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先
(南京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寄宿公寓》是愛爾蘭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抖及亓秩恕酚?914年出版。全書由15個故事組成。喬伊斯在創(chuàng)作《都柏林人》時,曾向他人透露他的藝術構思:“我的目標是要為祖國寫一章精神史。我選擇都柏林作為背景,因為在我看來,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對于冷漠的公眾,我試圖從四個方面描述這種麻痹:童年、少年、成年以及社會生活。這些故事正是按這一順序撰述的。”[1]2所以《都柏林人》的故事其實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它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形形色色的都柏林小市民的形象,描寫了當時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描繪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都柏林的平庸瑣屑的生活圖景和習俗風情。
《寄宿公寓》是15篇短篇小說中的第7篇,屬于其中的“成年”篇。在這個簡單的故事里,喬伊斯巧妙而專業(yè)地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把一切影響事件的因素(穆尼太太的手段,多蘭先生和波莉的不當性行為,世紀之交都柏林的宗教氛圍,閑言碎語的力量,寄宿公寓本身給人的感覺等等)用簡單明了的句子表達出來,使主要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生活、工作和內心生活的不和諧,進而揭露了當時都柏林人普遍的“不和諧”現(xiàn)象及精神癱瘓的內心世界。本文試圖從生態(tài)語言學的視角解讀《寄宿公寓》,通過對其中的語言素材進行話語分析,來了解故事中喬伊斯用語言所構建的社會,了解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了解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倫理準則、判斷力和認知能力等等,以期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所反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7世紀末,愛爾蘭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世紀末,“愛爾蘭人民聯(lián)合陣線”起義后遭英國政府鎮(zhèn)壓。1845—1880年,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使愛爾蘭人口驟減200萬。由于饑荒和移民,1904年,愛爾蘭人口僅剩450萬。后來由于“新芬黨”的成立和愛爾蘭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南部26個郡在1921年宣布獨立,享有自治權,而北愛爾蘭的6個郡則由英國管轄。1922年,愛爾蘭又陷入了內戰(zhàn)的深淵?!抖及亓秩恕氛窃谶@樣的背景下完成的,并最終于1914年在倫敦出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tài)。雖然那些年代是冷兵器戰(zhàn)爭,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破壞并不嚴重,但是連年戰(zhàn)爭,對經濟和人民的影響是巨大的,而經濟低迷,民不聊生,反過來會影響所有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人不只具有社會屬性,更具有生態(tài)屬性,人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其他所有生命體以及生態(tài)場所要素息息相關,分秒共存。[2]在《寄宿公寓》里,也能通過一些語句的描述看到失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整天他(穆尼先生)都待在警室里,等著被安排工作?!盵3]7說明工作機會不多,在那個年代,男人找工作都難,更別說女人了?!帮L流韻事對男人來說當然是好事,嘗夠了甜頭,他可以若無其事地走開,可是女孩就不得不承擔起一切后果。”[3]12說明男女嚴重不平等,同樣的一件事,對男人和女人的影響是絕對不一樣的。這也真實再現(xiàn)了19世紀到20世紀愛爾蘭女人的生活狀況,她們一直處于被壓迫的地位,在困苦時代,尤其如此。人們生存艱難,為了活下去,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利益。文中甚至很隱晦地暗示這家寄宿公寓提供色情服務,比如稱呼穆尼太太“Madam”(Madam也有“妓院老板”之意);“她母親開的這家公寓,最近名聲也不太好?!盵3]15這些也說明當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里女性地位低下,即使穆尼太太開著寄宿公寓,但是還是不得不允許不當生意來維持公寓的運營。短短的一篇文章中,雖然著墨不多,但是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狀態(tài)。
《寄宿公寓》中的宗教描寫篇幅較多。喬伊斯1882年出生于都柏林一中產階級之家,最初家境尚可。其父在政治上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母親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可以說,在喬伊斯的童年期,便從自己的雙親身上見識了當時滲透于愛爾蘭社會的兩股勢力:狹隘的民族主義和保守的宗教思想。喬伊斯6至9歲期間在優(yōu)越的教會寄宿學校學習,9 歲時,由于家貧被迫離校。小喬伊斯一直對此耿耿于懷,遂變得沉默寡言,并表現(xiàn)出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1893至1898年在另一教會學校就讀。16歲入都柏林大學攻讀語言學教程,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于他對落后的愛爾蘭文化毫無興趣,又對“新愛爾蘭”運動也不以為然,因此遭到一些師生的指責,使他在校園內備受冷遇。孤獨與愁悶使他對社會、宗教和家庭的反叛日趨強烈,逐漸形成一種與市儈文化格格不入的性格。1902年,大學畢業(yè)后,懷著對政局的不滿,對教會的痛惡,他斷然拒絕了學校和家庭讓他擔任神職的要求,遠赴歐洲,僑居國外達40年之久。[3]30
中世紀時,天主教會在英國已經成功地建立霸權地位。而愛爾蘭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到19世紀中葉,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4]因此當時的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基本是天主教一家獨大,根本容不下其他宗教的存在。而英國統(tǒng)治者正好利用了這種畸形的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展開自己的統(tǒng)治,與天主教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利用宗教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共同麻痹和奴役人民,天主教會也就實際控制著愛爾蘭人民,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左右著愛爾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愛爾蘭在天主教會的控制下幾乎是走進了死胡同,找不到任何出路。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癱瘓,使整個愛爾蘭充滿了絕望、空虛和悲觀的氣氛。喬伊斯對這種畸形的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說是恨之入骨,這一點,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神父把聽到的每個荒唐的細節(jié)又都說了一遍,他的罪就這樣被夸大了不少?!盵3]50這個描寫很明顯反映出作者對宗教的憎惡。當時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處在天主教的社會結構中,提倡禁欲和克制欲望。波莉和多蘭未婚而有性關系,本身就是對宗教的反抗。作為神職人員,聽了教徒的懺悔,應該是安撫,可是,這個神父卻又重復了一遍細節(jié),可以說是對多蘭的又一輪傷害,無異于在他傷疤上撒鹽,不但起不到撫慰的作用,一點也沒有使多蘭先生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加重了他的罪惡感。在這種失衡的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宗教所起的作用只能是適得其反。
婚姻關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所有社會關系的核心與基礎,良好的婚姻關系不只是父母自身幸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會對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還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之一。如前所述,20世紀初的愛爾蘭局勢動蕩,暴力和暗殺恐怖活動層出不窮,愛爾蘭局勢每況愈下、民不聊生。據統(tǒng)計,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愛爾蘭的未婚成年人比例異乎尋常的高。19世紀40年代的大饑荒導致結婚率下降,人們的平均結婚年齡上升到35歲左右,出生率下降。1901年的愛爾蘭,52.7%的16歲以上符合法定結婚年齡的女性未婚。[5]因此,《都柏林人》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近乎破碎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大環(huán)境如此,《寄宿公寓》中的小生態(tài)也不堪?!都乃薰ⅰ分泄舱故净虬凳玖藘啥位橐鲫P系,穆尼太太的和即將進入婚姻中的多蘭和波莉的。
穆尼太太嫁給了她父親的學徒,前期的生活怎么樣,我們不得而知。在父親的庇護下,穆尼先生震懾于師傅的威嚴,不敢把穆尼太太怎么樣。文中接著是這樣描述的:“老丈人一死,穆尼先生便放肆起來。他酗酒,偷光錢柜里所有的錢?!盵3]71不光如此,他還欠債,還“當著顧客的面打老婆”,[3]80“一天深夜,他差點把切肉的大砍刀用在老婆身上,她只得逃出去,睡到鄰居家里?!盵3]82喬伊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讓人絕望的婚姻生態(tài)圖。從后文的敘述中,我們知道穆尼太太是個能干的人,但是穆尼先生與她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而且,還品行不端,在生意場上,以次充好,欺騙顧客。對家庭是極端不負責任,不但不能擔負起男人該擔負的責任,還為了一己私利,為所欲為。穆尼先生一手打破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
再看看多蘭和波莉即將進入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雖然作者沒有描述,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出來,他們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是處于失衡狀態(tài)。因為這個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注定了根基不穩(wěn)。表面上看,穆尼太太先期的縱容導致女兒波莉和多蘭發(fā)生了風流韻事,所以穆尼太太為了女兒的名聲逼迫多蘭娶波莉。實際上細讀故事不難發(fā)現(xiàn),是小姑娘自己一步步完成了對多蘭先生的誘捕。還有她哥哥杰克不動聲色地威脅多蘭就范。這一家子配合得天衣無縫。在穆尼太太的寄宿公寓里,波莉主動作誘餌,穆尼太太進行言語上的勸說,杰克武力威脅。當然,多蘭先生自身也有責任。他經不住誘惑,沉溺于溫柔鄉(xiāng)。但是,跟波莉結婚,他又不甘心,嫌棄她的下層社會背景和她的教育水平低下,但是,他又瞻前顧后,如果不結婚,會丟了工作,會有流言蜚語等等,所以在心底里,多蘭先生并不愿意接受這場婚姻。這不僅是因為自己害怕婚姻毀掉自己自由快樂的日子,更是擔心家里人瞧不起波莉而不愿意接受她。由此我們知道,他們的婚姻將一樣存在愛的缺位。多蘭先生年齡大,受過教育,見過世面,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不少的存款。而波莉年輕,舉止有些輕浮,沒有閱歷,文化水平低。這樣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首先就已經不平衡了。婚后的生活更容易暴露出各種矛盾,不和諧的地方會越來越多。所以,可以預測,多蘭先生和波莉的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終會走向失衡。
中國生態(tài)文藝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魯樞元先生在《生態(tài)文藝學》中提出了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為人與自己的關系?!耙环矫骊P涉到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 一方面關涉到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精神變量協(xié)調下的平衡、穩(wěn)定和演進。”[6]146那我們就來關注一下《寄宿公寓》里的幾個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看他們是否處于平衡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
首先看看著墨最多的穆尼太太。有研究認為她是勇于沖破傳統(tǒng)婚姻以及不幸家庭的束縛、敢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7]確實,穆尼太太堅定、果敢,辦事如“快刀剁肉”,果斷與無能的丈夫離婚。但是,正是因為她自己婚姻不幸,才清醒地意識到,要為女兒謀得一份足以保障她一生的婚事。穆尼太太早早就明確規(guī)劃和安排了女兒的工作和婚姻。在寄宿公寓里,她讓女兒同住店的年輕小伙子們多加接觸,允許女兒和他們打情罵俏,但是精明的她也清楚地知道“小伙子們只是打發(fā)消磨時光而已,沒有一個是認真的”。[3]65在發(fā)現(xiàn)女兒和多蘭有不同尋常的接觸之后,穆尼太太只是冷眼旁觀,靜待時機。因為她知道多蘭先生嚴肅正經,年長有閱歷,比其他年輕人要好很多。他工作穩(wěn)定,甚至可能有存款。這樣一個男人正符合穆尼太太的女婿標準。所以后來房客們議論紛紛,穆尼太太依然不急著插手。最后,波莉在日常行為上的反常以及多蘭先生非常明顯的焦慮不安,讓穆尼太太察覺時機成熟了。和女兒交談后,“她確信自己一定會贏”:在外人看來,她是一個得知事情真相后異常震怒的母親,“社會輿論對她完全有利”。[6]79與當時其他母親企圖用金錢私下解決彌補女兒的損失不同,穆尼太太深知“彌補損失的唯一做法就是結婚”,這樣才能保障女兒以后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因為女兒被人欺負,穆尼太太要為女兒討回公道,甚至她還做戲做全套,用紙牌算卦。實際上,穆尼太太步步為營,精心策劃了這場婚姻,等著多蘭先生自己慢慢陷入圈套之中。很顯然,穆尼太太的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時刻處于緊張和算計之中,一方面,她竭力想撇清自己,盡量要做得不露聲色,讓人察覺不到是她在挖陷阱,不露把柄。而另一方面,她又工于心計,步步為營,運籌帷幄。這種內外不一,如何能達到平衡和穩(wěn)定的精神生態(tài)狀態(tài)呢?
女兒波莉比穆尼太太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外表上看像個調皮小孩的她,內心世界實際上非常復雜成熟。文中交代了與波莉調情的人很多,而只有十九歲的她竟然看上了已經三十四、五歲的多蘭先生,并一步步實施了誘惑。起初,是“無意的觸碰”,然后是洗澡后衣衫不整地去借燭火,再后是多蘭先生深夜晚歸后的細心陪伴,一步步從接吻到銷魂共度。在多蘭先生去見她母親之前,她告訴他,她母親已經知道了一切,潛臺詞就是你無可逃遁,必須要負責。對他說她不想活了,直接進行了死亡的威脅,但是又裝得楚楚可憐,“她哭了,摟著他的脖子”,同時“胸脯緊緊地貼著他”。[3]102這些手段比一哭二鬧三上吊還有效,威脅和誘惑并用,讓多蘭先生心甘情愿又無可奈何地掉進陷阱??梢姴ɡ虮人赣H更加精明,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所以最后多蘭先生離開后,她只坐在床邊哭了一會兒,便擦干眼淚,整理容顏,回憶美好時光,憧憬未來。所有這些,都可以看出波莉的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不協(xié)調,她是個表面上人畜無害,實則善于偽裝、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并抓住機會的人。
通過深入解讀,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于愛爾蘭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內心的了解和批判,揭露出當時無論是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宗教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是婚姻生態(tài)系統(tǒng),精神生態(tài)系統(tǒng),都處于一種完全失衡的狀態(tài)。喬伊斯揭露了愛爾蘭的弊病,深刻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同胞的關切和憂慮,對宗教和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人民所遭受痛苦的感同身受,試圖以此喚醒和鞭策同胞認清真相,重建一個生態(tài)平衡的愛爾蘭。更重要的是,我們以現(xiàn)代語境對它進行重新審視,可以對戰(zhàn)爭、自然和人類的危機關系進行生態(tài)學思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系,呼吁人們遠離戰(zhàn)爭,回歸自然,創(chuàng)造一個更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只有所有的生態(tài)都處于和諧狀態(tài),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