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暉
今天口語中的“訛詐”一詞仍然保存了本來的語義,借故敲詐,既要“借故”,當然就要用嘴說出來,用語言來敲詐對方?!坝灐钡谋玖x即“偽言”,不真實的話。《詩經·沔水》中有這樣的詩句:“民之訛言,寧莫之懲。”詩人感嘆民間謠言亂飛,卻沒有人來制止?!坝灐边€有更強悍的解釋,即常常跟“妖”聯系在一起:“世以妖言為訛。”“妖訛橫興?!痹谶@樣的例子中,“訛”的語感就更加重了。
有趣的是,“訛”還是一種神奇的野獸。在托名西漢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所著《神異經》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就像《山海經》中的許多神獸一樣,“訛”這種人面兔身的神獸也早已滅絕了。按照書中的說法,訛詐之徒大概都是吃了“訛”的肉才變得借故敲詐的??磥砣朔浅B斆?,把種種人性中本來就是惡的成分轉嫁到了動物身上。人借此脫罪,種種神獸因此滅絕,嗚呼!
順便說一句,“訛”這種怪獸還有一個名字叫“誕”,因此“誕”的本義同樣是說大話,荒誕、怪誕、誕妄等用“誕”字組合而成的詞語都是由“誕”這個本義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