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蕓(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銜接過渡的教育過程,是幼兒在入學前后幼兒、家長、學校所參與的活動,也是幼兒在學習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轉折期。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幼小科學銜接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具體要求,為我們實施科學銜接提供了依據。有效開展“幼小銜接”,不但有利于入學前后的幼兒盡快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而且能為幼兒的后續(xù)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嚴格落實《指南》精神,通過多元化資源共享、多層面聯合共研、多通道家園合作等有效策略,創(chuàng)設有效的銜接環(huán)境,構建科學的銜接課程,同建緊密銜接活動,助力幼兒科學入學。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為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提供了堅強后盾,我園與小學部相鄰而設,有多年來附屬辦學的歷史,又為幼小銜接活動提供了大量文化和物質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優(yōu)勢資源,能為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指導意見》分別以附件的形式對幼兒園、小學提出了具體的職責要求,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依據。因此,我們通過教研活動組織全體教師認真解讀《指導意見》,幫助教師全面理解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深入貫徹落實《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堅持“以兒童發(fā)展為本”,遵循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實施教育活動,圍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結合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等各方面準備,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我們建立了幼小學段互通、內容融合的學習共同體,成立工作小組,建立工作機制,通過業(yè)務園長、業(yè)務校長引領,骨干教師領銜,全體教師參與的形式,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深度合作。搭建交流平臺,分享有效經驗,為提高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制度支持。
共同制定實施計劃。幼小學段面對面研討,梳理目前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問題與困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制定幼小銜接工作方案,將內容有效納入園務、年級組、班級計劃,并認真執(zhí)行。
定期開展聯合教研。雙方建立健全聯合教研制度,將幼兒園、小學納入雙向教研制度主體,定期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及時研究解決教師在幼小銜接實踐中的困惑問題,充分激發(fā)教師積極性,切實提高有效銜接科學化水平。
關注典型案例提煉。注重幼小銜接活動的過程性,尊重幼兒主體性,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經驗的建構與獲得,及時反思、梳理幼小銜接工作的經驗,形成可供其他幼兒園以及小學借鑒的經典案例。
開園多年來附屬辦學的歷史背景,讓我們擁有大量和小學部共享的操場、體育館、報告廳等公共資源,加上與小學部內部相通的硬件條件,也為深入開展銜接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走進校園,認識新環(huán)境。借助實踐活動,我們組織幼兒多次進入小學部開展深度體驗。幼兒去實驗室、食堂、操場、教室里一探究竟,沉浸于“找不同”中樂趣無窮,在與哥哥姐姐們的對話中,解答著心中的困惑。幼兒在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中,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驗,逐漸熟悉小學校園環(huán)境,萌發(fā)了對小學的美好期待。
走進課堂,感受新氛圍。我們組織幼兒觀摩一年級集體教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近距離觀察書本、文具,了解小學生具體的上課、學習方式,體驗不一樣的坐姿與游戲,感受小學生認真聽講的學習氛圍,萌發(fā)對小學生活的積極向往。
銜接作息,適應新要求。幼兒園與小學集體活動時間差距明顯,為了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小學活動,我們在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的同時,科學調整各年齡段作息安排。如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30 分鐘左右,并根據需要將集體教學活動增加到每天兩個,幫助幼兒在身心適應和時間概念上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關鍵,由于受不同年齡段教學不同要求不同特點的影響,幼兒園教師習慣以游戲為形式,注重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導其自主學習。小學教師則以分科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彼此的教學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容易對“幼小銜接”形成誤解,導致開展銜接教育各自為營、各自為戰(zhàn),無法形成科學的銜接體系。因此,幼兒園和小學成立雙向銜接工作組,開展多層面的聯合教研,共同建構科學有效的銜接課程,顯得至關重要。
我們從促進幼兒身心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在學習環(huán)境、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作息制度等方面將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進行了全面對接,而其中最主要、最具有難度的是兩階段課程與教學之間的對接。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組建聯合教研團隊,依照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共同探討兩階段教育尤其是課程與教學的銜接機制。同時圍繞“原有課程的適宜性”“通過多種活動將入學準備的目標與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結合”“如何讓幼小銜接的課程融入園本課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長期、全面又深入的專題研討活動。同時遵循《指南》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融合《指南》目標和小學一年級課程標準目標及內容,整理系統(tǒng)的幼小銜接的課程體系。課程以周為單元,每周均包括了四大準備及知識、能力、態(tài)度、習慣、方法和品質等板塊的內容,逐步擴展經驗,不斷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每年剛入小學的幼兒出現的典型問題主要是幼兒園和小學授課形式不同、幼兒園與學校一日生活方式不同導致其出現的暫時性不適應。我們嘗試攜手一年級教師開展課堂觀摩研討活動,活動展示涉及科學、語言、數學等多領域,教師們站在幼兒園及小學的角度聽課評課,從材料準備、教學策略、情境創(chuàng)設、游戲精神的貫徹、課堂互動等方面分析幼兒園與小學課堂不同的教學模式,探討幼、小兩個學段教學模式的融合共通,以此解決幼兒在入小學后學習上的不適應。
游戲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小學游戲體驗區(qū),幫助幼兒在日常游戲中更好地感受小學學習環(huán)境,熟悉小學學習生活。如邀請小學教師參與指導、共同創(chuàng)設“太湖小學堂”的區(qū)角,創(chuàng)設規(guī)范書寫、閱讀的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的隱性教育幫助幼兒養(yǎng)成正確的前書寫、前閱讀習慣。幼兒在區(qū)域活動時扮演學生和教師,模仿小學生上課的樣子,比如身體坐正、胸挺直、兩手放桌面、舉手回答問題等,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上課習慣。另外,開展“課間十分鐘”的活動也是對小學作息時間的有效體驗,即在兩節(jié)集體活動之間增加課間休息,讓幼兒自主開發(fā)游戲內容,制定游戲規(guī)則,體驗作為一名小學生在課間活動中游戲的快樂,有效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規(guī)則意識。
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第三方——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幼兒的行為習慣、身心素質、學習品質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科學態(tài)度的影響。因此,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多通道向家長全面宣傳幼小銜接相關政策、展示銜接措施,邀請家長參與銜接活動,幫助家長科學掌握教育理念和教育規(guī)律,使家長和教師同步對幼兒進行銜接教育,共同為幼兒快樂入學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班級群等網絡資源,多渠道向家長介紹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宣傳幼小銜接相關政策,展示幼小銜接科學措施,密切家園聯系,緩解家長焦慮。通過開展家訪,召開家委會、家長會等方式,了解家長在幼兒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幫助家長科學處理銜接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銜接理念和教育理念。開設“幼小銜接”專題家長學校,邀請地區(qū)教育專家、小學部業(yè)務校長到現場,就如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如何為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做好物質和精神準備,向全體家長開展全面具體的指導,幫助家長陪伴幼兒科學做好準備,積極面對入學。
重視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結合銜接工作實際情況,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幫助家長全方位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形式和機制。如邀請家委會代表參加聯合教研、課堂觀摩、參觀小學等活動,引導家長深度感受我園幼小銜接的有效舉措,全面理解科學銜接的重要性。我們還通過優(yōu)秀家長評選、優(yōu)秀家委會評選等方式,鼓勵家長以第三方視角提出科學、有效的建議,有效地促進幼小銜接與家庭教育同步同向進行。
科學的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小學、家長和社會等多方面形成合力。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建構幼小銜接聯動機制,共同推動幼小銜接順利、規(guī)范、科學進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入學,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