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虹,朱海燕,唐六合,朱青輝,楊旭初,何 哲
1. 湖南省福田茶場,湖南 永州 425028;2. 湖南農業(yè)大學 園藝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為創(chuàng)建清廉社會,以猛藥去疴之勢進行強有力的反腐行動,決心之大舉世共睹?!傲蔽幕暮霌P,對社會而言,倡導了清廉之風,凈化社會風氣;對個人而言,陶冶了清雅之性,修養(yǎng)廉潔品行。在社會道德建設中起到德化的作用,在政治建設中起到清廉從政、廉潔恪守及廉政為民的作用[1]。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茶文化繁榮發(fā)展,在茶道、茶德精神、飲茶技藝、茶館及茶企文化等領域的研究都有了新發(fā)展。茶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是待客聯誼的重要媒介,博大精神的茶文化影響深遠,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廉儉”內涵與當代推崇的“廉”文化相輔相成。結合“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內涵,可以增強廣大民眾對“廉”文化的認同感,能夠讓傳播者與接受者感覺到“茶廉”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容[2]。在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研究“茶廉”文化具有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完善廉文化建設理論、促進廉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鮮明的時代意義。
“茶廉”一詞的提出尚為時新,但“茶廉”文化的深厚根基卻不容否定,茶文化中飽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廉、美、和、敬”等美德,廉文化建設在當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目前,一些獨具慧眼的學者已展開了“茶廉”文化的研究,如潘忠倩[3]提到茶道思想對廉政文化的建設,談到“茶廉”文化的建設及其對廉政文化產生的意義;湖南省福田茶場圍繞“茶廉”文化建設了“茶廉文化主題公園”,獲批永州市廉政文化教育示范點,開展“茶旅結合的茶廉教育基地”,所取得的成績受到大家認可。關于茶文化和廉文化,理論界進行了深入研究,價值成果頗豐,但當前未有研究把兩者之間的互動理論及發(fā)展規(guī)律聯系起來思考。
有關“茶廉”一詞,近幾年才出現。2013年,在廉政建設的背景下,英德市以茶為媒,意在于打造“茶廉”文化盛景,英德市紀委創(chuàng)作了一首《茶廉賦》,而正是在此賦中首次出現“茶廉”一詞,此后在茶產區(qū)和一些黨政機關的文化建設中頻頻應用?!安枇蔽幕纬傻脑蚴嵌喾矫娴模枧c廉文化融合的因素也是多層次的?!安枇拔幕铋_始以“以茶養(yǎng)廉”的文化形式在茶文化中存在,“茶廉”文化在繼承“以茶養(yǎng)廉”文化內涵的同時隨著歷史發(fā)展不斷豐富,在漫長的“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演變中逐漸發(fā)展為“茶廉”思想,而“茶廉”文化的本義即是以“茶”為現實物質主體、以“廉”德思想為內涵及以“文化”為表現形式,包含了茶文化中“茶道”“茶德”“茶禮”等思想的文化形態(tài)?!安枇蔽幕镔|活動和精神活動兩方面。物質活動講究飲茶環(huán)境的廉儉,如在飲茶過程中不追求奢華無實的茶品、茶器以及華麗的茶室裝修,而是追求清幽、淡雅、簡潔的品茶氛圍,再加以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讓人產生飲茶的興致;精神活動是指品茶人具有高尚品德,在品飲的過程中能與茶產生共鳴,找到精神的寄托。“茶廉”文化,可以說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也可以說是兩種人文精神的相互滲透。
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展現出文化的面貌,而在這個時期,“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也得以興起。“茶廉”文化思想最開始來源于“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意識,因此追溯“茶廉”的源起,首先要了解“以茶養(yǎng)廉”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在翻閱歷史資料中發(fā)現,“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伴隨著茶文化的整個發(fā)展歷程。
陸羽根據《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記載,認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4]。司馬遷的《史記》對晏子的評價為“晏子儉矣。夷吾則奢”,說明晏子是一個廉儉之人。然而據今人考證《晏子春秋》中的“茗”與“苔”,在歷代茶書中混用,在解讀上存在一定的異議,第一種解讀為用茶做成的“茗菜”,另一種解讀為是普通的菜心。但不論此處的茗是為何物,晏嬰因這種廉儉的行為被后人稱頌,為后來“以茶養(yǎng)廉”文化開辟了思想意識,使茶具有了一種獨特的象征意義。
兩漢時期,國家崇尚節(jié)儉。東漢國家富而重德,以孝、愛、廉、守、正為人的美德。而此時,茶文化也正悄無聲息地慢慢形成。西晉陳壽記載三國時代,吳王孫皓愛惜賢才韋曜“以茶代酒”的典故,說明茶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開始有了“德”層面的意義,“以茶養(yǎng)廉”的文化思想開始萌芽。
兩晉南北朝時期,國泰民安,掀起奢侈之風,帝宮貴族及官吏士人相互攀比富貴。南朝齊武帝卻倡導節(jié)儉,《南齊書·武帝本紀》中記載了齊武帝為表廉儉,以茶代三牲為祭,標志著“以茶養(yǎng)廉”思想的形成。一些有政治遠見的官員要求“養(yǎng)廉”,茶則成了他們倡廉的載體,同時也契合帝王階層以茶倡儉樸的政治需要,茶倡廉儉的含義便表現出來。
魏晉時期有人直接將茶與酒抗衡,以茶象征積極參與政治、自我約束及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態(tài)度來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張載贊美茶:“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边@兩句詩透露出作者對茶清潔廉儉的贊美。在晉代,不僅僅是茶代表了廉儉之意,茶器也體現了儉素精神,西晉文學家杜育在《荈賦》中道“酌之以瓠”,此處的瓠便是一種類似于葫蘆的植物,成語“玄酒瓠脯”就具有比喻生活清苦之意。
唐朝時期,茶葉的生產與飲茶的風尚都得以發(fā)展。在唐朝初期,國家初立,統(tǒng)治者倡導廉潔,致力于恢復國家生產力。盛唐時期,在政治經濟強大的背景下,文化方面展現出博采眾長,各思想相互碰撞,茶與佛教精神相結合,茶文化迅速發(fā)展。中后唐時期,安史之亂使國家民不聊生,農民無心種田,釀酒的糧食供不應求,于是統(tǒng)治者頒布禁酒法令,文人只能飲茶,茶在當時成了修身養(yǎng)性及秉足養(yǎng)身的唯一代表,飲茶習俗廣為流傳。
唐代時期茶事興盛,人們對茶的精神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提倡“飲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飲茶行為。此思想貫穿于全書,首先認為人們通過飲茶活動,陶冶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觀念,使自己具有廉儉的品德;其次在飲茶的器具中多選擇用竹木之器,既可助茶香又可免奢華;最后在茶禮上以器代禮,去繁從簡,既尊重禮法又簡約廉儉。陸羽從多個方面將廉儉思想注入茶之中,推動了“以茶養(yǎng)廉”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唐代之后,茶文化的形成并趨步成熟,“以茶養(yǎng)廉”的風尚隨著歷史的進程進一步深化發(fā)展,從剛開始只對政治領域產生影響,慢慢滲透到文化和經濟領域。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談到“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雖下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用茶來比喻清尚之世。明清時期的飲茶之風比之前朝代更加繁榮,愛茶的文人雅士不僅寄情于茶,更多的是上升到“茶人合一”的境界,茶成為他們精神的支柱。明朝朱權遭遇政治險惡之后,以茶明志,在追求的茶道中以簡樸清逸為美,他所寫的《茶譜》,遵循《明太祖寶訓·戒奢侈》的教導,重建“茶性儉,倡廉潔”的思想,書中記載的飲茶程序在宋代的基礎上去繁從簡,在品飲中講究茶的“自然本性”和真味,泡茶的器皿大多以平常普通材料制作;他以炊灶供茶,以青礞石碾茶,以斑竹紫竹做茶架,以竹為匙,以瓷石做茶瓶,這種崇儉和尚簡的飲茶方式表達著自己自然儉樸的思想。清代愛茶至深的乾隆首倡在重華宮舉行茶宴,茶宴上所用的茶為“三清茶”,因此又稱“三清茶宴”?!叭宀琛笔且载暡铻橹鳎粢悦坊?、松子、佛手和雪水沖泡而成的香茶。并作《三清茶》詩:“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币庠跁r時警醒臣子們?yōu)槿艘袣夤?jié),為官要清廉。乾隆甚至還將《三清茶》詩刻于御制茗碗之上,以賜近臣。乾隆以茶喻“為官清廉之理”,時時教化著臣民,進一步深化了“以茶養(yǎng)廉”的文化內涵。
新時代背景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繼承原有的文化功能,還注入了新的文化思想,并發(fā)揮著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文化功能。莊晚芳先生在研究茶文化中提出中國茶德一說,旨在提高經濟與社會兩種效益的同時還要增進兩個文明建設,中國茶德以“廉、美、和、敬”四字為核心,并在文中明顯地表達出用一杯清茶推行清廉,勤儉育德[5]。當代“以茶養(yǎng)廉”的思想,不僅要政治的清廉,也要個人及社會的清廉。喝茶能拉近親情,在忙碌的生活中給予我們物質和精神的享受,讓煩雜的心靈得以休憩與恢復。如今,喝茶成為當代人放松自我、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绷暯娇倳浂啻螐娬{:“清正廉潔作表率,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斗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敝袊藦娬{道德修養(yǎng),廉是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廉文化思想可以讓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常常用茶來比喻廉潔思想,倡導在清廉社會背景下在茶中融入清廉精神,也因此,“茶廉”文化孕育而生,在新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國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正日益興盛,對“茶廉”文化的深入挖掘意義重大。“茶廉”文化在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認同感的同時,能夠讓傳播者與接受者感覺到“茶廉”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容[6]。
“茶廉”文化以儒家的哲理思想為核心,潛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人們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人們的高尚情操。順應當代社會文化發(fā)展潮流的“茶廉”文化,具有怡志養(yǎng)神及涵育文明的作用,教育人們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認同。在發(fā)掘利用“茶廉”文化資源上,要結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在繼承與弘揚中發(fā)展。既要保持艱苦奮斗的意志,喚醒清正廉潔、奉公為民的精神;又要提煉符合我國當前實際、凝聚人心的時代精神,以增強全民的歸屬感、責任感、緊迫感和認同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優(yōu)秀的文化,能夠激勵社會全體成員在工作中頑強拼搏,在生活中樂于奉獻,在擔當社會責任中奮勇爭先[7]。在感受文化滋潤的同時,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礎,使每個人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勤儉節(jié)約、知禮懂禮和清廉守法的正確道德價值觀念。
為了更好地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我國廉文化建設應結合當地實際,創(chuàng)新、發(fā)展廉政文化。“茶廉”文化建設首先要結合茶產業(yè)自然資源優(yōu)勢,挖掘出不同地方的“茶廉”文化,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茶廉”文化品牌。加強“茶廉”文化的研究,不斷完善廉德思想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吸收茶文化的精髓,以促進地域經濟特色發(fā)展。廣泛傳播廉德文化理念,豐富廉德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茶廉”文化品牌發(fā)揮社會和經濟等多重效益,實現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
廉文化建設是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大多數群眾對廉文化認知薄弱,因此,促進廉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尤其重要。積極創(chuàng)造廉文化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相承接,與時代精神相統(tǒng)一,構架建設廉文化課題創(chuàng)新、作用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安枇蔽幕ㄔO即是廉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式之一,如湖南省福田茶場,作為永州市直單位,為推進廉文化建設,依托茶產業(yè)發(fā)展基地與自然資源優(yōu)勢,深化廉潔教育;為助推廉文化發(fā)展,打造“人生如茶”廉潔文化教育基地,通過采茶、制茶、品茶等實踐活動,樹立紀律意識;為提高對廉文化認識,開展茶藝、茶禮、廉文化作品展和廉潔微課堂活動,讓崇廉、尚廉、倡廉的文化深入人心。隨著茶文化氛圍逐漸濃厚,“茶廉”文化表現出了廉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與新形態(tài),給廉文化思想建設提供了契機,起到了別開生面的德育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