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 “天人之學”的內(nèi)涵、價值與局限

      2022-12-15 16:51:28何長輝
      學術(shù)界 2022年7期
      關(guān)鍵詞:天人老莊涵義

      何長輝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區(qū)域現(xiàn)代化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道家“天人之學”作為傳統(tǒng)“天人之學”理論的發(fā)端,它系統(tǒng)反映了先秦道家哲學兩大標志性人物老子與莊子在處理“天人關(guān)系”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并因其獨特性的思想訴求而產(chǎn)生了較為廣泛的歷史影響。本文以老莊道家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天人之學”作出梳理與審視,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分析“天人之學”的理論價值與時代局限,努力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出有益探索,實現(xiàn)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

      一、“人道法天”的思想

      “天人之學”始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在其哲學思想中,“天”與“道”意涵大體相同,且“天”常常是以“道”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老子稱之為“天道”;而“人”是以“人道”代指,且“天道”與“人道”有根本區(qū)別,這也是老子展開其“天人之學”理論的邏輯起點。

      天之道,其猶張弓輿?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下引只注章數(shù))

      這里,老子通過“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揭示了“天人之別”,即“天之道”能“損有余而補不足”,可是“人之道”則 “損不足以奉有余”。這足以說明,在老子哲學思想中,“人之道”違背了“天之道”的“有余以奉天下”的原則要求。由此也表明,雖然在老子哲學中 “道”包括“天道”與“人道”,但能夠真正代表理想化的“道”的世界,只有“天道”。 因此,老子的“天人之學”要化解的問題,就是意圖彌合“人道”之于“天道”的背離,希望“人道”能夠依循“天道”、回歸“天道”,“人道法天”也是老子“天人之學”的核心價值訴求。對此,《道德經(jīng)》給出了論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天人關(guān)系”的邏輯圖式或基本原則,明確表達出“人道法天”的思想主張。這里的“法”有依照、遵循之意,全句意思是,“人道”通過“法地”“法天”,進而“法道”,最終所法是“自然”。這一思想主張在第五十一章“莫之命而常自然”中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即“道”與“德”之所以尊貴,“常自然”是根本原因。結(jié)合所引兩句的核心思想看,老子強調(diào)“自然”既是“道”依循的根本法則與存在運行的根本方式,更應是“人道”依循的根本法則與存在運行的根本方式。換句話說,“人道”依循“天道”,其實則是依循“自然”。無疑,這里出現(xiàn)了老子哲學的一個核心范疇“自然”,如何理解這一范疇,則是我們深入把握“人道”與“天道”關(guān)系的根本所在。

      學界歷來對于老子“自然”的理解,既有較為契合原典的解讀,陳鼓應先生認為,“所謂‘道法自然’,是說‘道’以它自己的狀況為依據(jù),以它內(nèi)在的原因決定了本身的存在和運動,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梢?,‘自然’一詞,并不是名詞,而是狀詞。也就是說,‘自然’并不是指具體存在的東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tài)?!薄?〕這里,陳先生將“自然”主要理解為“自己如此”,符合先秦時代古漢語“自然”的含義,很大程度上也應該是老子思想的本意。當然,也有歧異不斷的誤讀,把“自然”等同于“大自然”。對此誤讀,劉笑敢先生曾指出:“近年出版的專書中還有人鄭重其事地說老子之自然就是大自然,……它就是大自然——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日食月食、山崩地裂、萬物的生生滅滅等自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這實在是違背古漢語的常識?!薄?〕劉笑敢基于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對“自然”的內(nèi)涵給出了新的解讀。他認為“自然”包含四層涵義,其中,最根本的涵義是“自己如此”,這一涵義體現(xiàn)了“自然”所強調(diào)的萬事萬物“動因的內(nèi)在性”,在此基礎上,“自然”又表現(xiàn)出“本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的豐富涵義,這四層涵義都意在“關(guān)心的是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這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故此,他把老子《道德經(jīng)》核心范疇“自然”的涵義定為“人文自然”?!?〕不過,對于“自然”的上述解讀,本文總體上感到都有所偏頗。將“自然”理解為“自己如此”,顯然是囿于古代漢語的字面意思。而解讀為“人文自然”,雖然較為符合中國人文傳統(tǒng)的價值訴求,但當用“自己如此”“本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這些表述去充實“人文自然”的涵義時,也難免偏離了道家“自然”涵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以上解讀都是沒有很好地內(nèi)在于老子思想本身去作具體分析。對此,王中江指出:“注釋者對《老子》中使用‘自然’缺乏整體性的觀察,沒有注意到老子說的‘自然’是同‘萬物’和‘百姓’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把‘自然’看成是道自身的屬性,把‘道法自然’說成是‘道自己如此’。但實際上,‘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道’的屬性和活動方式,它是‘萬物’和‘百姓’的屬性和活動方式。”〔4〕實際上,王中江想強調(diào)的是,在老子哲學中,“自然”不是言說“道”的屬性,而是論說天下萬事萬物的屬性,因此,僅僅從字面意思理解為“自己如此”是不合適的。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道家老子的“自然”?我們還是結(jié)合《道德經(jīng)》來具體分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這里,老子將“自然”與“不敢為”,也就是“無為”聯(lián)用,連同“不欲”“不貴”這些否定性的表達,意在闡明“人道”依循“天道”之“自然”,其關(guān)鍵是“無為”。需要強調(diào)的是,老子“無為”的涵義不能理解成消極的“不為”或“無所作為”,而是在不違“自然”前提下的所作所為,這從“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可以看出,因為一個“輔”字,把遵循萬事萬物之“自然”的原則充分顯露無遺。同時,老子的這一觀點也表明,如果做到了“無為”,也就是遵循了萬事萬物存在之“自然”。據(jù)此,我們有充分理由判定,老子哲學“自然”的涵義,是由“無為”所規(guī)定,且主要通過對“無為”涵義的闡釋加以體現(xiàn)。我們再通過《道德經(jīng)》的論述加以闡明: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三十七章)

      在《道德經(jīng)》中,“圣人”常常既是老子思想的代言人,也是作為“道”的化身而存在。也就是說,“圣人”身上承載著老子哲學的理想,這在以上所引第二、三章中便呈現(xiàn)出來。這里,老子揭示出“圣人”的一大特征就是為人做事,時時刻刻均表現(xiàn)出“無為”之為。其中,第二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三章“無執(zhí)”“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七章“不欲”等,都是“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這些都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的原則,是“自然”的真實反映,而其結(jié)果則是“不去”“無敗”“無失”,以及“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正”,而這也正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可以說,整部《道德經(jīng)》都是在論證通過“無為”,最終實現(xiàn)“自化”“自正”的美好社會。

      由上可見,老子實際上是借助于“無為”來進一步闡明“自然”的真實意涵,也就是前文所說“自然”的涵義是由“無為”所規(guī)定、所闡釋。其實,這也反映了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隱秘性的特征——以可言說者“無為”,言說難言說者“自然”。由此,也順理成章地完成了老子“天人之學”的邏輯演進過程,并表現(xiàn)出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與時代價值:始于“天人之別”,經(jīng)由“自然”的原則和對“無為”的闡釋,而終于“人道法天”?!白匀弧焙汀盁o為”為老子“人道”回歸“天道”成功搭建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初步實現(xiàn)了道家“天人之學”的理論訴求。當然,這一訴求在莊子哲學思想中得到進一步深化。

      二、“人與天一”的思想

      在中國傳統(tǒng)“天人之學”思想中,莊子是最早明確提出“天人”關(guān)系范疇的思想家,也是較為全面闡發(fā)了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家,所以說,在中國傳統(tǒng)“天人之學”理論中,莊子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

      天在內(nèi),人在外,得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莊子·秋水》,下引只注篇名)

      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達生》)

      故為是舉莛與楹,歷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齊物論》)

      在《秋水》篇中,莊子明確提出了“天人”關(guān)系這一對范疇,并對其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作出初步揭示:“天”與“人”之間既是對立相分的,因為“天在內(nèi),人在外”;“天”與“人”也是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因為“得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全句的意思是在強調(diào),雖然“天”“人”不同,但在根本意義上“人”本于“天”,二者又是統(tǒng)一的整體。在《達生》篇中,莊子提出了“與天為一”的命題,這便是中國傳統(tǒng)“天人之學”源遠流長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初的樸素表達。

      而在《齊物論》中,“與天為一”進一步闡述為“道通為一”,也就是說,萬事萬物之所以“與天為一”,在根本上是遵循了“道”的原則。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基于“道”的視域,以“道”觀之,萬物才能夠齊一。這里,莊子的“與天為一”思想在根本的意義上實現(xiàn)了對于“道”的契合。這也表明,盡管“天”范疇在莊子“天人之學”思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依然是對“道”這一最高范疇的遵循與體現(xiàn)。

      實際上,通過上述簡要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莊子明顯繼承了老子的“天人之學”思想,且在邏輯上有著同樣的展開進路,即啟于“天人之別”,終于“與天為一”??梢哉f,“與天為一”是莊子“天人之學”的價值追求,這一思想是對老子“人道法天”理念的進一步發(fā)展。以下沿著這一邏輯,對莊子“天人之學”作進一步闡述。

      在莊子思想中,“天”與“人”的含義是什么?這是我們解讀莊子“天人之學”首先要探討的問題。對此,還是通過《莊子》文本作具體剖析。

      何謂天?何謂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秋水》)

      無為為之之謂天。(《天地》)

      何謂人與天一也?”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山木》)

      《秋水》篇中,莊子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揭示了“天”與“人”的含義。莊子認為,“天”就像是“牛馬四足”一樣的存在,顯然,這種意義上的“天”就是指“自然”,也即是萬事萬物存在的本來形態(tài)。而“人”則是“落馬首,穿牛鼻”,也就是“人為”的各種舉動,這在莊子看來,是對萬事萬物“自然”的本來存在狀態(tài)的人為損毀與破壞,也即是對“自然”之“天”的破壞。這一觀點在《天地》篇中得到進一步的反向闡釋,“天”就是“無為為之”,“人為”則是對“天”的背離。對此,日本著名學者池田知久也認為:“所謂‘人’,就是人所做的各種作為,亦即人為、人工之意。因此,所謂‘天’,就成為其對立的概念,沒有人的各種作為,亦即沒有人為、人工之意?!薄?〕可見,莊子“天人之學”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自然”,其涵義與老子之“天道”十分接近,只是表述不同而已;而“人”指人為,是與“自然”相對的范疇,這同樣與老子的“人道”非常類似。在《山木》中,這一觀點再次以“天人之別”呈現(xiàn)出來,只是莊子所強調(diào)的仍然是“人為”對于“自然”之“天”的回歸。其實,在以上分析中,已經(jīng)蘊涵著莊子“天人之學”要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如何解決“人為”給萬事萬物所帶來的種種傷害,成功化解“天人之別”,并通過“人為”對“自然”存在的回歸,從而實現(xiàn)“人與天一”。

      那么,在莊子思想世界中,種種的“人為”之舉、“人為”對于“自然”之“天”的背離究竟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傷害?《莊子》是這樣論說的:

      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疤朴菔紴樘煜拢d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為,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於心。(《繕性》)

      莊子在《繕性》篇中開宗明義,表達了“人為”因為對于“自然”之“天”的背離給社會帶來的后果。他以“禮樂偏行”導致“天下亂”來點明“人為”的巨大危害,其危害就在于整個社會不斷的“德下衰”,最終造成“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為,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於心”的亂局。這與曾經(jīng)“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的“至一”時代和“莫之為而常自然”的美好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這里,莊子一方面基于“自然”之“天”的特性,揭示了“人為”造成亂局的根本原因是“離道以為,險德以行”,也即偏離了“自然”之“道”的原則,違背了“無為”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又基于“順而不一”“德又下衰”的現(xiàn)實,強調(diào)了只有返歸“淳樸”的本性,人類社會才能再次呈現(xiàn)“至一”的美好時代。同時,通過“莫之為而常自然”,也即遵循“道”之“自然”與“無為”,而不要存在有違“自然”之“為”,莊子又為回歸美好時代提供了具體的路徑。繼續(xù)看莊子對此的闡述:

      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鯚o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

      在《應帝王》篇中,莊子用“天下治”為例,闡明了“無為”的涵義及其重要性,這就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夠遵循萬事萬物“自然”的本性,同時不嵌入個人的“私心”,就能有效實現(xiàn)“天下治”。可以看出,莊子承續(xù)了老子的方法,只是老子以“無為”規(guī)定“自然”的涵義,而莊子是以“自然”界定“無為”的涵義。這在《田子方》篇中再次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即莊子強調(diào)的“無為而才自然矣”。也就是說,只有做到“無為”,才符合“自然”。在《馬蹄》篇中的“無知”“無欲”,實際上也是“無為”涵義的體現(xiàn)。

      由此可見,在道家哲學思想中,“自然”與“無為”的涵義往往互釋,兩者基本意涵都是指要依循“道”的原則,尊重萬事萬物的本性,而不應妄為。同時,我們也能夠體會到,“無為”更多含有沒有私心或個人意圖的所作所為。對此理解,楊國榮先生給出了分析,他指出:“相對于目的性的追求而言,其特點在于非有意而為;以‘無為為之’為‘天’的內(nèi)涵,相應地包含揚棄目的性之意?!薄?〕當然,莊子強調(diào)“無為”,實際上也是為了促使“人道”回歸“天道”,以彌合“天人之別”所造成的危害,“無為”便成為通向其“天人之學”最終訴求“人與天一”的路徑。因此,莊子又不斷對“無為”的具體路徑作出闡釋。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大宗師》)

      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勿失,是謂反其真。(《秋水》)

      所引《在宥》篇內(nèi)容,是莊子“道”論闡明“天道”與“人道”二者分化的集中反映,其中蘊含著對于“自然”與“無為”之“天道”的追求與崇尚,對于“有為而累”之“人道”的強烈反對與批判,這一觀點也是莊子“天道”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正如吳根友指出:“‘天論’則是莊子學派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哲學表達,通過‘天論’,天地等大自然的‘自然性’被鮮明地揭示出來?!薄?〕在《大宗師》篇中,“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強調(diào)的仍然是“無為”,其含義是,人們既不能出于個人私心意圖,也不能靠著“人為”的種種活動,來破壞“自然”之“天道”。在《秋水》篇中,“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也表達了莊子的“無為”思想,主張不論任何“有為”行為,都會傷害到“自然”之“天”的本真,更會導致“人道”對于“天道”疏離與分化;只有“謹守勿失”“自然”之“天道”才能夠“反其真”,這個“真”就是要達到“與天為一”的理想存在狀態(tài)。

      綜上所述,立足于“人道”對于“天道”的背離,莊子“天人之學”展開有助于“人道”復歸于“天道”的理論建構(gòu),并具體通過“自然”與“無為”的深入闡釋,為實現(xiàn)“與天為一”的最終目標提供了現(xiàn)實路徑。而且,從根本上看,老莊道家“天人之學”以對于“天人合一”境界的終極追求,來啟示“人道”能夠順應“天道”,表現(xiàn)出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與時代價值。正如著名學者徐小躍先生在評議老莊“天人之學”時強調(diào):“天人之學不是著意探討本體之‘天’的生成、派生功能,而是著重討論事物存在的本性以及人性問題。它所要推至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其實質(zhì)在于對人之真性的真誠呼喚!”〔8〕

      三、“天人之學”的理論價值

      老莊道家的“天人之學”理論雖然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但它所反映、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其實在不同時代一直都存在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面對和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而老莊道家思想的化解路徑,不管是老子的“人道法天”,還是莊子的“與天為一”,其中所包含的理論訴求及其智慧因素,對于我們今天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矛盾,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是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蘊含的“天人一體”思想有助于我們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疤烊艘惑w”是老莊道家“天人合一”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正確處理好“天人”關(guān)系的前提。在老莊思想中,“天人一體”意味著“天”與“人”既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共存、共在,也意味著二者更是一種平等的存在。顯然,這里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在老莊道家經(jīng)典文獻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達生》)等等,都是“天人一體”思想的具體反映。同時,與儒家相比,老莊道家“天人之學”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沒有將“人”看作是依附于“天”而地位低一等級的存在物,換句話說,沒有凸顯“天”與“人”的對立一面,反而是通過主張“人道”契合“天道”來彰顯出“人與天一”,并表現(xiàn)出老莊道家對于“人”的地位與價值的高度重視。有學者指出,老莊道家思想“既體現(xiàn)出道家哲人對于人道尊嚴的執(zhí)著守護,反映了哲學思想與時代變革的深層關(guān)系,也能夠為當下中國哲學在面對時代變革時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智慧啟示?!薄?〕

      因此,老莊道家“天人之學”蘊含的“天人一體”思想能夠啟發(fā)人們,要想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就要將“人與自然”看作是地球這個共同家園的命運共同體,人類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要珍惜、愛護自然界的一切,不要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盲目地、隨意地向大自然索取。

      二是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所批判的“天人相分”思想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天人相分”是老莊道家“天人合一”理論的現(xiàn)實基礎,也是其理論展開的邏輯起點。在老莊道家哲學看來,由于“人道”對“天道”的疏離,“天人相分”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其具體表現(xiàn)則為“人道”的種種行為和結(jié)果與“天道”之“自然”原則的一致,“天道”往往是“損有余而補不足”,而“人道”常常則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甚至是“離道以為,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於心”。(《繕性》)在探究造成“天人相分”的實質(zhì)時,老莊道家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人道”種種“有為”之舉,包括“禮樂偏行”“興治化之流”(《繕性》)等,因此,要倡導“無為”,即“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師》)“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秋水》)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道法天”“人與天一”的境界。 可見,老莊道家“天人之學”所批判的“天人相分”,同樣能夠為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提供智慧啟示,這就是要更加克制人類的行為,不要借人類發(fā)展的名義,而任意開發(fā)利用大自然,更不應為了人類的一己私利,而導致大自然不可逆的損壞。畢竟,對于人類來說,“天人相分”帶來的后果非??膳隆?/p>

      三是老莊道家“天人之學”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反思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是基于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歷史性形成的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天人關(guān)系)的一種理論學說。其基本觀點認為人是世界的主體,人之外的一切事物,包括各種生命體與自然界均是與人相對立的客體存在,也是人類認識、改造、利用、征服與主宰的對象。因此,受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學說的深刻影響,自進入大工業(yè)化時代以來,人類社會在創(chuàng)造先進生產(chǎn)力與巨大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界的肆意開發(fā)與利用、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與嚴重破壞,并打破了地球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循環(huán),最終造成了近代以來越來越嚴重的人與自然之間二元對立的緊張關(guān)系。這種緊張關(guān)系反過來給人類的生活與生存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與威脅,諸如水土流失嚴重、全球氣候巨變、自然災害頻發(fā)、人類生存環(huán)境惡劣,如此等等。就目前世界發(fā)展趨勢來看,全球范圍內(nèi)人與自然之間對立關(guān)系所造成的諸多危害還遠未消除;而且,常常是舊的危害尚未徹底化解,新的威脅又出現(xiàn)。誠如恩格斯強調(diào),“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nèi)祟悓ψ匀唤绲膭倮τ诿恳淮芜@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jié)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jié)果又消除了”?!?0〕

      顯然,對于西方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弊端的反思,中國傳統(tǒng)“天人之學”的核心訴求“天人合一”思想,則能夠提供有益的智慧啟發(fā)。“天人合一”是建立在人與萬物同源一體的自然觀(宇宙觀)基礎之上的,這一自然觀蘊含著兩個基本的價值訴求:第一,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共生的生命共同體?;谶@一訴求,就必然要求人們要善待自然,對自然界心存敬畏,要保有對天下萬事萬物作為生命體的同理之心,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看作是同人類緊密相連的生命存在,不要逆“天”而為,更不能“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秋水》)第二,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共存的發(fā)展共同體。基于這一訴求,就必然要求人們要順應“天道”,打破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對自然資源取之有度,要把自然存在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生態(tài)良性互動聯(lián)系起來,要懂得“天地與我并生”的樸素道理,更應明白“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態(tài)哲理。

      綜上可見,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智慧有助于我們深度反思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它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絕非二元對立的主客關(guān)系,自然界既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更不是獨立存在的客觀自然,人與自然界萬事萬物是共生的生命共同體,也是共存的發(fā)展共同體,二者唯有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才能在整體上共同維護地球這個共同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循環(huán),真正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而且“天人合一”思想也為構(gòu)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啟迪與智慧參考。

      四、 “天人之學”的時代局限

      任何思想理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并受所產(chǎn)生時代生產(chǎn)方式、科技條件、政治發(fā)展、文化價值等相關(guān)因素的制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tǒng)文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11〕這就要求在學習應用傳統(tǒng)文化時要結(jié)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正確取舍、正確分析,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具體到老莊道家“天人之學”來看,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審視之,其時代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層面:

      第一,在世界觀層面,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命定論”思想因素。在老莊道家“天人之學”中,雖然“天”并非“天命”之意,也不具有人格神因素,而更多是指代“道”“天道”或“自然”,但是,當“天道”成為“人道”無條件依循、遵循、尊崇的唯一對象時,當“道法自然”成為人們存在最為根本的原則時,“道”“天道”或“自然”已經(jīng)蘊含著某種“天命”的色彩。換句話說,當整個社會與歷史都簡化為只以某個唯一的存在物為依歸時,“命定論”的思想傾向往往就成其為必然。盡管老莊之“道”更多帶有經(jīng)驗性因素,更多表現(xiàn)為規(guī)律性存在,而不是君臨一切的必然主宰者,但在世界觀層面仍然無法擺脫這一“命定論”色彩。誠如有學者指出:“老聃雖然否定了傳統(tǒng)的神學命定論,卻又陷入了消極無為,聽命于‘道’的新的命定論。莊周發(fā)展了老子的命定論,更為系統(tǒng)、明確地在新的意義上闡述了天命與人為的關(guān)系?!薄?2〕

      第二,在方法論層面,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包含有形而上學思想傾向。老莊道家“天人之學”形而上學因素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老莊道家“天人之學”中,雖然“道”有著“有情有信”“生天生地”、(《大宗師》)“上善若水”(第八章)的生生之能與上善之德,但是,其“命定論”世界觀的思想傾向,無疑會將“天”或“天道”置于一種孤立、靜止的存在之中,從而在理論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形而上學傾向。這種思想傾向反過來也導致老莊道家“天人之學”在具體方法上,一味地追求對于這種孤立、靜止之“天”或“天道”的回歸;另一方面,老莊道家“天人之學”倡導“人道”回歸“天道”的“無為”,則具有方法論的意味,而“無為”方法所包含的不違‘自然’之所為的意涵,實質(zhì)上是從種種客觀的復雜因素與具體社會條件中抽離出來,使得“無為”之為體現(xiàn)出高度抽象與絕對主義的意味,從而更是表現(xiàn)出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傾向。

      第三,在認識論層面,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蘊含著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因子。具體而言,在社會歷史層面,“天人之學”理論的核心價值訴求“天人合一”最終的理論歸宿是走向“返樸歸真”,其內(nèi)在地具有否定社會發(fā)展、懸置歷史進步的思想局限。這一思想局限在老莊道家哲學思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具體反映。比如,《道德經(jīng)·十二章》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在這里,老子雖然是在用反諷的語言表明社會發(fā)展與歷史進步會帶給人們種種生存困惑,但是究其思想實質(zhì),他更是主張要通過懸置社會發(fā)展與歷史進步,來達到“返樸歸真”的生存境界,進而實現(xiàn)道家的社會理想。又如《莊子·馬蹄》篇所言“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鯚o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边@里,莊子是通過強調(diào)人性的“無知”“無欲”,去孤立地、抽象地談論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顯然,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當人們真的去踐行“無知”“無欲”時,其結(jié)果一定是對人們追求社會發(fā)展、歷史進步的否定與懸置,而這已經(jīng)與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沒有二致了。

      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實現(xiàn)老莊道家“天人之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好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功用,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命定論”思想因素、形而上學思想傾向以及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因子,必須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加以審視和明辨,深入細致地做好這項工作,既是踐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創(chuàng)”理念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真正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創(chuàng)”的基礎性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3〕

      注釋:

      〔1〕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頁。

      〔2〕〔3〕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272、290頁。

      〔4〕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

      〔5〕〔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王啟發(fā)、曹峰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78頁。

      〔6〕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6頁。

      〔7〕吳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現(xiàn)代詮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76頁。

      〔8〕徐小躍:《禪與老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6頁。

      〔9〕何光輝:《時代的困惑與哲學的關(guān)懷:基于老莊道家政治倫理成因的考察》,《現(xiàn)代哲學》2017年第4期。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76頁。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頁。

      〔12〕馮禹:《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guān)系》,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86頁。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頁。

      猜你喜歡
      天人老莊涵義
      大師道
      安徽文學(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我的仙人掌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淺析唐朝敦煌壁畫中天宮伎樂的表現(xiàn)形式
      北方音樂(2020年3期)2020-04-20 10:58:46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6
      “通”的哲學
      船山學刊(2018年5期)2018-12-20 12:19:08
      探究《說文》省形的真實涵義
      謊言
      論中國古代音樂審美的天人之“和”
      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1
      我對國防教育的涵義的理解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2
      军事| 宿州市| 康保县| 申扎县| 尼勒克县| 北碚区| 达日县| 星子县| 卫辉市| 东乌珠穆沁旗| 松桃| 文成县| 潮安县| 安康市| 祁阳县| 甘孜| 称多县| 卢氏县| 云浮市| 友谊县| 石阡县| 叙永县| 胶南市| 花垣县| 镇安县| 姜堰市| 平谷区| 古丈县| 乐陵市| 修武县| 涿州市| 无极县| 遵义县| 永丰县| 蒲江县| 玉田县| 余庆县| 昌黎县| 宁化县| 中卫市|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