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p>
【譯文】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心?!?/p>
【評析】孔子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tǒng)治者身居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guī)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zhí)行君主之令要忠心,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p>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并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不至于離經叛道了?!?/p>
【評析】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該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就是要培養(yǎng)懂得“禮”的君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評析】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詢問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說:“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
【評析】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先在于一個“正”字??鬃拥恼嗡枷胫校瑢楣僬叩囊笫謬栏?,正人先正己。他認為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會歸于正道。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p>
【譯文】季康子為盜竊事件多發(fā)而苦惱,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就是獎勵偷搶,他們也不會干?!?/p>
【評析】這一章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認為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發(fā)揮德治教化作用,使人免于犯罪。這一章中孔子論述的仍然是“上行下效”的問題,強調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則,不同的是,這里側重要求在上位者廉潔自律。如果領導不貪戀財物,那么下屬也會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正直廉潔。這也是孔子所說的“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