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馮永亮,王 妍,魏志剛
1山西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太原 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中心,太原 030001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5年生存率僅10%[1]。相關數(shù)據(jù)[2]顯示,PC發(fā)病率在我國男性惡性腫瘤中排第7位,女性第11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相關死亡第6位。目前,PC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是手術切除,但由于早期篩查方案的缺乏,80%以上的患者被診斷時已處于晚期,喪失了手術機會[3-4]。因此,如何識別PC高危人群,早期發(fā)現(xiàn)PC患者,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表明,新發(fā)糖尿?。╠iabetes mellitus,DM)(病程≤2年)與PC關系密切。多項研究[5-6]顯示,DM能增加PC的患病風險,但隨著DM病程的延長,風險反而降低,新發(fā)DM患PC風險比長期DM(病程>2年)高2倍以上。Huang等[7]研究顯示,與沒有DM的人相比,新發(fā)DM患者患PC的風險增加了6~8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新發(fā)DM可能是PC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我國新發(fā)DM患病率高達6.8%[8],將所有新發(fā)DM患者定義為PC高危人群開展PC篩檢不符合成本經濟效益。因此,通過更多的研究把握PC合并新發(fā)DM患者的臨床特征,明確PC與新發(fā)DM之間的關系,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PC高危人群,改善PC患者的生存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近6年收治的PC合并新發(fā)D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進一步明確PC高危人群的特征。
1.1 研究對象 通過電子病例系統(tǒng),以“胰腺癌”為關鍵詞,檢索2016年1月—2021年12月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收治的所有PC病例,排除病例資料明顯不全、未明確診斷以及除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renal carcinoma,PDAC)外的其他病理類型患者。
1.2 數(shù)據(jù)采集 收集所有符合納入標準PC患者的臨床資料,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吸煙史、飲酒史、體質量變化、高血壓史、血脂異常、膽石癥史、膽囊切除術史、PC家族史及DM家族史;臨床特征包括PC首發(fā)癥狀、腫瘤直徑、腫塊位置、胰管擴張情況、手術切除情況等;生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腫瘤標志物(CA19-9、CA125);DM患者用藥包括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
1.3 研究方法 先描述總人群特征,然后根據(jù)有無DM及DM病程的不同,將426例PC患者分為將其分為新發(fā)DM組(病程≤2年)、長期DM組(病程>2年)及單純PC組(無DM),比較各組與新發(fā)DM組的特征差異;同時通過查閱病史及電話訪問的形式對PC合并DM行手術切除者術后半年內的血糖狀況進行隨訪。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426例PC患者,平均(64.59±10.79)歲。新發(fā)DM組74例、長期DM組50例及單純PC組302例。男性多于女性(68.3%vs 31.7%,P<0.001),吸煙149例(35%),飲酒92例(21.6%)。56.3%伴體質量下降,平均體質量變化(ΔWt)2.5 kg。首發(fā)癥狀以腹痛、腹脹及不適、黃疸居多。胰頭癌多于胰體尾癌(60.30%vs 36.90%,P<0.001),伴胰管擴張者多于未擴張者(59.6%vs 35.2%,P<0.001),行根治性手術者占21.1%。腫瘤標志物CA19-9陽性率為84.4%,CA125陽性率為53.4%(表1)。
表1 426例患者基線資料Table 1 Baseline data of 426 patients
2.2 新發(fā)DM組與長期DM組基本特征比較 124例PC合并DM患者中,新發(fā)DM患者占比更高(59.7%vs 40.3%,P=0.038)。較長期DM組,新發(fā)DM組發(fā)病年齡低[(62.04±11.77)歲vs(66.22±10.26)歲,P=0.043],吸煙者比例高(P=0.008),平均ΔWt更明顯(P=0.031),合并高血壓(P=0.047)、DM家族史者比例低(P=0.048)。兩組在其他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2)。
表2 新發(fā)DM組和長期DM組基本特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onset DM group and the long-term DM group
2.3 新發(fā)DM組與長期DM組臨床特征比較 較長期DM組,新發(fā)DM組腫瘤直徑大(P=0.023),伴胰管擴張者比例高(P=0.027),F(xiàn)PG水平低(P=0.005)。兩組在DM藥物治療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未治療者主要分布在新發(fā)DM組(P<0.001)。兩組在其他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3)。
表3 新發(fā)DM組和長期DM組臨床特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onset DM group and the long-term DM group
2.4 新發(fā)DM與長期DM行手術患者血糖隨訪情況 PC合并DM行手術切除者共31例(25.0%),新發(fā)DM手術組血糖改善者比例高于長期DM手術組(P=0.026)(表4)。
表4 新發(fā)DM與長期DM行手術患者血糖隨訪情況Table 4 Follow-up of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new onset DM and long-term DM undergoing surgery
2.5 新發(fā)DM組與單純PC組基本特征比較 較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發(fā)病年齡低(P=0.039),平均ΔWt更明顯(P=0.024),BMI較高(P=0.033),合并高血壓者比例高(P<0.001)。兩組在其他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5)。
表5 新發(fā)DM組與單純PC組基本特征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onset DM group and the PC-only group
2.6 新發(fā)DM組與單純PC組臨床特征比較 較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通過體檢發(fā)現(xiàn)PC者居多(P=0.036),胰管擴張者比例高(P=0.046),F(xiàn)PG水平高(P<0.001)。兩組在其他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6)。
表6 新發(fā)DM組與單純PC組臨床特征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onset DM group and the PC-only group
PC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臨床發(fā)現(xiàn)往往已處于晚期,早期診斷率極低。研究[9]顯示,無轉移的早期PC患者5年生存率為29%,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者為11%,遠處轉移者僅為2.6%,若能早期發(fā)現(xiàn)PC,對改善患者生存及預后意義重大。新發(fā)DM在PC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沒有DM及患長期DM的人群相比,新發(fā)DM者患PC風險最高[9]。最新一項調查[8]顯示,我國新發(fā)DM患病率高達6.8%,將所有新發(fā)DM患者定義為PC高危人群開展篩檢不僅增加人群心理負擔,也會造成經濟浪費,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PC合并新發(fā)DM患者的臨床特征,為縮小PC高危新發(fā)DM人群范圍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PC患者平均年齡(64.59±10.79)歲,較長期DM組及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年齡最小。Boursi等[10]關于新發(fā)DM對PC的早期預測研究指出,年齡>50歲的新發(fā)DM患者應有主動篩檢PC的意識。有關數(shù)據(jù)[11]顯示,全球PC發(fā)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與本研究總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結果一致。Midha等[12]的研究指出,女性PC的發(fā)生與生殖因素關系不大,側面反映男性可能受環(huán)境、行為因素影響較大。35%的PC患者有吸煙史,吸煙目前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確認為PC的危險因素[13],新發(fā)DM組吸煙者比例高于長期DM組,但與單純PC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新發(fā)DM組性別差異相關(P=0.003)。
肥胖與高BMI被認為是PC的危險因素,Dong等[14]的研究顯示,BMI是PC合并新發(fā)DM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PC患者平均BMI為21.69 kg/m2,新發(fā)DM組BMI與長期DM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稍高于單純PC組,各組BMI水平均不高,考慮與PC患者體質量下降與發(fā)病同時發(fā)生相關。56.3%的PC患者發(fā)生體質量下降,平均體質量下降2.5 kg,較長期DM組及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體質量下降最明顯,體質量下降可為DM典型癥狀之一,但在單純DM患者發(fā)病初期往往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6]。因此,新發(fā)DM患者若出現(xiàn)明顯的體質量下降,應警惕PC的發(fā)生[15]。
高血壓與PC的關系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本研究32.2%的PC患者合并高血壓,新發(fā)DM組合并高血壓比例低于長期DM組,高于單純PC組,提示有DM者更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PC家族史是PC的危險因素之一[16],較長期DM組,新發(fā)DM組有PC家族史者比例在數(shù)值上偏高,DM家族史偏低,提示新發(fā)DM可能與PC聯(lián)系更密切。
調查[17]顯示,我國近十年PC首發(fā)癥狀以腹痛、腹部不適、黃疸為主,本研究結果與之基本一致。較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腹痛、腹脹及不適,黃疸癥狀的總體比例偏低,提示新發(fā)DM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掩蓋PC癥狀的出現(xiàn),新發(fā)DM可能是無癥狀PC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手術是目前“治愈”PC的唯一希望[18],有研究[19]發(fā)現(xiàn)PC合并新發(fā)DM者手術切除率高于合并長期DM者,本研究PC患者手術切除率為21.1%,若通過新發(fā)DM早期發(fā)現(xiàn)PC,及時手術,對患者的預后或有較大改善。
FPG水平上升是PC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C患者中80%都存在血糖異常[15]。本研究合并血糖異常者占62.9%,比例偏低,可能與回顧性研究信息偏倚相關。新發(fā)DM組FPG低于長期DM組,考慮與長期DM病程長,血糖控制相對不佳有關。與單純PC組相比,新發(fā)DM組FPG水平高,不易控制,提示新發(fā)DM患者若出現(xiàn)難控制的FPG需警惕PC的發(fā)生[20]。目標人群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較長期DM接受手術患者,新發(fā)DM行手術者血糖改善比例更高。這一結果與Pannala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新發(fā)DM可能是PC引起的一種副腫瘤效應[22],新發(fā)DM可能是PC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
胰管貫穿于整個胰腺,胰腺疾病易累及胰管,甚至源于胰管,從而影響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23]。胰管擴張是胰腺疾病影像學上較典型且易辨認的特征之一,在疾病診斷中若能抓住胰管擴張的特點,對于早期診斷PC具有一定意義[23]。此外,目前針對PC與DM因果關系的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fā)現(xiàn)較長期DM組和單純PC組,新發(fā)DM組胰管擴張者比例更高,一方面可能是新發(fā)DM組腫瘤相對較大,生長較快;另一方面,Sah等[22]在對PC引起新發(fā)DM的機制審查中提到壓力機制一說,認為PC特有的壓力會使葡萄糖代謝平衡失調而產生新發(fā)DM,這一觀點仍有待在前瞻性研究中探討。
新發(fā)DM與PC關系密切,但對無癥狀新發(fā)DM患者行PC篩檢不符合成本經濟效益。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有吸煙史、無肥胖、伴體質量明顯下降、無DM家族史、FPG水平難控制的新發(fā)DM患者可能是PC的高危人群,對該人群開展篩檢,或有一定收益。此外,若新發(fā)DM患者在影像學診斷中發(fā)現(xiàn)有胰管擴張,需高度警惕PC的發(fā)生。目前,針對PC高危人群,國內尚無公認的篩查方案,通過更多的研究定義PC高危人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PC高危人群評估系統(tǒng)和最具衛(wèi)生經濟效益的篩查方式是未來我國PC防控發(fā)展方向。
倫理學聲明:本研究方案于2019年7月24日經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2019]倫審字(SK013)號。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受試者監(jiān)護人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的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趙倩參與收集、分析數(shù)據(jù)及撰寫論文;王妍參與修改論文及最終定稿;馮永亮、魏志剛負責課題研究思路及設計過程。