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沈龍 饒婷婷 喻 豐 郭永玉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貢獻與弊端*
楊沈龍1饒婷婷1喻 豐2郭永玉3
(1西安交通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 西安 710049) (2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心理學(xué)系, 武漢 430072) (3南京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 南京 210097)
近年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研究領(lǐng)域?qū)τ谥饔^階層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視, 突出表現(xiàn)為強調(diào)社會階層概念中的主觀階層成分, 在理論闡述、概念測量、研究設(shè)計和研究問題選擇上都傾向于關(guān)注主觀階層。這一取向為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也擴展了該領(lǐng)域的研究方法及關(guān)注問題的視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論層面與社會現(xiàn)實有所脫節(jié)、在概念層面過于忽視客觀階層、在方法層面過于依賴操縱主觀階層, 以及在問題層面只關(guān)注高低二元階層劃分、對現(xiàn)實階層多樣性關(guān)注不足等弊端。未來應(yīng)進一步深入開展基礎(chǔ)研究以厘清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的關(guān)系及其不同的預(yù)測效應(yīng), 在研究設(shè)計時對于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進行更細化的區(qū)分, 同時可以更多關(guān)注于現(xiàn)實中的具體社會問題。
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 主觀階層, 客觀階層
近年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xué)界的重視并成為研究的熱點(如Manstead, 2018; Markus & Stephens, 2017)。這一方面當(dāng)然基于其本身所具備的學(xué)術(shù)與現(xiàn)實意義, 而另一方面還在于這一領(lǐng)域發(fā)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與研究取向。如Kraus及其同事提出的階層社會認知理論(Kraus et al., 2012)、以及Stephens及其同事提出的階層社會文化理論(Stephens et al., 2012, 2014)都是代表性的理論觀點——對此國內(nèi)已有一些文獻從不同角度做出過系統(tǒng)評述(如:郭永玉等, 2015, 2017), 在此不再贅述。而除此之外, 一些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研究者非常強調(diào)從主觀階層的視角入手來研討相關(guān)的問題(如Kraus et al., 2013), 這種強調(diào)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也成為了該領(lǐng)域理論與研究實踐中的一大突出特點。
在理論上,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傾向于認為階層是一種等級性的感知, 是個體通過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而對自身相對位置形成的一種總體認識(如Kraus et al., 2013)。而在概念層面,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所理解的社會階層既包括個體所掌控的客觀社會資源的多少(即客觀階層), 也包括其主觀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會地位的高低(即主觀階層, 如Kraus et al., 2012; Manstead, 2018), 并且它更強調(diào)主觀階層對個體的重要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 該取向在方法層面發(fā)展了實驗操縱主觀階層的研究范式; 并且在研究問題層面廣泛地關(guān)注了階層體驗、階層信號感知以及階層流動知覺更更具主觀感受性色彩的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問題?;谶@些建樹, 此取向近年來有力地推動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發(fā)展。然而, 在肯定其貢獻與價值的同時,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弊端與風(fēng)險同樣不容忽視。隨著它越來越多地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xiàn)。因此, 下文將從貢獻與弊端這兩大方面入手, 圍繞理論基礎(chǔ)、概念測量、研究方法與問題關(guān)切四個具體層面來充分探討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相關(guān)問題, 以期未來基于這一取向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揚長避短。
從理論基礎(chǔ)上看, 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領(lǐng)域中主觀階層研究取向這一思想的提出, 是想對于社會學(xué)研究者所理解的社會階層做出補充性的、更具心理學(xué)視角的詮釋。一般而言, 社會學(xué)中所講的社會階層指的是按照社會資源(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資源)的占有而形成的社會分類概念, 它可以將社會中的個體劃分為反映社會結(jié)構(gòu)性特征的群體(如:陸學(xué)藝, 2003; 李春玲, 2019)。但是, 此分類本身并不必然帶有等級性的意味(李春玲, 2001)。這就導(dǎo)致在研究中, 有些學(xué)者更強調(diào)社會階層的等級性(如:陸學(xué)藝, 2002); 而有些即便是定量的研究, 也不將社會階層視為從高分端到低分端的連續(xù)變量, 而只是作為一種分類變量加以考察(如:張翼, 2005)。這背后體現(xiàn)了在客觀資源占有的這一尺度上, “等級性”的標準難以達成統(tǒng)一和共識的問題。
而隨著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研究的興起,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學(xué)者開始更多地強調(diào)從主觀的角度來考察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Kraus等(2012, 2013)提出, 個體的階層之所以會給人類心理帶來深遠影響, 起作用的關(guān)鍵是在于每個人對于自身相對社會等級位置的感知, 因此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需要關(guān)注個體主觀感知層面的自我階層定位; 而這種個體主觀感知是基于社會比較的, 是存在頂端與底端的類似于等級或階梯式的表征方式, 而且個體也能夠通過他人表現(xiàn)出的階層信息進而準確地評估自身與他人相對的社會等級位置(如Kraus et al., 2017)??傊? 無論個體的客觀社會階層包括了怎樣復(fù)雜的社會資源構(gòu)成, 他(她)都會形成一個在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客觀資源各個成分的、基于自身和他人進行社會比較的、存在等級高低的自身階層感受, 而這是Kraus等(2012, 2013)認為特別值得心理學(xué)關(guān)注的。
這些觀點將研究注意力擴展到主觀階層, 并在理論上對這一取向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 對于該領(lǐng)域而言具有重要價值。首先, 通過對“主觀性”這一角度的強調(diào),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開辟了研究社會階層問題新的空間, 相關(guān)學(xué)者開始越來越廣泛地認可研究主觀階層的心理效應(yīng)具有獨特的價值(如Manstead, 2018)。第二, 通過對“等級性”這一內(nèi)涵的明確,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順理成章地將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研究引入到了探討線性效應(yīng)的軌道上來, 這也是心理學(xué)研究者們更為習(xí)慣的研究方式, 并且對于階層測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三, 通過對“社會比較”這一來源的揭示, 主觀階層的構(gòu)念能夠比較綜合而直觀地反映個體對自己占有社會資源的一般化、平均化感受, 而且這種感知并非憑空產(chǎn)生, 而是人們綜合了自身長期社會互動和人際比較而形成的較為理性的認知結(jié)果, 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系統(tǒng)性。
基于上述的理論思考,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qū)τ谏鐣A層這一概念也形成了新的理解和界定方式。因為在該取向出現(xiàn)之前, 研究者對于個體社會階層的概念界定與定量測查主要基于客觀階層(Kraus & Stephens, 2012)。但是,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指出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包括個體所占有的客觀社會物質(zhì)資源以及通過與他人比較而形成的對于自身等級地位的感知(如Kraus et al., 2012; Manstead, 2018)。這一界定明確地將心理層面因素與社會階層的定義結(jié)合在了一起。不僅如此, Kraus等(2012, 2013)還進一步分析了如此界定社會階層的必要性, 他們指出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研究的是個體的社會階層對其心理和行為造成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之所以會發(fā)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所感知的自身階層水平即主觀階層起到了直接的預(yù)測作用。而很多研究也確實支持了Kraus及其同事的上述論斷, 發(fā)現(xiàn)在預(yù)測很多心理和行為變量時, 主觀階層比客觀階層的預(yù)測效應(yīng)更強(如Dietze & Knowles, 2016; Lee, 2018); 而且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 客觀階層對某些結(jié)果變量的預(yù)測作用是基于主觀階層的中介作用(如:陳艷紅等, 2014; Tan et al., 2020)。
這種概念界定的觀點自然也會延伸到概念測量層面。基于上述前提, 研究者們傾向于測量被試的主觀階層來反映其社會階層水平(綜述見:楊沈龍等, 2020)。對于主觀階層的測量一般都很簡單, 其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是給被試呈現(xiàn)一個10層的階梯(Adler et al., 2000), 讓被試將其想象為綜合反映了人們收入、職業(yè)聲望和受教育程度的社會階層等級, 然后自我報告認為自己所處階層對應(yīng)哪個數(shù)字。比起分別測量上述的三個客觀階層成分, 主觀階層測量通過指導(dǎo)語的引導(dǎo)就能讓被試直接報告其對于自己占有經(jīng)濟、組織和文化資源的整合感受, 得到相對直觀的被試的階層分數(shù), 這遠比測量被試的收入、職業(yè)聲望或受教育程度簡單易行。
當(dāng)然,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所強調(diào)的這種階層概念, 其貢獻遠不止于簡化了被試階層的測量。一方面, 它通過將主觀階層這一變量納入到社會階層的概念中來, 為主觀階層作為社會階層的操作化定義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 由于該研究取向強調(diào)社會階層之所以影響個體心理, 起作用的關(guān)鍵成分在于主觀階層, 因此后來研究越來越重視對于被試主觀階層的考察(如Greitemeyer & Sagioglou, 2016; Tan et al., 2020)。所以這一取向像一架橋梁將作為社會學(xué)概念的客觀階層與心理學(xué)關(guān)注的個體心理行為相聯(lián)結(jié), 結(jié)果顯示很多心理行為都可以被社會階層所預(yù)測?;诖? 作為一個研究領(lǐng)域的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才得以發(fā)軔(Kraus & Stephens, 2012)。這也許是該取向更重要的價值之所在。
傳統(tǒng)的社會階層研究由于只關(guān)注客觀階層, 而個體的客觀階層又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 所以研究只能基于相關(guān)法的邏輯, 對個體的客觀階層水平以及其他心理學(xué)變量進行問卷測量, 考察其共變關(guān)系。而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出現(xiàn), 改變了這一方法上局限, 使得后來研究也可以通過操縱被試的主觀階層, 來直接考察階層影響因變量的因果關(guān)系。操縱被試的主觀階層, 不是改變其真正的社會階層狀況, 研究者只需對不同實驗組的被試施以不同的操縱, 就可以使得有些被試暫時感到自己的社會階層較高, 有些被試則暫時感到自己的階層較低(如:楊林川等, 2017; Cheon & Hong, 2017; Chen et al., 2019)。這樣就能從因果層面分析社會階層影響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效應(yīng)。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所做的這一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 對于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領(lǐng)域而言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此之前, 關(guān)注社會階層與個體心理關(guān)系的研究, 其本質(zhì)上都只是揭示了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如果說階層與某種心理學(xué)變量僅僅存在數(shù)量上的相關(guān), 而無實驗上的因果證據(jù)的話, 至少可以對其關(guān)系做出兩種推測:有可能是社會階層影響了個體心理結(jié)果; 也有可能是因為個體具有某種心理結(jié)果, 導(dǎo)致了他處于當(dāng)前的階層水平。從數(shù)據(jù)結(jié)果上來說, 這兩種解釋都有可能成立, 而后者的解釋其實并不關(guān)乎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最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即個體的階層影響其心理與行為表現(xiàn)(如Kraus & Stephens, 2012; Manstead, 2018)。因此, 正是由于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可以通過實驗法對于被試的主觀階層加以操縱, 使得研究者可以基于實驗法的設(shè)計, 宣稱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階層影響某種心理的因果關(guān)系。這對于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領(lǐng)域而言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學(xué)理突破。
基于在理論、概念及方法上的奠基工作, 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領(lǐng)域所關(guān)注的研究問題的廣度也得以擴展??偨Y(jié)起來, 在當(dāng)前這一領(lǐng)域研究之中, 至少有如下三個重要議題與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有關(guān)。
第一個議題是研究階層體驗(experience of social class)的心理效應(yīng)。簡言之, 這類研究以主觀階層作為自變量, 但不再強調(diào)其研究中的主觀階層只是用來反映階層的一個指標, 而強調(diào)其研究就是單純要探討這種主觀性的階層體驗本身的效應(yīng)(如Chan & Zlatevska, 2019; Cheon & Hong, 2017; Greitemeyer & Sagioglou, 2016)。這使得對于階層體驗的心理效應(yīng)的研究越來越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新議題。有些研究也確實發(fā)現(xiàn), 主觀階層與客觀階層在預(yù)測一些因變量(如對于系統(tǒng)公正的感知)時甚至?xí)霈F(xiàn)效應(yīng)相反的情況(如Buchel et al., 2021; Li et al., 2020); 而更多的研究則顯示, 在客觀階層預(yù)測效應(yīng)存在爭議的情況下, 主觀階層的預(yù)測效應(yīng)卻相對穩(wěn)定一致(Yang et al., 2019)。這似乎更加顯示出主觀階層體驗具有某種不同于客觀階層的獨特研究價值。
第二個議題是個體感知他人階層的信息即階層信號(sign of social class)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階層信號指的是那些能夠展現(xiàn)和傳達個體社會階層信息的載體, 例如某些穿著打扮、某種生活方式, 常常被認為是高階層或者低階層人士的典型特征(如Kraus et al., 2017)。而研究也發(fā)現(xiàn), 被試完全可以通過著裝(如Berger, 2017)、面部長相(如Bjornsdottir & Rule, 2017)及說話語音(如Kraus et al., 2019)等方面, 來對于陌生人的階層高低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立足于這些基礎(chǔ),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所關(guān)注的階層問題從“自我”延伸至“他人”, 研究者開始大量關(guān)注被試所感知到的他人階層信號給被試自身的社會比較和人際交往帶來怎樣的影響(郭容, 傅鑫媛, 2019)。
第三個議題是研究對于階層流動的主觀感知(perception of social class mobility)。一個人的社會階層既有相對穩(wěn)定性, 也有相對流動性。既然穩(wěn)定、靜態(tài)的社會階層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 那么基于這種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 階層流動也可以是主觀層面的, 因此主觀層面上個體對于階層流動的感知和預(yù)測——也稱主觀階層流動(subjective class mobility)——也成為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關(guān)注的變量(如Oishi et al., 2019)。研究者不僅關(guān)注了被試對于自身階層過往流動狀況的主觀知覺(如Chan, 2018), 還關(guān)注了被試對于自己或自己下一代未來階層流動的主觀預(yù)期(如Shariff et al., 2016), 還有很多研究關(guān)注了被試對于其所處社會系統(tǒng)的整體階層流動是否暢通的主觀感知(如Day & Fiske, 2017; Huang et al., 2017)。這些不同層面的主觀階層流動感知被發(fā)現(xiàn)能夠顯著預(yù)測被試對于社會公正的評價(如Sagioglou et al., 2019)、對于社會政策的態(tài)度(如Alesina et al., 2018)以及社會參與(如Tan et al., 2021)等, 也是有其獨特研究價值的。
總之, 通過將主觀感知的視角引入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 這種主觀取向的做法使研究者們對于社會階層的理論探討與概念界定均有了新的理解。在此基礎(chǔ)上, 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問題也隨之得到了發(fā)展。到目前為止, 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結(jié)論, 讓我們看到了社會階層對一個人方方面面的深刻影響, 這一系列研究進展的背后, 不能忽視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重要奠基價值。
然而, 在肯定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上述四個方面的貢獻的同時, 需要指出的是該思路的提出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果, 下文還是從理論基礎(chǔ)、概念測量、研究方法以及問題關(guān)切這四個方面入手, 來分別探討該取向的弊端。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明確了社會階層之于個體而言的主觀性意涵, 強調(diào)通過研究人們這種對于自身階層等級性的感知, 來考察社會階層影響個人心理與行為的效應(yīng)。但需要注意的是, 這種理論導(dǎo)向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心理學(xué)研究對于社會階層這一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實缺乏深入的理論性理解, 而較為窄化地單純將其視為一種等級性的數(shù)軸連續(xù)體。這一點無論是在心理學(xué)還是社會學(xué)的話語體系下均值得進行理論商榷。
首先, 單純從心理學(xué)的視角而言,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可能存在著對于社會階層的理解過于片面的問題。如Stephens和Townsend (2013)就不同意單純用等級性這一個維度來理解社會階層, 他們指出, 社會階層之于個體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背景, 處于不同階層的個體長期暴露于具有階層特異性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下, 進而形成了其帶有自身階層特征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這一系列長年累月的文化性體驗遠不是一個等級或階梯所能反映出來的(如Stephens et al., 2014); 而主觀階層研究取向?qū)⑵鋯渭兊睾喕癁橐环N對自身等級的感知, 則不免過于扁平化。例如對于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學(xué)生而言, 他可能還無法清晰地理解他自身在社會階梯上的等級, 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接觸到的物質(zhì)與文化資源以及日?;拥纳鐣h(huán)境已經(jīng)足以使他初步具備了一套基于某一特定階層而生成的文化心理系統(tǒng), 并會由此表現(xiàn)出特定的自我認知、觀念與行為。這表明階層對個體的影響可能更多在于文化塑造而非等級感知。
而如果再結(jié)合社會學(xué)的視角來看, 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則更顯現(xiàn)出它與宏觀社會現(xiàn)實一定程度上的脫節(jié)問題。當(dāng)然,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是心理學(xué)研究者提出的, 所以不可避免地承襲了心理學(xué)研究注重微觀、個體的視角; 但如若可以進一步結(jié)合社會學(xué)的宏觀思維角度, 則也許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其現(xiàn)實價值。而這一問題在理論層面的突出表現(xiàn), 就是心理學(xué)和社會學(xué)對于主觀階層這一構(gòu)念有著不同的理論定位。心理學(xué)(基于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研究通常僅將主觀階層視為一種個體差異, 類似于人口學(xué)變量或人格變量, 是作為一種劃分人群的標尺而存在的。而社會學(xué)不僅會以此方式來考察主觀階層(如:譚旭運等, 2020), 還會常常將其視作類似公眾社會心態(tài)的某種反映, 會更多關(guān)注人們主觀階層的成因及影響因素, 進而揭示特定人群在社會分層背景下的具體社會心態(tài)現(xiàn)象。如王俊秀(2018a)的研究通過用從1到10的十點評分來考察作答者的主觀階層分數(shù), 發(fā)現(xiàn)研究樣本的主觀階層的均分僅為4.46, 由此提示我國公眾存在較為普遍的低估自身階層、弱勢心態(tài)蔓延的可能。再如不少社會學(xué)研究都關(guān)注了除客觀階層外, 人們主觀階層的形成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發(fā)現(xiàn)住房條件(如:張海東, 楊城晨, 2017)、家庭因素(如:許琪, 2018)包括城鄉(xiāng)戶籍(王軍, 2021)等都會左右人們的主觀階層認知。這種社會學(xué)的理論定位與思維視角是值得基于心理學(xué)背景的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參考的。
由于在理論導(dǎo)向上對于客觀階層和社會現(xiàn)實有所忽視,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在概念測量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重主觀、輕客觀”的傾向, 即當(dāng)前不少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研究更傾向于考察主觀階層的效應(yīng), 而相對忽視考察客觀階層。例如, 一些研究不僅以主觀階層作為社會階層的操作化定義, 還會在考察主觀階層對于某一種心理變量的預(yù)測作用時, 將客觀階層作為協(xié)變量予以統(tǒng)計控制(如Brown-Iannuzzi et al., 2015)。這種方式在概念層面存在較大的風(fēng)險。雖然在表面上看來, 控制客觀階層似乎能夠觀測到主觀階層對于因變量的“獨立”預(yù)測作用。但實質(zhì)上, 由于加入控制變量后, 主觀階層的概念成分其實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 所以基于這種統(tǒng)計控制所得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jié)果已經(jīng)不能完全說是主觀階層的效應(yīng)了(如Becker et al., 2016; Bernerth & Aguinis, 2016; Spector & Brannick, 2011)。當(dāng)然, 也不能說這種控制變量的做法一定不正確, 但關(guān)鍵是要基于控制變量的統(tǒng)計內(nèi)涵來客觀地選擇變量關(guān)系假設(shè)模型、解釋研究結(jié)果, 而不能籠統(tǒng)地講主觀階層的效應(yīng)如何。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主觀階層和客觀階層的相關(guān)性并不高(如Tan et al., 2020), 由此也引發(fā)了一些學(xué)者對于階層認同偏差這一概念的關(guān)注。所謂階層認同偏差即指個體的客觀階層水平和主觀階層水平不一致的現(xiàn)象及其程度(范曉光, 陳云松, 2015)——在客觀的社會存在中,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們所屬的客觀社會階層水平, 同時他們也會有一個自我的主觀社會階層感知。其主觀階層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客觀階層形成的, 但又很難絕對準確地反映自身客觀階層的等級。換言之, 個體主觀階層之中只有一部分是與客觀階層對應(yīng)匹配的, 還有一部分是與客觀階層不相符的成分即階層認同偏差。對此, 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專門考察階層認同偏差作為一個構(gòu)念或變量的預(yù)測效應(yīng), 另一方面還應(yīng)努力破解階層認同偏差的成因即考察主觀階層和客觀階層存在不一致的根源所在。而對于這些方面,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常常是較為忽視的。
基于目前的研究, 階層認同偏差至少可能源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 不同的人在形成對于自身主觀階層的認知之時, 所依據(jù)的標準不同, 例如對于不同的職業(yè)群體而言, 可能有的人進行自我階層定位更依賴于經(jīng)濟因素而有的人更注重于文化因素, 或有人可能更關(guān)注家庭層面而有人更關(guān)注個人層面, 這使得主觀階層的來源標準不一, 而不同標準也會帶來不同的預(yù)測效應(yīng)(如:許琪, 2018)。其次, 主觀階層不僅決定于一個人自身的客觀資源水平, 還取決于社會比較, 那么參照對象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就完全可能導(dǎo)致不同的主觀階層評估; 特別是對于那些自身階層發(fā)生了縱向流動的個體而言, 隨著他們參照系的變化其主觀階層分數(shù)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偏移(Destin et al., 2017; 張順, 梁芳, 2021)。另外, 還有研究顯示隨著年代的不同以及種族的不同, 人們評估自身階層所考慮的指標也有所區(qū)別(Cohen et al., 2017)。這都體現(xiàn)了人們進行自我階層評估時的局限性和不穩(wěn)定性。
總之, 盡管主觀階層的測量相對簡單易行, 但其實個體在評定自己的主觀社會階層時, 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 使得這一分數(shù)具有較大的狀態(tài)性、可變性和標準不確定性, 甚至可能與個體的真實階層狀況相去甚遠。這提示我們在概念測量方面如果僅以主觀階層來代表一般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 則其結(jié)論可能潛藏著局限和風(fēng)險。
上述的概念測量方面的弊端自然也會影響到針對主觀階層的實驗操縱。其實Kraus等(2012, 2013)盡管在其文章中著力強調(diào)了主觀階層這一成分, 但也并沒有否認客觀階層; 他們認為一個人社會階層可以是“主觀階層+客觀階層”, 但沒有將其描述為“主觀階層或客觀階層”。而在該領(lǐng)域近年的很多代表性研究(如:白潔等, 2021; 韋慶旺等, 2018; Kraus et al., 2019; Lee et al., 2018; Li et al., 2020; Rao et al., 2022)之中, 研究者通常也會在研究中綜合采用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的操作化定義, 對主客觀階層的效應(yīng)都做出考察, 得出研究結(jié)論。
如果根據(jù)“主觀階層+客觀階層”的這種概念界定來衡量, 至少可以推論:基于主觀階層操縱的研究不能完全表現(xiàn)社會階層這一概念的全部內(nèi)涵。因為在操縱主觀階層這一操作化方式之下, 個體的客觀階層并無任何的改變, 而實質(zhì)改變的只是個體的主觀階層體驗。因此, 對于用主觀階層操縱來探討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 也許研究者更宜將其視作一種輔助的研究方法, 它更適于出現(xiàn)在一組系列研究的個別子研究當(dāng)中。而有的文章僅基于一個操縱主觀階層的單獨研究, 就在下結(jié)論時將其結(jié)果放大為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如Jetten et al., 2017), 這樣的結(jié)論似乎略顯草率。當(dāng)然, 在一些研究之中, 如果研究者操縱的不是被試的主觀階層, 而是被試所感知的他人的階層信號(如Batruchet al., 2017; van Doesum et al., 2017), 這樣得出結(jié)論也是無可非議的。另外, 有些研究(如Cheon & Hong, 2017)盡管只使用了主觀階層操縱這一種操作化界定, 但其下結(jié)論時只講主觀階層體驗的效應(yīng)如何, 而未將結(jié)論放大為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 這當(dāng)然也是可以的。除此之外, 在操縱主觀階層之時, 研究者還應(yīng)注意盡可能控制其他額外變量的影響, 因為在啟動被試形成不同的自我階層感受時, 也可能會引發(fā)其他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的變化, 如積極消極情緒、相對剝奪感等; 而在過往的操縱主觀階層實驗設(shè)計中, 研究者較為忽略對于這些因素的關(guān)注和控制。未來研究也許需要在這方面有所注重和測查, 以盡可能減小額外變量對研究結(jié)果的干擾作用。
在研究問題方面,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出現(xiàn)無疑擴大了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研究問題的范疇。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 由于絕大多數(shù)研究都在關(guān)注主觀感知層面的社會階層, 似乎使得社會階層這一問題失去了它原本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多元化、復(fù)雜化的特點, 而更多的只是成了“高階層”和“低階層”兩組的比較。這樣的研究取向反映在具體問題考察時, 就是絕大多數(shù)的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研究, 無論基于相關(guān)法還是實驗法, 最終都只揭示了所謂的高階層和低階層二者之間的區(qū)別。
當(dāng)然, 關(guān)注高階層與低階層的差異是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高低二分的設(shè)計也最有利于直觀地揭示問題,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研究應(yīng)該是多元取向的, 其他的對于社會階層的理解也應(yīng)該被重視。如若我們拋開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 回到傳統(tǒng)的關(guān)注客觀階層的問題上來, 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 其實客觀世界中的社會階層可能并非單維度的, 也不僅僅是高階層—低階層二元分化那么簡單——一般而言一個人的社會階層來源于其組織(政治)資源、經(jīng)濟資源和文化資源三個部分(如Loignon & Woehr, 2018), 而恰恰就有一些群體在資源占有方面并非“全或無”, 而是只在某一方面的資源占有上有其優(yōu)勢。例如一些拆遷戶或個體工商業(yè)者, 他們可能在經(jīng)濟資源方面相對處于較高等級, 但缺少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 還有一些高學(xué)歷的人群, 他們擁有一定的文化資源, 但在經(jīng)濟資源方面可能暫時相對缺乏。再如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個較新群體“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指的是體制外新中產(chǎn)者, 他們不在傳統(tǒng)意義的體制之內(nèi)并且與所謂的“老中產(chǎn)”即個體工商戶、小企業(yè)主、自雇經(jīng)營者等小有產(chǎn)者也有明顯不同(李春玲, 2017)。如此復(fù)雜的社會標簽, 實在難以僅僅用“高階層”或“低階層”來界定。但這一人群數(shù)量也相對龐大, 他們的政治心態(tài)和社會行為也是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心理學(xué)問題(王俊秀, 2018b)。
此外, 有時心理學(xué)研究者較少嘗試將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放在更宏觀的社會背景下來加以考察, 以揭示當(dāng)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時代問題。但如若可以更多綜合考慮主觀、客觀階層和當(dāng)下社會問題, 常??梢缘贸龈攥F(xiàn)實意義的研究結(jié)果。例如,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總體而言低階層者比高階層者更多支持財富的再分配政策, 而主觀階層比客觀階層的預(yù)測效應(yīng)更顯著(如Brown-Iannuzzi et al., 2015; 白潔等, 2021)。一般而言, 研究到此至少已經(jīng)可以形成一定結(jié)論了。但這一結(jié)論的背后, 為何客觀階層對再分配支持的預(yù)測效應(yīng)不夠顯著——這一問題仍有繼續(xù)深入挖掘、關(guān)照現(xiàn)實矛盾的空間(曾昭攜等, 2022)。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原來一部分客觀階層較低的個體也會拒絕再分配政策(李瑩, 呂光明, 2019), 而對此有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 有國內(nèi)學(xué)者發(fā)現(xiàn)相當(dāng)一部分的客觀低階層者會在形成其主觀階層感知時對自身狀況加以高估(范曉光, 陳云松, 2015); 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 發(fā)現(xiàn)低收入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收入在人群中的等級, 進而使他們反倒不愿意投票去支持那些推進平等的社會政策(Jackson & Payne, 2021)。通過這樣的深入, 可以看到當(dāng)主觀階層、客觀階層及社會現(xiàn)實被綜合納入考慮時, 可能會產(chǎn)生更具實踐價值的發(fā)現(xiàn)。當(dāng)然這種主觀階層自評與客觀階層實際的偏差還不只存在于低階層個體中, 高階層者有時也會出現(xiàn)向下偏移的認同現(xiàn)象(王俊秀, 2018a), 而社會經(jīng)濟的不平等會進一步加重人們的弱勢階層認同(李駿, 2021), 進而導(dǎo)致中等收入群體出現(xiàn)地位焦慮及教育焦慮現(xiàn)象(高書國, 2022; 呂慶春, 2020)。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 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不僅僅可以作為一種操作化定義的方式與量化個體階層的手段, 而更應(yīng)該成為我們理解現(xiàn)實社會分層和社會矛盾的一大主題, 幫助未來研究更好地通過考察公眾的主觀階層相關(guān)狀況, 回答和回應(yīng)現(xiàn)實熱點問題。
上文對于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中的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優(yōu)勢和弊端做了介紹與分析。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重視從主觀認知的角度來研究個體社會階層的效應(yīng), 突顯了主觀階層這一概念區(qū)別于客觀階層的獨特研究價值, 并且它在概念界定與量化方面進行了重要的奠基工作, 為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發(fā)軔鋪就了基礎(chǔ)。同時, 該取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問題方面也有創(chuàng)新性貢獻。但這一取向的興起也使得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過于忽視客觀階層的考察, 而僅僅突出主觀階層的單維度、等級化特征, 這不僅在操作化層面可能引發(fā)一定的概念偏差, 還使得其研究思路過于偏向于個體化、微觀性, 而難以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復(fù)雜性、宏觀性問題。為了進一步發(fā)揮該取向的優(yōu)勢, 彌補其暴露出的不足, 未來研究也許可以考慮在以下方面再做深入探索。
首先, 可以考慮深入開展基礎(chǔ)研究, 進一步厘清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的關(guān)系, 以及二者在預(yù)測一些心理行為變量上面的不同效應(yīng)。有研究者(Li et al., 2020)就發(fā)現(xiàn), 主觀階層和客觀階層不僅只有中低程度相關(guān)性, 而且在預(yù)測一些社會心理變量時(如對于階層流動的預(yù)期)有著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應(yīng), 從而認為二者是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但又有一定獨立性的兩個變量; 他們通過將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分開考察,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二者在預(yù)測因變量上相反的效應(yīng)。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 主觀階層和客觀階層對于因變量的不同預(yù)測效應(yīng)還可能與文化因素有關(guān):對于美國被試而言, 主觀階層比客觀階層對于憤怒情緒有更顯著的預(yù)測力; 而對于日本被試而言, 則是客觀階層顯示了與憤怒存在更強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Park et al., 2013)。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更強調(diào)自我的感受, 而個體自我更多地是與主觀階層有關(guān); 而日本的集體主義文化更強調(diào)個體與群體的關(guān)系, 這使得更能反映宏觀群體因素的客觀階層變量體現(xiàn)了更強的預(yù)測效應(yīng)。當(dāng)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但未來類似的基礎(chǔ)研究還應(yīng)更多開展, 以更全面地揭示客觀階層和主觀階層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與不同效應(yīng)。
其次, 在研究設(shè)計方面, 未來研究應(yīng)探索更細致和更全面的方法創(chuàng)新, 以深入展現(xiàn)主觀階層在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的獨特研究價值。如針對個體主觀階層與客觀階層的不一致性即階層認同偏差這一概念, 有必要開展有效測量及其前因后效的研究——這涉及到的階層認同偏差的具體衡量與計分方式, 社會學(xué)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研究已有具體算法可以為心理學(xué)研究所借鑒(范曉光, 陳云松, 2015)。再例如, 僅就主觀階層的測量而言, 個體基于職業(yè)、基于收入以及基于受教育程度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自我主觀階層感知, 或許可以通過嘗試采用不同的測量方式(如分別詢問被試基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三種社會比較結(jié)果而形成的三種不同的主觀階層), 來區(qū)分出不同的主觀階層分數(shù), 以考察這些更細微的階層效應(yīng)。另外, 基于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的基礎(chǔ)理論觀點——客觀階層通過主觀階層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Kraus et al., 2013; Manstead, 2018), 未來研究在探討社會階層對于某種心理的預(yù)測作用時, 可以假設(shè)存在一個中介模型, 其中客觀階層是自變量, 主觀階層是中介變量, 而將心理或行為傾向作為因變量。這種設(shè)計也許能夠更直觀地考察變量間的作用關(guān)系。雖然目前基于這一理論框架開展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如:陳艷紅等, 2014; Tan et al., 2020), 但類似這樣的思路和假設(shè)也許可以被未來的研究更多考慮。
最后, 該領(lǐng)域的研究有必要考慮更多與社會現(xiàn)實相結(jié)合, 探索當(dāng)下社會結(jié)構(gòu)當(dāng)中多元化的社會階層問題, 改變單純對階層做出“高?低”二元劃分的研究現(xiàn)狀。例如上文提及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再比如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相對貧困人口、面臨就業(yè)困難的本科及研究生的畢業(yè)生群體, 或雖已躋身中產(chǎn)但仍持有弱勢心態(tài)的中年人, 這些現(xiàn)實社會中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代表其獨特心態(tài)和訴求的心理表現(xiàn), 也許不完全是僅僅基于主觀階層的研究取向所能揭示的。當(dāng)前也有一些研究開始關(guān)注這些現(xiàn)實中的階層群體(如:傅安國等, 2020; Phillips et al., 2020)。但總體而言, 在現(xiàn)實關(guān)注方面, 心理學(xué)也許需要更多參考社會學(xué)的研究視角。在一定程度上, 主觀階層研究取向的不足之處正是在于它缺乏學(xué)科對話。正如黃梓航等(2021)所指出, 在社會心理問題的研究上, 心理學(xué)背景的研究雖注重科學(xué)定量與操作明確, 但對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言, 需加強對于社會學(xué)研究的借鑒。未來關(guān)注主觀階層的研究或許可以在此方面加大投入, 以更好地體現(xiàn)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在社會治理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白潔, 楊沈龍, 徐步霄, 郭永玉. (2021). 達者何以兼濟天下:高階層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機制及謙卑的作用.(10), 1161–1172.
陳艷紅, 程剛, 關(guān)雨生, 張大均. (2014). 大學(xué)生客觀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自尊: 主觀社會地位的中介作用.,(6), 594–600.
范曉光, 陳云松. (2015). 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階層地位認同偏差.(4), 143–168.
傅安國, 張再生, 鄭劍虹, 岳童, 林肇宏, 吳娜, 黃希庭. (2020). 脫貧內(nèi)生動力機制的質(zhì)性探究.(1), 66–80.
高書國. (2022).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等收入群體高等教育焦慮的典型特點與對策研究.(2), 1–11.
郭容, 傅鑫媛. (2019). 社會階層信號及其對人際水平社會互動的影響.(7), 1268–1274.
郭永玉, 楊沈龍, 胡小勇. (2017). 理想天平與現(xiàn)實階梯: 心理學(xué)視角下的社會分層與公平研究.(2), 117–127.
郭永玉, 楊沈龍, 李靜, 胡小勇. (2015). 社會階層心理學(xué)視角下的公平研究.1299–1311.
黃梓航, 王俊秀, 蘇展, 敬一鳴, 蔡華儉. (2021). 中國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社會學(xué)視角的研究及其對心理學(xué)家的啟示.(12), 2246–2259.
李春玲. (2001). 建構(gòu)社會階層分類體系的幾個問題.,(2), 26–29.
李春玲. (2017). 新社會階層的規(guī)模和構(gòu)成特征——基于體制內(nèi)外新中產(chǎn)的比較.(4), 63–69.
李春玲. (2019). 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70年.(6), 27–40+243.
李駿. (2021). 從收入到資產(chǎn): 中國城市居民的階層認同及其變遷——以 1991–2013 年的上海為例.(3), 114–136+228.
李瑩, 呂光明. (2019). 收入公平感、流動性預(yù)期與再分配偏好——來自CGSS 2013的經(jīng)驗證據(jù).(4), 35–49.
陸學(xué)藝. (2002).. 北京: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
陸學(xué)藝. (2003). 當(dāng)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 (4), 1–9.
呂慶春. (2020). 中產(chǎn)階層的心理焦慮與符號消費之困., (4), 115–121.
譚旭運, 董洪杰, 張躍, 王俊秀. (2020). 獲得感的概念內(nèi)涵、結(jié)構(gòu)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5), 195–217+246.
王軍. (2021). 中國多元城鎮(zhèn)化路徑對主觀階層認同的影響.(3), 199–206.
王俊秀. (2018a). 不同主觀社會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1), 24–33.
王俊秀. (2018b). 新社會階層與社會凝聚力: 社會心態(tài)的視角.(5), 37–45.
韋慶旺, 李木子, 陳曉晨. (2018). 社會階層與社會知覺: 熱情和能力哪個更重要?.(2), 243–252.
許琪. (2018). “混合型”主觀階層認同: 關(guān)于中國民眾階層認同的新解釋.(6), 102–129.
楊林川, 馬紅宇, 姜海, 梁娟, 齊玲. (2017). 社會公正對權(quán)威合法性的影響: 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作用.(7), 980–994.
楊沈龍, 喻豐, 胡小勇, 郭永玉. (2020). 心理學(xué)研究中社會階層的操作化界定及其衍生問題.(2), 505–511.
曾昭攜, 白潔, 郭永玉, 張躍, 顧玉婷. (2022). 越富有越不支持再分配?——社會階層與再分配偏向的關(guān)系及其心理機制.(6), 1336–1349.
張海東, 楊城晨. (2017). 住房與城市居民的階層認同——基于北京、上海、廣州的研究.,(5), 39–63.
張順, 梁芳. (2021). 社會流動、網(wǎng)絡(luò)位置與階層認同偏移.(2), 78–87.
張翼. (2005). 中國城市社會階層沖突意識研究., (4), 115–129+207–208.
Adler, N. E., Epel, E. S., Castellazzo, G., & Ickovics, J. R. (2000).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 white women.,(6), 586–592.
Alesina, A., Stantcheva, S., & Teso, E. (2018).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preferences for redistribution.(2), 521–554.
Batruch, A., Autin, F., & Butera, F. (2017). Re-establishing the social-class order: Restorative reactions against high- achieving, low-SES pupils.,(1), 42–60.
Becker, T. E., Atinc, G., Breaugh, J. A., Carlson, K. D., Edwards, J. R., & Spector, P. E. (2016). Statistical control in correlational studies: 10 essen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ers.,(2), 157–167.
Berger, J. (2017). Are luxury brand labels and “green” labels costly signals of social status? An extended replication.(2), e0170216.
Bernerth, J. B., & Aguinis, H. (2016). A critical review and best-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ol variable usage.,(1), 229–283.
Bjornsdottir, R. T., & Rule, N. O. (2017). The visibility of social class from facial cues.(4), 530–546.
Brown-Iannuzzi, J. L., Lundberg, K. B., Kay, A. C., & Payne, B. K. (2015). Subjective status shapes political preferences.,(1), 15–26.
Buchel, O., Luijkx, R., & Achterberg, P. (2021).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sources of status-legitimacy effect and legitimation of income inequality.. https://doi.org/10.1111/pops.12707
Chan, E. Y., & Zlatevska, N. (2019). Jerkies, tacos, and burgers: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eat preference.,, 257–266.
Chan, T. W. (2018).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1), 183– 206.
Chen, X., Li, M., & Wei, Q. (2019). Agency and commu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versus othe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class., 2867.
Cheon, B. K., & Hong, Y.-Y. (2017). Mere experience of low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stimulates appetite and food intake.,(1), 72–77.
Cohen, D., Shin, F., Liu, X., Ondish, P., & Kraus, M. W. (2017). Defining social class across time and between groups.,(11), 1530– 1545.
Day, M. V., & Fiske, S. T. (2017). Movin’ on up? How perceptionsof social mobility affect our willingness to defend the system.(3), 267– 274.
Destin, M., Rheinschmidt-Same, M., & Richeson, J. A. (2017). Status-based identity: A conceptual approach integrating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dentity.(2), 270–289.
Dietze, P., & Knowles, E. D. (2016). Social class and the motivational relevance of other human beings: Evidence from visual attention.,(11), 1517–1527.
Greitemeyer, T., & Sagioglou, C. (2016).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causes aggression: A tes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deprivation.(2), 178–194.
Huang, S., Hou, J., Sun, L., Dou, D., Liu, X., & Zhang, H. (2017). The effects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statu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ubjective social mobility., 819.
Jackson, J. C., & Payne, K. (2021). Cognitive barriers to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5), 687–696.
Jetten, J., Mols, F., Healy, N., & Spears, R. (2017). “Fear of falling”: Economic instability enhances collective angst among societies’ wealthy class.,(1), 61–79.
Kraus, M. W., Park, J. W., & Tan, J. J. X. (2017). Signs of social class: The experience of economic inequality in everyday life.(3), 422–435.
Kraus, M. W., Piff, P. K., Mendoza-Denton, R., Rheinschmidt, M. L., & Keltner, D.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3), 546–572.
Kraus, M. W., & Stephens, N. M. (2012). A road map for an emerging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9), 642–656.
Kraus, M. W., Tan, J. J., & Tannenbaum, M. B. (2013). The social ladder: A rank-based perspective on social class.(2), 81–96.
Kraus, M. W., Torrez, B., Park, J. W., & Ghayebi, F. (2019). Evidence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lass in brief speech.(46), 22998–23003.
Lee, J. (2018). Can a rude waiter make your food less tasty?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style and carryover in consumer judgments.,(3), 450–465.
Lee, J. C., Hall, D. L., & Wood, W. (2018). Experiential or material purchases? Social class determines purchase happiness.,(7), 1031–1039.
Li, W., Yang, Y., Wu, J., & Kou, Y. (2020). Testing the status- legitimacy hypothesis in china: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divergently predict system justification.(7), 1044– 1058.
Loignon, A. C., & Woehr, D. J. (2018). Social clas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eta- analytic review.(1), 61–88.
Manstead, A. S. (2018).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How socioeconomic status impacts thought, feelings, and behaviour.,(2), 267–291.
Markus, H. R., & Stephens, N. M. (2017). Editorial overview: Inequality and social class: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inequality and social clas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v–xii.
Oishi, S., Koo, M., & Buttrick, N. R. (2019). The socioecologicalpsychology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7), 751–763.
Park, J., Kitayama, S., Markus, H. R., Coe, C. L., Miyamoto, Y., Karasawa, M., ... Ryff, C. D. (2013). Social status and anger expression: The cultural moderation hypothesis.,(6), 1122–1131.
Phillips, L. T., Stephens, N. M., Townsend, S. S. M., & Goudeau,S. (2020). Access is not enough: Cultural mismatch persists to limit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opportunities for achievement throughout college.(5), 1112–1131.
Rao, T.-T, Yang, S.-L., Zhu, X. (2022). How does social class affect need for structur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moderated mediating model analysis.(2), 932.
Sagioglou, C., Forstmann, M., & Greitemeyer, T. (2019). Belief in social mobility mitigates hostility resulting from disadvantaged social standing.(4), 541–556.
Shariff, A. F., Wiwad, D., & Aknin, L. B. (2016). Income mobility breeds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Cross-n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3), 373–380.
Spector, P. E., & Brannick, M. T. (2011). Methodological urban legends: The misuse of statistical control variables.,(2), 287–305.
Stephens, N. M., Markus, H. R., & Fryberg, S. A. (2012). Social class disparities in health and education: Reducing inequality by applying a sociocultural self model of behavior.(4), 723–744.
Stephens, N. M., Markus, H. R., & Phillips, L. T. (2014). Social class culture cycles: How three gateway contexts shape selves and fuel inequality.,, 611–634.
Stephens, N. M., & Townsend, S. S. M. (2013). Rank is not enough: Why we need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social class.(2), 126–130.
Tan, J. J. X., Kraus, M. W., Carpenter, N. C., & Adler, N. E. (20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eta- analytic review.(11), 970–1020.
Tan, X., Dou, X., Zhang, Y., Xing, C., Bai, B., & Miao, R. (2021). The structural dilemma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oci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social mobility., 1–10.
van Doesum, N. J., Tybur, J. M., & van Lange, P. A. (2017). Class impressions: Higher social class elicits lower prosociality.,, 11–20.
Yang, S.-L., Xu, B.-X., Yu, F., & Guo, Y.-Y. (2019). Revisiting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 Concept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e20.
Subjective class research in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Its contributions and deficiencies
YANG Shenlong1, RAO Tingting1, YU Feng2, GUO Yongyu3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3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Recentl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class psycholog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subjective class. This perspective emphasizes subjective class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class,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aspect i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research design, and specific issues. Such orientation has laid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lass psychology, provided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enriched the issues pertaining to this field. However, this perspective also has some potential drawbacks. In theory, it sometimes fails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 Conceptually, some studies tend to ignore the effect of objective class. In terms of methods, some studie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subjective class and neglect other research designs. Moreover, this perspective tends to examine on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er- and lower- class individuals, and it does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class in the societ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larify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lass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predicting effects of the two variables. As for research design, future studies may need to make a more detailed distin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lasses. Furthermore, resear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ecific social issu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subjective class, objective class
B849: C91
2021-05-13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72001171, 71971120)、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20AZD08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基金(18YJC190029)、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2017M623138)和福建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FJ2020B067)資助。
饒婷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郭永玉, E-mail: yyguo@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