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蘇芳(永州市寧遠縣第一中學語文教師、“春來詠語”教研團隊成員)
統(tǒng)籌/吳春來(永州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春來詠語”教研團隊主持人、正高級教師)
寫景怎樣情景交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一個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p>
這也就是說,寫景要構建一個典型的中心情境。這個中心情境,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生動具體的氣氛(景),體悟到幽妙的情趣(情)。
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景方法,就是本期我們將要詮釋的中心情境構圖法。
成功的寫景抒情文章,往往有極具情感張力和審美意趣的中心情境。比如,在《赤壁賦》中,“月”就是一個中心情境。蘇子立于赤壁之上,望江上明月,由眼前之月聯想到歷史之月、隱喻之月、哲思之月。這時的“月”不僅是一個特殊的意象,更是一個觸類旁通的中心據點,是蘇子翱翔無限時空的載體。
詩歌、散文、小說都鐘情用中心情境構圖法來實現情景交融?!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中“風雪”的描寫,《項脊軒志》中“庭有枇杷樹”的描寫,《故都的秋》中“秋院”(一椽破屋)的描寫,都是使用中心情境構圖法的經典例子。
因意緒、情趣、義理、風格、觀察角度等不同,同一種景物在不同作者筆下,也會呈現獨一無二的個性。比如,山很美,陶潛在“悠然見南山”時,杜甫在見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時,李白在覺得“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時,辛棄疾在想到“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時,山在他們心中所引起的意象和所表現的情趣都是不同的。
同樣寫荷,“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荷之風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荷之雅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則是荷之神韻。
選擇最具表現力的中心意象,表達內心最獨特的情感,方能實現意象與情境的契合。在景物描寫中,如何確定一個中心情境,從而實現意象與情趣的契合呢?我們以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為例,一探究竟——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上闋,詞人描繪了一幅夏日晨曦圖:小雨淅瀝,稍感悶熱,焚上沉香消解夏日暑氣。黎明時分,鳥兒飛上屋檐,歡快地嘰嘰喳喳,池中荷葉上殘存的幾滴露珠晶瑩剔透,水面平靜如鏡。清風拂過,滿池清荷搖曳,如同亭亭的美人在風中起舞。在這幅圖里,有三個連綴的鏡頭,分別是焚香圖、鳥雀呼晴圖、風荷圖。
“鳥雀”和“風荷”這兩個意象都各盡其妙,哪個是中心情境呢?
下闋,眼前的風荷,驀地觸動了詞人記憶深處潛藏的羈旅情愫,那分明是故鄉(xiāng)的氣息啊。此時,觸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所有的情感都由風荷這個飽滿的中心意象牽引,噴涌而出。
“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寫景時,不在景多,而在于景精。我們不妨運用中心情境構圖法來創(chuàng)設一個典型情境,實現情景交融。
一個中心情境的構圖有縝密而洗練的整體性。
情景交融之景好似漫不經心地隨手寫來,但一定不會旁逸斜出,而是眾星拱月地整體構圖,有著嚴謹的構圖邏輯和層次,體現畫面的和諧之美。
《蘇幕遮·燎沉香》上闋,有空間的轉換?!傲浅料悖崾睢?,寫室內香霧繚繞,暑氣消退的寧靜;“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則將目光轉向室外。和室內的寧靜相比,室外有一種動態(tài)的活潑氣氛,詞自然地從室內人物的活動轉向室外的自然風景。
有時間的推移。從“宿雨”的夜,到“侵曉”的晨,再到“葉上初陽”,時間脈絡非常清晰。我們不難想象,詞人從苦夏的不堪入眠里醒來,在清晨微涼的風里乍見風荷的欣喜。
有寫景的層次感?!耙灰伙L荷舉”,表明不只有一兩朵荷花,而是滿池的荷花都自由舒展著。有“水面清圓”作鋪墊,“舉”的立體感躍然紙上。一個“舉”字,二維的平面空間立即變成了三維的立體空間。
要描寫一個中心情境,須寫出有靈魂、有個性的意象。
“一一風荷舉”中的“一一”,從數量上看,是滿池荷;從音律上看,疊詞有節(jié)奏感,體現音節(jié)的悠長,情感的曲折,意象的層疊;從空間上看,與“舉”結合,不挨擠,不壓抑,不躲藏,有層次感。
“風”字寫出了荷隨風輕輕搖曳的姿態(tài)?!帮L”不僅僅是“夏風”,還含有隨風搖曳的動態(tài),化靜為動,化“美”為“媚”。一個“風”字,沒有描寫荷的色、狀、味、態(tài),但荷的風姿卻躍然紙上,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個“舉”字,化描寫為敘述,寫盡了荷舒展挺立、亭亭凈植的高潔風姿。
可以說,“風荷”這個中心情境,具有“清奇”的藝術風格,表現為清遠、閑淡、幽靜之美。
寫景的妙境,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也就是情景交融。中心情境是為抒發(fā)情感服務的。寫景時的發(fā)散,最終旨在情趣的點睛之筆。
《蘇幕遮·燎沉香》中的“風荷”是詞中的典型情境,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币痪湟蓡?,一聲嘆息,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詞人問了自己,又忍不住想找到慰藉,于是問“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風荷”這個中心情境,讓過去、現在、未來的景象相交錯,技法多變卻又前后照應,結構嚴密而又委婉曲折。
詞中出現的沉郁清愁,遂以一種漂亮的憂郁使讀者獲得一種微妙的愉悅。詞中透露的憂傷,用雅麗的詞句排列組合,形成一股流動的淡淡愁緒。
這樣一種經過典型意象蘊藏、洗滌的情,熾烈卻溫柔,飽滿而節(jié)制,具有美學意義上的詩情、神韻和風格。
窗外,鳥鳴啁啾,雨滴漓漓。教學樓里,學生們在安靜地自修。偌大的校園,渺然有江湖千里之境。聆聽自然的彈唱,人們于寧靜中更能聽到真實的心聲,聽到靈魂拔節(jié)的脆響。
我看著他稚氣的臉,心突然痛了。這個即將高考的孩子獨自跋涉著,陷入了迷霧。他是真的累了,撐不住了,所以來找我。此時,我的羞愧和委屈算得什么呢?我怎么能覺得他是在質疑和責怪呢?我要讀懂這個孩子的心語。
…………
雨一直下著,枯黃的葉簌簌落下,譜寫著一首濕漉漉的離歌。這些殘葉走過了春的嫩綠、夏的青碧、秋的燦黃,在風刀霜劍中倔強地屹立于肅殺的枝丫。它們站成冬天里殘缺的希冀,執(zhí)意不肯落下,卻在多情的春雨里,奔赴一場壯麗的謝幕。也許,枯葉有過抱歉,有過無奈,有過不安和愧疚,但更多的,卻是對春天里新生的成全吧???,它們曾經屹立的樹枝上,嫩黃的新葉已冒出芽尖。
第二天的語文課,我更多地強調了課脈的起承轉合,搜尋著每一個學生的目光。我欣喜地看到,坐在最后一排的那個高高瘦瘦的男生,腰挺得很直,伸長了脖子,專注地聽著課。
窗外,雨停了,青山綠野,天地為之一新。
(本文節(jié)選自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普通高中班主任開展家校溝通的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批準號:XJK22BJC059)階段性成果《窗外,一年春草又綠》)
在《窗外,一年春草又綠》中,“春雨”是文章的中心情境。
雨是故事發(fā)生的真實情景,也是觸發(fā)作者實現人生頓悟的藝術情境。故事中的人物在雨中迷茫,在雨中傾聽,在雨中憬悟,在雨中歡欣……雨是心領神會的契機。
一個成功的中心情境描寫,有利于情節(jié)節(jié)奏的調整,在急促時舒緩,在熾熱時冷凝。
文中,落寞的高中生,對現狀感到失望、委屈、不甘,甚至對老師和課堂有嗔怪和埋怨。此時的老師,也是迷茫無助的。但是,春雨中枯葉的落幕,正如大自然的神祇,帶給老師領悟:有一種生命的墜落,是呵護和成全。于是,老師接納、包容、肯定、贊許,學生蛻變、新生……文章景中寓情,景中寓理,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