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誠
關鍵詞:手機;新聞拍攝;攝影;探究
美國的一家新聞機構創(chuàng)始人曾經說過,當今社會,面對突發(fā)事件或者是重大社會熱點,最先拍得、傳播率最廣的新聞影像往往不是來自于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記者,而是拿著手機的路人。這就直接表明了當前手機在新聞影像生產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當前,手機拍新聞圖片和視頻可以說是越來越“得心應手”。那么手機到底是如何從一種傳統(tǒng)的通信工具演變?yōu)楫斍霸谛侣勆a領域有不可代替作用的現代化智能工具的呢?下面就此進行分析和闡述。
手機與手機新聞攝影
智能手機發(fā)展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大大提升,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智能手機是高度信息集成的產物,是當前人們連接現實與網絡最為重要的工具和端口。
根據國際電信聯(lián)盟調查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12月,全球移動寬帶用戶數量規(guī)模已經超過了60億,其中有超過25億的用戶是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網絡連接的。再看一組國內數據,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超過9.29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了60.1%,而其中智能手機網民規(guī)模更是達到了8.99億,網民通過智能手機連接互聯(lián)網的比率已經高達99%,這樣的數據足以說明智能手機與我們社會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手機新聞攝影發(fā)展
新聞攝影主要就是指用攝影的方式來記錄正在發(fā)生的新聞,通過對瞬間形象的抓拍或者是截取,來展示新聞內容、傳遞新聞信息。新聞圖片是新聞攝影的呈現形式之一,除了圖片之外,還包括一些動態(tài)視頻口其實新聞攝影說到底還是新聞,它的宗旨就是以圖片或者是視頻的形式對有關新聞內容進行真實與客觀的呈現。新聞圖片及視頻經常是與文字說明組合成為一篇完整的新聞報道。隨著新聞攝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聞攝影工具也在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在智能攝影時期,手機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工具。而之所以近年來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新聞圖片、視頻拍攝的勢頭如此迅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在于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媒介格局被打破,新聞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除了網頁新聞之外,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推出新聞客戶端等多種形式來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在這樣的基礎上,手機新聞攝影就逐漸走向了大眾傳播的道路。在當前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各類專業(yè)的新聞機構或自媒體要想實現新聞內容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增強新聞可信度和傳播力,都在嘗試將普通民眾拍攝的新聞影像納入到新聞傳播與內容生產當中。因為在現代社會,擁有手機的人要比擁有相機的人多得多,在面對很多重要的突發(fā)新聞事件時,最陜拍到并發(fā)布圖片的不是相機,而是手機。就比如“倫敦地鐵大爆炸”事件,在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發(fā)生爆炸案后,就是以一張手機昕拍攝的現場照片來作為新聞宣發(fā)圖片。在同年8月,當時的《京華時報》就選用了—張用手機拍攝的北京和平門地鐵火災現場照片來進行新聞刊登,雖然照片不是很清晰,但這卻是國內首家使用手機拍攝新聞圖片的平面媒體。在這之后,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許多媒體也都在手機拍攝新聞圖片及視頻上做出了諸多的嘗試,進一步提升了新聞生產的大眾化水平。
手機參與新聞拍攝的優(yōu)勢
手機設備輕巧便捷
用手機參與新聞拍攝的一大優(yōu)勢就體現為手機設備的輕巧易得。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器材大多比較笨重,考驗攝影工作者的體力,而且大眾對于攝影的印象仍然是停留在愛好這個階段,除了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記者之外,只有—些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才會購買昂貴且笨重的專業(yè)攝影器材。而手機一開始作為—種即時通信的工具,在社會公眾當中本就有著較高的普及度和利用率,而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更是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生產和生活工具,人們的衣食住行幾乎樣樣都會與手機的使用有關,因此相比于攝影攝像設備來說,手機是剛需。再者從手機的價格上來講,手機相比于攝影攝像這—類的器材設備具有絕對的價格優(yōu)勢,現代智能手機它既是現代通信工具,又是聯(lián)網工具,同時又具備強大的拍攝功能,因此對于社會公眾來說,首選肯定是手機這種全方位的智能工具?;谝陨?,手機在新聞拍攝中就具有人人擁有、人人易得、人人可用的明顯優(yōu)勢。比如,筆者于2018年7月9日下午,帶著無人機到中山市南朗鎮(zhèn)左步村航拍新農村建設大場景圖片,拍完后經過.個曬谷場,看見只有一位農民在翻曬稻谷,而且谷子攤開的面積不大,如果用無人機從空中拍曬谷子很難拍出好畫面,只能在地面拍些小景或特寫的圖片,而這天叉沒帶相機。好不容易來—趟,不拍又覺得可惜。于是,筆者用手機靠近這位農民,看見他和筆者的影子落在稻谷上很抽象也很有意境,為了達到兩人“勞動競賽”的效果,筆者也上草帽、左手持耙子向他學翻曬谷子。筆者右手持手機不斷抓拍兩人的影子和農民的手、腳的協(xié)調關系,經過半小時的拍攝,終于選出了一幅題為《烈日當頭曬金黃》的新聞攝影作品,這幅作品不僅被多家媒體采用,還在2018華為新影像大賽中榮獲“你好,生活”組冠軍,并參展世界最重要的攝影博覽會之———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本人由此可見,輕巧的小手機在新聞攝影領域可以有大作為。
手機拍攝功能日益強大
手機參與新聞拍攝之所以越來越得心應手,主要就得益于當前手機拍攝功能的日益強大。雖然手機用于新聞拍攝能夠滿足新聞即時性的要求,但是從技術角度上來看,和專業(yè)的攝影器材相比,手機拍攝的圖片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比如固定光圈和焦距所導致的鏡頭成像限制、高速快門缺失,無法進行高速動作的連抓和連拍及傳感器尺寸不足等。基于存在的這些弊端,為了盡可能地提升手機攝影的成像質量,備大手機生產研發(fā)制造商投入了相當大的財力和物力來優(yōu)化手機攝影的硬件設備及軟件算法。當前,手機市場內卷越來越嚴重,其實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喜聞樂見的,備大生產廠商不斷地優(yōu)化和提升手機攝影功能,更能夠突破手機在拍攝新聞圖片、視頻時存在的技術限制,為手機新聞攝影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手機拍攝新聞?chuàng)碛袛盗績?yōu)勢
手機參與新聞拍攝與相機相比,在影像數量上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根據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截止到2021年,我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13.43億,由此可見手機設備在我國的平均擁有率是非常高的,幾乎人手—部手機,并且有的人手里還不止—部手機。再加上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及用戶數量的增加,尤其是近年來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風靡全球。這就使得在發(fā)生重大突發(fā)新聞事件時,只要新聞事件發(fā)生地點有人的存在,那么就會有人利用手機進行現場畫面的拍攝,有的還會進行短視頻錄制,之后上傳到各類新媒體社交平臺當中。這就導致對于同樣的新聞事件,使用手機所拍攝的新聞圖片、視頻在數量上要遠超于攝影記者用專業(yè)攝影器材趕到現場所拍攝的影像的數量。這樣在進行新聞內容生產與加工制作的過程中,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視頻更具有挑選的余地,更能第一時間對新聞現場進行還原。
手機攝影的相容性強
相比于專業(yè)攝影器材設備拍攝新聞來說,手機拍攝新聞圖片和視頻在進行利用的過程中具有更強的相容性。這種相容性首先就表現為影像傳輸流程簡潔化,像單反這—類的攝影器材,在使用其完成圖片或視頻的拍攝之后,還需要借助讀卡器、數據線將影像內容導入到電腦當中,再經由后期制作完成影像的上傳。當然也可以讓相機與手機通過藍牙對接將影像導入手機,但這畢竟多了傳輸環(huán)節(jié),浪費了“搶新聞”的寶貴時間。而手機在拍完新聞之后,圖片、視頻會自動存儲在手機的相冊里,即拍即發(fā),無論是對于專業(yè)新聞記者還是非專業(yè)新聞記者,直接利用相應的新媒體平臺或者是新聞稿件編輯APP,就可以直接進行有關新聞信息的編輯、上傳和發(fā)布,更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簡化了新聞影像編輯加工的流程,能夠實現在最短的時間內發(fā)布。其次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與視頻的相容性優(yōu)勢還體現為,社會公眾在使用手機設備進行圖片視頻拍攝的過程中,基本不需要適應和學習,可以說智能手機用戶幾乎沒有不會拍攝和分享新聞的。
手機拍攝更具隱蔽性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器材,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視頻還具有的—大重要優(yōu)勢就是更加具有拍攝的隱蔽性。像傳統(tǒng)的新聞拍攝器材,體積比較龐大,在進行有關新聞現場畫面捕捉的過程中,操作上的靈活眭比較差,面對這樣的機器設備,如果是進行人物畫面的拍攝,有可能會使拍攝對象產生一定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如果是進行隱蔽性拍攝,那么則很有可能會引起拍攝對象的警覺。而通過利用手機設備,相應的拍攝風險就會大大降低。手機設備小巧靈活,基本上單手就可以掌控和操作,只要完成靜音設置,在進行新聞現場畫面拍攝的過程中就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而即便借助一些手機微云臺等穩(wěn)定器來進行拍攝,也不容易令被拍攝對象產生抗拒和緊張心理。
手機拍攝給新聞攝影工作帶來的影響
新聞攝影形態(tài)多樣化
手機獲取影像所帶來的新聞影像生產方式的變革,在_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聞攝影形態(tài)的多樣化發(fā)展。當前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而智能手機作為融媒體連接的重要端口,手機已經不僅僅是新聞影像生產的主要工具,它還是新聞影像接收和發(fā)布的終端。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隨著人工智能、VR技術、直播技術等的廣泛運用,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新聞攝影形態(tài)。新聞攝影不再停留在圖片攝影的階段,而是不斷朝著短視頻制作、VR場景塑造、直播畫面動態(tài)采集等多樣化方向發(fā)展,—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多元化視賞需求,推動了新聞攝影與新媒體時代的深度融合。
倒逼新聞攝影記者轉型
手機攝影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新聞攝影記者的轉型發(fā)展。社會公眾用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視頻越來越得心應手,再加上手機圖像編輯軟件的功能日益強大,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大批構圖新穎、視角獨特以及內涵豐富的手機新聞攝影作品?;诖耍鳛閷I(yè)的新聞攝影記者,要積極適應時代的需求,更多地嘗試利用手機來進行新聞圖片、視頻拍攝的實踐,雖說手機操作簡單,但是其中還是會涉及到一些拍攝取景、構圖方面專業(yè)領域的知識,而相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專業(yè)的攝影記者更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在利用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視頻時,往往會取得非常不錯的拍攝效果。
綜上所述,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視頻的方式,在新聞影像生產及運用中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并且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在新時期要立足于手機攝影的優(yōu)勢,加快推動傳統(tǒng)新聞攝影工作的轉型發(fā)展,并且通過大數據、智能算法等的介入,使手機拍攝新聞圖片、視頻更具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和數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