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明代地方管糧官中的“道”

      2022-12-04 13:41:56范傳南
      保定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布政使靖邊參政

      范傳南,姜 彬

      (齊齊哈爾大學 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近年來,史學界對明代九邊年例及其經(jīng)管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集中于以管糧郎中為首的內(nèi)管糧官和年例制度的整體性論述,對外管糧官,特別是管糧道缺乏深入探討。本文試圖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考察,進一步厘清明代管糧道的設置分布、任職職掌及更替權責等情況,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補益。

      一、“道”的源流與其在明代的勃興

      (一)“道”的設置與初步發(fā)展

      “道”作為一級行政區(qū)劃的稱謂,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史載“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1]。而其作為中央監(jiān)察區(qū)的名稱,則起源于東魏、北齊時期所設置的臨時統(tǒng)轄數(shù)州的行臺。至貞觀十年(626),唐太宗以山川形勢,劃分天下為10道,遣官分道巡視各所屬州縣,但此時的道僅是監(jiān)察區(qū),而并非一級行政區(qū)劃,且時設時廢,并無定制。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設10道采訪處置使,并成為定制,次年又改10道為15道。此時,道的設置數(shù)目雖然增加了,但其基本職責仍是作為監(jiān)察區(qū)的中央派出機構(gòu),并不常設。安史之亂后,隨著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漸削弱。原為監(jiān)察區(qū)的道也逐漸轉(zhuǎn)變成為一級行政機構(gòu),并同州、縣一起構(gòu)成了唐代中后期的地方三級行政體制,對后世影響深遠[2]。

      至宋代,宋太祖因襲唐朝舊制,略事改革,分全國為13道。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又將全國合并為兩京10道,但第二年即正式廢去道制,改為路制。但在此之前,宋太宗已于太平興國四年(979)設21路,后又多次變更路的數(shù)目。由此可見,至遲在淳化五年(994)前,宋朝一直實行的是“道”“路”并存的行政區(qū)劃制。

      遼朝立國后,設置五京,每京則為一道,下轄府、軍、州,可見此時的道實為行政區(qū)劃。而真正地方監(jiān)察區(qū)意義上的道,則始于元代設置的肅政廉訪司。該司原為至元六年(1269)成立的提刑按察使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稱肅政廉訪司,其職責主要是監(jiān)察各道地方官吏。因此,元代的道應是由中央監(jiān)察區(qū)向地方監(jiān)察區(qū)轉(zhuǎn)變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

      (二)明代“道”的空前發(fā)展

      明王朝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在皇權進一步強化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愈演愈烈。為緩和這一局面,明廷進行了多項改革,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對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明初的地方官制基本沿襲元代舊制,即仍設行中書省管理地方事務。但元代行省丞相的權力極大,史載其“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3]。這對明初政權的鞏固,乃至中央集權的加強無疑是不利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廢除地方上行中書省的設置,而改設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別管理民政、財政,司法、刑獄及一省衛(wèi)所之軍事?!叭尽遍L官互不統(tǒng)屬,相互牽制,凡省內(nèi)重大事務,均須經(jīng)由三司會議,上報朝廷核準方可施行。

      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等十二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行省平章政事等官,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別稱“藩臺”或“藩司”,秩正二品。十三年(1380)改布政使為正三品,后又增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二十二年(1389)定秩,布政使為從二品。建文時又升為正二品,并裁減一人。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恢復舊制,至宣德初年,除兩京外,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

      明初布政使司因轄區(qū)大而事繁,故于布政使外增設左右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參政、參議二職俱為布政使之屬官,參政初設時為從二品,洪武十三年降為從三品,十四年(1381)增置左右參議,秩從四品,并分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等事。

      提刑按察使司的主官為按察使,又稱“按臺”或“臬司”,因俱為風憲官,還稱按察使司為“外臺”,都察院為“內(nèi)臺”。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怨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4]卷75,1840。按察使的行政地位略低于布政使,在實際設置過程中,按察使司隨布政使司而設,共十三按察使司,與布政使司一致。明代的南北兩直隸不設布按二司,則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西、山東,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東、浙江、江西、湖廣。遇有大事,按察使要與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會同商議,并申報督撫、巡按。

      在屬官設置上,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主要設有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等。其中,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和僉事通常會分道巡查所轄區(qū)域,稱為“巡道”,負責管理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jiān)軍等事務。按察使司所屬各道,最重要的是分巡道,共69道。明代按察使司的分巡道與布政使司的分守道一樣,也屬于省與地方府、州、縣之間的地方長官,并帶有監(jiān)察的權力。

      在明代,僅據(jù)《明史·職官志》記載,全國就有二百余道[4]卷75,1840-1844。各道分管民政、軍事、賦役、農(nóng)田水利等諸多事宜,其種類之多,數(shù)量之大,前所未有。因此,明中葉以后的道已從明初的臨時差遣之職向擁有固定轄區(qū)的地方行政區(qū)轉(zhuǎn)化。

      二、明代內(nèi)外管糧官體系與管糧道的沿革

      明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對北元殘余進行了持續(xù)的打擊,并在北部邊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防御體制。但靖難之役后,隨著北疆防線的逐步南移,頻繁南下?lián)锫拥拿晒鸥鞑繉γ魍醭谋边叺貐^(qū)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并由此出現(xiàn)了邊防日重的局面。邊防吃緊,則必然增兵,增兵又必須添餉,惡性循環(huán)之下,急劇增長的軍費支出成為明廷財政的沉重負擔。為了統(tǒng)籌管理邊軍糧餉兼及內(nèi)地糧儲事宜,明廷創(chuàng)設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糧官系統(tǒng)①詳情參見范傳南《明代九邊京運年例銀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一)明代內(nèi)外管糧官體系的構(gòu)成

      明代管糧官系統(tǒng)主要由內(nèi)外兩部分構(gòu)成,內(nèi)管糧官系統(tǒng)主要是由管糧郎中、管糧員外郎、管糧主事三類戶部外派官員構(gòu)成,而外管糧官系統(tǒng)則主要指的是以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代表的司、府、州、縣管糧官,且多由地方各衙門的佐貳官兼任。由于其任職地點多在地方基層,因此也可以稱作地方管糧官系統(tǒng)。

      雖然設有管糧官的地區(qū)不僅僅局限于九邊,但內(nèi)管糧官的設置,尤其是戶部的管糧郎中基本只設于九邊各鎮(zhèn)。外管糧官則遍布十三布政使司,尤其側(cè)重于九邊及產(chǎn)糧重地。明代的內(nèi)外管糧官雖然在設置時間及地點上多有不同,但其所擔負的經(jīng)理錢糧的職能則是相通的,它們共同構(gòu)成的明代管糧官系統(tǒng),既開創(chuàng)了一種專門掌管九邊各鎮(zhèn)經(jīng)濟命脈,負責所有與錢糧相關事項的官僚體系,又初步完善了封建時代軍隊的后勤供應體制。

      (二)管糧道的創(chuàng)設與沿革

      以布政使司管糧參政、參議,按察使司副使、僉事所擔任的管糧道一職,因是明廷所設品級最高的外管糧官,且分駐各地專理糧餉,因而職責攸關,頗受各方所重。而就目前所查史料,明廷于宣德元年(1426),“令陜西布政使司專委參議一員,監(jiān)督?jīng)鲋莸任鍌},收放糧斛”[5]卷22,149。此亦成為目前所知明代管糧道設立的最早記錄。

      具體而言,明代布政、按察兩司管糧官的具體情況是較為復雜的。

      其一,就創(chuàng)設時間而言。由于史料的缺乏與零散,我們難以確定管糧參政、參議與管糧僉事的具體創(chuàng)設時間。但查諸實錄與萬歷會典,管糧參議一職的最早記載是在宣德元年的陜西,職責是“監(jiān)督?jīng)鲋莸任鍌},收放糧斛”[5]卷22,149。管糧副使則是在正統(tǒng)十一年(1446),明廷設山西管糧副使,“管理大同糧儲”[5]卷22,149。而管糧參政與管糧僉事初次見諸記載則分別是在正統(tǒng)元年(1436)[6]卷15,281和正統(tǒng)二年(1437)[5]卷22,149。由此可推斷,明代省一級管糧官的設置當不晚于宣德朝。

      其二,就分布地域而言。管糧道的設置仍是以九邊地區(qū)為主,但在內(nèi)地的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東、河南亦有陸續(xù)增設。至正德五年(1510)九月,明廷恢復浙江等十三布政按察使司分守、分巡道的舊制,其中“添設布政使司管糧參議十三員,及陜西僉事一員,浙江、陜西管糧官仍設參政各一員”[7]卷67,1478。據(jù)此記載,管糧道此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似已普及開來。而實錄與萬歷會典在此后所記載的管糧道事跡,除作為軍事重鎮(zhèn)的九邊地區(qū)外,則主要集中于明代主要的糧食產(chǎn)地,如“天府之國”的四川,“蘇湖熟,天下足”的南直隸地區(qū),“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廣與江西地區(qū),中原產(chǎn)糧大省——河南等地區(qū)。

      其三,就權責職掌而言。布政使司的管糧參政、參議與按察使司的管糧副使、僉事在明代都屬于道員一級,多為“三年一代”[5]卷22,150。在實際任職過程中,也多負責九邊或內(nèi)地所轄地區(qū)的糧餉事宜。如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宣大總督翁萬達上言:“宣大守、巡官俱奉有督催料草、關防倉場之敕。宜如舊分理,其事情重大者,則以關白巡撫、郎中?!盵8]卷339,6181嘉靖帝下詔允行。由此可見,管糧道作為外管糧官之首,當在巡撫與管糧郎中的監(jiān)督下,具體負責九邊及內(nèi)地所轄地區(qū)的糧餉事務。

      具體而言,管糧道的權責職掌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經(jīng)管、監(jiān)督轄區(qū)內(nèi)倉儲糧餉

      顧名思義,管糧道一職設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經(jīng)管所轄地區(qū)的倉儲糧餉問題,這在實錄和會典中也留下了大量的相關記錄。如宣德元年,明廷于陜西設管糧參議,“監(jiān)督?jīng)鲋莸任鍌},收放糧斛”。正統(tǒng)十一年,設山西管糧副使,負責“管理大同糧儲”[5]卷22,149。嘉靖十五年(1536),于各邊鎮(zhèn)增設管糧僉事,會同管糧郎中主管邊糧出納[8]卷190,4002。

      此外,與糧餉直接相關聯(lián)的清查、催繳逋欠,彈劾倒賣軍糧及相關積弊,亦屬管糧道的職責范圍。如正統(tǒng)元年,山西設管糧參政,主管“核邊衛(wèi)倉糧官攢,有作弊者即鞫治之”[6]卷15,281。弘治十二年(1499),命山東管糧參政“查核逋欠”[9]卷157,2824。

      2.兼理糧餉相關事宜

      除上述的倉儲糧餉的職責外,管糧道還兼理糧餉相關事宜。如景泰四年(1453),山東管糧副使就負責“兼理屯田”[5]卷22,140。而萬歷十年(1582)七月,山西管糧參政更是因“開墾荒田,著有實跡”[10]卷126,2358,而獲得褒獎。

      如遇災荒,朝廷多需開倉放賑,于是賑濟災民也成為管糧道的重要職責之一。如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湖廣地區(qū)受災,當?shù)毓芗Z參議就奉命“核實被災輕重,分派賑濟”[8]卷21,602。

      由于鹽在軍需中的重要地位,管糧道還負有兼管鹽池的職責[8]卷120,2858。此外,物料供應必須依賴運輸。因此督運船只也是管糧道的諸多職責之一。如隆慶四年(1570)九月,明廷就明令江西、湖廣、浙江各布政使司,分“督運船”[11]卷49,1232,保障糧餉的運輸和盡量減少損失。

      3.兼理軍務

      作為布政使司和按察司的重要佐貳官,管糧道雖未直接負有軍事職責,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是可以兼理軍務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隨事更張,發(fā)生職掌變化,由管糧道轉(zhuǎn)而成為兵備道,這種情況在明代的中后期出現(xiàn)較多。

      4.代理管糧郎中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京派管糧郎中被裁撤時,品級較高的管糧參政、參議甚至可以代替內(nèi)管糧官中的管糧主事,直接接管管糧郎中的糧餉經(jīng)理權,繼續(xù)履行糧餉的管理任務。

      如嘉靖七年(1528)十月,提督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王瓊上疏,提及“甘肅等衛(wèi)所倉糧先年設郎中總理,既經(jīng)革去,須有責成,議將原任涼州分守道移住莊浪,分管莊浪、鎮(zhèn)羌一帶倉糧。原任甘州分巡道移住涼州,分管涼州、永昌、鎮(zhèn)番、古浪千戶所倉糧。甘州管糧僉事照舊管理甘州等五衛(wèi),并山丹衛(wèi)、高臺千戶所倉糧,肅州兵備副使就近管理肅州衛(wèi)、鎮(zhèn)夷千戶所倉糧,西寧兵備副使就近管理西寧衛(wèi),各監(jiān)督管糧通判等官,稽考出納,禁革奸弊,及一應軍馬、屯田、夫站事務”[8]卷93,2153。

      當然,作為外管糧官之首的管糧道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承擔了極大責任。僅實錄中所見,就有因防范不嚴、倉糧被盜,出入不明、糧儲虧耗等罪名而受到懲處者。此外,由于管糧道常年經(jīng)手物資錢糧,一些官員經(jīng)不住利益的誘惑,也在實錄中留下了瀆職塞責,剝害軍士,甚至直接侵盜倉糧的記載。

      三、管糧道的“隨事更張”

      明代的管糧道一職與實錄中多有記載的管糧參政、參議以及管糧副使、僉事實為一體,只不過稱呼各異。因此,可以認為明代管糧道的設置應是遍及全國的。其中又以九邊地區(qū)管糧道出現(xiàn)時間較早、權責較重,但其轄區(qū)與職掌,甚至名稱也隨著邊防形勢與實際需要的變化而不斷變更?,F(xiàn)僅以上文中已經(jīng)提及的延綏靖邊管糧道為例進行分析,以見其一斑。

      (一)靖邊道早期名實考辨

      據(jù)康熙年間編寫的《延綏鎮(zhèn)志》記載,明代的延綏鎮(zhèn)可以分為西路的靖邊兵備道、中路的榆林兵備道以及東路的神木兵備道[12]卷3,338。其中靖邊兵備道的管轄區(qū)域“起龍州抵鹽場十五營堡,為西路靖邊道,領保安、安定、安塞三縣”[12]卷1,288。

      關于靖邊兵備道的設置時間,各種記載頗有些混亂?!堆咏楁?zhèn)志》雖記載天順中葉靖邊兵備道即已設置[12]卷3,338,但在《明實錄》中,卻未見萬歷朝之前出現(xiàn)“靖邊兵備道”的相關記載。與此對應的,則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關于“靖邊營管糧僉事”以及最早出現(xiàn)于弘治六年(1493)的“按察使司副使、僉事,延綏靖邊營管糧者,每三歲一更”[8]卷475,7964;[9]卷75,1405;[13]卷2,26的記載。一為兵備,一為管糧,雖同為道,但卻側(cè)重不同。進而考諸史料,明代按察使司副使、僉事出任的一般為分巡、兵備等道。因此,我們從“靖邊營管糧僉事”或“按察使司副使、僉事,延綏靖邊營管糧者”的記載來看,這一官職顯然并不是分巡道或兵備道,而若從“管糧者”這一稱呼來看,其職能也與兵備道的軍事職能不盡相同[14]。

      《明實錄》中對靖邊管糧道的明確記載有三處,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詔以陜西河西道所轄綏、葭二州,神木、吳堡、米脂、清澗、府谷五縣改屬榆林管糧道,保安、安定、安塞三縣屬靖邊管糧道,各令就近兼理分巡事,從巡撫殷學議也”[8]卷457,7723。嘉靖四十三年(1564)六月,“兵部覆延綏巡撫胡志夔條陳防守事宜,一清補延慶二府逃亡土兵,一發(fā)靖邊管糧道所貯銀,筑本鎮(zhèn)墩臺”[8]卷535,8686。最后一條相關記載則出現(xiàn)于隆慶二年(1568)的八月,其時“兵部覆陜西三邊督撫王崇古等奏,延綏邊鄰套虜,先年兵馬僅足防御,自選調(diào)入衛(wèi)游兵四枝,逃亡死傷,漸至城堡空虛,戰(zhàn)守不足,請得以清平堡游兵營原募未完馬軍一千名,行令靜(靖)邊管糧道以原發(fā)未募軍銀五千兩,馬價銀一萬兩,軍器一千副,改發(fā)正兵營責買”[11]卷23,624。

      由此上述三則史料可以推斷,康熙《延綏鎮(zhèn)志》中記載的設于英宗正統(tǒng)年間的靖邊兵備道,實際上是由按察使司副使、僉事?lián)蔚墓芗Z道,其正式名稱應是“靖邊管糧道”。而由“管糧道”這一官職來看,其最初的職能當與管理糧草有關,設立時間應在弘治六年。此后,靖邊管糧道的職能逐漸擴展,如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增加了兼理分巡的職責,即以“保安、安定、安塞三縣,屬靖邊管糧道,各令就近兼理分巡”[8]卷457,7723。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又增加了防邊的職責,即“將鎮(zhèn)靖堡新平坡墩起,至定南暗門十二墩止,屬之駐札靖邊營管糧僉事”[8]卷475,7964。由此可見,靖邊管糧道的職責隨著邊情的變化與時間的流逝,呈現(xiàn)出逐漸擴展的趨勢。

      (二)靖邊道的職掌變遷

      如上文所述,萬歷朝之前只見靖邊管糧道或者管糧僉事的記載,并無靖邊兵備道的記載。而萬歷朝的相關記載則有四條,且俱為靖邊兵備道事跡。如萬歷十四年(1586)八月,明廷將“原任靖邊道副使,今升云南右參政丈作,升按察使?!ㄔ危┚高叺辣鴤涓笔估畲汗?,升陜西右參政兼僉事”[10]卷177,3272。萬歷三十三年(1605)十月,明廷“調(diào)陜西河西兵備參政王愛于靖邊兵備道”[10]卷414,7763。萬歷三十六年(1608)七月,明廷“加靖邊兵備道陜西右參政兼僉事王愛為右布政使,兼職管事如舊?!盵10]卷448,8492萬歷四十七年(1619)四月,明廷“升陜西參政畢自嚴為本省靖邊道兵備”[10]卷581,11054。萬歷朝之后,實錄中所記亦皆為靖邊兵備道。如天啟二年(1622)四月,明廷“升戶部郎中徐紹沆,為陜西布政司右參議,西路兵備道”[15]卷21,1052。天啟五年(1625)正月,又“起升原任貴州按察使楊述程,為陜西右布政使,西路兵備道”[15]卷55,2526。天啟五年八月,明廷“改陜西河西道右參政關守箴,管分巡靖邊道右參政”[15]卷62,2929。由《明實錄》中的系列記載可以推斷,靖邊管糧道改為兵備道的時間,應不晚于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八月,而任職的官員則從按察使司副使、僉事逐漸轉(zhuǎn)變?yōu)椴颊顾镜膮⒄蛘邊⒆h。

      靖邊管糧道初設時的主要職掌就是經(jīng)管邊軍糧餉。如在《邊政考》中就明確記載了靖邊營囤儲“糧料一萬九千二百六十七石”[13]卷2,28,其數(shù)量遠超其余各屯堡,后又專設管糧通判一職,以為輔佐。雖然,靖邊管糧道在萬歷年間被改為兵備道,但其職掌中卻依然包括了對糧餉等后勤事務的管理監(jiān)督職責。而且從“夏秋則駐定邊,以振威武;春冬則還駐靖邊,以理庶務”[10]卷243,4543的職責分工來看,靖邊管糧道即使在變?yōu)楸鴤涞篮?,也還是擁有兼管之責,即在定邊發(fā)揮其“兵備”職能,而在靖邊則仍然需要經(jīng)管包括糧餉在內(nèi)的諸多“庶務”。

      綜上所述,“道”之稱謂起源于漢代,此后歷代或為政區(qū),或為監(jiān)察區(qū),至明代方獲得較大發(fā)展。為進一步加強對全國范圍內(nèi)糧餉事宜的監(jiān)管,明廷以九邊地區(qū)為重點,逐漸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起了一整套上下相承、內(nèi)外相維的管糧官體系。在這一體系內(nèi),戶部外派的管糧郎中、管糧員外郎和管糧主事共同組成了京派的內(nèi)管糧官系統(tǒng),而布政使司管糧參政、參議,按察使司管糧僉事,府管糧同知、通判,縣管糧縣丞、主簿等地方各級衙門中的佐貳官則組成了外管糧官系統(tǒng)。其中,外管糧官系統(tǒng)是以由布政使司管糧參政、參議,按察使司管糧副使、僉事所擔任的管糧道為首,地位較為重要。其設置時間當不晚于宣德朝。此后,管糧道的設置仍是以九邊地區(qū)為主,但在內(nèi)地的重要產(chǎn)糧地區(qū)亦有陸續(xù)增設,并最終在正德五年(1510)九月,遍設于十三布政使司。

      作為外管糧官之首的管糧道,主要負責經(jīng)管轄地倉儲事宜,清查、彈劾倒賣軍糧及相關積弊,賑濟災民,賞賜戰(zhàn)功,清查、催繳逋欠,兼管鹽池,開荒與屯田,督運船只,劃分防地等庶務。作為地方各級衙門的佐貳官與糧餉經(jīng)管官員,管糧道的考核頗為嚴厲,舉凡侵盜倉糧,防范不嚴、倉糧被盜,出入不明、糧儲虧耗,瀆職塞責,剝害軍士等罪名,皆會使其受到嚴厲懲處,其任職期限則為三年。此外,通過對延綏靖邊道的相關考察可知,管糧道的設置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地域、職責甚至邊情的變化,管糧道也會隨之變化,或為兵備,或為提學,甚至遭到裁并。

      猜你喜歡
      布政使靖邊參政
      同井場氣舉工藝技術在靖邊氣田的應用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48
      顏回之樂
      吃回扣引發(fā)掐架
      綠的靖邊
      北極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3:58
      靖邊政務中心:“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當代陜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51
      靖邊小米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30
      吃回扣引發(fā)的一場掐架
      百家講壇(2016年3期)2016-09-27 19:19:30
      模范知府竟是黑老大?
      百家講壇(2016年8期)2016-07-23 18:35:48
      紹興后期高宗對中樞體制的調(diào)整——以湯思退再次“兼權”參政為中心的考察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張之洞送客
      淄博市| 上思县| 东丰县| 武安市| 石泉县| 东方市| 寿阳县| 敦化市| 夏河县| 博爱县| 泾阳县| 淮安市| 南丹县| 锡林郭勒盟| 永年县| 太白县| 启东市| 万源市| 沾化县| 西吉县| 克拉玛依市| 枣庄市| 黄大仙区| 河津市| 静安区| 湘阴县| 嵩明县| 会宁县| 花莲市| 文化| 河间市| 卢湾区| 永吉县| 彭州市| 华阴市| 云龙县| 壤塘县| 六盘水市| 乐至县| 天柱县|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