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平 沈 中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
廣東省中醫(yī)院院長 張忠德教授
59歲的趙姨患有支氣管擴張癥,以前常因天氣變化引起嚴重的咳嗽乃至咯血,是醫(yī)院的???,后來在張忠德教授門診治療了一段時間, 現在控制得很好。 入冬以來,趙姨雖然沒有咳嗽、咳痰等不適,卻出現了胃痛,吃一點東西就胃脹痛,胃口越來越差,疲倦乏力,提不起精神,吃了不少胃藥, 但一停藥便會加重, 于是又來張忠德教授門診診治。趙姨一進門,張忠德教授看到她面色虛浮而蒼白、唇色暗淡,趙姨有氣無力地說道:“入冬以來開始胃痛、胃脹,一天到晚打嗝,口淡,沒什么胃口,腰酸,前段時間痛風又發(fā)作了……”
趙姨既往有支氣管擴張癥病史, 長期慢性消耗形成肺脾腎虛,且以陽虛為主。
中醫(y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化飲食物而生成氣血,這個過程脾陽起到關鍵作用。 恰逢大寒時節(jié),嶺南地區(qū)寒濕邪尤甚,趙姨本就虛弱的脾陽被外界寒濕進一步消耗損傷, 于是寒濕長驅直入,擾亂脾胃運化功能,就表現為胃痛、胃脹、食物不消化,肺陽氣不足則可表現為汗多、怕冷, 腎陽虛則出現腰酸、腰痛癥狀。
治療上,張忠德教授以健脾溫陽為主,趙姨服藥1 周后, 胃痛明顯緩解,再囑其注意飲食有節(jié),不宜食用過多粗糧。
作息上,應遵循早睡晚起, 順應自然環(huán)境閉藏特點,通過延長睡眠時間來補充收藏陽氣。 飲食方面,雖以溫補之品為主,但像趙姨這類人群要把握度。
藥膳方面,可以選擇肉蓯蓉、益智仁、菟絲子等溫腎陽的藥材; 還可以用當歸、黃精、紅棗、太子參、黨參、黃芪、陳皮、炒白術等補氣養(yǎng)血健脾的藥材。
飲食方面, 以牛肉、羊肉、雞肉、泥鰍、鯽魚、鯉魚等為首選, 若食用后有口干、咽痛等不適,可以配沙參、玉竹、麥冬等養(yǎng)陰之品化胃腸之燥熱。
平時也可以用中藥貼敷于神闕穴,有溫中散寒暖胃之效。
具體方法如下: 艾絨5克,白胡椒5克,吳茱萸3克,打粉,放入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取少量藥糊加熱后鋪在紗布上, 敷于神闕穴,待冷卻后更換, 每次敷10~15分鐘,1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