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強
美國領導人認為,印度獨立之初奉行的不結盟政策親共特征明顯,故將其排除對外軍援受援國行列,英國維持著在印軍事主導地位。為抗衡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上臺后印蘇軍機交易的升溫,美國于1960 年開啟對印軍機銷售之門,而努力要在廣大新興國家開拓冷戰(zhàn)外交“新邊疆”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則游說英國與自己一道加大在印軍事介入。1962 年,為阻滯印蘇米格—21 戰(zhàn)機交易,美英設想了多種替代辦法,同時利用中印關系困境且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尋求西方空防協(xié)助之機,順勢推出對印“空中保護傘”,兩國對印軍援在形式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學術界對此著墨不多,特別是對它為何僅有一次實踐就不了了之語焉不詳①關于肯尼迪政府時期美英對印軍援,中外學術界多從“裂變”中蘇、冷戰(zhàn)地緣政治、印度在中印邊界戰(zhàn)爭失敗后對外求援角度進行研究,已有成果參閱Paul M. McGarr,The Cold War in South Asia:Britain,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1945-196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Odd Arne Westad,The Global Cold War: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Nigel J. Ashton,Kennedy,Macmillan and the Cold War:The Irony of Interdependenc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Saki Dockrill,Britain’s Retreat from East of Suez:The Choice between Empire and the Worl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Andrew J.Rotter,Comrades at Od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47-1964,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Robert J.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 and Pakist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Anita Inder Singh,The Limits of British Influence:South Asia and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1947-56,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3;H. W. Brands,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Cold Peace,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0;劉恒:《中印邊界沖突與肯尼迪政府對印度的軍事援助(1962—1963)》,《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6 期;劉恒:《1962—1963 年印度空防問題與英美關系》,《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8 年第1 期;尤建設:《肯尼迪政府時期美國對印度的軍事援助》,《史學月刊》2016 年第8 期;孟慶龍:《中印邊界沖突中的英國因素》,《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胡志勇:《冷戰(zhàn)時期南亞國際關系》,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溫強:《試論肯尼迪政府“裂變”中蘇與聯(lián)印制華政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6 期;王?。骸睹绹鴮?962 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反應》,《史學月刊》2002年第1期;蔡佳禾:《肯尼迪政府與1962年的中印邊界沖突》,《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本文將基于美英檔案,還原它出臺的整個過程,解讀肯尼迪政府如何協(xié)調美英資源,以對印空防援助為抓手阻止印蘇接近,揭示美英妥協(xié)背后的激烈博弈,分析其實施效果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的原因,并梳理出它如何逐步銷蝕南亞舊有的地緣政治基礎,催生新一輪格局轉換的隱秘歷史細節(jié)。
英國1947 年結束在南亞的殖民統(tǒng)治后仍與印巴保持著密切的軍事聯(lián)系,冷戰(zhàn)初期,美蘇并未將南亞作為爭奪的熱點地區(qū),美國默認英國在印軍事主導作用。英國二戰(zhàn)時的“噴火”“暴風”戰(zhàn)斗機仍為印度空軍主力機型。尼赫魯希望公開倡導不結盟政策,阻止兩個超級大國借經濟和軍事援助、聯(lián)盟建設、宣傳競賽在次大陸纏斗。然而,他私下認為蘇聯(lián)作為沙俄的繼承國,在亞洲確實存在某種安全利益,它關注亞洲似乎說得過去??梢姡岷蒸斢绕湎M苡趤喼拗獾某壌髧刂该绹?。他覺得美國與共產主義合作抑或反目,完全源于私利而非道德準則。在多數(shù)美國官員和議員眼中,印度國大黨對蘇抱有顯而易見的同情,加之尼赫魯拒絕公開譴責蘇聯(lián)在匈牙利事件中的軍事行動,更給美國主流社會留下印度極度虛偽的印象①Andrew J. Rotter,Comrades at Od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47-1964,p. 38,p. 70.。獨立后10年左右時間里,印度并非美國軍援關注和考慮的對象。
伴隨1950 年代中期的冷戰(zhàn)全球化,英國在亞洲影響力的式微,美國雖提升了南亞在其遏制戰(zhàn)略中的地位。但對印度不結盟政策一時仍難以釋懷,1954年5月,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將巴基斯坦納入美國冷戰(zhàn)同盟體系。在英國官員看來,美巴結盟后,他們將繼續(xù)扮演印度主要軍需官的角色,向印度空軍提供大量裝備和訓練②Report from Makins to Eden,October 28,1954,F(xiàn)O 371/112307,UK National Archives. Kew,London.。這使英國獲利頗豐。但赫魯曉夫上臺后在第三世界的戰(zhàn)略攻勢,讓英國在印面臨來自蘇聯(lián)的巨大競爭和挑戰(zhàn)。他相信如果尼赫魯既獲得了來自蘇聯(lián)的軍事幫助,又保持了中立外交,就能讓“只有接近西方,印度才能受益”的說法失去吸引力③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 and Pakistan,p. 232.。與美國領導人相比,赫魯曉夫不強求尼赫魯在兩個陣營中明確挑邊,這更讓印度領導人感到蘇聯(lián)并非如西方所言,是印度安全的潛在威脅。
1955 年,印度表現(xiàn)出購買蘇聯(lián)最新款伊爾—28 轟炸機的強烈興趣。與英國同類型轟炸機相比,印度認為蘇聯(lián)產品價格優(yōu)勢明顯,更易獲取,也更易維護。英國首相艾登(Anthony Eden)后來親自介入,授權以折扣后的低價向印度出售“堪培拉”轟炸機,加之末代英印總督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也對尼赫魯施加個人影響,力陳印度維持英印空軍密切合作的好處,印度才最終放棄伊爾—28采購意向。④Letter from Eden to Eisenhower,F(xiàn)ebruary 1,1956,PREM 11/1399,UK National Archives.尼赫魯此番雖答應了英國的要求,可他也致函艾登,印度政府的這一決定并不意味著排除未來從蘇聯(lián)購買軍機或其它空軍裝備的選擇⑤Letter from Nehru to Eden,March 23,1956,PREM 11/3836,UK National Archives.。1957 年2 月,經過一年多的討價還價,印度與英國簽訂購買68 架“堪培拉”轟炸機的合同。展望英國在印度空軍的實際壟斷商前景,英國官員既對蘇聯(lián)構成的威脅保持警惕,也對尼赫魯假蘇聯(lián)之名從英國獲利心懷不滿。同年6 月,當印度表示有意購買英國“霍克獵人”戰(zhàn)斗機時,時任英聯(lián)邦關系大臣的霍姆(Alec D. Home)挖苦道:“我可不希望他們稱,除非我們把錢借給他們,要不然就以從蘇聯(lián)購買來敲我們竹杠?!雹轆nglo-Indian Relations,June 26,1957,CAB 129/87,UK National Archives.1950年代中期,印度這兩次對外軍機采購,其實已為西方對印軍援投下了濃重的陰影。
鑒于蘇聯(lián)日益介入對印軍援,從第二個總統(tǒng)任期開始,艾森豪威爾認為增加對印援助符合美國利益,能預防數(shù)以億計的印度民眾投向社會主義?!盀橄魅跷鞣皆诖未箨懙牡匚?,蘇聯(lián)正利用印度發(fā)展經濟和改善防務的渴望,提供大量表面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不可否認,尼赫魯倡導的不結盟有時會讓印度站到美國的對立面。即便如此,美國也應該增加對其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和軍事支持,印度發(fā)展滯后、防務虛弱很可能導致南亞和東南亞先后失守;而強大的印度將成為取代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成功范例?!雹賃. S. Department of State,ed.,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55-1957,Vol. 8,Washington,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pp. 29-32.可是對艾森豪威爾而言,以增加對印軍援來實施對印筑橋想法還需英國的配合,同時克服來自國會的阻力。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中蘇分歧、中印邊界爭端的持續(xù),英國官員越來越意識到,印度日益看重強化印蘇空軍聯(lián)系、空防合作針對中國的戰(zhàn)略價值②Report from MacDonald to Home,India:Shifts in Indian Foreign Policy,July 13,1960,DO 196/125,UK National Archives.。1960年印蘇簽署深化全面交流協(xié)定,赫魯曉夫答應尼赫魯以簡化財政條件出售安—12 軍用運輸機,印度飛行員赴蘇受訓的提議,并提供適用于中印邊境山區(qū)環(huán)境的特種空軍設備③Telegram from Moscow to Foreign Office,No. 1552,November 4,1960,F(xiàn)O 371/152548,UK National Archives.。為對沖印蘇此項軍機交易的影響,美國政府反復游說國會后,于同年晚些時候與印度簽署對印折價轉讓29 架軍用運輸機的協(xié)議。印度與美蘇這兩次戰(zhàn)機采購具有雙重象征意義:其一,它們事實上終止了印度空軍首選英國軍機的傳統(tǒng);其二,美國首度對印軍機出售標志著對印軍援限制部分解除,可被視為稍后對印提供空中保護的前奏。
英國駐印高級專員麥克唐納(Malcolm MacDonald)報告稱:眼看著美蘇軍機,特別是臨界退役的美國軍機經過重新涂裝,即刻就賣到印度,真可謂物盡其用,還贏得了尼赫魯?shù)暮酶孝躌eport from MacDonald to Sandys,India:Effects of American and Soviet Economic Assistance,October 21,1960,DO 196/125,UK National Archives.。其語調折射出包括首相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在內,所有英國官員對美蘇與印度軍機交易的羨慕和嫉妒心態(tài),這畢竟沖擊了英國對印空軍裝備供應的實際壟斷地位。當然,與赫魯曉夫不同,美國政府看重美英在印合作。究其緣由,首先是因為遏制蘇聯(lián)符合美英共同利益,試圖取代英國在印度空軍長期形成的影響弊大于利,處理不當會削弱西方在印度防務心理上業(yè)已享有的主導地位⑤Memorandum from Bartlett to Lewis Jones,July 9,1959,Office of South Asian Affairs 1957-9 Files,Lot 62 D 43,F(xiàn)older India Economic 1959 2 of 2,Record Group 59,box 24,National Archives II. College Park,Maryland.。其次,美國承認英國對南亞的認知優(yōu)于自己,兩國對印政策可以互補。憑借積累起來的寶貴歷史經驗,英國可向美國傳授如何在當?shù)刂苿俚募毠?jié),而美國則提供維持西方在印利益所需資金和武器⑥Andrew J. Rotter,Comrades at Od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47-1964,p. 53.??夏岬虾髞碓趯τ 翱罩斜Wo傘”問題上拉英國入伙,并力爭由其主導的深層次背景之一即在于此。
美國對印提供軍機的態(tài)度從無視到重視,完全是出于其歐亞并重戰(zhàn)略的確立和地區(qū)局勢變化,而英國的立場則相對穩(wěn)定。印度是英聯(lián)邦重要成員,英國從未將其視為反西方的國家。直到1960 年代初,英國仍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武器供應商⑦Anita Inder Singh,The Limits of British Influence:South Asia and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1947-56,p. 198,p. 201.。英國猜測尼赫魯一定在盤算,他可以通過印蘇更緊密的空軍聯(lián)系來強化印度安全,此舉并不會冒喪失美英支持的風險⑧Report from Gore-Booth to Sandys,India:A General Review,May 26,1961,DO 196/74,UK National Archives.。面對印蘇空防合作上升的苗頭,為阻止尼赫魯一只眼睛盯著西方,而另一只眼睛總瞟向蘇聯(lián),美國通常把英國拉到一起進行政策磋商,共同介入與印度的軍援談判。
肯尼迪上臺時,美印友好雖有所增強,但印蘇軍事交往卻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同時,美英在歐洲一體化、中東政策、核戰(zhàn)略等領域都存在觀點差異,這給兩國協(xié)調對印空防援助投下了陰影。英國希望強調英鎊與美元一起在對印軍援中的基礎性作用,將兩國對印政策潛在摩擦降至最低。誓言開拓冷戰(zhàn)“新邊疆”的肯尼迪深知英國對英聯(lián)邦成員的充分了解和影響,所以在對印政策上仍有重要價值。在麥克米倫看來,如果肯尼迪認為英國有能力支持印度,將它打造為在亞洲對抗共產主義,吸引第三世界的榜樣,那英國就有機會基于美英特殊關系,最大限度擴大在對印空防援助過程中的話語權,謀求自身利益①The Future of Anglo-American Relations,January 5,1960,PREM 11/2986,UK National Archives.。
肯尼迪借軍機出售拉近美印關系的想法面臨國內幾大障礙。首先,美國社會慣于透過扭曲的文化棱鏡來認知印度,認為不結盟既天真可悲又口是心非,痛斥尼赫魯引進蘇聯(lián)空軍裝備虛偽無恥;他言必稱中立、非暴力,但對克什米爾和果阿卻不吝訴諸武力。其次,國會主流意見對此大加嘲諷?!皩τ〉蛢r轉讓軍機只會加強蘇聯(lián)陣營實力,卻要我們和盟國買單。況且,印度一再威脅要轟炸美國某些忠實的盟友?!雹谒@里提及的美國忠實盟友暗指巴基斯坦,Andrew J. Rotter,Comrades at Od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47-1964,p. 20,p. 109。第三,政府內部反對聲不斷。自美巴結盟以來,在對巴關系上投入重金的國防部擔心,接近不結盟的印度勢必疏遠一個寶貴的盟友,于情于理都說不通。國務卿臘斯克(Dean Rusk)對中立主義不僅流露出類似前任的那種反感,而且質疑拔高印度戰(zhàn)略地位的必要性。中情局高度倚重巴情報收集價值,對進一步向印度提供空軍裝備持保留態(tài)度。主張既有南亞政策的官員并不準備輕易放棄原有立場③Robert W. Komer,Oral History,January 30,1970,JFK #6,Digital Identifier:JFK-ROWK-06,John F. Kennedy Library,Boston,Massachusetts.。
為對沖政府內外的對印反感和負面看法,肯尼迪意識到美英在提升對印軍機援助問題上密切合作的好處:其一,可以讓英國部分承擔加快印度空軍裝備更新?lián)Q代所需資金;其二,有助于轉移巴基斯坦和美國國會的抵制。鑒于美英都希望阻止印度靠近蘇聯(lián),加之肯尼迪“中國威脅”的推定,更堅定了他聯(lián)合英國拉攏印度的決心。他宣稱不會把中立主義或不結盟置于天生與美敵對的層面,希望通過展現(xiàn)對印善意,輔以經濟和軍事援助,來彌補西方在印影響力的不足;如果美英足夠老練,付出耐心與金錢,就足以贏得印度對西方政策的認同和支持④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 and Pakistan,pp. 273-274.。很快,阻滯印蘇米格—21交易就成為檢驗這一想法的試金石。
1962年5月,印度購買蘇聯(lián)米格—21戰(zhàn)機,最終自主生產的計劃曝光。按照印度官員的說法:“得到美國幫助,巴空軍裝備再次領先,來自北方的挑戰(zhàn)也達到難以預料的程度,我們必須考慮所有增強空防能力的選項?!雹軹elegram from Delhi to CRO,No. 633,May 7,1962,PREM 11/3836,UK National Archives.印度政府的決定無疑招致美英尖銳批評,兩國決策者亟待拿出難題化解之道,建構對印“空中保護傘”的想法明顯提速。
肯尼迪和麥克米倫反對印蘇擬議中的軍機采購,一則害怕它引發(fā)印巴軍備競賽,因為后者已擁有代表美國最先進技術的F—104 戰(zhàn)機;二則擔心蘇聯(lián)借此強化對印滲透,并設法獲取西方空軍裝備秘密⑥Far Eastern Department Brief for the Secretary of State’s meeting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on 4 June,June 3,1962,F(xiàn)O 371/164881,UK National Archives.。尼赫魯對美英的指責頗為不滿,稱任何外國政府無權反對印度的自主選擇。然而,有印度官員向西方透露:許多印度高官都不支持尼赫魯、國防部長梅農(V. K. Krishna Menon)購買米格—21 的傾向,擔心此舉沖擊印度與西方的關系,將竭力推遲或取消這一交易。印度總統(tǒng)拉達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6月22日告訴英方,自己沒有預見到美英的反對如此強烈,他保證會敦促尼赫魯重新考慮此項軍購動議,同時暗示尼赫魯不排除能夠接受的替代方案,前提是不至于讓印度政府丟面子①Report from Belcher to Sandys,June 22,1962,DO 189/371,UK National Archives.。
英國英聯(lián)邦關系大臣桑德斯(Duncan Sandys)分析,西方不大可能阻止印度購買米格—21。首先,尼赫魯深受梅農等親蘇派影響,親西方的印度官員無力回天。其次,蘇聯(lián)提供貸款和培訓,答應將來在印制造的目標對印極具吸引力。再次,美英反對米格—21 交易已廣為人知,印度如突然轉向美英獲取軍機,將被外界解讀為倒向西方,危及它將來從任何渠道獲取軍備的自由②Report from Snelling to Saville Garner,June 25,1962,DO 189/371,UK National Archives.。英國決策者私下認為,純粹從軍事角度看,印度購買少量米格—21 并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當然從政治角度講,他們特別擔心為懲罰尼赫魯,美國國會將削減對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援助,印度由此會對西方絕望,從而呼吁蘇聯(lián)除軍援以外的財政支持,最終進一步削弱英國在南亞的地位③FO Brief for Lord Home,F(xiàn)O 371/164881,June 4,1962,UK National Archives.。這才是讓英國感到害怕的惡性循環(huán)前景。
美國駐印大使加爾布雷斯(John K. Galbraith)估計,印度繼續(xù)尋求蘇聯(lián)空軍裝備,將致使美國國會大幅削減對印援助,美印關系改善將因此戛然而止并可能發(fā)生逆轉④Telegram from Galbraith to Rusk,No. 3537,May 8,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I-III,box 106A,Kennedy Library.。他的擔憂很快應驗,美國參議院投票削減25%對印經援。然而,美國駐蘇使館觀察,印蘇米格—21 交易不至于讓印度在整體防務上依賴蘇聯(lián),卻會嚴重影響兩國與中國的關系。國安會負責南亞事務的官員科默(Robert W. Komer)也覺得,蘇聯(lián)這次對印空防援助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作用,將鼓勵尼赫魯更加公開反華,反而有利于美國對華遏制戰(zhàn)略⑤FRUS,1961-1963,Vol. 19,Washington,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pp. 242-243.。作為決策者的肯尼迪卻并不作如是觀,他擔心印蘇日益頻繁的戰(zhàn)機交易會徹底觸怒掌握錢袋子的眾議院,給美印關系帶來更大沖擊。為此,他準備借對印小麥援助向尼赫魯施壓⑥Weekend Reading Written for JFK by McG. Bundy,July 27,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Meetings & Memoranda Series,Weekend Papers,7/62-11/63,box 318,Kennedy Library.。至于后者是否知難而退,他心里其實也沒底。
尼赫魯不打算輕易屈服于美英壓力。著眼現(xiàn)實,西方必須拿出替代米格—21 的方案,理論上不外乎在美國F—104、法國幻影III、英國閃電II機型中三選一。印度當然樂意接受F—104,但肯尼迪明確排除了這一選項。其一,巴基斯坦堅決反對,重巴輕印的美國議員及官員抵制;其二,它過于昂貴且在技術上難與印度現(xiàn)有裝備兼容;其三,根本不具備讓尼赫魯?shù)蛢r購買F—104的條件⑦Letter from Kennedy to Macmillan,June 8,1962,CAB 21/5685,UK National Archives.。巴方稱美國對印出售F—104 將無異于背叛盟友,勢必危及兩國合作。由于美國此前未能阻止印度空軍介入克什米爾爭端,美巴關系處于明顯緊張狀態(tài)。肯尼迪不愿進一步疏遠巴總統(tǒng)阿尤布汗(Mohammad Ayub Khan),不愿冒刺激巴方從中央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中撤出,迫使美國關閉在巴關鍵空軍基地、情報站的風險⑧FRUS,1961-1963,Vol. 19,pp. 285-287,pp. 242-243.。
法國斷然拒絕以盧比支付幻影戰(zhàn)機,稱盧比很難兌換成硬通貨,只能購買印度商品,法國對此毫無興趣⑨Telegram from Washington to FO,No. 1659,June 22,1962,F(xiàn)O 371/164881,UK National Archives.。能否阻滯印蘇米格—21 交易,就只剩下英國對印出售最先進的閃電II 戰(zhàn)機一條路。整個1962年夏天,美國不遺余力地就此游說英國。麥克米倫認為這歸根到底是一個“政治而非軍事”問題。媒體的廣泛介入使得尼赫魯“必須公開提出最強有力的理由,說明為何舍米格—21 而取閃電II 更符合印度利益。否則,世人會解讀為他屈服于美英壓力”①Telegram from FO to Washington,No. 4053,June 1,1962,CAB 21/5685,UK National Archives.。他分析尼赫魯并不容易做到這一點。麥克米倫同樣害怕售印閃電II引發(fā)其他英聯(lián)邦成員競相效尤的“可怕先例”,英國根本無力應對。當然,他也深知印蘇此項交易危及英國廣泛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利益。英印緊密的空軍合作紐帶是英國維持在亞洲所剩無幾的影響力,保持世界大國身份的重要基礎,也為英國帶來可觀收入。他必須仔細權衡各方面利弊,現(xiàn)階段拒絕肯尼迪如此關注的計劃,將對英美關系和自身利益造成何種損害②Briefing paper for Home meeting with Rusk,June 22,1962,F(xiàn)O 371/164881,UK National Archives.。1962 年6 月初,英國政府多輪激辯后同意考慮以“特別優(yōu)惠條件”對印出售閃電II。前提是美國承擔交易的經濟成本和政治風險,即為使這種替代方案對印具有吸引力,由美方彌補“戰(zhàn)機真實的最低價與人為優(yōu)惠價之間的差額”③Note of Meeting Gen. 767/1,June 4,1962,CAB 21/5685,UK National Archives.。每架閃電II 僅材料成本就達45 萬英鎊,而據(jù)估計,米格—21 的對印售價為30 萬英鎊,何況當時沒人準確知曉其真正價格;這意味著尼赫魯無需犧牲不結盟,蘇聯(lián)就能給予他更多議價空間④Telegram from CRO to Delhi,No. 1168,June 6,1962,PREM 11/3836,UK National Archives.。在麥克米倫看來,閃電II的替代前景并不樂觀。
英國駐巴高級專員詹姆斯(Morrice James)警告,不管英國還是美國對印提供超音速戰(zhàn)機,巴基斯坦的反應都將失去理性,加大阿尤布汗“對西方盟友做出強烈回應”的可能性。為轉移和化解來自巴方的不滿,麥克米倫還要求美國公開為英國售印閃電II 政治背書⑤Telegram from Karachi to CRO,No. 643,June 2,1962,and No. 648,June 4,1962,PREM 11/3836,UK National Archives.。桑德斯7 月份訪問次大陸時切身感受到,巴舉國上下堅決反對西方對印出售先進戰(zhàn)機,抨擊英國政府正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極大危及一個忠誠盟友的安全。阿尤布汗甚至直言不諱地告訴桑德斯:“巴飛行員不愿被蘇聯(lián)飛機擊落,更不希望被英國飛機打下來?!雹轗eport from James to Sandys,July 7,1962,DO 196/213,UK National Archives.
美英的游說僅僅讓印度暫時推遲購買米格—21。綜合考慮尼赫魯態(tài)度松動、美方壓力等因素,麥克米倫表示可以做出犧牲,當閃電II戰(zhàn)機1964年量產后,用盧比交易將一半產量賣給印度,以免落下美英并非真心援助的口舌⑦Far Eastern Department note on Possible Indian Purchase of Russian Fighter Aircraft,June 3,1962,F(xiàn)O 371/164881.。英國將每架閃電II對印最低售價定為60萬英鎊,即使美國付一半,印度支付另一半,也將高達1200 萬盧比,這對印度財政仍構成很大負擔。另一個選擇是升級印度1957 年上馬的HF—24“暴風之神”戰(zhàn)機設計,安裝更大推力的英國俄奧普斯發(fā)動機。它因設計復雜,制造昂貴,英國已關閉生產線。為重啟生產,肯尼迪愿意支付印度軍機升級費用300萬美元中的75%。然而,尼赫魯不接受這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也拒絕付半價獲取閃電II,稱世人會據(jù)此認為印度接受西方軍援,放棄不結盟。印度外匯短缺的確使尼赫魯無力承擔西方戰(zhàn)機哪怕最低的市場價,然而,不同于美英商業(yè)性國防生產,赫魯曉夫不惜以不可兌換的盧比低價對印銷售米格—21,又在名義上保全印度外交傳統(tǒng)⑧FRUS,1961-1963,Vol. 19,p. 270,p. 256.。相對于技術更為復雜的西方戰(zhàn)機,米格—21的設計和操作相對簡單,同時具備與巴基斯坦F—104抗衡的性能。況且,蘇聯(lián)還承諾印度最終在本土生產此款飛機⑨Letter from Nehru to Macmillan,June 30,1962,T 317/363,UK National Archives.。不管從哪方面看,米格—21 都對尼赫魯最具吸引力。
桑德斯反思后指出,英國即便不能流產印蘇軍機交易,也應借機及時警告尼赫魯別玩“鷸蚌相爭”游戲?!拔覀儨p少對印經濟、軍事支持,當然會不可避免地損及自身。然而,我們真不能讓印度永遠把我們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印度一直在以我們的利益為代價勾搭蘇聯(lián)。”英國駐印高級專員布斯(Paul G.Booth)等人認為:“將西方援助作為政治武器與米格戰(zhàn)機掛鉤,既生硬又危險,最終勢必激怒印度,適得其反?!雹賀eport from Rumbold to Milner-Barry,June 12,1962,T 317/362,UK National Archives.英國財政部、貿易委員會也有同感:“英國在印貿易和投資遠大于其它地方,如果印度由于英國反制而陷入危機,將對英國在印利益造成永久性的災難后果,還將承受印度以牙還牙的報復?!辈还艹鲇诤畏N原因,美英減少或暫停對印支持,都可能將尼赫魯“反向徹底地推到蘇聯(lián)懷抱”②Report from Pliatzky to Milner-Barry,June 27,1962,T 317/363,UK National Archives.。僅僅向美國暗示對印經援應與取消米格交易掛鉤就會招來麻煩?!奥牭较嚓P風聲的尼赫魯肯定將英國此舉描述為可悲的險惡企圖,以訛詐方式讓美國與英國合作?!雹跱ote from Lloyd to Sandys,June 28,1962,CAB 21/5685,UK National Archives.針對西方對印經援與印度購買米格—21 確實存在關聯(lián)的政治隱喻,肯尼迪非常敏感和焦慮,他指示加爾布雷斯口頭警告尼赫魯,必須意識到印蘇空軍合作的巨大消極影響,它已在美國國會引發(fā)強烈反印情緒④FRUS,1961-1963,Vol. 19,pp. 283-284.。事與愿違,不滿替代方案的尼赫魯在議會發(fā)表講話稱:“有些國家居然對我們的軍購說三道四,橫加阻攔。盡管西方公開表示,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購買我們喜歡的東西,但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后,即便他們否認在威脅我們,但卻不體諒我們的現(xiàn)實困難,甚至試圖借援助大做文章。這與威脅何異。”⑤Nehru speech to Rajya Sabha,June 23,1962,T 317/363,UK National Archives.西方將1962年6月最后一周描述為印度政府憤怒、失望和政治反思的時期。
圍繞如何讓印度“體面購買”閃電II,美英一系列激烈交鋒仍未達成一致。7月24日,肯尼迪致信麥克米倫透露,他越來越擔心國會難以向英國提供對印戰(zhàn)機出售的財政補貼⑥Letter from Kennedy to Macmillan,July 24,1962,CAB 21/5685,UK National Archives.。麥克米倫絕不會在美國擔負一半貨款問題上讓步,同時堅持要肯尼迪在政治上為英國公開背書。到7月底,既失望又惱怒的美國官員實際上已對阻滯印蘇米格—21交易不抱幻想。“英國一再逼迫我們公開分擔經濟和政治責任,我們實在難以同時應對來自國會和巴基斯坦的壓力。進一步瘋狂反對印蘇軍機采購協(xié)議,只會讓美印關系遭受不可逆轉的沖擊?!雹進emorandum from Komer to McGeorge Bundy,July 26,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IV-VI,box 107,Kennedy Library.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恢復美國在印受損形象和地位。
借美英對于安全問題和自身利益的看重,印度靈活周旋于兩國之間,繼續(xù)堅守不結盟并有權向兩個集團購買戰(zhàn)機的主張。隨著1962年10 月印度挑起中印邊界戰(zhàn)爭,印度一方面尋求西方空防援助,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出更甚以往推進米格—21交易的動力。中印沖突及由此引發(fā)的中蘇矛盾加深,觸發(fā)了地區(qū)格局和全球冷戰(zhàn)的變革,美英此前對于印度購買蘇聯(lián)戰(zhàn)機的顧慮和擔心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⑧Telegram from Delhi to CRO,No. 247,December 28,1962,PREM 11/4307,UK National Archives.。擺在肯尼迪和麥克米倫面前更為迫切的事情是,如何回應尼赫魯遭受一系列戰(zhàn)場失敗后提出的全面空防協(xié)助請求。
美英將印度在中印邊界戰(zhàn)爭中的失敗視為難得的機遇。對肯尼迪而言,美國可以借軍援改變印度政治發(fā)展動力,使其不結盟的鐘擺偏向西方;對麥克米倫來說,英國可以通過軍援弱化尼赫魯對蘇期望,維持印度最大空軍裝備供應商的地位。由于形勢微妙,麥克米倫不贊成主動對印提出援助邀約,他擔心尼赫魯推斷英國此舉純粹出于經濟私利⑨Telegram from Delhi to CRO,No. 1623,October 20,1962,F(xiàn)O 371/164914,UK National Archives.。為避免給外界留下“示好尼赫魯是試圖利用印度困境達到冷戰(zhàn)目的”的印象,肯尼迪贊成應印方先請求再行動①Telegram from Rusk to New Delhi,No. 1686,October 28,1962,and Telegram form Galbraith to State Department,No. 1443,October 29,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Nehru Correspondence,10/1/62-11/10/62,box 111,Kennedy Library.,美英雖在印度空防問題上戰(zhàn)略趨同,但這并不能掩蓋雙方利益有別。
為維持從蘇聯(lián)和美英兩面取利的作法,同時免受放棄不結盟的指控,尼赫魯最初對于向西方求援頗顯逡巡猶豫。反之對于向蘇方求援則毫不避諱。中印邊界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聯(lián)對印援助了16 架米格—4直升機和9 架安—12 運輸機②Jerome M. Conley,Indo-Russian Military and Nuclear Cooperation:Lessons and Options for U. S. Policy in South Asia,Maryland:Lexington Books,2001,p. 23.。然而,印軍一再潰敗最終迫使他放低身段,正式尋求西方空防援助。美英樂見他邁出這一步,但也對其需求規(guī)模之大感到吃驚:美英派出12個全天候戰(zhàn)機中隊、兩個B—47轟炸機中隊,并在印度主要城市修建雷達設施。這無異于要西方實質介入中印沖突,高調構筑對印“空中保護傘”。美英官員不遺余力地勸阻他不要迷信空戰(zhàn)會扭轉頹勢;對穿越中印邊界茂密叢林的中國軍隊進行空中打擊難有成效,反而可能導致西方在次大陸與中國打一場空戰(zhàn)③Telegram from Galbraith to Rusk,No. 1898 and No. 1899,November 20,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VII-IX,box 108,Kennedy Library.。加爾布雷斯反復向印度軍政高層諫言:“印度最好不動聲色地爭取時間,切忌脫離實際的空中力量迅速制勝奢望?!雹躂ohn K. Galbraith,Ambassador’s Journal: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Kennedy Years,Boston:Houghton Mif fl in,1969,pp. 492-493.在中印沖突最激烈之時,驚慌失措的尼赫魯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而是呼吁美英盡快派戰(zhàn)機攻擊中國陣地。作為回應,美國對印緊急提供了12架C—130運輸機和若干C—119運輸機配件⑤FRUS,1961-1963,Vol. 19,pp. 398-399.。這既超越蘇聯(lián)裝備,提升尼赫魯向中印邊界調兵的能力,又在強化其反華意志的同時,盡力避免中美直接沖突。
盡管中印邊界戰(zhàn)爭以中國1962 年11 月20 日單方面停火而結束,美英卻并不準備放棄借印度困境向其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兩國更看重尼赫魯對兩個冷戰(zhàn)陣營情感態(tài)度的真正偏轉,而非其口惠而實不至的公開表態(tài)⑥Record of Anglo-American meeting on the Sino-Indian Conflict,November 12,1962,F(xiàn)O 371/164929,UK National Archives.。美英無法徹底摧毀印度的中立主義,但確實想以空中保護誘導其仍依賴于西方裝備,遠離蘇聯(lián)軌道。11 月21 日,印度經濟和國防協(xié)調局局長克里希納馬查里(T. T. Krishnamachari)告訴布斯:印度不想成為另一個“韓國”,以邀請外國軍隊常駐來自保;然而,中國?;鸩⒉灰馕吨粍谟酪莸暮推?,印度的最終目標是以空軍現(xiàn)代化為核心重整軍備;印度空防實力提升前,仍需美英某種形式的臨時空中支持,以保護北部城市免受中國轟炸的威脅⑦Telegram from Gore-Booth to CRO,No. 2004,November 21,1962,DO 196/169,UK National Archives.。
雖然不再尋求美英戰(zhàn)機參戰(zhàn),尼赫魯卻轉而提出先進戰(zhàn)機倍增方案,并對現(xiàn)役機群進行現(xiàn)代化升級。英國認為他擴充改造空軍的雄心除了激化印巴矛盾,也超出印度技術和經濟能力范疇⑧Report from Gore-Booth to Sandys,India:Visi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the 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and the Chief of the Imperial General Staff,December 24,1962,DO 196/171,UK National Archives.。中印沖突后,本就步履維艱的印度經濟年預期增長率從5%下調至2.3%。尼赫魯強調軍事開支注定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和各種內部矛盾,加之與中巴同時交惡,“如果試圖不分輕重緩急地擴張空軍,他勢必背上沉重的負擔”⑨Mr. Rostow’s Visit to Karachi,April 6,1963,DO 196/151,UK National Archives.。通過合理配置,印度足以擁有一支非常有效的空中力量。英國雖不認同尼赫魯?shù)目哲姮F(xiàn)代化計劃,也分析中國不會對印轟炸,仍舊保證“如接到印方請求,西方可以考慮對印實施空防援助”①Meeting between Lall and British Mission Air Officers,November 27,1962,DO 196/170,UK National Archives.。但是,英國強調美英飛行員赴印存在溝通協(xié)調障礙,可能誤解印度軍方的意圖,況且印度飛行員戰(zhàn)斗素養(yǎng)差,西方因此很難避免陷入與中國的戰(zhàn)爭。桑德斯認為應游說印度購買英國“警犬”或“雷鳥”地對空導彈,這既能為印度提供切實對空防御,也能給英國帶來訂單;最關鍵的是能夠化解英國空軍與中國正面交鋒的風險②China Committee Minutes,November 26,1962,DO 196/170,UK National Archives.??梢?,英國傾向于以絕對保險且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式參與對印空中保護,不希望對印戰(zhàn)機出售和派遣飛行員,把更大和更主要的責任留給美國。
12 月初,印度告訴美英不用安排大量空軍人員和裝備赴印,但務必提供防空襲切實保障。加爾布雷斯形象地稱之為秘而不宣的對印“空中保護傘”,認為這有利于弱化印度野心勃勃的空軍擴張計劃,規(guī)避美國對印巴政策的結構性困境,降低印度對米格—21的渴望,同時減少西方承擔不必要的軍事風險。而存在的問題是,美英兩國如何分工③John K. Galbraith,Ambassador’s Journal: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Kennedy Years,pp. 504-505.。由于美國在東南亞、柏林等地存在更緊迫的軍事承諾,臘斯克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力主英聯(lián)邦唱主角,美國則扮演追隨者角色,對印空防支持限制在提供雷達、“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和技術援助。著眼更廣泛的政治背景,這種作法在美國國會和巴基斯坦引發(fā)的爭議相對較少;此外,若美國挑頭必將引發(fā)中國的巨大反彈,蘇聯(lián)也暗示美國對印明確的軍事承諾,可能迫使蘇聯(lián)履行對華安全義務,而英國出面則幾乎不會對中蘇關系產生什么修復性影響。因此,肯尼迪政府尋求麥克米倫堅定承諾,率先向印度提供各種空防協(xié)助④Recommendations of NSC Subcommittee on South Asia for Nassau Talks,December 16,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X-XIII,box 109,Kennedy Library.。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對印“空中保護傘”問題上,美國堅持英聯(lián)邦的領導地位。
桑德斯認為如果美國不承諾捍衛(wèi)英國在亞洲其它地區(qū),尤其是香港的利益,那英國在對印“空中保護傘”計劃中越是沖在前面,“就越有可能迫使中國對英展開報復;同樣,英國此舉勢必激怒巴基斯坦并向尼赫魯傳遞錯誤信號,致使印巴對抗升級,而這恰好是西方努力避免的結果”⑤Air Support for India:Political Assessment,December 12,1962,F(xiàn)O 371/164925,UK National Archives.。權衡再三,麥克米倫12月13日告訴肯尼迪,在不介入中印沖突的前提下,英國才參與西方對印聯(lián)合空防計劃;英國可以定期派遣英聯(lián)邦空軍前往印度,但美國實質性介入方為問題解決的關鍵⑥FRUS,1961-1963,Vol. 19,p. 432.。對于是否向印度提供“空中保護傘”,麥克米倫既不全盤否定,又明確暗示美國而非英聯(lián)邦應發(fā)揮主導作用。
肯尼迪在1962 年底美英拿騷峰會上表示,哪怕只是英聯(lián)邦和美國戰(zhàn)機定期或不定期赴印,象征性地與印軍聯(lián)演都不失為合理選擇方案,其功效有三:對華傳遞遏制威懾信息,這比對印大量出售西方先進戰(zhàn)機,實現(xiàn)印度空軍現(xiàn)代化更節(jié)省資金;不公開觸及印度不結盟政策,拉近尼赫魯與西方的距離;一定程度上緩解巴基斯坦的焦慮和不滿。英國要求明確區(qū)分中印緊急情況下的對印軍援與平??辗绤f(xié)助,務必要讓尼赫魯意識到,美英的“空中保護傘”絕非為其主動與中國開戰(zhàn)“無限背書”。作為新形勢下對印軍援的第一步,肯尼迪和麥克米倫同意派遣一個高規(guī)格的美國和英聯(lián)邦聯(lián)合軍事代表團實地評估印度空防需求⑦Notes Macmillan/Kennedy Talks,Nassau,December 20,1962,PREM 11/4229,UK National Archives.。英聯(lián)邦的兩個大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不愿派遣空軍赴印,直到麥克米倫向兩國總理施壓并作出個人保證,“澳加的參與并不意味著對印承諾”,他們才勉強同意協(xié)助印度空防的建議⑧Telegram from CRO to Ottawa,No. 61,January 18,1963,DO 196/35;Telegram from CRO to Canberra,No. 78,January 21,1963,DO 164/35,UK National Archives.。
對于美英正與印度磋商“空中保護傘”事宜,印度民眾興奮之余也疑慮重重:它將如何影響印度中立主義,是否預示著印美結盟?印度該如何應對蘇聯(lián)的反對?它一時間成為印度國內各派爭論的焦點。有鑒于此,尼赫魯特地發(fā)表一系列含混聲明,否認印度政府曾考慮西方在印度上空設置保護傘。加爾布雷斯不無揶揄意味地稱:盡管尼赫魯明確希望西方務必以適當方式保衛(wèi)印度,但印度社會似乎仍想對此遮遮掩掩①John K. Galbraith,Ambassador’s Journal: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Kennedy Years,pp,539-540,p. 546.。這說明圍繞美英對印“空中保護傘”,印度社會和官方存在一定的溫度差,背后折射出他們對美蘇的矛盾心態(tài)。
1963 年3 月初,美國和英聯(lián)邦聯(lián)合軍事代表團赴印考察后建議:近期內,美英應加強印度的雷達和地面控制系統(tǒng)建設,提供空對空導彈;著眼長遠,美英則應定期與印度空軍在印聯(lián)合演訓;制定應急計劃,緊急情況時向印度部署西方戰(zhàn)機②Synopsis of Joint Report by Commonwealth/United States Air Defence Mission to India March 1963,March 7,1963,F(xiàn)O 371/170644,UK National Archives.。圍繞對印空防援助,尤其是派遣戰(zhàn)機的必要性,派到什么程度才不至于引發(fā)中美對抗升級,美國決策圈激辯后仍難以達成一致??夏岬蠄孕艑τ 翱罩斜Wo傘”的絕對必要性:“這不會讓我們花費太多。更何況,我們眼下別無其它選擇。我們希望中國知道美國一定會這么做,以避免我們最終不得不面臨最糟糕的選項。說到底,這比我們到頭來必須在印度采取重大軍事行動,對印做出重大軍事承諾廉價得多?!雹跴resident’s Meeting on India,April 25,1963,Papers of John F. 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Meetings Recordings,Tape No. 83(2),Digital Identifier:JFKPOF-MTG-083-002,Kennedy Library.他決定以代表團的建議為基礎,逐步強化印度空防能力。
與肯尼迪相比,英國官員對代表團的建議顧慮嚴重,他們覺得美中疏遠和敵對,似乎刺激著美國決策者特定情況下可以接受西方與中國爆發(fā)戰(zhàn)爭的前景④The Indian War Machine,March 29,1963,PREM 11/4301,UK National Archives.。麥克米倫重視中英貿易,還要考慮香港安全,他渴望與中國保持正常交往。1963 年初,英國邀請中國外貿部官員訪英其實就向美國傳遞出對印、對華政策的矛盾心態(tài)?!拔覀冎赃@么做,那是因為我們與中國的貿易非常重要,我們迫切需要出口渠道。即便我們想幫助印度,但我們很難向議會和公眾證明對華強硬的合理性?!雹軱etter from Home to Sandys,January 11,1963,DO 196/4,UK National Archives.麥克米倫認為,由于英國在亞洲廣泛的政治、經濟利益,自己實在無法主導印度空防體系建設;尼赫魯如果能效仿巴基斯坦,加入西方支持的集體安全架構,印度的安全將會得到更好的確保⑥Cabinet Minutes,April 25,1963,CAB 128/37,UK National Archives.。鑒于代表團的建議未能明晰美英在“空中保護傘”中的角色扮演和主次責任,反復權衡利弊后,英國政府4月底作出了拒絕表態(tài)。
肯尼迪視印度為亞洲“關鍵國家”,美印發(fā)展成默契的軍事伙伴順理成章;然而,麥克米倫擔心對印“空中保護傘”類似開放式承諾,暗含維護印度主權與安全的責任,巴基斯坦也會尋求相同待遇。這勢必耗盡英國“極其有限”的軍事資源,并被一步步拽入地區(qū)矛盾的深淵⑦Defence and Economic Aid to India,April 4,1963,DO 164/68,UK National Archives.。正如英聯(lián)邦關系副大臣皮卡德(Cyril Pickard)所言:“美國對外空軍裝備援助已是一項很成熟的事務,它有這方面的能力與熱情;英國即便有心可卻無力躋身其中?!雹郆ritish/United States Talks on Military Aid for India,June 25,1963,DO 164/4,UK National Archives.
其實,英國決策者有所不知的是,對于與印度建立“有實無名”的準同盟關系,肯尼迪政府內部也有諸多保留意見。為應對所謂中國“威脅”,印度呼吁美國通過一項為期五年的16億美元軍援計劃。胃口遠超其合理的空防需求,無異于漫天要價。加爾布雷斯認為五年期的5 億美元軍援足以滿足印度安全所需。麥克納馬拉則基于其慣常的成本核算思路估計,為期三年的3億美元軍援足夠支撐印度國防;無論在經濟上還是人力上,印度的主張對美國和英聯(lián)邦都不靠譜,也完全背離印度現(xiàn)實①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 and Pakistan,pp. 297-298.。在印巴關系因克什米爾問題持續(xù)緊張之際,美國國會反對出資武裝印度,聲稱除非美巴解除軍事同盟,否則美國難以幫助印度,更不用說對印長期空中保護。1963 年4 月,國務院南亞事務辦公室主任卡梅倫(Turner Cameron)分析,在當年余下的時間里,政府為對印空軍裝備重大援助項目尋求國會支持并不明智②Memorandum from Cameron to Talbot,April 10,1963,NEA INC Files,Lot 65 D 415,Record Group 59,box 1,National Archives II.。
盡管面臨國內阻力,肯尼迪仍決意推進對印“空中保護傘”,當然援助水平更接近麥克納馬拉的測算,而非尼赫魯?shù)囊獌r??夏岬鲜冀K認為穩(wěn)定、民主的印度對亞洲實現(xiàn)有利于西方的力量平衡至關重要;如果西方拒絕支持,尼赫魯就會重啟米格—21交易,甚至考慮彌合與中國的分歧。他推斷未來三年內,每年拿出1 億美元提升印度空防不會給美國帶來太大壓力③President’s Meeting on India,April 25,1963,Papers of John F. 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Meetings Recordings,Tape No. 83(2),Digital Identifier:JFKPOF-MTG-083-002,Kennedy Library.。正因為如此,當英國反對美國和英聯(lián)邦聯(lián)合軍事代表團的建議時,肯尼迪失望至極。1963年5月9日,他在高層會議上說到:“英國人不接受我們的基本觀點,即次大陸正在發(fā)生一場深刻變革,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作為阻止未來印蘇接近以及中國動武的機制,強化印度空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我們不能允許印蘇走到一起和中國打敗印度,否則,我們還不如撤離韓國和南越。那我們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阻力并達到預期目標呢?至少必須克服來自國會和巴方的壓力。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爭取英國同美國一起干?!雹躈SC Meeting on India,May 9,1963,Papers of John F. 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Meetings Recordings,Tape No. 86(1),Digital Identifier:JFKPOF-MTG-086-001,Kennedy Library.
臘斯克認為英聯(lián)邦主導對印“空中保護傘”是首選,最低限度也要參與。唯有如此,美國才能規(guī)避風險,獲取最大政治收益。這有助于削弱美國國內圍繞在印承擔新義務的保留意見,并防止美國海外軍援過度擴張。他認為推進西方共同事業(yè)過程中,高舉除美國以外的其它國家旗幟仍然至關重要。考慮到美國對印單邊空中保護所固有的政治復雜性,肯尼迪決定再進一步向麥克米倫施壓,要其重新考慮對印空防協(xié)助的立場⑤NSC Meeting on India,May 9,1963,Papers of John F. 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Meetings Recordings,Tape No. 86(1),Digital Identifier:JFKPOF-MTG-086-001,Kennedy Library.。5月10日,他還指示臘斯克和麥克納馬拉,若英國不承諾為印度空防作出聯(lián)合安排,美國采取單方面行動的最好方式⑥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NSAM No. 243,May 10,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Meetings & Memoranda Series,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s 1963 Folder,box 314,Kennedy Library.。這說明萬不得已情況下,他準備在對印“空中保護傘”問題上與麥克米倫決裂。
面對美國的重壓,桑德斯、皮卡德、布斯等英國官員表示,盡管英國“極度渴望”與美國協(xié)調對印軍援,然而對于“空中保護傘”,“英國希望美國放慢腳步”。言外之意,如若大部分對印空防援助可以改頭換面,作為現(xiàn)有經濟援助計劃的延伸,麥克米倫也只能有限擴大對印現(xiàn)有軍事承諾。但要想英國公開挑頭,抑或承擔其它方面的責任,都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⑦Telegram from Talbot to Rusk,No. 1047,May 9,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XIVXVI,box 110,Kennedy Library.。這進一步強化了美方對于英國在對印軍援程度上保守意見的認識。加爾布雷斯的匯報也證實,“英國人在印度的追求不同于美國,他們的目標更有限,對于美國來說代價高昂且有可能損失慘重的方案,他們不愿真心參與,分擔風險”①Telegram from Galbraith to Rusk and Kennedy,No. 44539,May 16,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XIV-XVI,box 110,Kennedy Library.。
眼見下屬的游說未能奏效,肯尼迪親自致信麥克米倫。他這次回避了英聯(lián)邦主導的話題,但繼續(xù)呼吁英國重新考慮與印度進行聯(lián)合空防演練的建議,稱自己不想冒險讓印度疏遠蘇聯(lián)、遏制中國的想法消退②Letter from Kennedy to Macmillan,May 14,1963,F(xiàn)O 371/170644,UK National Archives.。后者則以長者的口吻告誡稱:“對比1914 年一戰(zhàn)爆發(fā)前夕與印度當下的局勢,我不禁驚詫于兩者何其相似。英法一戰(zhàn)前簽訂軍事防御協(xié)定,英國據(jù)此感到自己是被迫卷入歐陸大規(guī)模沖突。不管何種形式的對印‘空中保護傘’,可能都會讓美英身處一戰(zhàn)前英國的境地,不再擁有選擇自由?!雹跮etter from Macmillan to Kennedy,May 15,1963,F(xiàn)O 371/170644,UK National Archives.肯尼迪引用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話反駁道,如果英國當年對法承諾不那么模棱兩可,那1914 年其實有更大的幾率避免戰(zhàn)爭。他提醒麥克米倫:“我一向把構筑對印‘空中保護傘’看作美英共同的事業(yè)。如果你覺得不可能在拿騷峰會基礎上繼續(xù)往前走,我也要單獨將聯(lián)合調查團的建議付諸實施?!雹躄etter from Kennedy to Macmillan,May 23,1963,F(xiàn)O 371/170644,UK National Archives.
肯尼迪最后通牒式的回復讓麥克米倫陷入決策困境。他擔心完全置身事外,將不僅惡化跨大西洋特殊伙伴的互信,而且還會嚴重損害英印關系,危及英國在印利益⑤Note from Macmillan to Home,May 24,1963,F(xiàn)O 371/170644,UK National Archives.?;裟?、桑德斯和國防部長桑尼克羅夫特(Peter Thorneycroft)也有類似擔憂。他們指出,鑒于肯尼迪決心向印度提供空軍裝備援助,從長遠看,英國若即若離的參與總強于作壁上觀。1963年5月28日,麥克米倫政府最終決定:英國可以同意美英共同向印度提供“空中保護傘”,但只有在中國采取軍事行動的前提下,美英才應大規(guī)模對印軍事支持,否則,援助將維持在中印邊界戰(zhàn)爭前的水平;同時,英國保持對援助必要性的獨立判斷⑥Cabinet Minutes,May 28,1963,CAB 128/37,UK National Archives.。
美英圍繞責任、角色爭論不休之際,印度尋求兩國空中保護的熱情卻顯著降低。印度高層改變立場固然有對美英拖沓敷衍的不滿,也在于他們懼怕外界認為保護傘是印度與西方重要的軍事紐帶,印度放棄了傳統(tǒng)的不結盟政策⑦Military Aid for India,May 13,1963,CAB 129/113,UK National Archives.。臘斯克1963年中期訪印后指出:“尼赫魯?shù)热艘褟膽?zhàn)爭失敗之初的驚慌失措中緩過神來,對于任何暗含與西方形成事實盟友關系的計劃或行動,他們重新表現(xiàn)出固有的敏感性?!雹郚SC Meeting on India,May 9,1963,Papers of John F. 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Meetings Recordings,Tape No. 86(1),Digital Identifier:JFKPOF-MTG-086-001,Kennedy Library.美國分析印度對西方重趨冷淡的背后還有蘇聯(lián)身影。1963 年2 月,赫魯曉夫就向印度交付了印蘇去年19架米格—21協(xié)議中的4架,并確認將按計劃推進余下交易,同時以優(yōu)惠價格對印出售地空導彈,尼赫魯當然會以此作為加強印度空防的替代方式,況且這更符合他不結盟的一貫政策⑨Memorandum from Komer to Kennedy,June 21,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 XIVXVI,box 110,Kennedy Library.。為阻止印蘇再次接近,肯尼迪單方面加快了援印步伐,向印度出借運輸機,提供道路修建設備,資助其建立生產輕型武器的兵工廠,幫助訓練印度軍官。英國虛與委蛇的策略顯然已難以為繼⑩Further Military Aid for India,May 27,1963,CAB 129/113,UK National Archives.。
英國自1947年以來近乎壟斷了印度空軍裝備供應和飛行訓練,如果眼下不在“空中保護傘”問題上迅速采取行動,美國就將“名正言順”地將印度空軍服務于其全球冷戰(zhàn)戰(zhàn)略和自身經貿利益。鑒于經濟窘境,英國財政部反對在印度投入過多,認為同美國展開援印比賽完全不切實際。麥克米倫私下堅信美國加速擴張在印軍事影響力絕不是英國的福音,他決定在美英拿騷峰會自己承諾的6 千萬美元基礎上增加撥款①Letter from Boyd-Carpenter to Sandys,July 9,1963,T 317/360,UK National Archives.。為提高印度空防水平,英國后來向印度追加近2 千萬美元用于購買導彈。此外,他承諾將對印度第三個五年經濟計劃增加援助2千4百萬美元,總額達到8千4百萬美元??颇粺o自得地表示,麥克米倫對印軍援態(tài)度轉暖是英國政策的重大變化,如果沒有美國持續(xù)施壓,這永遠不會發(fā)生②Memorandum from Komer to McGeorge Bundy,June 6,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ies Series,box 420,Kennedy Library.。
1963年6月底,美英在麥克米倫的鄉(xiāng)間別墅白樺莊園舉行峰會,雙方最終在對印“空中保護傘”問題上達成妥協(xié)。麥克米倫確認,如果中國對印采取軍事行動,美英在與印度磋商一致的前提下,英國空軍可以參與在印聯(lián)合巡邏③Record of A Meeting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at Birch Grove House,Document No. 7,Communique,June 30,1963,PREM 11/4586,UK National Archives.。兩國7月9日正式建議印方,當年晚些時候在印舉行美國—英聯(lián)邦—印度聯(lián)合空防訓練。尼赫魯接受該提議的同時,特地告知仍懷疑美英用意的印度民眾,這僅為“演習性質”的安排,美英將據(jù)此協(xié)助印度空軍做好應對來自北方“威脅”的準備,印度將對包括空防在內的所有防務負責。三方首輪聯(lián)合軍演11 月開始,1 個英軍“標槍”戰(zhàn)機中隊、2 個美軍“佩刀”戰(zhàn)機中隊、2 架澳大利亞“堪培拉”轟炸機(模擬中國飛機目標)飛赴印度,在新德里和加爾各答與印度空軍協(xié)同演練④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Military Exercises:October and November,October 11,1963,US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line,Michigan:Farmington Hills,Gale Company,2019,Document Number:NQHPFQ747249207.。西方軍事人員撤離時,美國將兩個移動雷達站留給了印方。
隨著中印邊界局勢趨緩,印度社會對所謂的中國“威脅”認知日趨減弱,印度民眾對外國軍機赴印,哪怕僅短期駐留的反對聲日益高漲,加之尼赫魯確認蘇聯(lián)提供米格—21 的可靠性,三重因素的疊加為他弱化美英空防援助的重要性,淡化對印“空中保護傘”提供了足夠動力和現(xiàn)實可能。美英印12月磋商“空中保護傘”后續(xù)行動時,他態(tài)度堅定地向國內保證,不存在外國部隊、艦機參與印度國防的說法。為探明印度政府的真實立場,美國參聯(lián)會主席泰勒(Maxwell Taylor)年底專程訪印,征求尼赫魯對繼續(xù)三方空防演練及裝備援助的態(tài)度。后者則以不置可否的方式,取消了原定1964年4月的第二輪演習,也不再提及西方提供軍機一事⑤Note of the 58th Meeting of the US/Australian/British/Canadian Co-ordinating Group,December 19,1963,DO 164/72,UK National Archives.。由此看來,美英對印“空中保護傘”艱難的出臺過程恰好預示著,只要三國中的任何一方立場發(fā)生改變,它就必然無法維持下去??芍^既難產,又短命。
從前奏到正式推出,美國聯(lián)合英國推出對印“空中保護傘”有三個明顯的時間節(jié)點。美國1957年出臺的國安會第5701號文件稱:盡管印度經常站到西方政策的對立面,然而蘇聯(lián)正嘗試以積極的外交、軍事手段向次大陸滲透;著眼長遠,西方出手鞏固印度政權的非共產主義性質,不僅能強化印度民主傾向,而且也符合西方整體利益⑥U. S. Policy Toward South Asia,NSC 5701,January 10,1957,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Michigan: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19,Document Number:PD00492.。這標志著美國開始把軍機援助納入對印政策考量。美國1959年通過的國安會第5909 號文件則更加明確地指出:蘇聯(lián)已將印度確定為在亞洲的主要政策目標,借軍機銷售影響和控制印度,引導印度朝符合蘇聯(lián)戰(zhàn)略的方向發(fā)展⑦U. S. Policy Toward South Asia,NSC 5909,July 22,1959,DNSA,Document Number:PD00586.。為此,艾森豪威爾卸任前授權對印轉讓二手軍用運輸機加以應對??夏岬仙吓_后推出未來10 年對印軍事援助藍圖,強調經濟和軍事手段并重,力求遏制共產主義在印影響,吸引其遠離蘇聯(lián)軌道①FRUS,1961-1963,Vol. 8,Washington,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p. 244.。與前任的對印空防援助相比,肯尼迪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在于更突出了美英合作的重要性。
肯尼迪政府時期,為構筑并維護西方在次大陸的戰(zhàn)略支配地位,美英同印度決策者始終處于“誘其靠攏”與“抗拒選邊”的狀態(tài),印度與美英兩國的關系,以及美英伙伴關系均因此承受著不小的壓力②Robert W. Komer,Oral History,June 18,1964,JFK#1,Digital Identifier:JFK-ROWK-01,Kennedy Library.。圍繞阻滯印蘇趨向常態(tài)化的軍機交易,防止印度不可逆地倒向蘇聯(lián),美英對印空防援助的最佳手段等問題,美英印三國的各種政治力量展開了暗中較量與公開博弈,巴基斯坦也每每在事關自身利益的關鍵時刻發(fā)聲。從美英對印“空中保護傘”的出臺和實施整個過程看,各方的策略選擇無不凸顯駕馭與反駕馭的深層次戰(zhàn)略分歧。其實,只要不是唯一選擇,尼赫魯發(fā)自內心地希望避免依賴美英,個中緣由非常簡單,因為如果外界認定美英對印提供了事實上的空中保護,那他的“自尊心”“自豪感”將極大受損③FRUS,1961-1963,Vol. 19,p. 381.。最終,美英非但沒有像預期那樣拉近印度與西方的距離,更加依賴西方空軍裝備,到頭來反而懊惱地發(fā)現(xiàn),在提供“空中保護傘”時或明或暗附加政治條件,強推印度與巴基斯坦和解的作法,卻從反面促使尼赫魯更加靠近蘇聯(lián)?!懊烙⒌耐{使我們更難拒絕米格—21 的提議,否則會被視為屈服于西方壓力,放棄不結盟的傳統(tǒng)政策?!雹躎elegram from London to Department of State,July 7,1962,National Security Files,India Series,General,Vol.IV-VI,box 107,Kennedy Library.印度淡化西方色彩的空防,乃至整體國家安全保障模式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冷戰(zhàn)早期的大部分時間里,美英南亞政策的終極目標雖然一致,可兩國在最佳反共策略的方式選擇上卻存在明顯分歧,這勢必造成共同目標先天缺乏牢固和穩(wěn)定的政策基礎??夏岬先蝺榷啻蜗蛴?,要后者全力配合自己開拓冷戰(zhàn)外交的“新邊疆”,向自己寄予厚望的對印“空中保護傘”投入更多資源,注入更大活力,在美國不便直接出面時發(fā)揮主導作用。美英國力的巨大差異以及不同的國家利益考量,都必然使麥克米倫不愿抑或無法全面滿足美國的要求??夏岬险畷r期,美英對印“空中保護傘”的前奏、提速和最終出臺,適逢印度渴望購買米格—21、中印邊界戰(zhàn)爭、印巴敵對加劇等一系列打破次大陸舊有政治平衡的事件同步發(fā)生,域內外多重復雜因素注定了它難產的特性。至于它曇花一現(xiàn)的表現(xiàn),充分折射出美英落實對印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絕非易事,誰主誰次、誰先誰后、誰重誰輕的爭論,恰好預示著兩國在南亞過去那種默契伙伴關系,以及兩國與印巴交往的舊有政策基礎逐漸趨向瓦解。美英蘇在次大陸新形式的介入和博弈,標志著南亞地緣政治就此拉開新一輪格局轉換的序幕,地區(qū)戰(zhàn)略態(tài)勢呈現(xiàn)出日益復雜化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