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Bunge ex Maxim.)隸屬于石竹科裸果木屬,起源第三紀,是古地中海殘遺珍稀瀕危植物,別名“瘦果石竹”。多年生落葉半灌木,株高50~100 cm。葉線形,長5~20 mm,寬1~1.5 mm,近無柄,頂端短尖,基部稍收縮,偏肉質,表面覆蠟質層,無被毛,無明顯葉脈;托葉膜質鱗片狀;葉對生或互生。莖有兩種形態(tài),直立或曲折,節(jié)間膨大,多分枝;老枝灰褐色,剝裂,嫩枝紅褐色。花兩性,為紅色、黃綠色;無花瓣,外部透明白色苞片包被;花萼5枚,披針形,頂端具芒尖,有較寬的透明膜質邊緣,外被短柔毛;雄蕊10枚,為內外兩輪各5枚,僅內輪雄蕊有花藥,外輪花藥敗育,花藥球形,縱裂;上位子房,近球形,胚珠1枚;花腋生,聚傘花序,由5~15朵單花組成,單花花期約4 d,種群花期30~36 d。瘦果宿存;種子小,長圓形,直徑約0.5 mm,褐色,結籽率極低。主根明顯,長達4 m,側根發(fā)達,根毛較少?;ㄆ?~6月,果期7~8月。
裸果木是中國特有物種,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中西部,寧夏、青海等地,于1997年被認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該樹種具有抗干旱、抗風蝕沙埋、耐鹽堿、耐貧瘠等特點,是石質荒漠地區(qū)重要建群樹種之一,對防止土壤荒漠化、維持荒漠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存在積極作用。同時,作為亞洲中部荒漠區(qū)分布較稀少的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區(qū)系孑遺種,裸果木對研究我國西北荒漠的形成、發(fā)展、氣候變化及旱生植物區(qū)系成分起源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圖文分別由內蒙古農業(yè)大學高潤宏、楊海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