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田
扎哈·哈迪德已經(jīng)逝世數(shù)年,喜歡她的人仍愿相信她繼續(xù)活在“未來”?!芭ㄖ煛笔撬穆殬I(yè)標簽,也是她用盡一生捍衛(wèi)的角色。
扎哈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身為經(jīng)濟學家的父親和身為視覺藝術家的母親努力營造了開明的家庭氛圍。母親喜歡用新奇的家具布置包豪斯風格的住宅,扎哈對那些跳躍的線條與花紋充滿興致——她用它們裝飾衣裳,設計房間。扎哈多次隨父母游歷歐洲,有一年暑假在羅馬觀光時,她愛上了當?shù)夭┪镳^的墻壁和天頂,并立志做一名建筑設計師。
出乎意料的是,扎哈在18歲時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shù)學,從中汲取精密的“數(shù)學美感”。直到1971年,她才和家人移居倫敦且進入建筑聯(lián)盟學院進修。扎哈開始研究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和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試圖把“紙面藝術”轉(zhuǎn)換給建筑。她“脾氣火爆”,提交的作業(yè)往往顛覆傳統(tǒng)的“方正建筑”。扎哈的導師、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形容她是“處在自己軌道上的行星”。扎哈畢業(yè)后在建筑學院任教,同時加入大都會事務所,之后創(chuàng)立個人工作室。
1982年,香港山頂俱樂部公開招標,扎哈將主體建筑與山體納入同一整體,交疊出類似板塊運動的功能空間。該作品初賽時遭淘汰,后由當時的評委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為她爭取到一等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該項目未能施工。往后十年,扎哈的設計屢獲大獎,卻均礙于種種原因無法建成?!凹埳辖ㄖ煛敝o稱襲來,扎哈雖有壓力但不失信心。20世紀90年代初,扎哈參與英國威爾士卡迪夫灣歌劇院競標成功,紀念碑與空間同時在場的方案完成度極高,而施工進程依然擱淺。據(jù)說當?shù)厝藷o法接受一名外籍女建筑師來擔綱一幢反傳統(tǒng)的標識性建筑。扎哈認為身為阿拉伯女性進入老派紳士風格的倫敦困難重重,她其實哭過多次,卻不允許陷在苦澀里,“我神志清醒,知道需要繼續(xù)往前。”
1993年,扎哈接手德國萊茵河畔威爾城的維特拉消防站項目,營造了外部平坦、內(nèi)有千秋的特殊構造,特別是那些銳角形墻壁,能使人的視野和運動感暢通無阻。這是扎哈的首個落地成果,濃郁的構成主義色彩得到全世界關注甚至模仿。此后,扎哈主持的法國斯特拉斯堡停車場和有軌電車終點站、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伯吉瑟爾滑雪臺、美國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等相繼出爐。中國被她視作“給予鼓舞”的國度,扎哈為之設計了不少城市地標,比如,從高空俯瞰猶如展翅鳳凰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媒體譽為“繼悉尼歌劇院后又一個奇跡”的廣州大劇院……黎巴嫩電臺在采訪扎哈時問及“你是否屬幸運兒”,扎哈嚴肅地予以否定——在男性主導的建筑業(yè)里,她“堅韌不拔地努力”“花了數(shù)倍于他人的力氣”。
2004年,扎哈成為“建筑界奧斯卡”普利茲克獎的首位獲獎女性,頒獎方贊美她著力于不規(guī)則幾何、曲線面等的“解構主義”風格,扎哈卻表示自己秉持的是另一種“感性態(tài)度”。
2016年,扎哈獲英國皇家金質(zhì)獎章,是167年來第一位得此殊榮的女性建筑設計師。不久,她因突發(fā)心梗在美國邁阿密去世。扎哈身后褒貶參半,“女巫”“女神”的稱謂皆有。扎哈曾說自己的名字寓意“光芒萬丈”。無論如何,她留給世界的建筑閃耀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