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桐,周 瑩
(宿州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隨著思政教育的進一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開展上,應當圍繞立德樹人,將思政工作同教育教學進行充分融合,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在外語人才培養(yǎng)方面,培育核心能力時,應充分結合英語課程的核心能力培育,有力保障教學價值指向,促進英語人才培育。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就是一種思政教育同別的專業(yè)知識進行結合的教育形式,課程思政主要是為了完成思政教育的職責,同時還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并健全專業(yè)課程體系,基于專業(yè)教學的過程,有機結合思政教育,以此來增強其實效性。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念,它能夠同專業(yè)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從而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課程思政來分析,立德樹人屬于其根本任務,把思政與英語學科實行全面結合,需要老師增強個人的政治覺悟,將課程思政當作載體,盡可能體現(xiàn)英語這一門學科的特色,正確認知滲透課程思政的意義以及必要性,起到該門學科的育人功效。對于課程思政來講一般指把思政教育滲入到知識以及活動中,基于對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轉化,進而成為個人的內在德行,變成個人的素質或者能力。
在學校教育革新方面思政教育給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結合課程教育狀況,在教學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英語作為一門學科,思想教育進行中應當滿足學生的特征與需要,保持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確保立德樹人得到全面執(zhí)行,獲取更為良好的教育效果。對于英語和思政學科來講,二者都屬于必修課,前者屬于語言類學科,存在一定的獨特性,相比于別的學科有著不同。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了解英美文化,而該門學科的背景和學生較遠,相對新穎同時有著較大的跨度[1]。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向他們顯示英語學科的特征,思政學科則能夠發(fā)揮較大的指導作用,融入英語學習過程,把知識和價值觀進行充分融合,把培養(yǎng)價值觀視為第一任務,促進英語教學的正常進行,確保學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個人的思政素養(yǎng)。
當前,對英語課程思政進行研究時,一般為非英語專業(yè)方面。在相關的研究中,從諸多方面研究了課程思政的開展路徑,如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的改進,教學方式革新以及強化教材構建等。一些研究還側重于課程思政能力,在外語課程思政方面,將思政意識以及教育能力當作關鍵要素。另外,針對外語教學模式,一些業(yè)界人士實行了革新,給出了多種教學模式,如混合式教學,為更好開展教學提供有力參考。對于外語課程思政研究,一般從以下兩種能力培育中融入育人元素,也就是閱讀以及翻譯能力,在強化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有效培育價值觀,達到雙贏的局面。另外,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講,它存在著雙向性,這樣將同中華文化相聯(lián)系,宣傳我國價值的交際情景。通過深入探究跨文化,會強化學習人員文化自覺,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記憶,使我國文化得到更高的認可,同時提高文化自豪感。因為這些特點的存在,在課程思政實施方面,該種能力培育能夠成為重要的基石,將其同課程思政的結合,所開展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此次研究針對該能力培育,嘗試建立同課程思政結合的教育模式,希望在相關研究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根據相關研究,跨文化能力就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而存在的理心及判斷意識。在了解基本的理論基礎上,對歷史及現(xiàn)狀有一定的掌握,正確認識文化的根本特征及異同,對不一樣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有效闡釋及評價,并可以很好開展跨文化交流,對于背景不一樣的人士,可以助力他們開展跨文化交流。另外在外語文化教育中,還給出了多種方法,如思辨以及探究[2]。無論是該種能力的定義,還是對教學原則的制定,對教學的開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該種能力的培育奠定了有力的基礎。根據設計學習理念,新倫敦小組給出了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也就是多元讀寫能力,在實踐以及反思過程中,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在實踐活動。在這一模式中,包含著較多的成分,如講授以及實踐。具體而言,對于實景實踐,通常指基于具體語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進行實踐的系列活動。對于課堂講授,一般指老師講解關鍵概念及知識,同時向學習者提供指導。對于思辨分析來講,通常指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幫助學習者反思以及研究所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進行實踐以及感受。就轉換實踐這一部分而言,它側重于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這包含多項內容的有機結合,如知識傳授以及思政育人,具體而言,存在價值觀引導、課堂交流等來執(zhí)行。首先,在中西文化對比之下,老師給出跨文化溝通任務。通過這一項任務的開展,讓學習者正確認知個人文化知識的弊端,在強化其交際能力的同時,真正調動其運用語言的積極性,針對本國文化知識,進一步引發(fā)其積極學習需要[3]。其次,老師開展開放性教學,采取多維提問模式,比如觀點分析型,組織學習者進行討論以及辯論,對于文化對比案例,開展客觀的評價以及研究。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得到一個正確的認知,圍繞思政育人目標,充分體現(xiàn)諸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情感以及價值觀,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可度,以在內容的層面上,針對思政育人以及跨文化教學,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最后,老師起到腳手架作用,開展封閉性教學,為學習者的交際實踐,奠定有力的語言基礎。講解表意功能以及同主題有關的知識,培育學習者的多項能力,如寫作以及表達能力,通過科學的邏輯以及篇章結構,充分彰顯所要表達的內容?;诖耍蠋煈斠运颊四繕藶橹行?,依托于話語實踐,在英語表達上使學習者產生正確的觀念,通過英語講好本國故事,大力宣傳我國文化,進一步落實語言教學,達到多方面有機融合的目的,比如跨文化教育。
就這一環(huán)節(jié)來講,它屬于學以致用的過程?;谔摂M交際情景,學習者進行角色扮演,達到交際的目標。在交際任務中包含著較多的子任務,它們均涉及以下要素,也就是目標、情景、對象以及話題。在每一個子任務目標中,充分結合育人要素。此過程中,學習者以子目標為中心,通過全面比較以及反思文化,獲取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對策,進一步運用所掌握的語言文化,對比認知、技能以及體驗,側重于關鍵議題,研究成因,同時找到處理方法。通過進行實踐探究,讓學習者獲取跨文化感悟,深入理解所需知識,并且朝著運用轉化,實踐中有機結合中西文化知識,全面、客觀研究以及評價文化現(xiàn)象,在切實提高心智能力的同時,提升對文化的認可度?;谒颊艘兀趦r值觀念培育上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為學習者的實踐提供精神價值,調動其主動性。在跨文化認知上,當朝著行動實踐時,培育學習者的責任意識,提高對文化的自信心,進一步理解中華文化。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以下兩點的總結,一是知識學習,二是實踐感悟,一共分成三步來執(zhí)行。首先,老師按照教學以及育人目標,幫助學習者歸納通過實踐從而獲得的文化知識。開展思辨研究,采取課堂討論方法,基于交際實踐,幫助學習者反思個人表現(xiàn),評價自身態(tài)度與體驗。其次,在跨文化交際感悟方面,學習者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對反思日志實行撰寫。在這一過程中,回顧實踐感悟以及行為表現(xiàn),客觀分析個人的內隱行為,比如價值觀體驗。主動反思中,學習者基于個人判斷以及剖析,不斷積累跨文化知識,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提高對文化的認可度,達到自我發(fā)展目標。最后,應有效利用專業(yè)主導作用,立足于教學內容還有學生的行為兩方面,在其中滲透教學及品德評價。圍繞跨文化學習內容,開展專業(yè)教學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應根據概念認知層面,對學生的語言知識及跨文化技能等開展評價,通過評價結果督促有關的學習活動。立足于行為表現(xiàn)上,對品德教育開展評價,根據體驗層面,對學生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及人文品格等開展評價,該過程不但是專業(yè)的評價過程,還是價值觀引導及素質提升的品德教育過程。
以英語專業(yè)學生為例,在開展跨文化交流活動時,他們還具有傳播我國文化的使命?;谥腥A文化的傳播來看,把積累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能力等變成學生的實踐活動,目的是通過跨文化交流來增強我國文化傳播力,進一步提升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這也是跨文化教育工作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表現(xiàn),要想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還應對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開展深層次的探索[4]。學生按照中華文化研究的主題,最大限度地調動主觀能動性,利用團隊協(xié)作方式,對優(yōu)秀文化結晶進行深入探究,其中不但涉及物質文化符號,還應包括精神文化符號,比如,知名的建筑及藝術成果、社會價值觀及先進文化等,從中篩選出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內容,利用模擬文化展及文化節(jié)的方式,開展文化傳播實踐。對于教師而言,在這一過程中,應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進行科學引導,基于文化傳播語言中滲透文化內涵,同時借助傳播學及多媒體技術知識,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成效。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思考及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引導,促使其語言及視覺等感官體驗進行結合,充分彰顯中華特色及中國魅力,全面推動中國文化及價值理念的傳播。
為了更好達到跨文化能力構建,可采取以下的途徑,也就是構建正確認知體系執(zhí)行教學目標,添加內容;根據教學原則,實施科學教學對策;完善課程考評機制;拓展第二課堂。
就這一認知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學習者通過全新的視角認識世界,在此基礎上,還能擁有全新的體驗能力。對此,要求教師應持續(xù)增強其教學素養(yǎng),構建完善的教學理論框架,立足于跨文化能力的各個方面,對語言及文化教學的結合提供助力,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還應強化綜合性培訓,為學生明確科學的學習目標。基于思想層面,對應試教育進行轉變,進一步增強跨文化能力。
根據課程目標的制定,對跨文化能力培育目標進行確定,同時把它劃分到教學大綱中。全面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分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學生的語言技能進行鍛煉,并在其中滲透思政教育內涵,充分反映出跨文化內容?;诼犃伴喿x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語言輸入環(huán)節(jié),可對學生的語言理解及技能掌握進行鼓勵,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思政意義及內涵。基于口語及寫作方面來看,應適當結合帶有一定價值導向的情境,通過語言的運用,全面增強跨文化能力。就目前的教材來看,存在一定的單向文化輸入問題,針對教材中含有的跨文化元素進行挖掘的過程中,應對教材內容加以拓展。對時事案例進行擴充,探討社會熱點問題,在其中增添跨文化思政元素。將中國文化引進課堂,通過同西方文化的比較,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民族自信,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5]。比如,在對《第一張信用卡》進行學習時,可適當滲透“最佳支付方式”的話題,從而展開相應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對日常的支付方式進行分享,從而獲得文化自信的共鳴,有效增強民族自豪感。
應圍繞思政工作、教書育人及學生成長規(guī)律,持續(xù)增強工作水平及能力。教師應培育學生的獨立思維,將其當作根本,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基于教學活動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交際同傳授及體驗之間的結合,持續(xù)提升教學親和感,進一步促進課程思政入腦入心。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求教師應借助啟發(fā)式教學,結合各個單元中的思政及文化元素,開展差異化教學設計,熟練應用頭腦風暴等方式,對學生的思考及表達進行激勵,并在其中有效滲透跨文化知識。
在課程教學中,可借助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融合的方式實現(xiàn)。對于形成性評價而言,其中應涉及跨文化知識技能評價。以大學英語為例,在開展筆試過程中,可借助判斷等形式完善跨文化知識,充分彰顯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诳谡Z測試中,可通過名人故事及成語典故等,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播。就過程評價來看,基于所有師生的參與及合作,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及互動,提高他們的團隊意識,進一步增強整體思政素養(yǎng)。
打造第二課堂,延伸課程思政構建渠道??捎行Ю霉娞?,加入同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引進時事新聞,讓學生閑暇時間進行學習及思考,豐富自己的視野,真正增強跨文化意識。可借助英語嘉年華,建立學習、表達英語的相關平臺。具體而言,英語趣配音比賽過程中,對視頻選材單項進行打分,在通過參加比賽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感知正向賦能[6]。演講比賽過程中,結合彰顯有關內涵的選題,例如民族情懷,使他們基于主動思考以及語言輸出,提高跨文化敏感程度以及交流靈活性。
在此次研究中,針對多元讀寫能力模式,結合其有關的理論框架,以多個方面為切入點,比如課堂講授以及轉換實踐,建立了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其中涉及了實踐教學、向外傳播實踐等。在這一模式之下,對于跨文化能力培育,達到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可以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完成,并且在教學模式研究方面,還可以起到較大的參考意義[7]。核心能力培育過程中,這一模式充分結合了課程思政,助于學習者正確認知外國文化,進一步理解我國文化,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育崇高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在道德品質培育上,也存在著較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