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萩原正樹 鄭玲玉 譯
(日本京都市立命館大學(xué) 文學(xué)部,京都 603-8577)
《學(xué)林》第七十號刊登的拙稿《【資料介紹】近藤南州手記“詩余”》中曾提到,關(guān)于近藤南州(元粹)的詞及詞學(xué),神田喜一郎《日本におけtf中國文學(xué)Ⅰ·Ⅱ》①中沒有涉及。此后筆者偶然了解到,還有兩位和近藤元粹同樣未被神田博士提及的詞人,即仙臺藩儒士志村五城與二本松藩藩校敬學(xué)館教授竹內(nèi)東仙,以下主要介紹其概略。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志村五城(1746—1832),仙臺藩儒士,名實因,詩名士轍,字子環(huán),通稱勘右衛(wèi)門,號東華、五城,齋號森玉軒。論其家世,雖是庶民出身,但優(yōu)于學(xué),與其弟東嶼②(1752—1802)、菊垣③(1769—1845)皆因才學(xué)出眾而廣受贊譽,世稱“志村家三珠樹”。五城與年紀相仿的弟弟東嶼同在江戶昌平黌學(xué)習(xí),關(guān)于這一時期的事情,今泉寅四郎《仙臺人物史——仙臺近古史談》中記載如下:
兄弟幼ヨリ學(xué)xi好ey共ニ江戶ニ出gj昌平黌ニ學(xué)(Ⅴ)二人前後擧ゲfflレgj舍長トナリ博學(xué)xi以gj稱fjfflFI其經(jīng)xi講スFIes柴野栗山尾藤二洲古賀精里三博士亦傾聽スト云SS就中其易學(xué)ニ至リgjハ三博士常ニ推稱シgj措カス幕府召シgj儒官トナサasトスFIes仙臺藩急ニ兄弟xi召シgj共ニ儒員トナス五城濂洛純粹ノ道xi講シ博聞強記能文善詩當(dāng)時及SS(ⅴⅲ)ノナシ
(兄弟自幼好學(xué),共抵江戶學(xué)于昌平黌。二人先后舉為舍長,以博學(xué)稱。其講經(jīng)柴野栗山、尾藤二洲、古賀精里三博士亦聽云。其中至于其易學(xué),三博士常推稱不已。幕府欲召之為儒官而仙臺藩急召兄弟共為儒員。五城講濂洛純粹之道,博聞強記能文善詩,當(dāng)時無所及。)④
據(jù)《宮城縣史十二 學(xué)問宗教》⑤,在仙臺藩,五城歷任目附、代官、公子副傅等。
關(guān)于其傳記,志村健雄編《三珠樹集》的附錄《五城兄弟略譜》中較為詳細,其中記述如下:
寬政八年丙辰十月,命監(jiān)護廣東人陳世德等,送之長崎,且菊垣亦以筆談役從焉。是月廿四日解纜于石港,航海以赴崎陽。海路屢遇颶風(fēng),越明年四月始到長崎。于是見幕吏及西商陳晴山、朱鑒池等,致漂流人。公事既竣,而請吏許入唐館及蘭館,而與異邦人互應(yīng)酬贈答焉。⑥
寬政八年(1796)六月,發(fā)生了廣東漁民陳世德、林光裕等十四人所乘之船漂至仙臺領(lǐng)大室濱(現(xiàn)石卷市北上町)的事件。漁民獲救后,受仙臺藩派遣調(diào)查事情緣由的正是志村東嶼。⑦東嶼在最初的筆談中提到,已將漂流之事上報給役所,在詳細聽取事件經(jīng)過后將護送漁民們安全回國,無需憂慮,并讓漁民們安心。⑧
此后十月,志村五城與菊垣將漁民護送至長崎,⑨次年四月終于到達長崎。至長崎后,五城將漂流者移交給幕吏和陳晴山、朱鑒池等人后,⑩曾出入唐館及蘭館,以應(yīng)酬贈答為樂。
志村五城在長崎曾和吉村迂齋(名正隆,字士興,1749—1805)會面。吉村榮吉編《吉村迂齋詩文集》中收錄了吉村迂齋為答謝志村五城所贈多賀城古瓦壺碑拓本和仙臺御筆而作的謝禮詩。11吉村迂齋任職于長州藩長崎屋敷,是一位和渡日的清人和西洋人都曾有過往來的文人,因作詞也為人知曉,神田博士《日本におけtf中國文學(xué)Ⅰ》中特別分出一章對其進行介紹?!都逵佚S詩文集》中共收錄二十首詞,其中可見五城等一行人回仙臺之際的送別詞三首,即《乍賦長相思一曲·送五城君歸仙府》《鷓鴣天一闋·送中行志村君歸仙臺府》《送仙府諸君歸國·調(diào)歸自謠》,前兩首神田博士已經(jīng)做了介紹,現(xiàn)舉《歸自謠》如下:
送仙府諸君歸國,調(diào)歸自謠 吉村迂齋
飄舉客歸去,金華古石室。吾無仙骨求仙術(shù)。君歸國。他年將問羊成石。志村五城逗留長崎期間,應(yīng)該和吉村迂齋及其他友人有較多的交談機會?;叵膳_藩后,五城寄給吉村迂齋的詩如下:
寄崎陽吉子興 志村五城
天涯何處再論文,屈指風(fēng)流幾載群。別后帛書兼雁絕,曲中山水使誰聞。
曾游記得峨嶠月,昨夢周旋瓊浦云。同社諸賢無恙否,憑君傳語敘殷勤。
迂齋和“同社諸賢”論文之時,或許也曾交談過詞。
此后,五城于寬政十一年(1799)正月任公子德三郎(伊達齊宗)的副傳,同年十二月致仕后賦閑在家,同時教授學(xué)生詩書,天保三年(1832)五月十八日去世。著書除詩集外,據(jù)聞還有《東華文集》 《五城詩話》 等,是否傳存則不明。
志村五城的詞,志村健雄編《三珠樹集》所收《五城詩集》中,收錄了以下九首(同書《目次》雖云“詩余十六首”,但正文中僅九首)。
桂殿秋 十六夜
輪易缺,斧難修。追歡良夜等閑秋。蛩機織就蘭叢下,昨醉漸醒月底樓。
調(diào)笑令 竊花
欲竊。欲竊。屋后誰花如雪。躊躇跔蹐窺籬。揚手翻身折枝。鳥駭。蝶駭。倘使犬吠可奈。
減字木蘭花 田家樂
兄鋤弟耨。夙獲香秔堆隴畝。家峙除糧。釀酒家家喚客嘗。
雙調(diào)南歌子 廛居雪眺
頃刻花千朵,連甍雪四方。彩妍樓上似誰妝。宛轉(zhuǎn)非唯妬舞、濕衣裳。
面灑黃橙顆,鹽篩綠橘香。盆栽常置主人傍。能使吾徒勸酒、潤枯腸。
鷓鴣天 園居
一扇乘涼息病軀。園居恣意實良圖。桐陰移簟令風(fēng)入,蕉雨沾衣有暑無。
花已墜,鳥云呼。半壇侑醉氣方蘇。夕陽送客門將閉,唯待蟾蜍到坐隅。
雙調(diào)南鄉(xiāng)子 重陽
素鑰動金飔。菊彩萸香繞矮籬。庭葉當(dāng)階皆錦繡,參差。翰墨生華會者誰。
如使白衣遲。須卸陶巾漉綠釃。百爾感情何世態(tài),尋思?;X也翻云覆雨期。
鵲橋仙 夏夜獨詠
一床書籍,一囊螢火,人寄傲南窗坐。微涼過袂月徘徊,待客至,令門無鎖。
曲簾櫳右,曲垣墻左,匪啻標(biāo)梅辭朵。薔薇架外露何饒,恣嘯詠,燈花將墜。
梅花引 秋興
紅樹麓。碧流曲。蜂腰山勢燕尾谷。臥云松。顫風(fēng)楓。四圍錦帳、丹青一幅中。
雁橫空處拖煙練。魚戲藻時浮水面。石盤陀。曬漁蓑。伊人宛在,壇酒釣詩多。
巫山一段云 美人蕉
夏愛叢生蒨,秋覘數(shù)寸英。葉均斜界綠箋橫?;惒屎燎?。
濡雨丹心重,晞風(fēng)露氣輕。一緘開與寄誰情。恰愜美人名。
曾任二本松藩藩校敬學(xué)館教授的竹內(nèi)東仙(1838—1924),也有關(guān)于詞的著述和詞作。
竹內(nèi)東仙,名貞,字誠甫。管見所及,其傳在《二本松藩史》《列傳》第四章《學(xué)者文藝家列傳》所載最為詳盡。據(jù)此傳,東仙曾從學(xué)于藩儒三谷慎齋,后游學(xué)于鷲津毅堂等門下。最善詩,亦工書。他曾在德川慶喜大政奉還之際,上書當(dāng)時在江戶邸的藩公,“公率兵速入朝,護衛(wèi)京師,以效勤王之誠”,12雖未被問罪,但因越職之行為不為所容,從而辭去教授一職。明治二年(1869)再度任藩校教授,此后在若松、廣島、宮城、群馬任教官,明治二十年(1887)以要照顧母親為由辭職歸鄉(xiāng)。之后又開設(shè)家塾、明倫塾,指導(dǎo)后進的同時,閑暇之余賦詩垂釣,悠然自樂。13
關(guān)于東仙的詩,南摩羽峰(1823—1909)在其詠史之作中說,“詳其原委,明其變遷,正確無虛飾,一一足以征治亂之跡”,并高度贊賞道,“其他風(fēng)月應(yīng)酬之作,亦皆敘其真情實景,絕無模擬剽竊,空中樓閣之病。而字煉句烹,篇篇動人。嗚呼當(dāng)此偽詩盛行之時,而有如此真詩,所謂披云霧而覩白日者非邪”。14
詩集有《東仙詩鈔》《東仙詩鈔二編》《東仙詩鈔三編》等,15另有《皇朝歷代歌》《初學(xué)文編》《松藩余音》等編著。
《初學(xué)詩體便覽》16也是竹內(nèi)東仙的著書之一,如書題所示,是為初學(xué)者所編,從五言七言古詩到律詩、排律、絕句、六言詩以及雜名詩、離合詩等雜體詩,并對各種詩體進行分類整理的書。《例言》中有“余課家塾,經(jīng)史講讀之余,間錄一二首,以示其作法。積歲亂雜無次,今乃分類輯錄,藏諸家塾云”,應(yīng)是基于在明倫塾指導(dǎo)作詩時所使用的資料編寫而成的。
《初學(xué)詩體便覽》 (卷下)以“附”的形式列舉了《詩余》 項目。這種面向初學(xué)者的詩作參考書中刊載“詩余”的概說非常之罕見,作為繼前稿《【資料介紹】近藤南州手記“詩余”》中介紹的《增補詩學(xué)金粉》之后的作品,值得在日本詞學(xué)史上添上一筆。
以下僅引《詩余》項的正文及所引用詞的詞牌名、詞序、作者名(詞的正文省略)。
附 詩余
詩余,古樂府之流別,而后世歌曲之濫觴也。蓋自樂府散亡,聲律乖闕,至唐始作之,宋初創(chuàng)制漸多。要之,樂府、詩余同被管弦,以婉麗流暢為美。然謂之填詞,則調(diào)有定格,字有定數(shù),韻有定聲。至于句之長短,雖可損益,然亦不當(dāng)率意而為之。凡五十八字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diào)。今錄數(shù)篇,示其梗概耳。
漁歌子 單調(diào)〇小令
本意 唐張志和
憶江南
夜景 唐皇甫松
長相思 雙調(diào)〇小令
錢塘 唐白居易
阮郞歸
初夏 宋蘇軾
謁金門
示知命 宋黃庭堅
木蘭花令
庾元鎮(zhèn)四十兄,庭堅四十年翰林17故人。庭堅假守當(dāng)涂,元鎮(zhèn)窮,不入18州縣。席上作樂府長句勸酒。
宋黃庭堅
鷓鴣天
表弟季如箎19云:“玄真子《漁父詞》,以《鷓鴣天》歌之,極入律,但少數(shù)句耳?!币蛞孕孀舆z事足之。憲宗時,畫玄真子像,訪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詩上之。玄真子之兄松齡,懼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漁父》云:“樂在風(fēng)波釣是閑。草堂松桂已堪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fēng)浪起且須還。”此余續(xù)成之意也。
宋黃庭堅
望遠行 雙調(diào)〇中調(diào)
詞 唐韋莊
河滿子
秋怨 宋孫洙
蝶戀花
感舊 宋秦觀
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醉中作兼懷子由
宋蘇軾
夢揚州
詞 無作者名(秦觀)
蘭陵王 三疊〇長調(diào)
春恨 宋張元干
以上所舉《詩余》正文應(yīng)是明·徐師曾《文體明辨》“附錄卷三,詩余一”文章之節(jié)略,20還結(jié)合了著名的毛先舒《填詞明解》卷一《紅窗迥》的文章。21示例除黃庭堅的三首詞之外,均見于田能村竹田《填詞圖譜》和《文體明辨》,不得不說缺乏竹內(nèi)東仙的獨見。但令人感興趣的是,竹內(nèi)東仙很有可能在家塾、明倫塾曾進行過《詩余》的指導(dǎo)。
竹內(nèi)東仙有以下四首詞作,都是單調(diào)小令。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詞,但作為日本人填的詞,仍值得記錄。
一葉落
一葉落。暑云徂。近床蟋蟀苦相呼。夙期猶未達,形容非故吾。非故吾。天地一長吁。一葉落
一葉落。露華寒。光陰鼎鼎欲留難。人生才百歲,終無卻老丹。卻老丹。勿使酒杯干。
(以上二首見《東仙詩鈔》卷三)
長相憶 寄岡迪齋
朝相思。夕相思。不知何日話襟期。仰視暮云馳。 花開落。月盈虧。愁中流景幾回移。如奈此離思。
(《東仙詩鈔二編》卷四)
漁父詞 集古人句
細雨斜風(fēng)一釣磯。鱸魚知比去年肥。青箬笠,白蓑衣。點撿初心幸未違。
(《東仙詩鈔三編》卷四)
另外,《長相憶》作為詞牌名,正確應(yīng)作《長相思》。
據(jù)《二本松藩史》 《學(xué)者文藝家列傳》,竹內(nèi)東仙于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四月一日去世,葬于蓮花寺,“翌年門人古舊相謀建碑,刊行遺著。碑在蓮花寺內(nèi)”。所謂“建碑,刊行遺著”,大概是《初學(xué)詩體便覽》的發(fā)行所“竹內(nèi)東仙先生建碑會事務(wù)所”主導(dǎo)刊行的。蓮花寺現(xiàn)在位于二本松市龜谷的顯本法華宗的寺院,寺內(nèi)有推定樹齡三百五十年的天然紀念物枝垂櫻,二本松市觀光指南中也有介紹。雖然現(xiàn)在還不明確是否有彰顯竹內(nèi)東仙功績的碑,如有機會一定去拜訪。
注釋:
①神田喜一郎《日本におけtf中國文學(xué)Ⅰ·Ⅱ》,載《神田喜一郎全集》 (第六至七卷),同朋舍1985—1986 年版。該書有程郁綴、高野雪中譯本《日本填詞史話》,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年版。
②志村東嶼,名時恭,字仲敬,別號東洲,通稱東藏,齋號博約齋。
③志村菊垣,名弘強,字中行,號石溪,蒙菴。一稱菊隱,通稱篤治,齋號獲心軒、學(xué)習(xí)齋。因志村五城無子而為其嗣子。
④今泉寅四郎《仙臺人物史——仙臺近古史談》,早川活版所1909 年版,第85-86 頁。
⑤ 《宮城縣史十二 學(xué)問宗教》中有:“于仙臺藩拔擢實因為大番士,天明二年至寬政十年,任目附、代官、公子副傅等,歷任二迫、大谷深谷高城、西磐井下井澤東山等的代官,活躍于地方民政第一線。”宮城縣史刊行會1961 年版,第62-63 頁。
⑥志村健雄編:《三珠樹集》附錄《五城兄弟略譜》,志村健雄(自印本)1911 年版。
⑦ 《五城兄弟略譜》載:“同八年丙辰六月,會廣東漁人陳世德林光裕及林元江等十四人漂到本吉郡大室濱,以東嶼充應(yīng)接筆談等役。同九年二月,因命編修漂流顛末,以上,曰之柔遠錄?!保ㄖ敬褰⌒劬帲骸度闃浼犯戒?,志村健雄(自印本)1911 年版)石井研堂編《異國漂流奇譚集》中有“遣藩之儒官志村東藏和曾游崎港,頗通華音的兩道山大年寺之的役僧密山秀山兩人筆談”。福永書店1927 年版,第603 頁。
⑧關(guān)于廣東船只漂泊及其事件的始末和筆談等,除《寬政丙辰唐船漂著記》(內(nèi)閣文庫所藏)、大槻玄澤《廣東漂船雜記》(山下恒夫編:《石井研堂コレクシ(E)as 江戶漂流記總集》第四卷,日本評論社1992 年版)等基礎(chǔ)史料外,石井研堂編:《異國漂流奇譚集》中《廣東船漂著奇談》、北上町史編纂委員會編:《北上町史 通史編》(北上町2005 年版)第五章第二節(jié)《廣東船の漂著》中有詳細記載。《異國漂流奇譚集》中有“漂民中世德光裕二人,雖淺于學(xué)術(shù)文事,簡單筆答無礙”(石井研堂編:《異國漂流奇譚集》,福永書店1927 年版,第612 頁),可知對應(yīng)筆談的主要是陳世德與林光裕。但大槻玄澤《廣東漂船雜記》(山下恒夫編:《石井研堂コレクシ(E)as 江戶漂流記總集》第四卷,日本評論社1992 年版,第531 頁)中有如下記載:志村東嶼在贈與仙臺藩江戶藩邸的友人的書信中說,一位名叫前田河文治的代官,為畫有在原業(yè)平立于富士山前的扇面求畫贊時,世德光裕兩人稍作思考,吟唱兩三次后作七言絕句,云“路上行人婦人美,日照人影傘半開。此間高山富士顏,心中暗思路程難”,而志村東嶼亦在信中言此詩韻腳與平仄均不符。據(jù)津阪東陽《夜航詩話》(卷二),志村東嶼教二人作詩,四個月后赴長崎時“道中所作絕句,盡有可觀者”。津阪東陽云:“西人學(xué)詩于我而歸,亦可謂奇事也矣”。《三珠樹集》附錄載陳世德詩五首,林光裕詩三首,陳讓光詩一首,陳世德處注:“清國廣東漁夫,漂到仙臺,學(xué)詩書東嶼而歸,時年廿八”。另陳世德、林光裕的道中之詩有寫本《陳林詩集》,藏于國會圖書館,李杰玲編:《日本所藏中日交流漢詩文寫本》 (黃山書社2018 年版)據(jù)此影印。詳細內(nèi)容請參照同書解題。同書還收錄寫本《以筆代言》,其中記載志村東嶼與清人間的筆談,廣東風(fēng)俗、方言等。
⑨ 《異國漂流奇譚集》中有“同年十月,海路護送至長崎。受官命,唐人御送御役人有:御物頭志村勘右衛(wèi)門、御步目附古山源吾、御儒役志村篤治、御醫(yī)師竹中通穩(wěn)勝田壽閑、御金遣御勘定人野澤駒之亟、御小人五人、御足輕五人”。見石井研堂編:《異國漂流奇譚集》,福永書店1927 年版,第614 頁。另《陳林詩集》中附載陳世德、林光裕、陳讓光與志村五城、志村菊垣、竹中暢、勝田長恭、古山世享、太宰孝在舟中所詠聯(lián)句集《萍水奇賞》。
⑩陳晴山,能書擅畫的來舶清人,《吉村迂齋詩文集》中見《寄陳晴山》《贈陳晴山》等詩。天明五年(1785)至寬政十年(1789)曾旅居日本。見唐權(quán)、劉建輝、王紫沁:《<研究ノート>來舶清人研究ノート 附<來舶清人參考文獻><來舶清人一覽表>》,見《日本研究》第六十二號,2021;朱鑒池,南京船主之名。參照松浦章:《江戶時代后期におけtf天草崎津漂著唐船の筆談記錄》(荒武賢一郎、野間晴雄、藪田貫編:《天草諸島の文化交涉研究》,關(guān)西大學(xué)文化交涉學(xué)教育研究據(jù)點2011 年版,及《長崎來航唐船主にAUtf書法受容の一形態(tài)》(《關(guān)西大學(xué)東西學(xué)術(shù)研究所紀要》第五十三號,2020)等。另志村五城有《送清人陳世德歸廣東》《送清人林光裕歸廣東》《送清人陳讓光歸潮州》《送林生光裕歸廣東》等詩,五城在長崎逗留期間曾送別回國的清人,陳世德有七言古詩《長崎奉別五城先生》 (《三珠樹集》附錄),末四句“今欲離別不忍得,況值春風(fēng)落花催。知君此日擁傳去,偏偏歸騎向仙臺”,據(jù)此五城回仙臺藩較他人更早。另據(jù)《五城兄弟略譜》,五城在寬政九年(1797)七月復(fù)命。
11此詩為七言絕句,詩題為《仙臺府五城君見惠多賀城古瓦壺碑拓本,松萩管毛穎,因賦一絕奉謝》(《吉村迂齋詩文集》(マリasSSード株式會社社史刊行會1972年版,第79頁)。另《吉村迂齋詩文集》附載《吉村迂齋關(guān)系略年譜》,其中寬政八年條云:“仙臺藩志村五城(五十一歲),護送漂流清人來崎”,有誤,五城到達長崎的正確時間應(yīng)為寬政九年四月。
12 13《二本松藩史》,復(fù)刻二本松藩史刊行會1926 年版本,臨川書店1992 年版,第406-408,408 頁。
14《東仙詩鈔序》,《東仙詩鈔》,裳華書房1898 年版。
15《東仙詩鈔》中,除南摩羽峰外,還有岡鹿門(1833-1914)的序文:“二本松,艮齋安積先生鄉(xiāng)里。門下耆宿,以能詩著者三人,曰堀江半峰,中島黃山,竹內(nèi)東仙。(中略)而東仙詩名愈盛,今年六十,所得短長篇什逾六千。(中略)東仙詩主唐宋,觀今學(xué)明清諸家者,曰落魔道。此與余持論符合者。東仙詩為騷壇所推,固無須余言也”。另《東仙詩鈔二編》中有南摩羽峰的序和三島中洲的序,三島中洲(1831-1919)云:“二本松東仙竹內(nèi)翁,東北詞壇巨擘也。(中略)蓋翁幼嗜詩,取模范于唐宋,多年鍛煉烹飪之極,融解渾化,運筆自在,能言己所欲言。雄偉而致密,巧麗而穩(wěn)妥,非唐非宋,居然東仙之詩也”。又小牧櫻泉(昌業(yè),1843-1922)在《東仙詩鈔三編》序中稱贊:“東仙竹內(nèi)翁自少喜作詩,至老弗衰,六十余年間所作至一萬二千余首,何其盛也。其詩不弄纖巧,不衒新奇,直抒性情,極自然之妙,有陸放翁之風(fēng)”。
16竹內(nèi)東仙《初學(xué)詩體便覽》,竹內(nèi)東仙先生建碑會事務(wù)所1925 年版。
17竹內(nèi)東仙據(jù)萬歷本《山谷小詞》作“翰林”,《全宋詞》等皆作“翰墨”,見《全宋詞》第 1 冊,中華書局 1999 年新 1 版,第 523 頁。
18竹內(nèi)東仙據(jù)萬歷本《山谷小詞》作“不入”,《全宋詞》等皆作“不出入”,見《全宋詞》第 1 冊,中華書局 1999 年新 1 版,第 523 頁。
19竹內(nèi)東仙據(jù)萬歷本《山谷小詞》作“季如箎”,《全宋詞》等皆作“李如箎”,見《全宋詞》第 1 冊,中華書局 1999 年新 1 版,第509 頁。
20《文體明辨》附錄卷三《詩余一》中云:“按詩余者,古樂府之流別,而后世歌曲之濫觴也。蓋自樂府散亡,聲律乖闕。唐李白氏始作清平調(diào)、憶秦娥、菩薩蠻諸詞,(中略)宋初創(chuàng)制漸多。(中略)要之樂府詩余,同被管弦,(中略)以婉麗流暢為美。(中略)然詩余謂之填詞,則調(diào)有定格,字有定數(shù),韻有定聲。至于句之長短,雖可損益,然亦不當(dāng)率意而為之。”(影日本嘉永五年刻本,中文出版社1982 年版)
21《詞學(xué)全書》所收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一《紅窗迥》中云:“凡填詞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長調(diào)也。此古人定例也?!保ú槔^超輯;陳果青,房開江校訂:《詞學(xué)全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