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長篇歷史小說中的蒙古馬文化

      2022-12-24 14:43:27王金雙孟曉梅
      關(guān)鍵詞:蒙古馬游牧民族蒙古人

      王金雙,孟曉梅,李 行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內(nèi)蒙古通遼028043)

      蒙古馬與游牧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對于農(nóng)耕民族而言,無豕不成家;對于游牧民族而言,無馬難成族。我國學(xué)術(shù)界將草原民族稱之為“騎馬民族”,將游牧文化喻之為“馬背上的文化”,草原的歷史是由騎馬開始的。[1]從蒙古族創(chuàng)世紀的傳說故事記載中就有了馬的存在,沒有人知道是誰馴服了第一匹馬,蒙古馬似乎是草原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霸诒狈讲菰褡宓纳a(chǎn)勞動、行軍作戰(zhàn)、社會生活及文學(xué)藝術(shù)中,幾乎都有馬的蹤跡。在生產(chǎn)領(lǐng)域里,馬是草原民族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又是生活資料,草原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離不開馬匹?!保?]逐漸地,蒙古馬成了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也深深地融入游牧民族文化的內(nèi)核之中。蒙古游牧民族與蒙古馬在某種程度上是伙伴,是家人,也是草原共同的主人;同時蒙古馬的形象及其堅忍、忠誠的品性已成為草原精神的象征,承載著草原民族的熱愛與精神追求。蒙古馬與人的關(guān)系是緊密相連的,但蒙古馬的靈魂終來自大自然。草原上的人們對天地萬物充滿敬畏,認為自然與神靈渾然一體,因此蒙古馬也被賦予了神性,成為游牧民族信仰的一部分?!安菰膶W(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①中的《青色蒙古》《遠去的戰(zhàn)馬》《蒙古鐵蹄馬》等長篇歷史小說都將蒙古馬文化貫穿于作品中,讓讀者在那些蒼涼、悠遠、沉重的故事中看到游牧人民與蒙古馬之間的共生、蒙古馬作為游牧民族精神圖騰和神靈信仰的存在。

      一、共生——人性與物性的鏈接

      千百年來,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商貿(mào)、放牧、游獵、戰(zhàn)爭都是在馬背上進行的。當蒙古馬承擔(dān)著生活和交通運輸需求時,草原游牧民族將生活托付于蒙古馬;當蒙古馬承擔(dān)著狩獵和戰(zhàn)爭需求時,草原游牧民族將生命托付于蒙古馬。對于蒙古人來說,蒙古馬不僅是他們生產(chǎn)生活的交通工具,更是至忠至誠的伙伴、戰(zhàn)友,人與馬之間不分主仆,這是一種超越了人與動物物種差別的鏈接。長篇歷史小說《遠去的戰(zhàn)馬》即講述了在內(nèi)蒙古草原上以蘇克為代表的一支蒙古騎兵隊從偽滿時期的自衛(wèi)抗戰(zhàn),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與收編,逐漸成為一支具有鋼鐵般意志的解放軍騎兵部隊,為民族解放和國家戰(zhàn)爭勝利浴血奮戰(zhàn)的歷程。作家在塑造一群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愛國志士時,也刻畫出他們與坐騎親人般的真摯情感,其中有一段描寫:蒙古馬扎布爾想吃糖時,就“撒嬌似的用嘴拱著巴耶爾的衣襟”,[3]489主人巴耶爾“只好掏掏懷里的口袋”,[3]489并找到了一小塊白糖。馬是一種喜歡甜食的動物,蒙古人對馬就像對待孩子、親人、伙伴一樣,隨身為馬帶上喜歡的零食?!八⌒牡啬弥牵确胚M自己的嘴里舔了一圈,然后咂巴著嘴,把糖放進扎布爾的嘴里,扎布爾得意地大嚼起來。”[3]489這里可以看出,在草原上蒙古馬與人相處的方式自然和諧,馬與人都忘記了他們之間存在的物種差異,而進入了一種和諧、平等的共生境界。

      在草原上,蒙古先民在與野獸、敵人的戰(zhàn)斗中,馬與他們彼此決定收獲、決定殊榮、決定生死。在這種游牧生活與征戰(zhàn)中,蒙古馬和游牧人民是朋友、伙伴,是生死之交,進而彼此形成了人與馬之間特別的信任關(guān)系。海倫納的長篇小說《青色蒙古》運用草原上獨特的“潮爾沁”的敘事方式,敘述了科爾沁草原上“潮爾沁”世家蒙克巴圖一家的曲折故事,再現(xiàn)了草原近百年的滄桑變幻、草原普通人的聚散離合以及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畫面,也凸顯了草原人民的心靈世界。同時,《青色蒙古》與諸多草原小說有著共通之處,對于蒙古馬的形象、人與馬不可相脫離的情感鏈接占有較多的比重。小說中,蒙克巴圖家有一群稀有的雪白蒙古馬,蒙克巴圖的兒子納欽與他的白馬就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搭檔和朋友,日常積累的信任與默契在危難時刻往往能看到這種情感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當納欽所在的科爾沁騎兵隊被準噶爾騎兵隊伍重重包圍時,納欽的“白馬像一道閃電,瞬間跳躍過去,穿過了準噶爾騎兵的圍堵、攔截,直往前突圍。”[4]對于白馬,納欽是它生命中的唯一與責(zé)任,而對于納欽,白馬則是他的忠誠伴侶和生命守護者。對于蒙古馬與游牧民族來說,互相之間的信任是刻在骨子里、?入靈魂深處的,他們通過彼此最真摯的信任之情在草原上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建立了人與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此外,人類的世界通過語言交流,動物的世界通過鳴叫、動作交流。在蒙古草原上,蒙古馬和游牧民族打破了動物與人的溝通壁壘,一聲哨響、一聲嘶鳴就可以完成一段復(fù)雜的交流。蒙古人相信長生天,相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相信天地萬物皆被長生天賜予了靈魂,他們有粗獷的外表,卻有善感的心靈,他們通過對大自然語言天然的領(lǐng)悟能力,與蒙古馬建立靈魂感應(yīng)式的交流鏈接方式。在小說《紅狼毒》中,馬雖不是主要描寫的對象,但作家路遠通過小說人物與馬的相處也透露出對于馬匹的喜愛、人與馬的無障礙交流以及人與馬的和諧共生。比如,紅狼臺吉為十三奶奶弄狼皮,騎著他心愛的黑駿馬哈拉,當他到達目的地翻身下馬時,“他在哈拉肌肉結(jié)實的屁股上輕輕地拍了一巴掌,它馬上懂了他的意識,走到附近的草地上尋覓青草?!保?]125還有在長篇小說《蒙古鐵蹄馬》中,滿都拉和父親旺都特王爺騎馬回王府,父親騎的白龍馬是一匹烈性馬,跑起來像“箭一般地疾馳”,[6]7滿都拉擔(dān)心父親年紀大身體吃不消,于是“他扯著嗓子‘咴咴’地叫了起來,這算是一種馬語,意思是囑咐白龍馬跑慢點兒。”[6]7白龍馬是滿都拉從小養(yǎng)大的,它自然聽從了主人的勸說,慢下來等其他的伙伴。正是游牧民族與蒙古馬獨特的無障礙交流方式,使人與馬的關(guān)系完成了人性與物性的鏈接。

      蒙古馬與游牧民族似乎是長生天的有意安排。長生天為草原牧民賜予了蒙古馬,讓他們能夠在草原上馳騁,能夠披荊斬棘、創(chuàng)建功業(yè),長生天也為蒙古馬賜予了草原牧人,并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生生世世地守護著蒙古馬。在這種人與馬、馬與人相互依存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堅不可摧的情感鏈接。在“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長篇歷史小說中都可以窺見游牧人對蒙古馬的愛。如《紅狼毒》中有一段尼格洗馬的描寫,把尼格對馬的愛寫進他的每一個動作中:“他面對的仿佛不是一匹馬,而是一位國色天香的女子,雙手極輕地愛撫著它,五指劃過它的綢緞般的皮毛,猶如愛撫著女人豐美而富有彈性的皮膚。”[5]207在情感鏈接的過程中,并非僅僅是人對馬的單向付出,馬對人的情感付出也有所回應(yīng),甚至更加純粹和深邃,正如《蒙古鐵蹄馬》中滿都拉所認為的那樣:“一匹好馬比人類更懂得感情?!保?]45當蘇和準備去日本留學(xué)時,滿都拉發(fā)現(xiàn)蘇和的愛馬青虎“滿眼是淚,漸漸地,淚水順著眼角淌了下來,從眼瞼到唇角洇出一道淚痕”[6]45,甚至在蘇和走后的好長一段時間不吃草料,整日流淚,后來在滿都拉的細心照料與安慰后它才逐漸吃東西。在草原上,馬與人不僅僅是生存依賴,他們更是彼此之間的情感守護者,是靈魂深處最后一片愛的家園,他們完成了人性與物性最高級別的鏈接——愛與情感的鏈接,就像當今我們國家所倡導(dǎo)的那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xiàn)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核心理念,傳承和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髓?!爸腥A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7]游牧人民與馬的和諧共處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

      二、信仰——神性與敬畏

      游牧民族是信仰神靈的。在長期與大自然的相處和搏斗中,神靈是對他們心靈的慰藉,也是他們對生活抱有的堅定信念?!疤焓敲晒琶褡鍌鹘y(tǒng)的最高的神,除以在上的蒼天作為象征之外,并沒有什么偶像代表它。長生天是最高的神,‘最高的天神騰格里是長生天’?!保?]因此,蒙古人相信長生天賜予了他們一切,蒙古馬就是長生天最為慷慨的饋贈。蒙古人對于蒙古馬有著非常復(fù)雜的情感,它們是蒙古人的生活助手,也是朋友、伙伴,更是他們靈魂深處膜拜的神靈。

      (一)草原的先知者

      蒙古人敬畏自然。大自然中有種種神秘的力量能夠通曉宇宙大千世界的真理。蒙古馬來自于大自然,它們有著天然的靈性,很多蒙古人相信蒙古馬能夠提前預(yù)知危險,向主人發(fā)出預(yù)警。小說《蒙古鐵蹄馬》中滿都拉與父親回王府途中,滿都拉騎的赤兔馬突然耳朵水紋兒一樣顫抖起來,同時咬緊馬嚼子,猛地甩腦袋,又圍著滿都拉快速地轉(zhuǎn)了三圈,兩只前蹄用力刨向地面,把泥塊彈起一丈多高,赤兔馬的種種異常表現(xiàn)正是通過它靈敏的感官直覺,預(yù)知有事情發(fā)生。蒙古人相信蒙古馬的預(yù)知,也能夠解讀蒙古馬的語言,正如滿都拉所說的那樣,遠處正有人走過來,但沒有危險;果然他們遇到了金丹教徒李全,且并未發(fā)生沖突。老王爺旺都特贊美赤兔馬是“神馬”,更贊美百岔川蒙古鐵蹄馬匹匹都是“神馬”。《遠去的戰(zhàn)馬》中天駒與寶嬈等幾匹戰(zhàn)馬等著蘇克開完會議,但忽然之間,寶嬈抬起頭,似乎聽到了某種召喚而興奮不已,躁動不安地嘶鳴著,最后掙脫韁繩循著細微的骨哨聲追回了失去的主人——央金瑪。蒙古馬的這種提前預(yù)知的感應(yīng)能力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神性的,甚至有種神秘的色彩。在蒙古人的心中,天地萬物與神靈是相通的,人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敬仰來感知神靈的恩澤,蒙古馬是蒙古人對自然神靈信仰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草原的英雄

      蒙古馬屬于蒙古人,也捍衛(wèi)著蒙古人的家園,這種捍衛(wèi)對于蒙古人來說也是具有神性的。蒙古人對蒙古馬的守護充滿感恩,并將這種感恩神圣化。蒙古馬在草原上為五畜之首,受到特別的尊重和愛護,多產(chǎn)的母馬被奉為功臣,享受掛彩帶的榮耀;立功的戰(zhàn)馬,會向神靈許愿撤掉馬鞍,不再騎乘,成為祀奉馬,像神靈一樣供奉。《蒙古鐵蹄馬》中,赤兔馬幫助滿都拉在與李全的戰(zhàn)斗中反敗為勝,也挽救了弘吉剌王府和弘吉剌部民,在弘吉剌族人心目中,赤兔馬就是他們的英雄。滿都拉回到王府后,把赤兔馬牽到院中,帶領(lǐng)所有家人恭恭敬敬地對赤兔馬跪拜,并對著赤兔馬說道:

      “我的寶貝,謝謝你,我代我阿爸在天之靈謝謝你!我代數(shù)萬弘吉剌子民謝謝你!是你救了弘吉剌王府,救了弘吉剌百姓,從今以后,你就是我弘吉剌的神馬,享受我弘吉剌部的供奉?!保?]56又如小說《遠去的戰(zhàn)馬》中,蘇克率領(lǐng)的蒙古騎兵隊在抗日戰(zhàn)爭以及解放戰(zhàn)爭中浴血奮戰(zhàn)、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了民族解放的勝利,并受邀參加國慶節(jié)開國大典的閱兵式,蒙古騎兵戰(zhàn)馬受到萬人敬仰與崇拜,在人們眼里它們就是草原民族的英雄,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在游牧文化的世界里,動物、神靈的界限并不完全分割開來,蒙古馬本身是具有神性特征的,與大自然的通靈本是它們天然屬性的一部分,保護主人讓蒙古馬除了固有的神化特點外,又增加了英雄主義色彩。蒙古人從不吝惜對神的敬畏與崇拜,蒙古馬為草原立下了汗馬功勞,給予草原民族神一般的保護,知恩的蒙古人則以神的待遇對待蒙古馬。

      (三)傳說中的神靈

      蒙古馬寄托著草原人民精神的希冀和夢想,蘊含著草原民族最熾熱、最深重的情感。在時代的演變中,蒙古馬作為一種精神意象逐漸從具體的形象演化成為精神世界的神靈。蒙古草原傳說中的吉雅其神就是守護馬群的牧馬人,馬在神話傳說以及蒙古典籍、詩篇中被賦予了神靈的色彩。同時,對于蒙古人來說,蒙古馬也成了他們心靈深處追尋的草原希望。在《青色蒙古》中,蒙克巴圖在開篇尋找的神奇雪白馬就是以夢境的形式出現(xiàn),它的出現(xiàn)與消失都被賦予了神話傳說的色彩。一位具有神祇意象的薩滿說出了雪白馬即將出現(xiàn)的預(yù)言,使雪白馬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后時常在蒙克巴圖意識中出現(xiàn)的雪白馬以意象的方式出現(xiàn)在蒙克巴圖的現(xiàn)實世界中,在故事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刻給予預(yù)言般的隱喻,讓故事更具有神秘意味。以白駿馬為神靈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信仰崇拜形象之一,白駿馬是蒙古人在與代表自然生靈的蒙古馬的交流中所衍生出來的神靈。通過神靈化的蒙古馬,寄托了草原民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蘊含了他們對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希冀。

      三、圖騰——精神文化的載體

      在蒙古草原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蒙古馬與游牧民族結(jié)成了一種深刻的、超越物質(zhì)與現(xiàn)實層面的關(guān)系。蒙古馬身上有著游牧民族所向往與贊美的品質(zhì)和精神。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民族的搖籃,那么蒙古馬就是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的最親密伙伴,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文化象征。[9]

      (一)忠誠是蒙古馬的品質(zhì)

      忠誠是蒙古馬身上最為突出的品質(zhì)。當一匹馬認定了一個主人,它的終身使命就是保護它的主人,不離不棄?!睹晒盆F蹄馬》中的蘇和小時候在百岔川御馬園曾經(jīng)養(yǎng)過一匹叫作青虎的黑色駿馬,但由于蘇和父母很早離世了,他被接到舅舅滿都拉家生活,于是離開了青虎,幾年后在青虎完全不知道蘇和在哪兒的情況下依然憑借著對主人的思念找到了他。中途金丹教的李全意圖要成為青虎的主人,但青虎的忠誠只屬于蘇和。小說《遠去的戰(zhàn)馬》中,山田騎著天駒奔赴北部前線參戰(zhàn)而一去不復(fù)返,但蒙古馬天駒卻憑著超強的記憶力和忍耐力從遙遠的北部前線重新回到主人蘇克所在的寶力格軍官學(xué)校,“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中,一匹黑駿馬正向這里飛奔而來——在又大又紅的太陽襯托下,它高傲地仰著頭,長長的鬃毛飄舞著,仿佛是從太陽里跑出來的?!保?]97—98這就是蒙古馬的忠誠,也是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精神品質(zhì)。

      (二)韌性是蒙古馬的優(yōu)勢

      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馬陪著游牧民族歷經(jīng)了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蒙古馬不論是在牧場還是在戰(zhàn)場上都憑借驚人的耐力支撐下來,從而形成了蒙古馬極具韌性的品性。20世紀60年代英國曾經(jīng)從蒙古草原引進一匹蒙古馬,希望在威爾士自然保護區(qū)與當?shù)伛R結(jié)合,培養(yǎng)新品種,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匹馬逃出飼養(yǎng)區(qū),居然混雜在運畜船中穿洋過海,憑借頑強的意志力,歷經(jīng)無數(shù)難以想象的生死艱難,重新回到蒙古大草原上。在長篇歷史小說中也有對蒙古馬韌性的描寫,只要主人需要,蒙古馬就會義無反顧前行。《紅狼毒》中紅狼臺吉去野外打狼是騎著哈拉一口氣跑出七十里路;《蒙古鐵蹄馬》中有“蒙古鐵蹄馬不僅跑得快,還節(jié)省草料,特別適合粗放型牧養(yǎng),這可是許多嬌貴洋馬不曾具備的特點”[6]7的描述。蒙古馬的韌性也烙印在游牧人的骨子里,游牧民族在困境面前同樣能揮發(fā)出蒙古馬般強大的韌性。在蒙古貴族滿都拉與蘇和想要通過實業(yè)自強救國時,遭遇日本人設(shè)計的層層陷阱,但他們從未輕言放棄,直到滿都拉王爺被害,蘇和最后走上革命道路。蒙古馬的超強韌性同樣印刻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三)勇敢是蒙古馬的天性

      蒙古馬是驍勇善戰(zhàn)的精靈,它們勇往直前,從不退縮。在主人遇到危難時可以挺身而出,勇氣仿佛基因遺傳、與生俱來?!睹晒盆F蹄馬》中金丹教造反準備攻打弘吉剌王府,滿都拉為了挽救更多族人的性命,一個人去見金丹教領(lǐng)導(dǎo)人李全,求他不要攻打弘吉剌王府。正當滿都拉與李全比武節(jié)節(jié)敗退被打倒在地時,滿都拉的赤兔馬突然從人群中沖出來咬傷了李全的右肩,使?jié)M都拉轉(zhuǎn)敗為勝。聰明的赤兔馬當然知道周圍都是李全的人,它對李全的攻擊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但為了保護主人滿都拉的生命安全,它還是勇敢地沖向敵人。此外還有專門為蒙古騎兵隊創(chuàng)作的小說《遠去的戰(zhàn)馬》中所描寫的戰(zhàn)馬,它們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中臨危不懼、所向披靡,戰(zhàn)勝了一個個強大的敵人,挫敗了敵人囂張的氣焰。這就是蒙古馬無所畏懼的勇氣與膽量,也體現(xiàn)出草原游牧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就像滿都拉面對殺人不眨眼的金丹教徒,卻依然為救弘吉剌部民只身前往最危險的地方??梢?,蒙古馬的勇氣所代表的不僅是其本身,而是建立在游牧民族精神的基礎(chǔ)上,代表著蒙古民族與邪惡勢力頑強斗爭的高尚品質(zhì)。

      (四)傲氣是蒙古馬的資本

      優(yōu)秀的蒙古馬有著天然的傲氣,它們長長的鬃毛在草原的風(fēng)中瀟灑地飛舞,強健的馬蹄飛踏在廣袤的大地之上,它們勇猛、威武、所向披靡;它們高貴、沉著、忠誠果敢,這些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使蒙古馬不自覺地帶上優(yōu)越的傲氣?!睹晒盆F蹄馬》中描寫老王爺旺都特騎的白龍馬:“就好像一條白龍從海里鉆出來一樣,渾身上下油光閃閃,一雙銅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一看這雙眼睛,就知道這匹馬心氣兒高,脾氣傲,堪稱馬中之王。”[6]7和白龍馬一樣心氣兒高的馬還有紅狼臺吉的哈拉、蘇和的青虎以及百岔川御馬園的棗紅公馬,它們的驕傲源自對自身的認知,它們知道自己的優(yōu)秀,知道自己的不同尋常。和蒙古馬一樣驕傲的是蒙古草原的人們,百岔川御馬園優(yōu)秀高貴的蒙古馬正是游牧民族品質(zhì)的象征,游牧人的驕傲不僅來自對民族精神品質(zhì)的認可,更來自對這片草原的熱愛,對草原的天空、土地、草木、生靈以及對自己家園的熱愛。

      忠誠、堅韌、勇敢和驕傲都是“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長篇歷史小說中蒙古馬的群像特征,這些群像特征與蒙古游牧文化的精神達到完美的契合,充分體現(xiàn)出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品質(zhì)。草原民族正是在這些精神文化的感召下,不斷地開拓和奮斗。“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長篇歷史小說中的“蒙古馬精神,根植于草原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中,影響著草原民族文化的走向。這種精神也如同血液一般融入草原民族的社會肌體中,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草原民族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10]蒙古馬精神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下更加生機盎然并充滿活力,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團結(jié)統(tǒng)一、繁榮富強的內(nèi)生力量之一。

      游牧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光輝燦爛,而蒙古馬精神正是游牧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安菰膶W(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之長篇歷史小說大都在追溯民族起源、回顧苦難歷史、描繪革命戰(zhàn)爭,塑造了無數(shù)英勇無畏的中華民族革命英雄形象?!肚嗌晒拧贰哆h去的戰(zhàn)馬》《蒙古鐵蹄馬》等作品在描寫愛國志士時,從獨特的寫作視角展現(xiàn)了蒙古人對蒙古馬的癡情與迷戀。實際上,這些作品不僅是在歌頌蒙古馬精神,更是借此來表達草原兒女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無所畏懼、忠貞不貳以及甘于奉獻的英雄品格,而這種英雄品格,正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英雄品格的藝術(shù)再現(xiàn)。通過對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游牧文化的贊美,映現(xiàn)出草原作家們對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的由衷歌頌。

      [注 釋]

      ①“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大力倡導(dǎo)并隆重推出的“兩個工程”(另一個工程是“優(yōu)秀蒙古文文學(xué)作品翻譯出版工程”)之一。目的是鼓勵內(nèi)蒙古的作家們創(chuàng)作出既能反映時代風(fēng)貌,同時又具有個性特點的優(yōu)秀作品,以饗天下讀者。截至目前,“草原文學(xué)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出版了七輯,共34部,包括長篇小說16部、中篇小說1部、中短篇小說集1部、詩歌集5部、散文集8部、長篇紀實文學(xué)1部、散文訪談錄1部、文學(xué)評論集1部;“優(yōu)秀蒙古文文學(xué)作品翻譯出版工程”出版了六輯,共40部,其中包括:長篇小說18部、中篇小說10部、短篇小說7部、詩歌2部、散文2部、報告文學(xué)1部。

      猜你喜歡
      蒙古馬游牧民族蒙古人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guī)律再認識
      蒙古馬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36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會中的保甲制
      蒙古馬
      草原歌聲(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4
      哦!蒙古馬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新疆農(nóng)耕與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探析
      蒙古馬
      中國內(nèi)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5:00:28
      論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维西| 昌黎县| 遂平县| 涿州市| 湖州市| 舞钢市| 大埔区| 华容县| 郸城县| 读书| 宁蒗| 泰兴市| 隆回县| 库尔勒市| 尼玛县| 罗田县| 岚皋县| 察雅县| 合川市| 襄城县| 环江| 同德县| 敖汉旗| 临湘市| 曲松县| 渝中区| 孝昌县| 威信县| 成都市| 平邑县| 宣武区| 神农架林区| 开化县| 金寨县| 连城县| 肇东市| 沧源| 陆川县| 仁布县| 庆安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