高麗肅宗四年,1099)十月,“高麗王颙遣使乞封冊”時[22],道宗仍拒絕肅宗加冊的請求,僅于次年遣使冊封高麗王太子[23],直到天祚帝即位,加冊肅宗時,才將其階升為開府儀同三司,功臣號亦僅有四字,食邑仍不及萬戶。
此外,遼朝冊封睿宗之時,正值尹瓘筑九城,與女真人爭奪曷懶甸[24]。推測高麗此舉引發(fā)遼天祚帝不滿,故冊封睿宗的結(jié)銜為后期高麗國王中最殘缺者,僅見官、爵、食邑,不見階、勛、功臣號。④
金朝取代遼朝成為高麗的宗主國后,相繼冊封高麗仁宗、毅宗、明宗、神宗、熙宗、康宗六位國王。(詳見表2)
由表2可知,金朝冊封高麗較之遼朝更加制度化,且一以貫之得以執(zhí)行。雖然限于史料記載,金朝冊封仁宗、明宗、神宗、熙宗四位高麗國王結(jié)銜中的階、勛、爵、食邑并不完整,史料中關(guān)于高麗熙宗所封結(jié)銜更是語焉不詳[25]。但我們由崔惟清在其所撰《謝冊表》中所言“帶以開府之官,增其柱國之品”[26],可知金朝冊封高麗國王的結(jié)銜中,開府儀同三司(階)與上柱國(勛)當為其中最穩(wěn)定的要素,未記載此二者的史料,應(yīng)為史料闕載。同樣,金朝冊封高麗國王的結(jié)銜中還應(yīng)包含食邑。據(jù)《高麗史·毅宗世家》記載,毅宗二年(1148)五月,金朝冊封毅宗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不載其食邑[27]。然據(jù)黃純艷考證,崔惟清所撰《謝冊表》所言為高麗毅宗受冊一事[28],其中載毅宗所封結(jié)銜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29],可知金朝賜予毅宗的冊封還包括“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又據(jù)《高麗史·康宗世家》記載,康宗元年(1212)七月,金朝冊封康宗的結(jié)銜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30],知金朝賜予高麗國王食邑?zé)o疑,且為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的定制。
表2 金朝冊封高麗國王一覽表
由此可見,金朝在繼承遼朝冊封高麗國王制度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發(fā)展:一方面表現(xiàn)為更加制度化,冊封結(jié)銜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的定制,且多于高麗國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完成冊封。⑤另一方面,與遼朝冊封高麗相比,金朝冊封高麗的結(jié)銜更加精簡,減少了“官”與“功臣號”兩個要素,同時金朝對高麗國王僅有初封,而無加冊。⑥金朝冊封高麗“內(nèi)臣”官銜的減少,體現(xiàn)出高麗在金朝心中境外政權(quán)比重的增加。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金朝雖然懷疑高麗明宗、神宗等人即位存在問題,⑦但遣使宣問只是走走過場,不僅沒有追究,甚至連任何懲戒措施都沒有表示便照常對其加以冊封。
全海宗、史華慈等學(xué)者在研究朝鮮向清朝朝貢時指出,朝鮮是清朝所有的朝貢國中唯一完全遵守朝貢制度的“模范藩屬國”[31]。事實上,朝鮮“模范藩屬國”的特點最早可追溯至十至十三世紀高麗向遼金兩朝的朝貢。高麗嚴格遵循朝貢制度,在朝貢頻率、朝貢物品、貢使身份等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制度化與規(guī)范化,在東亞同時期各朝貢國中獨樹一幟,故學(xué)者將高麗與遼金間的封貢關(guān)系稱為東亞制度化封貢體系之始[32]。
從朝貢頻率上看,高麗每年例行的遣使朝貢遼朝制度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的發(fā)展演變:高麗靖宗四年(1038) 以前為第一階段,此階段為制度的草創(chuàng)階段,尚未制度化,然之后的朝貢名目在此階段都可以找到源頭。靖宗四年 (1038) 至文宗二十九年(1075)為第二階段,此階段朝貢制度中的賀遼皇帝生辰、賀遼太后生辰、賀正旦、謝賀生辰、歲貢制度陸續(xù)實現(xiàn)制度化。文宗三十年(1076)至宣宗五年(1088)為第三階段,此階段高麗賀遼太后生辰制度終結(jié),⑧每年例行的朝貢名目改為賀遼皇帝生辰、賀正旦、謝賀生辰、⑨歲貢。宣宗六年(1089)至肅宗十年(1115)為第四階段,此階段遼朝停止高麗每年的歲貢制度,⑩每年例行的朝貢名目減少為賀遼皇帝生辰、賀正旦與謝賀生辰[33]。由此可見,高麗僅每年例行朝貢遼朝的次數(shù)最多時多達五次,后逐漸減少為四次、三次。
除每年例行的遣使朝貢外,高麗還會因特殊事宜不定期地臨時向遼朝派遣使者,包括問候使、告奏使、乞請使、祭奠吊慰使、朝賀使、謝恩使、獻方物使、赴東京使、赴來遠城使等。其中“獻方物”更是與歲貢相對,不定期赴遼進貢(即《契丹國志》所言“橫進”[34])。正如《宋史·高麗傳》記載:“自王徽以降,雖通使不絕,然受契丹封冊,奉其正朔,上朝廷及他文書,蓋有稱甲子者。歲貢契丹至于六,而誅求不已。常云:‘高麗乃我奴耳,南朝何以厚待之?’……嘗詰其西向修貢事,高麗表謝,其略曰:‘中國,三甲子方得一朝;大邦,一周天每修六貢?!醯の?,乃得免”[35]?!端问贰分刑岬降母啕悺皻q貢契丹至于六”是高麗文宗王徽在位(1046—1083)時的情況,以文宗二十九年(1075)為例,是年高麗向遼朝的六次朝貢分別為賀遼皇帝生辰、賀遼太后生辰、賀正旦、謝賀生辰、歲貢與獻方物[36]。高麗與遼朝間的“制度化朝貢”由此可見一斑。
金朝建立后,高麗以事遼舊禮稱臣于金,遣使往來“盡循遼舊”[37],高麗對金朝的朝貢繼承此前向遼朝朝貢的相關(guān)制度。高麗每年例行向金朝朝貢四次,分別為賀正旦、賀金皇帝生辰、進奉、?謝賀生辰[38]。高麗作為模范藩屬國,對金朝的朝貢只有在兩國國內(nèi)發(fā)生劇變時才會受到影響。如金海陵王被弒當年,即高麗毅宗十五年(1161),高麗沒有派遣第二年的賀正使與賀生辰使。
從朝貢物品上看,高麗向遼金兩朝的朝貢物品的品種、數(shù)量,乃至遼金回賜高麗的物品的品種、數(shù)量都已經(jīng)存在比較明確的規(guī)定。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高麗每年向遼朝進貢的物品有:“金器二百兩,金抱肚一條五十兩,金鈔鑼五十兩,金鞍轡馬一匹五十兩,紫花綿一百匹,白綿五百匹,細布一千匹,粗布五千匹,銅器一千斤,法清酒醋共一百瓶,腦元茶十斤,藤造器物五十事,成形人參不定數(shù),無灰木刀擺十個,細紙墨不定數(shù)目”[39]。參照高麗靖宗四年(1038)四月,高麗尚書左丞金元沖赴遼朝貢物品包括“金吸瓶、銀藥瓶、幞頭、紗纻布、貢平布、腦原茶、大紙、細墨、龍須簦席等”[40],雖然金元沖所貢物品沒有《契丹國志》記載的那樣齊全,但如果我們將金吸瓶歸入金器二百兩之中的話,金元沖貢物中僅有龍須席、幞頭、銀藥瓶不見《契丹國志》記載??紤]到1038年是高麗經(jīng)過長時期與遼朝的和戰(zhàn)后,重新恢復(fù)向遼朝朝貢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制度化朝貢”的第一年[41],進貢物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較《契丹國志》有所出入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見《契丹國志》記載的高麗朝貢物品并非空穴來風(fēng),而是有其史料來源。
遼朝作為高麗的宗主國,對于高麗的朝貢給予的回賜是極其豐厚的。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遼朝的回賜物品包括:“犀玉腰帶二條,細衣二襲,金涂鞍轡馬二匹,素鞍轡馬五匹,散馬二十匹,弓箭器仗二副,細綿綺羅綾二百匹,衣著絹一千匹,羊二百口,酒果子不定數(shù)”。賜給高麗貢使的物品包括:“金涂銀帶二條,衣二襲,錦綺三十匹,色絹一百匹,鞍轡馬二匹,散馬五匹,弓箭器一副,酒果不定數(shù)”。賜給“上節(jié)從人”的物品包括:“白銀帶一條,衣一襲,絹二十匹,馬一匹”。賜給“下節(jié)從人”的物品包括:“衣一襲,絹十匹,紫綾大衫一領(lǐng)”。以上禮物遼朝“命刺史已上官充使,一行六十人,直送入本國”[42]。
不僅如此,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高麗除歲貢物品外,還有“橫進物件”,包括“粳米五百石,糯米五百石,織成五彩御衣金不定數(shù)”[43]?!皺M進”與歲貢相對,即不定期赴遼進貢。為了表達對高麗不定期遣使進獻方物行為的嘉獎,遼朝平均每三年遣使對高麗額外進行一次賞賜,即《高麗史》所言“三年一次聘禮”[44],使者稱“橫宣使”“橫賜使”“宣賜使”等。尤其在大安四年(1088)三月,遼道宗下詔“免高麗歲貢”后,高麗獻方物使(橫進使)與遼朝橫賜使成為麗遼貢賜活動的主體。
高麗向金朝朝貢物品的名目與數(shù)量雖限于史料記載,無從詳考,但從其“一依事遼舊制”[45]來看,仍不外金屬制品、生活用品、土特產(chǎn)品等。金朝則本著“厚往薄來”的原則,回賜高麗衣帶、鞍馬、匹段、金銀器等。正如《高麗史節(jié)要》記載:“毅宗時,凡金國所贈絲絹等物,半入內(nèi)府以需御用,半付大府以充經(jīng)費。王即位悉入內(nèi)府,賜諸嬖媵,府藏虛渴?!盵46]金朝賜予高麗的絲絹等物品,已被高麗作為王室和國家的基本經(jīng)費之一,可見金朝賜予的數(shù)量巨大。
此外,金朝還繼承遼朝派遣橫賜使的制度,每三年遣使回賜高麗,即《增補文獻備考》所言高麗毅宗八年(1154)“金遣使來聘,賜羊一千頭。自此逐年吉兇往來使價之外例三年一大聘”[47]。橫賜物品多以羊為主,如毅宗二十三年(1169)七月,“金遣橫賜使符寶郎徒單懷貞來賜羊二千”[48]。據(jù)《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記載:“(高麗)國俗有羊豕,非王公貴人不食,細民多食海品”[49]。作為金朝橫賜物品給予的羊,多為高麗貴族階層享用。《高麗史》中就有把羊賜予官員食用的記載,如明宗十六年(1186)六月,“賜羊于文武參官以上及近臣有差”[50]。
從貢使身份上看,遼金兩朝對高麗貢使的身份品級亦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據(jù)《契丹國志》記載:“本國不論年歲,惟以八節(jié)貢獻,人使各帶正官,惟稱陪臣”[51],說明遼朝對高麗使者的身份存在一定要求。高麗在選派使者時,需要選擇職官品級與出使使命相符合的官員。當二者不相符時,或另派他人,或借銜出使,即出使時假以高品級的職官,待使命結(jié)束后官復(fù)原職。如高麗穆宗十二年(1009)四月,遣“借工部侍郎(正四品)李有恒如契丹賀太后生辰”[52];顯宗四年(1013)六月,遣“借尚書右丞(從三品)金作賓如契丹賀改元”等[53]。高麗方面存在借銜出使的現(xiàn)象,同樣證明高麗遣往遼朝的使者具有品級方面的規(guī)定。
據(jù)學(xué)者研究,在高麗派遣出使金朝的使者中,有175 個使者所帶官名可以確定其在高麗官制中的品級,其中正、從四品官名合計達154 個,且絕不見四品以下官名,可見在正常情況下,高麗出使金朝的使者帶正四品或從四品銜。使者官銜在正一品至從三品的情況,都是需要強調(diào)重視此次出使的特殊情況。高麗從四品官名中的“禮賓少卿”與正四品官名中的“戶部侍郎”,二者出現(xiàn)次數(shù)合計82 次,幾乎占所有官名的一半,且常常出現(xiàn)同一年份中兩次使金使者官名同為“禮賓少卿”或“戶部侍郎”的情況,可見這兩個官名是高麗使者最常用的借銜[54]。因此從高麗朝貢金朝使者身份品級的固定以及使者借銜的相對固定來看,高麗朝貢金朝在制度化方面相較于遼時又有所發(fā)展。
遼金兩朝不僅對高麗貢使的身份品級有著制度化規(guī)定,對于自身回賜高麗或出使高麗使者的身份品級同樣有著制度化規(guī)定。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遼朝回賜給高麗的物品,“并命刺史已上官充使,一行六十人,直送入本國”[55]。雖然限于史料記載以及遼朝官制的混亂,但我們?nèi)钥梢詮?fù)原遼朝出使高麗使者職官品級的些許方面。例如最遲至遼道宗朝,當正使為節(jié)度使或觀察使時,形成節(jié)度使(正三品)+大將軍(從三品)/觀察使(正四品下)/諸寺大卿(從五品上),觀察使+諸寺大卿/諸寺少卿(從五品下)的出使制度[56]。金朝出使高麗則多由本官正、從五品官中選任使者,然后借正四品“太府監(jiān)”或“少府監(jiān)”銜出使,金代派遣出使高麗的使者多為四品身份[57]。
在早期高麗人的觀念里,遼是“禽獸之國”“強惡之國”。這種觀念甚至體現(xiàn)在高麗太祖留給其子孫的《訓(xùn)要》中:“惟我東方,舊慕唐風(fēng),文物禮樂,悉尊其制……契丹是禽獸之國,風(fēng)俗不同,言語亦異,衣冠制度,慎勿效焉”;“以強惡之國為鄰,安不可忘危。兵卒宜加護恤,量除徭役,每年秋閱,勇銳出眾者,隨宜加授”[58]。在此觀念的影響下,高麗排斥甚至拒絕與中國邊疆游牧民族出身的遼朝往來。高麗太祖二十五年(942)十月,王建“以契丹嘗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背盟殄滅,此甚無道,不足遠結(jié)為鄰”為由,單方面斷絕與遼朝的外交往來,“遂絕交聘,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系橐駝萬夫橋下,皆餓死”[59]。即使在高麗成為遼朝屬國的初期,高麗仍以北宋為“正統(tǒng)”,不以遼朝為“正統(tǒng)”。如高麗成宗十三年(994)二月,“始行契丹統(tǒng)和年號”,正式成為遼朝屬國。六月,“遣元郁如宋乞師,以報前年之役”[60]。此事《宋史·高麗傳》記作“遣使元郁來乞師,愬以契丹寇境”[61]。穆宗二年(999)十月,“遣吏部侍郎朱仁紹如宋,帝特召見。仁紹自陳國人思慕華風(fēng),為契丹劫制之狀”[62]?!翱芫场薄八寄饺A風(fēng)”“劫制”等詞,反映出高麗此時雖奉遼朝正朔,但這只是迫于遼朝強大軍事壓力下的無奈選擇,并非真心歸順。即宋人富弼所言,此時期高麗“每來必言,不愿附契丹而愿歸朝廷”[63]。
女真在尚未建國時,同樣被高麗視作“夷狄”。早在高麗太祖時期,即定制曰:“北蕃之人,人面獸心,饑來飽去,見利忘恥。今雖服事,向背無常,宜令所過州鎮(zhèn),筑館城外待之?!盵64]高麗人認為女真人“頑黠變詐”[65]“妄懷狠戾”[66]“夷獠中最貪丑”[67]。受此觀念影響,即便是成宗十二年(993)五月,西北界女真報契丹謀舉兵來侵時,高麗竟“朝議謂其紿我,不以為備”。直到八月,女真復(fù)報契丹兵至,才“始知事急”[68]。
由于高麗早期以中原(漢族)政權(quán)為“正統(tǒng)”。雖一度迫于圣宗征伐而奉遼正朔,但仍心向北宋。后期才以遼金兩朝為“正統(tǒng)”。因此,高麗人認同心理的轉(zhuǎn)變應(yīng)在遼麗封貢體系最終確立之前。即只有高麗真心接受遼朝的“正統(tǒng)”地位,高麗對遼朝的封貢體系才會最終確立。
韓國學(xué)者徐榮洙對“朝貢關(guān)系”的確立標志有著明確界定:“以政治臣屬為前提,這一點見于歷法或年號的采用,以象征和表示從屬關(guān)系?!盵69]高麗于成宗十三年(994)二月,“始行契丹統(tǒng)和年號”[70],標志著在政治上臣屬遼朝。但在歷法和年號的使用上,卻直到顯宗十三年(1022)四月“復(fù)行契丹年號”后才最終穩(wěn)定下來[71]。期間高麗曾于顯宗五年(1014)十二月、顯宗六年(1015)十一月遣使北宋時,請求北宋“降皇帝尊號、正朔”以及“表求賜歷日及尊號”[72]。同時又分別于顯宗七年(1016)“復(fù)行宋大中祥符年號”[73],顯宗九年(1018)“行宋天禧年號”[74]。但是顯宗十三年(1022)后,上述情況不再出現(xiàn)。即使當顯宗二十二年(1031),遼朝拒絕高麗提出的從保州城撤軍、拆毀鴨綠江浮橋、歸還扣留使者等要求后,高麗于同年十一月“停賀正使,仍用圣宗大(太)平年號”[75]。從仍使用遼朝年號,仍承認是遼朝屬國,僅以不使用新皇帝(遼興宗)的年號來表示對遼朝的抗議來看,此時高麗人已由此前對抗遼朝轉(zhuǎn)變?yōu)檎J同遼朝作為宗主國。
此后,高麗嚴格遵行遼朝年號,奉遼正朔,即使是給北宋的文書,也一概不使用宋朝年號,而只使用甲子紀年。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高麗宣宗三年(1085)宋朝禮部報告:“高麗國奉慰使與州郡書不稱年號,惟書乙丑年?!盵76]甚至出現(xiàn)了高麗宰相監(jiān)校李子威“入宋表奏,誤書遼年號,宋朝卻其表”的外交事件[77]。
由此可見,高麗對于中國北方邊疆民族及其政權(quán)的認同在顯宗二十二年(1031)以前發(fā)生轉(zhuǎn)變,這應(yīng)該也是顯宗二十一年(1030)高麗遣使北宋貢方物后“絕不通中國者四十三年”在心態(tài)上的重要原因[78]。此后,高麗人以遼金為正統(tǒng)。雖然期間于遼朝滅亡后,高麗人在“事宋”還是“事金”問題上曾迷茫一段時間,但最遲至仁宗十四年(1136),高麗以金朝為“正統(tǒng)”[79]。故本文認為,以顯宗二十一年(1030)高麗遣使北宋貢方物后“絕不通中國者四十三年”[80]為時間節(jié)點,高麗認同中國北方邊疆民族建立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地位。
在后期高麗人的觀念中,遼金不再是“夷狄”或“禽獸之國”,而是“正統(tǒng)”。如樸寅亮在《陳情表》中寫道:“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余何必曰我疆我理。”[81]在《上大遼皇帝告奏表》中寫道:“竊念小國,久奉皇朝,不隳藩禮……臣愛戴圣猷,激昂臣節(jié)。庭旅雖薄,誓無闕于梯航?;嗜A俯來,若親瞻于咫尺……率濱既混,莫非為王土王臣?!盵82]崔惟清在《謝冊表》中寫道:“恭惟皇帝祖述義軒,并包舜禹。道盛德備,固神化之難言;地平天成,有圣功之可象。肆膺億兆之大奉,坐享崇高之美名。誕布異恩,光宣盛事。眷小國蚤叨于藩服,自先朝嘗冒于王靈。爰輟邇臣,舉行曠典。既肇封于青土,又申錫于紫泥……”[83]任永齡在《回橫宣表》中寫道:“臣叨膺帝眷,假守侯封,拱北誠深……豈謂至仁含垢,大明燭幽;例復(fù)一閏之期,曲霈九重之澤。餼牽數(shù)夥,物段品加。善鄰恩深,媿涓塵之莫效;尊周意重,守金石以彌堅”等[84]。
在此觀念的影響下,高麗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鞏固與遼金兩朝的宗藩關(guān)系,通過奉遼金正朔、接受遼金冊封、積極對遼金朝貢、頻繁派遣使者等形式,一再向遼金表示忠誠。在宴請遼朝使者時,高麗宣宗親制《賀圣朝》詞來贊美宗主國遼朝[85]。當女真人崛起,遼朝瀕于滅亡的前夕,高麗“在陸路交通斷絕的情況下,仍試圖謀求通過海路與遼聯(lián)絡(luò)”[86]。金世宗去世后,金朝遣使來告喪,高麗明宗哀痛之情令金朝使者都為之動容[87]。即使是在妙清深受仁宗寵幸之時,面對妙清之徒,或上表勸王稱帝建元,或請約劉齊夾攻金朝等破壞金麗關(guān)系的誣言,仁宗皆沒有采納[88]。
另一方面,高麗與宋朝的官方交往逐漸消亡,同時在政治臣屬關(guān)系上明確劃清界限。高麗自太平十年(1030)后“絕不通中國者(指北宋)四十三年”。恢復(fù)遣使后,高麗對北宋僅限于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典型的實利外交。故蘇軾斥責(zé)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為利”[89];馬端臨亦認為“高麗之臣事中朝也,蓋欲慕華風(fēng)而利歲賜耳”[90]。
上文分析了構(gòu)成十至十三世紀東亞國際體系的三要素:冊封、朝貢、認同,之所以將此時期東亞國際體系稱為“封貢—認同”體系,是因為三要素不僅界定了國際體系中的成員資格,維系了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三者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首先,朝鮮“模范藩屬國”的特點最早可追溯至十至十三世紀,高麗與遼金間不僅有著翔實完備的朝貢制度,且高麗嚴格予以執(zhí)行,使得“制度化的朝貢”得以成為可能。高麗與遼金間的封貢關(guān)系是為東亞制度化的封貢體系之始。
其次,由遼入金,內(nèi)臣化官銜冊封的減少,體現(xiàn)出“中國”與“外國”的區(qū)別意識不斷清晰。反映在兩國關(guān)系中,便是金朝對高麗國內(nèi)權(quán)臣廢立國王等內(nèi)政問題多不加關(guān)注,仍以正常流程冊封高麗新王。遼、金以降,元朝在冊封高麗國王時又減少 “食邑”,明、清兩朝更是完全放棄內(nèi)臣化官銜,只封爵位。“中國”與“外國”“內(nèi)臣”與“外臣”的區(qū)分在冊封制度上的不斷清晰,同樣可追溯至十至十三世紀。
再次,朝鮮半島政權(quán)對中國北方邊疆民族建立的王朝由“禽獸”到“正統(tǒng)”觀念的轉(zhuǎn)變,在元朝、清朝時期反復(fù)上演,其中尤以朝鮮對清朝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最為復(fù)雜與緩慢。對于朝鮮而言,明朝有著特殊的含義與象征。一方面,明朝對朝鮮有“再造之恩”;另一方面,朝鮮自詡為“小中華”,在朝鮮人心中,清朝一如此前的契丹、女真、蒙古早期一般,是“夷狄”。然而,在清朝對朝鮮政策由高壓至德化的轉(zhuǎn)變之下,朝鮮對清朝的認同最終完成了由“尊明貶清”到“尊明奉清”的轉(zhuǎn)變。朝鮮此種心態(tài)轉(zhuǎn)變在歷史上的最初發(fā)生,亦在十至十三世紀。
最后,十至十三世紀的東亞認同,還包括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與技術(shù)互通三個方面。西嶋定生所言漢字文化、儒教、佛教屬于文化(狹義)層面認同。制度層面認同包括律令制與官僚制度,邊疆民族“漢化”“中國”化,或是文化認同的改變,皆以制度認同為開端。技術(shù)互通包括歷法技術(shù)與農(nóng)耕技術(shù)的互通與共享。然而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便已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律令制、官僚制度及中國的先進技術(shù),“(新羅)以至誠事中國,梯航朝聘之使,相續(xù)不絕。常遣子弟,造朝而宿衛(wèi),入學(xué)而講習(xí),于以襲圣賢之風(fēng)化,革洪荒之俗,為禮儀之邦?!盵91]完成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與技術(shù)互通,故本文不再加以贅述。
注 釋:
①如樸玉杰在《高麗人的中國觀》中提到,“高麗將北方民族描述成‘人面獸心’‘無道之國’‘禽獸之國’‘殺戮之國’等,卻憧憬漢系中國民族及其國家的先進文化,積極引進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參見[韓]樸玉杰著,劉俊和譯.高麗人的中國觀[A],浙江大學(xué)韓國研究所編著.韓國人文精神(論文集)[C].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1998:8.
②[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6《靖宗世家》,87;[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7《文宗世家一》,97.
③[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6《靖宗世家》,92;[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7《文宗世家一》,99.
④當然也不排除史料漏載的可能.
⑤由《高麗史》記載可知,毅宗、明宗、神宗、熙宗均于即位后的第二年完成冊封.仁宗由于接受金朝冊封時,已在位二十年,為金麗關(guān)系早期的特殊情況.康宗即位時,由于蒙古興起并不斷攻擊金朝,金朝自顧不暇,連宣問使都沒有派遣便急忙對其冊封.參見(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第一)》卷17《仁宗世家三》、卷17《毅宗世家一》、卷19《明宗世家一》、卷21《神宗世家》、卷21《熙宗世家》、卷21《康宗世家》,第256、263、291、317、322、326.
⑥如金世宗于大定十二年(1172)冊封高麗明宗,然金章宗即位后,此時高麗明宗依然在位,而金章宗并未對其進行加冊.
⑦高麗明宗、神宗、康宗等人即位,皆是武臣政變,殺害前任國王后擁立的結(jié)果.
⑧遼道宗大康二年(1076),道宗母宗天太后去世,又宣懿皇后已于大康元年(1075)自盡,故高麗遣使賀遼太后、皇后生辰制度遂告終結(jié),此后高麗每年僅遣使賀遼皇帝生辰.
⑨遼朝僅在忙于祭奠去世的高麗國王、冊封繼位的新王的年份中不遣使賀高麗國王生辰,其余年份,即使是在遼朝皇帝去世時,也未曾停止賀高麗國王生辰使的派遣.高麗國王在遼朝遣使賀生辰后,需遣使回謝.
⑩據(jù)《遼史》卷25《道宗紀五》記載:大安四年(1088)三月,道宗下詔“免高麗歲貢”.334.
?最遲至金世宗大定年間,高麗每年遣使進奉成為定制,故《金史》卷61《交聘表中》記載,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月,“詔上京地遠天寒,行人跋涉艱苦,來歲高麗賀正旦、生辰、進奉使,權(quán)止一年”.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